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飲茶的歷史非常悠久。據(jù)《廬山志》記載,早在漢代,廬山的僧人就采制茶葉,東一k-1慧遠和尚在廬山東林寺附近也種過茶葉。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是東晉懷信和尚的《釋門自鏡錄):“跳定清談,祖胸諧謔,居不悉寒暑,食不擇甘旨,使喚童仆,要水要茶。”說明至少在晉代,佛門己盛行飲茶。至唐代中期,佛門更加重視茶李.并且?guī)用耖g百姓飲茶成風。(封氏聞見記》載:“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wù)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今山東鄒縣)、齊(今山東臨淄)、滄(今河北滄州)、棣(今山東惠民),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p>
因此黃河流域飲茶風氣也就隨著佛教的盛行而普及開來。佛門內(nèi)部也將飲茶列為宗門規(guī)式,寫人佛教叢林制度的(百丈清規(guī)》,其中“法器章”“赴茶”“旦望巡堂茶”“方丈點行堂茶”等條文中都明文規(guī)定叢林茶禪及其做法次第。其目的都是為了幫助禪修,潛移默化,成為佛教叢林的法門規(guī)式。到了宋代,湖北黃梅五祖山的劉元甫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禮為基礎(chǔ),在五祖山開設(shè)茶禪道場‘’松濤庵”,撰有《茶堂清規(guī)》,其中的《茶道軌章》《四諦義章》確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后被日本來中國留學的僧人南浦紹明(1235-1309)帶回日本,成為日本茶道四規(guī)“和、敬、清、寂”的祖本。。遺憾的是,劉元甫的茶道思想雖東傳日木卻沒在國內(nèi)流傳下來,但佛教與茶道思想的因緣卻是密不可分的。 顯然,劉元甫的茶道“四啼”是從佛教的墓本教義“苦、集、滅、道”四諦衍化而來的。諦就是真理,四諦就是佛教關(guān)于人生現(xiàn)象的四種真理。佛教認為現(xiàn)實世界是一個痛苦的匯集,人生在世,處處皆苦,“苦諦”就是佛教對人生價值的判斷?!凹B”是分析造成各種痛苦的原因,佛教認為就是人的貪、咳、癡“三毒”造成所有痛苦,只有斷絕這些原因,刁‘能徹底從痛苦煩惱中解脫,達到涅架境界?!皽缰B”就是佛教的最高理想涅架。涅架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圓寂、寂滅、滅度。
即滅息一切煩惱、超越時空、超越生死輪回的境界。而要真正解脫苦因、達到解脫,就需要有正確的方法和途徑,這就是“道諦”。合理的成佛途徑有八個,稱為“八正道”或“八圣道”,共有戒、定、慧三方面的內(nèi)容。戒即戒律之學,定即禪定,慧即智慧之學。因此,劉元甫應(yīng)該是在品茶過程中領(lǐng)會佛教“四諦”的真諦而總結(jié)出茶道“四諦”。由此亦可證明佛教不但講道,而且還與茶道融在一起水乳難分,因此歷史上首先提出“茶道”概念的不是別人而是皎然和尚,也就可以理解了。僅此一點,佛教對中國茶道的貢獻就是很大的。
然而,佛教對中國茶道影響最大的是禪宗思想。當佛教傳人中國后,其禪定之學亦隨之進人中國本土。由于它契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固有的“虛靜”認識論(如荀子的“虛一而靜”,《大學》的“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安”,道家的“守靜篤,致虛極”。),因而很受中國民眾的歡迎和重視,不久便形成了以“禪”命名的“禪宗”?!岸U”為梵文的音譯,其本義是“靜慮”。禪宗就是講究通過靜慮的方式來追求頓悟,即以靜坐的方式,排除一切雜念,專心致志地冥思苦想,直到某一瞬間頓然領(lǐng)悟到佛法的真諦。佛教將“戒、定、慧三學”作為修持的基礎(chǔ),“戒”是戒惡修善,“慧”是破惑證真,而“定”就是息緣靜慮。高僧凈空法師曾經(jīng)指出:“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就是恢復我們本有的大智大覺而已。要怎么樣才能恢復呢?一定要定,你要把心靜下來,要定下來,才能夠恢復?!焙?當年(南朝梁)禪宗始祖菩提達摩來中國傳播佛學,曾在河南A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成為靜慮的典范。和尚們在坐禪時要求進人一種虛靜的狀態(tài),弘一法師曾經(jīng)解釋道:“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所以靜就是思想不為外物干擾,虛就是心靈不為名利欲望所糾纏。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卻是很不容易的,唐代和尚坐禪時又是“務(wù)于不寐,又不夕食”,常人難以堅持,只好靠飲茶來充饑提神。而茶性中的“儉”又能抑制人的欲念,有助于更快地人靜,自然就成為禪宗的最得力助手,茶事也就成為佛門的重要活動之一,并被列人佛門清規(guī),形成一整套莊重嚴肅的茶禮儀式,最后成為禪事活動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因而禪宗與茶也就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至今佛教寺院中的禪堂,飲茶仍是日常的功課之一,稱之為禪茶。賴功歐先生曾經(jīng)指出:
