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多樣的品茗方式其實聚飲亦很有趣,主要有茶宴、茶會、茶話會等方式。在宋代有點送茶和斗茶、分茶游戲。公眾茶事設施主要有茶攤、茶室、茶館。獨飲·對飲·品飲·聚飲獨飲、對飲、品飲、聚飲是飲茶的4種方式。杯茶獨酌,慰孤獨,益神思,得茶之神韻。寒夜與友對飲,促膝相談,可得茶之趣。"茶三酒四",品茶以三人同桌為佳,可領略茶之美味。
多人聚飲,辦茶會、茶宴,以茶會友,亦可止渴、小憩、開展社交、獲取信息,茶在此處又成為人見人愛的"公關飲料"。
飲茶方式若以人數(shù)多寡論,有獨飲、對飲、品飲和聚飲幾種。
獨飲是何滋味?李白《月下獨酌》寫道: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酒未能使有"醉仙"之稱的李白寧靜淡泊,反刺激得發(fā)狂,竟為幻覺所驅使,與月與影對飲,且歌且舞。這便是酒道,酒是躁狂之物,能使人迷幻,失去常態(tài)。李白若是以茶代酒,月下獨飲,會如此么?這決不會的。
中唐詩人盧仝寫了一道《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云: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惟覺兩腑習習清風生。唐代茶餅用模子做成方形、圓形、鳥形、掌形,還有薄片形,詩中所寫就是貢貢茶之一種,月芽薄片形。陽羨茶是唐代名茶,贊頌陽羨茶的詩歌很多。陽羨即今之宜興,宜興以茶與紫甌名聞古今中外。
《走筆》是寫得最好的一首茶詩,若要辦茶詩大獎賽,金牌得主非此詩莫屬。全詩31句,行文自然灑脫,一氣呵成,將飲茶之快感寫得透透徹徹。詩人睡夢正酣,見茶至而興奮不已,感激不已。茶中自有一份真情,見茶如見朋友面。茶非平常物事,乃是感情的載體。茶中有王道:"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這王道又很霸道。但罪不在茶,茶是雅物。詩人反關上門,煎茶獨飲,以喜悅的心情欣賞煮茶時蒸騰的水氣,欣賞茶碗白色的湯面,并以高度靈敏的神經(jīng)去感知飲茶的效果:一碗潤了喉,二碗提了神,三碗來了文思,四碗寬了心胸,五碗輕了肌骨,六碗只覺手眼神通,七碗竟飄飄欲仙……。飲茶之功用不僅僅是止渴生津,還是高級的精神享受:提神醒腦、啟迪心智、致清導和……其快感竟如登仙境。這便是茶中之道。茶使盧仝寧靜淡泊、超凡脫俗,神游仙境;酒卻使李白顛顛狂狂,羅曼諦克,醉入幻境。茶道與酒道對立而不統(tǒng)一,"以茶代酒"、"飲茶解酲"是茶道的勝利,終是茶道征服了酒道。
張源于1595年前后著的《茶錄》敘飲茶體會和心得,顧大曲序說:其隱于山谷間,無所事事,日習誦諸子百家言。每博覽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無間寒暑,歷三十年,疲精殫思,不究茶之指歸不已。這位"隱士"無所事事,深山苦讀,若不是以"獨飲自娛",他能堅持30年么?恐怕不能。古代文人常常是以書為友、以茶為伴,"琴棋書畫"后應添一字:"茶"。正因為文人的廣泛參與,歷千余年之久,使茶事具濃厚文化色彩。
陸游的《夜汲井水煮茶》、楊萬里《舟泊吳江》,都是寫汲水自然茶的情趣,同時表現(xiàn)各自的情懷。
月下窗前,獨自品茗,慰孤獨,益神思,可得茶之神韻,但畢竟沒有對飲富茶趣。心有所得,總想說道說道,說給月聽?說給影聽?那要飲酒,飲得酩酊大醉,以便恍兮惚兮,進入虛幻,生發(fā)狂想。茶卻是"現(xiàn)實主義"飲料,越喝越清醒,虛與實,陰與陽,一清二楚,決然不會將界限模糊。
若是嚴寒的冬夜,擁爐獨飲,雖可領悟茶之神韻,但終究有些冷清。此刻,有故人不期而至,不由喜出望外,然后促膝而坐,共同煮水煎茗,室外大雪紛飛,屋內(nèi)爐火跳躍,釜中茶湯鼓浪,白氣裊裊,香味四溢,此情可入詩,此景可入畫。宋代詩人杜來的《寒夜》就表現(xiàn)了雪夜對飲的茶趣。原詩是: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作者把"寒夜茶"和"窗前月"、"雪中梅"視為同等的雅事。寒夜與友共飲佳茗,正符合明人馮可賓在《岕茶箋》中提出的"茶宜"之"無事"、"佳客"、"幽坐"、"吟詩"、"精舍"、"會心"、"賞鑒"等項。若僅為止渴而飲,便沒了情趣。文人正是借品茗薰陶自己,怡養(yǎng)從容雅致、彬彬有禮的君子風度。
三人為眾,三人一塊飲茶正合"品"字之義。"品"字字形是三個"口"字組成的,正說明三人聚飲是最佳組合。獨飲太清冷,對飲雖有情趣,二人促膝相談,如同唱二人轉,不是你說就是我唱,沒個喘息時刻,但三人共飲就添了許多熱烈氣氛,擺開龍門陣話題如小溪流淌,不會戛然中斷,相對而言,也多了些閑適和輕松,那茶自然就更有味!
