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集哲學、倫理、歷史、文學、藝術為一體,是東方藝術寶庫中的奇葩。已故中國當代茶學泰斗莊晚芳教授將茶德歸為四項。
廉——廉儉育德。茶可以益智明思,促使人們修身養(yǎng)性,冷靜從事。所以,茶 歷來是清廉、勤政、儉約、奮進的象征。
美——美真康樂。飲茶給人們帶來的味美、湯美、形美、具美、情美、境美,是物質與精神的極大享受。
和——和誠相處。同飲香茗,共話友誼,能使人類在和煦的陽光下共享親情。
敬——敬愛為人??蛠砭床璧那屣L美俗,造就了炎黃子孫尊老愛幼,熱愛和平的民族性格。
茶文化基本知識都包括:茶葉的品種、等級、產地等的判斷、茶葉的制作、茶葉的泡制等知識。茶葉,指茶樹的葉子和芽。別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綠灌木茶樹的葉子,以及用這些葉子泡制的飲料,后來引申為所有用植物花、葉、種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菊花茶等;用各種藥材泡制的涼茶等,在中國文學中亦稱雷芽。有些國家亦有以水果及香草等其它植物葉而泡出的茶,如水果茶。
中國茶文化三大核心:茶道、茶德、茶藝。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lián)、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漢族人飲茶,據(jù)說始于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xiàn)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1,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tǒng)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2,茶有八德——康、樂、甘、香、和、清、敬、美?!安璧隆钡母拍钭蕴拼鷱闹袊鴤鞑サ饺毡尽㈨n國等,豐富了這些國家的茶文化內涵。
3,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漢族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并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漢族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huán)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xiàn)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tǒng)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lián)、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漢族人飲茶,據(jù)說始于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xiàn)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制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茶文化的地區(qū)特點
地區(qū)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區(qū)茶文化。中國地區(qū)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歷史、文化、生活及經(jīng)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yōu)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xù)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節(jié),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
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
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xiàn)紳士風度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于日本本土但有受中國的影響。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并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lián)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jīng)貿洽談。(這正是北京國際茶城的成立宗旨)。
茶文化的歷史進程
中國以及世界的茶葉文化的起源地是中國的巴蜀地區(qū),在西漢時期巴蜀地區(qū)的人們已經(jīng)習慣飲茶,并在巴蜀地區(qū)形成了茶葉交易市場,并開發(fā)了專門的飲茶工具。
在漢代以后,因為經(jīng)濟和文化的交流加強了,這種飲茶風氣慢慢向由巴蜀向東部及南部擴散,使得華中地區(qū)的飲茶變得如日常般正常。
在西晉時期的上流社會對于茶到了崇尚的地步,如此也加強了長江中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qū)茶的發(fā)展,并成為了新的待客之道。
在唐代盛世時期,茶文化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并開始了人工種植茶樹的技術,在飲茶方式上更是有了專門煮茶的方法;對于茶具也進行了系列化的分類。同時唐代有大量的關于茶詩佳作面世,所以關于飲茶也有了茶規(guī)。
后來茶文化再經(jīng)過了宋代、元代、明清代等發(fā)展和傳播,在我國已經(jīng)慢慢形成了精髓的茶葉文化,并且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茶文化,也把茶帶出了中國。
追尋中國茶文化的源頭,首先要廓清中國茶葉的源起。唐代陸羽《茶經(jīng)》就說:“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倍鴶喽ㄉ褶r氏的依據(jù)是《神農本草經(jīng)》和《神農食經(jīng)》。前者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焙笳咻d:“茶茗久服,令人悅志。”這一傳說一直流傳到當代。
神農時代是中華民族成長史中極為遠古的時期。茶葉的發(fā)現(xiàn)及開始應用應看作是整個神農部落時代的歷史活動。有關研究表明:在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歷程中,三國以前以及晉代、南北朝時期應屬于茶文化的啟蒙和萌芽階段。大量資料證實,中國西南地區(qū)是世界茶樹源產中心,更確切地說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點卻在四川,這是由于當時四川巴蜀的經(jīng)濟、文化要比云南發(fā)達。大約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經(jīng)飲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人已用所產之茶作為“納貢”珍品;西漢初期(公元前53年),蒙頂山甘露寺普慧禪師(俗名吳理真)便開始人工種植茶樹。公元4世紀末以前,由于對茶葉的崇拜,巴蜀已出現(xiàn)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況??梢哉f我國的巴蜀地區(qū)是人類飲茶、種植茶最早的地方。到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飲茶之風盛行。并且,這一時期飲茶開始進入文學和精神領域,中國最早的茶詩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其代表是西晉杜育所作的《賦》。
到了唐代,中國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了較豐富的茶葉物質,茶葉生產、加工有了一定的規(guī)模:二是茶葉科學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茶事活動由實踐開始上升到理論;三是飲茶在精神領域有了較完美的體現(xiàn),如提出茶道、茶禮、茶文化與中國的儒、禪、道哲學思想緊密結合;四是有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詩茶畫作品產生等;五是作為上層建筑的茶政開始出現(xiàn)。
在這一時期,世界第一部茶葉、茶文化專著——《茶經(jīng)》問世,它由唐代陸羽所著,成書于公元780年?!恫杞?jīng)》內容十分豐富,是一本茶葉百科全書。它涉及生物學、栽培學、制茶學、分類學、生態(tài)學、數(shù)理學等;同時,還記載了唐代以前有關茶的不同神話、寓言、史籍、詩賦、傳記、地理、數(shù)理等書籍,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
到宋代至明初,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可以說到了鼎盛時期。因此,我們說:“茶興于唐、盛于宋?!痹谶@一時期,茶葉產品開始由團茶發(fā)展為散茶,打破了團茶、餅茶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同時出現(xiàn)了團茶、餅茶、散茶、末茶。茶區(qū)也大面積地進行了南移,使茶業(yè)上市提前一個月。這一歷史時期茶文化空前繁榮,宋徽宗趙佶帶頭在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論》一書。到元代、明代,中國傳統(tǒng)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備,同時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話》、《陸羽烹茶圖》、《品茶圖》以及唐寅的《烹茶畫卷》和《事茗圖》等傳世作品誕生。
到了清代,中國茶文化發(fā)展更加深入,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館興起,并發(fā)展成為適合社會各階層所需的活動場所,它把茶與曲藝、詩會、戲劇和燈謎等民間文化活動融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茶館文化”,“客來敬茶”也已成為普通人家的禮儀美德。由于茶葉制作技術的發(fā)展,清代基本形成現(xiàn)今的六大茶類,除最初的綠茶之外,出現(xiàn)了白茶、黃茶、紅茶、黑茶、青茶(烏龍茶)。茶類的增多,泡茶技藝有別,又加上中國地域和民族的差異,使茶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綜觀中國茶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茶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概括地說,茶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茶文化的結構體系包括有關茶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茶文化的物質形態(tài)表現(xiàn)為茶的歷史文物、遺跡、茶詩詞、茶書畫、茶歌舞、各種名優(yōu)茶、茶館、茶具、飲茶技藝和茶藝表演等;精神形態(tài)表現(xiàn)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yǎng)廉、以茶養(yǎng)性、茶禪一味等;還有介于中間狀態(tài)的表現(xiàn)形式,如茶政、茶法、茶禮規(guī)、茶習俗等屬制度文化范疇的內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55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唐宋茶禮影響下的日本茶道
下一篇: 異域飲茶習俗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