茶對禪宗是從去睡、養(yǎng)生,過渡到入靜除煩,從而再進入“自悟”的超越境界的。最令人驚奇的是,這三重境界,對禪宗來說,幾乎是同時發(fā)生的。它悄悄地自然而然地但卻是真正地使兩個分別獨立的東西達到了合一,從而使中國文化傳統(tǒng)出現(xiàn)了一項嶄新的內(nèi)容—禪茶一味。
不過,雖說是“禪茶一味”,佛門與茶界是各有側(cè)重的,前者重在禪,后者重在茶。兩者相通之處主要在于禪境的追求。僧人坐禪人靜,要求摒棄雜念,心無旁鶩,目不斜視,進人虛靜的狀態(tài),在追求領(lǐng)悟佛法真諦的過程中,達到空靈澄靜、物我兩忘的境界,也被稱為禪的意境,或稱禪意、禪境。而茶人在品茗中所追求的也正是這種融道、佛兩家于一體的空靈澄靜的禪境。如唐代詩人錢起在(與趙營茶宴)一詩中描寫道: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坪聲片影針。
茶葉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那么佛教對茶道有什么影響?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佛教對茶道的影響,一起來看看。
佛教對茶道的影響 關(guān)于茶。茶早在我國的周代即已出現(xiàn),不過在晉代以前多用作藥品或煮茶粥。魏晉以后,一些佛教禪師發(fā)現(xiàn)茶有提神益思解乏的作用,正好解決因午后不食及夜晚參禪出現(xiàn)的精力不夠、又乏又困的問題,因而多方搜求或四處種植,大量飲用,推動了社會上飲茶風氣的形成。
尤其在唐代禪宗創(chuàng)立之后,許多禪寺奉行農(nóng)禪并重,種植、培育、制作了一些茶葉精品,久而久之成為了名茶。由于佛教戒酒,因此茶就成為了佛寺最重要的飲料。
佛寺對茶的提倡、種植和需求,自然也影響到廣大在家信眾及各界人士,在長期的品茗、交流過程中,人們發(fā)現(xiàn)茶還能預(yù)防或治療許多疾病,能生津止渴,解酒去膩,利多弊少,老少咸宜,于是爭相飲用,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采的茶文化,使茶成為了老百姓家中的必備飲料。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茶馬互市?和各國間的交往,茶流傳到了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和世界各國,成為了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尤其在日本,僧人們將飲茶與修心養(yǎng)性、人際交往等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造了舉世聞名的?茶道?,體現(xiàn)了茶與佛教特有的?血緣?關(guān)系。
佛教對茶文化的影響 1、坐禪的需要
自釋迦以來,佛教重要修行方式之一便是坐禪,?坐禪要求靜坐、斂心,達到心無雜念,萬相皆空。?其姿勢要求?大腿疊于大腿上,挺直脊梁骨,頸稍屈于前下方,氣沉于下腹部,靜靜地呼吸,目光散視或集中于某一固定物?坐禪還要備受煎熬,?腿子酸痛,蚊蟲叮咬?,禪七的疲竭,寺院的拘限,尤其令人難受的是,每天花費九到十五個鐘頭的時間思索同一個問題帶來的那種難以的沉悶乏味?一般的僧侶無法堅持,就連高僧大師們也很難支撐下去,故尋找一種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以消除坐禪帶來的疲倦的飲料也屬必然,?正好茶性苦寒,具有破睡驅(qū)眠,去煩解渴的功能。?陸羽《茶經(jīng)》中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本草綱目》也謂其可?去痰熱、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悅志。?明朝顧元慶的《茶譜》則說得更為全面合理:?人飲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煩去膩,人固不可一日無茶。?浙江茶葉在這方面功效也很獨特,以甌地茶為例,《江逸志》云:?甌地茶,雁山為第一,去腥膩,除煩惱,卻昏散,消積食?可見,茶葉本身的性能決定了浙茶十分適合作為坐禪的用茶。
2、延世長生的需要