多人聚飲(指三人以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如茶宴、茶會、茶館、茶攤。特別是茶館,南來的,北往的,達官貴人,販夫走卒,張王李趙,五方雜處,茶人為解渴而來,又解渴而去,似無茶道之可言!但較之鬧市通衢,較之商店市場,較之餐館酒家,這里乃是清靜之所在。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三五知己共一茶桌,仍可鬧中取靜吸飲佳茗,獲得輕松閑適的精神享受。特別是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緊張,八小時之外尋一可心茶館,約一二良友,叫上一壺好茶,邊飲邊聊,躺在竹椅上蹺腳架碼,神經(jīng)頓時輕松,覺得十分愜意。人雖多,但各人頭上一方天,誰不妨礙誰。若是飲酒,劃拳行令,噪聲聒耳,一旦醉酒失態(tài),發(fā)難斗毆,不僅妨礙公共秩序,也有損個人健康。要建設一個文明城市,聚眾飲酒不可,聚眾飲茶該大力提倡。聚飲就品茶言雖不如獨飲、對飲、品飲,但因茶德高尚,是文明飲料,其益處又非聚眾飲酒所可比擬。
聚飲規(guī)模最壯觀的大概是清末西藏喇嘛教的一次茶會。在喀溫巴穆大喇嘛廟舉辦了一次茶會,聚集四方僧眾4000余人,巡禮和尚用茶款待全體僧眾。行茶儀式是:喇嘛排列成行,披法衣靜坐,神態(tài)莊嚴,年輕僧人抬出茶釜煮茶,待水滾沸時投入優(yōu)質磚茶,此茶已碾碎,價值是5塊磚茶值1兩銀子;待茶熬煮得香濃時,由年輕僧人酌茶,并分施給眾僧;施主拜伏在地,大唱贊美歌;巡禮和尚的茶中加添點心或牛酪,并一同用茶。禮成。
這次茶會據(jù)說每人飲了兩杯茶,共8000杯,費銀50兩。此事見于咸豐二年(1852)葡萄牙教士忽克所著《中國西藏旅行記》。類似記載還見于英國軍人查理·鮑爾寫的《西藏人民》一書。
中國茶文化起源:
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征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
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達到調(diào)節(jié)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民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zhàn)國,茶葉已有一定規(guī)模。先秦《詩經(jīng)》總集有茶的記載,又如在漢朝 ,茶葉已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
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朝,茶業(yè)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xiàn)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敬茶禮儀:
客來敬茶,這是漢族最早重情好客的傳統(tǒng)美德與禮節(jié)。直到此刻,賓客至家,總要沏上一杯香茗。喜慶勾當,也喜用茶點招待。開個茶話會,既簡便經(jīng)濟,又典雅持重。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
民間男女訂親以茶為禮,女方接受男方聘禮,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并有一家不吃兩家茶的諺語。同時,還把整個婚姻的禮儀總稱為三茶六禮。三茶,就是訂親時的下茶,成婚的定茶,同房時的合茶。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稱,即定婚時,男家除送如意壓帖外,要回送幾缸紹興酒。
婚禮時,還要行三道茶典禮。三道茶者,第一杯百果,第二杯蓮子、棗兒;第三杯方是茶。吃的方式,接杯之后,雙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后向嘴唇一觸,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第三道,作揖后才可飲。這是最尊敬的禮儀。這些繁俗,此刻當然沒有了,但婚禮的敬茶之禮,仍沿用成習。
中國的 飲茶文化 到了明清時期,中國茶業(yè)出現(xiàn)了較大的發(fā)展,唐宋時期的飲茶文化,主要體現(xiàn)在茶學的深入研究以及茶葉的加工制作,尤其是貢茶,加工技藝的精深,令人稱贊。而明代清朝,這種傳統(tǒng)的茶文化、茶業(yè)及至茶的學問,由于遭受了宋元的社會動蕩,而產(chǎn)生了巨大的變化,也形成了明清飲茶的特色。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明清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
