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茶定”、“受茶”和“茶聘”,屬于古婚俗“三書六禮”中的第四禮“納征”的書部,對于“三茶”中的第一茶,全意為“受聘定之茶”。指代的是“納征”最后核對“禮書”無誤,相方家長點頭認可這段婚姻,并在茶定后開始共同確定“迎親書”。禮書:過禮之書,是禮物清單,當中詳列禮物種類及數(shù)量;納徵﹝過大禮﹞時用。是在議定聘禮后,擇日男去女家行聘。聘禮的種類、多少依地位、貧富而異。聘禮一般有鞍馬、豬羊、錢財、首飾等,但是必須有茶具。聘禮放在鋪紅氈的高桌上,抬送女家,陳列于西炕祖先案前,兩親翁并跪,斟酒互遞祭祖,俗曰“換盅”。 “換盅”后女方家長須在必須在確認“迎親書”時回送男方家長“酒”。故此在“三書六禮”中進行到“下茶”,那么出嫁方已經(jīng)算得上是“他家之人”了,只是欠迎娶和圓房而以!
同樣道理,只要相方父母完成“下茶”后,終止婚約就變成悔婚。被悔婚方有權(quán)取回全部聘禮和撤銷一切因此婚姻所達成的承諾,并且悔婚方必須支付這次婚姻帶來的一切物質(zhì)性與會物質(zhì)性損失。
出典:
毫無疑問,茶禮還是我國古代婚禮中最為隆重和麻煩的一個禮節(jié)部分。明?許次紓在《茶疏考本》中說:"茶不移本,植必子生?!惫湃私Y(jié)婚以茶為識,以為茶樹只能從種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則就會枯死,因此把茶看作是一種至性不移的象征。所以,民間男女訂婚以茶為禮,女方接受男方聘禮,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并有"一家不吃兩家茶"的諺語。同時,還把整個婚姻的禮儀總稱為"三茶六酒"。
何謂“三茶六酒”中的三茶?
"三茶",就是訂婚時的"下茶",結(jié)婚的"定茶",同房時的"合茶"。
"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分,即定婚時,”男方除送如意、押貼外,還要送盛有香茗之錫茶羨瓶;婦方除還頂戴、押帖外,要回送紹酒。
“定茶”所指代的是婚禮時女方須行的“三定茶”,一為“定師”、二為“定孝”三為“定姻”。“定師”又名為“別母茶”,就在結(jié)婚前夕女兒給父母獻上的茶,用以感謝父母多年的養(yǎng)育之恩,故此必須雙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后方可獻上;“定孝”又名“媳婦茶”,是指代婚宴時給公公奶奶的敬茶,沿用至今,所以不加多說?!岸ㄒ觥边@是“定茶”的最后一步,就是交拜天地后,相方互敬的茶,喝下這杯,那么新娘就可以下席了!
洞房“合茶”,就是所謂“三道茶儀?!钡谝坏罏椤鞍俟饒A湯”,第二道“蓮子棗兒湯”,第三杯方始是茶。吃喝時還有一套規(guī)定,第一杯接杯后,要雙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后向嘴唇一觸,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第三道,作揖后則必須一飲而盡。這是最尊敬的禮儀。這些繁俗,現(xiàn)在當然沒有了,但婚禮的敬茶之禮,仍沿用成習(xí)。
其實在完整一個婚禮過程中,一共要進行九道茶禮,寓意“長長久久”,至于明天起來給父母的那一杯“十全十美”就不用理會了!因為一般來說,是很少人會擺祭祖宴的!然而這杯茶對家長而言,絕對是“十全十美”。
“四月八、阿婆誕,阿婆挽來茶和蛋”這樣一首在祖母口中聽回來的廣東民謠。也許很多人會想到四月八這個在漢族中幾乎沒有記載的節(jié)日又是什么日子呢?當中阿婆又是誰呢?為何這天阿婆又會挽來茶和蛋呢?這又與“下茶”有什么關(guān)系呢?