僧侶喜愛喝茶,除提神醒腦外,還將飲茶作為養(yǎng)生之道,長壽之法,其實,這是佛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受到道教養(yǎng)生思想影響的緣故。道教養(yǎng)生的目的是長生不老,羽化登仙,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借助一種物質(zhì)媒介來實現(xiàn)。于是,茶葉成為了最合適的對象。因為道教起先用的金石類藥物價錢昂貴,而且十分危險,茶葉卻相對便宜交全,易于服食道教的飲茶習俗及思想也感染了佛教?!恫杞?jīng)七之事》載云:?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水嘉中過江,遇沈臺真,臺真在武康小山寺,年垂懸車,飯所飲茶。永明中,救吳興,禮致上京,年七十九。?通過該則史料強調(diào)的便是茶對于臺真長壽所起的作用,即常飲茶有延年益壽之功效?!赌喜啃聲芬草d有這樣一則故事:?人中三年,東都進一僧,年一百一十歲,宣皇問:?服何藥至此了?僧曰:?臣少也賤,素不知藥性本好茶,至處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過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此則故事中,僧侶憑飲茶年齡可達到一百一十歲上述記載可說明,僧侶們十分相信茶能延年益壽。日本的榮西禪師以《吃茶養(yǎng)生記》作為其著作的名稱,則更清楚地表述了這一傾向。他在開篇寫道:?茶者,養(yǎng)生之仙藥也,延齡之妙術(shù)也;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采之,其人長命也。天竺唐上同貴重之我朝,日本曾嗜愛矣,古今奇特之仙藥也。?正因為如此,僧侶們把飲茶作為每人必修課之一,大多寺院都有專職茶事活動的僧侶。
3、宗教儀式的需要
在佛教看來,茶是禪定入境的必備之物,是佛教徒的精神寄托,甚至可通鬼神。因而,浙茶在佛教中還常被作為供佛祀品,與宗教活動自接聯(lián)系起來。據(jù)明代李日華《紫桃軒雜綴》記述:?普陀老僧,貽余小自巖一裹,葉有自茸,溣之無色,徐飲覺涼透心腑,僧言:?本巖歲止五、六斤,專供(觀音)大士,僧得啜者寡矣。?由此推斷,當時,普陀山茶人部分用以供佛,而不是日常生活飲用在這一點上,浙茶的文化、社會功能已遠遠超過了它的自然使用與藥用功能,它已成為了溝通人神觀念的橋梁,故有時佛前供茶還會出現(xiàn)所謂的?靈異?,現(xiàn)象。據(jù)日天臺宗大云寺主成尋(公元1011至1081年)在《天臺五臺山記》中記述:?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五月十九日戊辰參石橋,以茶供羅漢五百十六杯,知事僧驚來告。茶八葉蓮花紋,五百余杯有花紋小僧(成子本人)實知羅漢出現(xiàn)受人師茶供,現(xiàn)靈瑞也。進一步神話化了浙茶與佛教的關(guān)系。
4、茶禪一味
然而,浙江茶葉和佛教的真正結(jié)合不僅僅在于其自然藥用功能和社會功能,更重要的是,禪宗的出現(xiàn)使佛教與茶找到了相通之處。禪宗講究見心成佛,以心悟道相傳。有一次大會上,釋迎牟尼佛不回答大家的問題,只拈花示眾,眾人不得其解,惟有迦葉微笑會晤,得佛陀心傳。此則廣泛流傳的佛教故事體現(xiàn)的正是所謂的?明心見性?,強調(diào)自身的領(lǐng)悟?!毒暗聜鳠翡洝分幸灿涊d道:?吾之法門,先佛傳授,不論禪定精進,惟達佛之所見即心成佛,心佛眾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修心養(yǎng)性在禪宗中有很高的地位,恰好品茶也需要交詳靜謐的心境,故?飲茶之所宜者十三,一無事,二佳客,三幽坐,四吟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酲,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賞鑒,十三文憧。?并且碾茶過程中的輕拉慢推,煮茶時的三沸判定,點茶時的提壺高注,飲茶過程中的觀色品味,都提倡清心、靜心。而茶人們也希望通過飲茶,根除煩惱,提高精神境界這些與禪道中心剛好一致。此外,?茶之為飲,最宜精行簡德之人。是說茶適合于品德優(yōu)異的人飲用,又表明茶性本儉之意。茶質(zhì)量盡管有高下之別,但社會各個階層都能享用相應(yīng)等級的茶。一些帝王推行節(jié)儉之風,特意下詔在他死后選用儉樸的祭品,其中就包括茶,如南齊世祖武皇帝遺詔:?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但設(shè)餅果、茶飲、干飯、酒、脯而已。?而佛教生活中有不殺生,不邪淫,不妄語,不偷盜,不飲酒五戒,又有不吃葷過午不食的例規(guī),這正好與?儉?相合。因而,許多佛僧把參禪與品茶并舉,有的甚至認為品茶即能悟道。唐代皎然和尚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道:?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清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顯然,在皎然的眼中,只有保持心神清靜,才可通佛之心,若故意去除煩惱,便不是佛心了。同時,禪宗主旨的?靜心?、?自悟?,也貫徹到了中國茶道之中。日本的千利休則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茶道本意在于禪的普遍意義,?佛之教便是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燒水、點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為習佛修行之行為。?千利休有這種觀念,這是因為日本佛教來自中國,而禪是中國化的佛教,它不似印度佛教原義,認為今生水不得解脫,惟有人堂才是出路,而是主張?頓悟?。從茶中找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種?悟?。所以說,飲茶即可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jié)起來了??傊?,茶中有禪,禪中有茶,茶味禪味木為一味浙江茶葉是中國茶葉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而然受到了僧人們的喜愛,成為參禪時常用的飲料,飲茶之風也隨之傳遍了各個寺院。