茶類的新發(fā)展
宋元時期,除貢茶仍然采用團餅茶外,散茶在民間俗飲已經(jīng)得到了較廣泛的普及。但明朝初期,貢茶仍然采用福建的團餅,后來,明太祖朱元璋認為,進貢團餅茶太“重勞民力”,決意改制,下令罷造“龍團”,改進芽茶。明太祖的詔令,在客觀上,對進一步破除團餅茶的傳統(tǒng)束縛,促進芽茶和葉茶的蓬勃發(fā)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明朝茶業(yè)在技術革新、各種茶類的全面發(fā)展以及名茶的繁多上形成了自己的時代特色。
生產(chǎn)加工技術的不斷完善
據(jù)有關資料顯示,明清時期在原有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不少新的茶葉生產(chǎn)加工技術。有如明末清初方以智《物理小識》中記到“種以多子,稍長即移”。說明在明朝,有的地方除了直播以外,還采用了育苗移栽的方法。到康熙年間的《連陽八排風土記》中,已有茶樹插枝繁殖技術。此外,在清代閩北一帶,對一些名貴的優(yōu)良茶樹品種,還開始采用了壓條繁殖的方法。
在茶園管理方面,明清時期在耕作施肥,種植要求上更加精細,在抑制雜草生長上和茶園間種方面,都有獨到之處。此外,在掌握茶樹生物學特性和茶葉采摘等方面,在明清時也有了較大的提高和發(fā)展。從制茶技術看,元代《王禎農(nóng)書》所載的蒸青技術,雖已完整,但尚粗略,明代時,制茶炒青技術發(fā)展逐漸超過了蒸青方法。
品類的多樣化
由于工藝技術的改進,各地名茶的發(fā)展也很快,品類日見繁多。宋代時的知名散茶寥寥無幾,文獻中提及的只有日注、雙井、顧渚等幾種。但是,到了明代,僅黃一正的《事物紺珠》一書中輯錄的“今茶名”就有97種之多,絕大多數(shù)屬散茶。
明清兩朝在散茶,葉茶發(fā)展的同時,其他茶類也得到了全面發(fā)展。包括黑茶、花茶、青茶和紅茶等。
青茶,也稱烏龍茶,是明清時首先創(chuàng)立于福建的一種半發(fā)酵茶類。紅茶創(chuàng)始年代和青茶一樣,也無從查考,從現(xiàn)存的文獻來看,其名最先見之于明代中葉的《多能鄙事》一書。到了清代以后,隨茶葉外貿(mào)發(fā)展的需要,紅茶由福建很快傳到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云南和四川等省。在福建地區(qū),還形成了工夫小種、白毫、紫毫、選芽、漳芽、蘭香和清香等許多名品。
泡茶
中國人飲茶的習慣,從唐、宋、明、清到現(xiàn)代,有很大的變化。
唐代
唐朝時的茶葉多加工成茶餅。唐朝人不“飲茶”,而是“吃茶”。備茶過程如下:
將茶餅用火灸烤。
將烤茶餅放入銅制茶輾輾成顆粒。
用茶羅篩茶粒取細末。
為了改善茶葉苦澀味,常加入薄荷、鹽、紅棗或姜片調(diào)味,并多外加龍腦等香料。
將細茶末連同上列材料,調(diào)和成醬。
然后用茶醬配合其他其食物食用。
湖南還多少保留“吃茶”的習慣——吃茶葉。毛澤東嗜好吃茶葉。茶葉傳入英國時,英國人將開水泡好的茶葉夾入面包片食用。
宋代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茶品越來越豐富,飲茶也日益考究,開始重視茶葉的本身的色香味,調(diào)味品逐漸減少。此時,出現(xiàn)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并趨向以散茶為主,同時烹飲的手續(xù)也大為簡化。
明代
到了明代,餅茶、團茶較少見了,較多以喝散茶為主,烹茶方法亦由過去煎茶為主逐步發(fā)展為沖泡為主。
清代
到了清代,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出現(xiàn)了城市的茶館,并逐步興起,成為適合各個社會階層所需的活動場所,并把茶與曲藝、詩會、戲劇、燈謎等民間文化活動融合起來。普通人家也常以茶水招待客人。
現(xiàn)代
根據(jù)不同情況(如不同場合的特殊禮節(jié)),中國茶有著不同的泡法。例如綠茶比烏龍茶和紅茶更加清淡可口,因此需要用較冷的水沖泡。想了解更多此方面內(nèi)容,請參考條目茶和功夫茶。
以下的步驟是較為普遍使用的一種泡茶方式,,亦被視為泡茶藝術。以下過程要比吃飯時配點心喝的茶的泡茶過程更加正式。這種泡法經(jīng)常用來泡紅茶和烏龍茶。