那么請大家慢慢看下去吧:
民謠中第二個“阿婆”是廣東人對自己外祖母的稱呼,而第一個阿婆就是指代“金花阿婆”。
明代詩人張謝曾有詩吟詠:““玉顏當日睹金花,化作仙湖水面霞。霞本無心還片片,晚風吹落萬人家?!?/P>
這里所說的金花就是“金花菩薩”,在廣東,很多古老的人家會有設(shè)有一個其他地方?jīng)]有的也不太明白的神位——“金花阿婆的神位”。廣東人深信這位“金花阿婆”能夠庇佑孩子一生健康。為何會這樣想呢?因為不少孩子在成為人父母之前都會被自己父母拉到這個神位前,讓他們跪拜這個被稱為“金花啊婆”的神,好讓她保佑自己的子女健康成長。而長大后的孩子重復(fù)以往自己父母的行為,使得這變成了一種習(xí)俗。
然而這位“金花阿婆”其實不老?。∶鞒槲淠觊g,廣州一位巡按夫人臨盆難產(chǎn),危在旦夕,巡按非常著急,不料困極打盹,夢見一位老翁指點道:“請得金花姑娘來,可保母子平安?!毖舶磁扇苏业揭晃幻小敖鸹ā钡拿耖g少女,接到家中。巧的是,金花姑娘剛?cè)牒筇?,夫人就平安產(chǎn)下嬰兒。這事很快傳遍廣州城,許多婦女臨產(chǎn)都來找金花,祈求平安產(chǎn)下貴子。
金花姑娘被大家當成“活菩薩”,非常受到尊重,但也正因此沒人敢與她成親。金花姑娘一日比一日憔悴,最終竟投湖自盡。人們把這個湖稱為仙湖,還建了座金花廟紀念金花,把每年的農(nóng)歷四月十七日定為金花誕。在解放前金花廟仍香火旺盛,每逢金花誕,商販云集,更有戲班表演,一連持續(xù)幾日,非常熱鬧。后來,隨著老房子倒塌,有關(guān)金花廟原址和金花姑娘的傳說日漸淹沒在塵囂中。時至今日還保留著一條在廣州人民路與中山七路之名為金花直街的小巷。
然而在廣東的其他地方卻依舊有著金花廟的存在,而且長年香火不斷。但是民間流傳金花誕的日子并不是“四月十七日”而是“四月八日”!因此也產(chǎn)生了“四月八、阿婆誕,阿婆挽來茶和蛋”這樣的民謠和習(xí)俗。然而正由于是那樣由孩童的時候聽父母說阿婆,到自己成為父母后和子女說下去的習(xí)俗,這樣很容易產(chǎn)生誤聽,使得很多人把“金花阿婆=外祖母”,因而演化出了外祖母帶茶去探望自己外孫的習(xí)俗。在并不富裕的時代,能夠讓自己外孫吸取更多營養(yǎng),蛋和茶這樣容易入口而且對身體有益的東西便成為習(xí)慣帶的禮物了!
而這種純女系連接的習(xí)俗,表現(xiàn)的并非父母對子女,也不是子女對父母,而是作為母親對出家女兒那邊血脈的思念和關(guān)懷!在中國這樣的一個悠久的儒家思想的國家,血脈、男權(quán)一向被看得很重,“女兒出家就是別家的人”這樣的覺悟不少人是在女兒誕生的時候就有的了!但是血脈的傳承,骨肉的親情是永遠無法磨滅的。所以這樣的習(xí)俗就默默地被歷史所承認,只是不被記載而以!
茶三酒四表示的意思是品茶時人不宜多,以二三人為宜,而喝酒人可以多一些。
喝茶基本上人數(shù)不會很多,可能是兩三人聚在一起品茶,正如三人成品,越喝茶反而越清醒,所以就對自己的認知更加深刻,覺得自己沒錢。我國的酒文化和茶文化一樣都很深遠,但兩者在文化表現(xiàn)上卻有很大不同。
就像前面所說,喝茶往往只有兩三人,而喝酒往往很多人,至少4人以上。生活中還有一句俗語是形容這種現(xiàn)象,叫做“茶三酒四”。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后半句,合起來叫做“茶三酒四踢桃二”,是流傳在潮汕地區(qū)的一句諺語。
喝茶注意事項
1、茶具要清潔
家里賓客來訪,先讓坐,后備茶。沖泡茶前,一定要把茶具清洗干凈。清洗干凈后最好再用開水燙一下茶壺、茶杯。這是禮誠待客最基本的禮儀規(guī)矩。
2、茶水濃度要恰當
泡茶,茶葉用量要適當,不宜過多,也不宜太少。茶葉過多,茶味過濃;茶葉太少,泡出的茶沒有味道。泡茶前,不妨先問問賓客的 飲茶 習(xí)慣,再根據(jù)客人的口味濃淡習(xí)慣沖泡。
3、端茶要得法?
中國的傳統(tǒng)習(xí)慣是只要兩手健全,都必須用雙手給客人端茶。此外,雙手端茶也要有講究,有杯耳的茶杯,一般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給客人。?
現(xiàn)在茶文化的過程——“茶之為飲,發(fā)乎于神農(nóng)氏,聞與魯周公,興于唐,盛于宋,發(fā)展與明清”
1發(fā)乎于神農(nóng)氏
神農(nóng)氏
上古時期的神農(nóng)氏,因發(fā)現(xiàn)火種造福人類,被稱為炎帝,神農(nóng)嘗百草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知了。神農(nóng)是個知識淵博的學(xué)者,更是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植物學(xué)家。并且有著很高地衛(wèi)生覺悟,就是喝開水。相傳,有一天神農(nóng)在一棵茶樹下,支起鍋煮水喝,幾片嫩葉飄入鍋中,鍋內(nèi)的水清澈鮮美,芳香四溢,喝完后神清氣爽,茶就被發(fā)現(xiàn)了。后代假托神農(nóng)氏之名所著的《神農(nóng)食經(jīng)》載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另外還有一個傳說,說神農(nóng)有一個水晶肚子,“神農(nóng)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肺肝五臟”。他嘗百草,嘗到茶的時候,看到茶在肚子里查來查去,查通茶。
另一個傳說是“神農(nóng)嘗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nóng)百草經(jīng)》)相傳神農(nóng)氏吃了一種草后不幸中毒,幸得茶葉汁流入口中才保住性命。從此茶就成了解毒的特效藥?!??!渡褶r(nóng)百草經(jīng)》的成書不會晚于西漢初年,至少在當時,我們祖先已經(jīng)認識到茶的藥用功效了。
2聞與魯周公
首先我們要認識一下魯周公。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fā)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并制作禮樂。封國于魯(今山東)。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為采邑,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圣”和儒學(xué)先驅(qū)。
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其所著《爾雅》中列出了茶,重要的是在他那個時代就將茶列入貢品。那時,要成為貢品的產(chǎn)品,必經(jīng)上下百官認認真真定論,世間百姓一一公認,方可認定?!度A陽國志·巴志》記載,大約在公元前1025年周武王姬發(fā)率周軍及諸侯伐滅殷商的紂王后,便將其一位宗親封在巴地,這是一個疆域不小的邦國,今四川的奉節(jié)、宜賓,陜西的秦嶺以南,四川的涪陵等地區(qū)。巴王作為諸侯國君,理所當然要向周武王上貢?!栋椭尽分杏涊d了這樣一份貢品清單:五谷六畜、桑蠶麻纻、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鴙、黃潤鮮粉。
東晉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巴志》記有“以茶納貢”、“園有香茗”兩處茶事,《茶經(jīng)述評》等當代很多茶文化著述認為,這兩處茶事可追溯到“武王伐紂”的周代.《茶經(jīng)述評》在“《茶經(jīng)—之源》述評·茶的祖國”如是說:“晉代常璩在公元350年左右所撰的《華陽國志·巴志》中說:‘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其地,東至魚復(fù),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蠶、麻、苧,魚、鹽、銅、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這說明早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八個小國伐紂(見《史記·周本紀》)時,巴蜀(現(xiàn)在的云南、貴州的部分地區(qū))已用所產(chǎn)茶葉作為‘貢品’?!?/p>
貢品,必然珍貴,除日雜品之外的貢品,都是珍品行列,但巴王上貢的茶卻又是珍品中的極品?!栋椭尽吩谶@份“貢品清單”后還特別補充注明:“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枝,蔓有辛蒟,園有芳蒻香茗”。也就是說,上貢的茶不是深山荒野中的野生茶,而是專門有人精心培植的茶園里的好茶。從這一點可想而知,那時的巴蜀就有了專門種茶的人了。
貢茶的出現(xiàn),用幾千的時間促進著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更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每一個王朝的興衰。
西漢時期就出現(xiàn)了茶葉市場
《僮約》本是一份與僮仆“便了”的合同契約,其中提到的“武陽買茶”這件涉及商品茶的事實。并且有確切的時間-公元前59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五,成為出現(xiàn)中國最早的茶葉市場。
王褒(前90年-前51年),蜀資中(今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qū)昆侖鄉(xiāng)墨池壩)人。西漢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正月里,王褒寓居成都安志里一個叫楊惠的寡婦家里。楊氏家中有個名叫“便了”的髯奴,王褒經(jīng)常指派他去買酒。
便了因為王褒是外人,老替他跑腿很不情愿,又懷疑他可能與楊氏有曖昧關(guān)系,于是有一天,他跑到主人的墓前傾訴不滿,說:“大人您當初買便了時,只要我看守家里,并沒要我為其他男人去買酒?!?/p>
王褒得悉此事后,當時就氣不打一處來,一怒之下,在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這天,以一萬五千錢從楊氏手中買下便了為奴。
便了內(nèi)心極不情愿,可也無可奈何,于是他在寫契約時向王褒提出:“既然事已如此,您也應(yīng)該向當初楊家買我時那樣,將以后凡是要我干的事明明白白寫在契約中,要不然我可不干?!?/p>
本想借此為難一下王褒,減輕自己的工作的便了沒有想到王褒本就是擅長辭賦,精通六藝之人,王褒為了教訓(xùn)便了,使他服服貼貼,便寫下了一篇長約六百字題為《僮約》的契約,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勞役項目和干活時間的安排,使便了從早到晚不得空閑。
契約上繁重的活兒使便了難以負荷,他痛哭流涕向王褒求情說,如是照此干活,恐怕馬上就會累死進黃土,早知如此,情愿給您天天去買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46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化瘀瘦身的四味仙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