燒開水。 用熱水將茶壺洗干凈。 把洗干凈的茶杯倒入開水溫杯。 把茶葉填進茶壺,茶葉高度大約到茶壺內(nèi)壁的三分之一處。 灌半壺熱水沖洗茶葉,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壺里只剩茶葉。(這一步和后面所有要灌水的步驟應該放在一個大容器中進行以接住溢出的水)。 再往茶壺里倒熱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壺里的水中不應該有氣泡。這次浸泡不能持續(xù)太長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0秒。(越是名貴的綠茶就越嫩,要把水燒開后冷到90°,才泡茶) 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鐘內(nèi)倒入杯飲用,在倒的過程中要不斷轉動茶壺。倒的每杯茶都應該有同樣的色香味。準備的托盤的用途是接住這一步溢出的水。 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飲用完后加入水再次沖泡,繼續(xù)飲用。一份茶葉可以泡4至5壺茶水,但是后面的幾次應該多略微多泡一會以盡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約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約45秒,以此類推。 很多人喜歡這種泡茶和喝茶的藝術,包括不是中國人的人。很多人熱心于茶藝,他們不僅喜愛茶的味道,也享受泡茶過程中的樂趣。茶文化非常吸引人,此外還能放松心靈。據(jù)說人們在泡茶和喝茶的時候能忘記生活中的所有煩惱。很多人喜歡和別人一起喝茶,不光為分享美茶,還為了體驗和別人在一起的安逸心情。
茶葉是華廈民族的傳統(tǒng),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傳承了上千年的歷史文化?,F(xiàn)如今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其它地方的傳統(tǒng)文化中都一定有著茶葉的蹤影,不過中國的飲茶步驟也算是一種獨特文化。
可能感興趣》》 飲茶方式的演變
1、溫杯和凈手
將茶杯洗凈,用開水稍微燙過。此為溫杯。就是把茶葉器具都用開水沖洗一次,目的也是為了衛(wèi)生清潔,同時給茶具預熱,這樣出來的茶的味道更香,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這叫潔具提溫。
2、醒茶
將茶葉放入高溫燙過的茶杯中,用85攝氏度的開水沖泡,水量蓋過茶葉稍多一些即可。等茶葉舒展片刻,將水倒掉。這一步有何意義呢?其目的是使茶葉完全蘇醒過來,重新煥發(fā)出茶葉的本質。并且茶葉中的一些雜質,碎末,此時也隨之流出,使得下一步?jīng)_泡的茶質將更清新,潔凈。
3、沖泡
把沸水再次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jié)M。這樣做既是美觀,也有向客人表示敬意之意??蛇m當提高水壺的位置,由上而下,水流如瀑布一般落入杯中,叫杯底的茶葉泡個澡。注意泡茶的水溫80-90度為好。
4、春風拂面
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為的是只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中。
5、封壺分杯
蓋上壺蓋,保存茶壺里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準備喝茶開始的步驟,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輕輕將壺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簡單點說就是給客人每人一杯茶。
6、聞茶
剛剛泡好的茶溫度過高,此時不宜牛飲,先仔細欣賞一番,聞其香,觀其色,形之變化。這是客人開始獨自感悟的步驟,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茗杯,輕嗅聞香杯中的余香,最好能有陶醉狀,表示對主人茶的欣賞和贊嘆。
7、飲茶
待茶湯涼至適口,且慢慢品嘗?,F(xiàn)在終于可以喝茶了??腿擞萌溉∑奋秩谳p啜慢飲,然后放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44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灌木型中葉類茶葉新品——渝茶二號
下一篇: 油茶豐產(chǎn)栽培管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