?
中國茶道追求清、靜、和、虛,要求心無雜念,專心靜慮,心地純和,忘卻自我和現(xiàn)實存在。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道的基本知識,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的基本知識之茶道的內(nèi)容 中國茶文化的主體是人,茶是作為人的客體而存在的,茶是為人而存在的。中國茶文化被稱為美的哲學。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1.中國茶文化美學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奠定中國古典美學理論基礎(chǔ)的宗師是大哲學家;
2.其理論基礎(chǔ)源于一些哲學命題;
3.中國茶文化美學在發(fā)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學理論,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學家的推動;
4.中國茶文化美學強調(diào)的是天人合一,從小茶壺中探求宇宙玄機,從淡淡茶湯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國茶文化美學從哲學的高度,廣泛深刻的影響著茶人,特別是從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藝術(shù)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總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理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滋潤著中國茶文化這朵奇葩。在中國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圓通空靈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曠達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綜上所述,有人得出如下 結(jié)論:
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發(fā)展的特點是在廣度上,以求博大,所謂之:茶文化,并與儒家思想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梢灾v,把中國茶文化從儒家思想體系中剝離出來研究是不現(xiàn)實的,也正是這一點,因為中國文人的灑脫不羈,中國茶文化,呈現(xiàn)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tài)。由于在中國文化中,?道?是一種非常神圣、非常嚴肅的事情。故中國對于茶,只是籠統(tǒng)的稱之為?茶文化?或?茶藝?,而不敢奢談?茶道?。
茶道的基本知識之茶道的內(nèi)涵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shù),包含茶禮、禮法、環(huán)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chǔ),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獨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于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shù),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yǎng)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nèi)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內(nèi)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nèi)涵大于茶藝,茶藝的外延大于茶道。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shù);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guī)律、本源與本質(zhì),它經(jīng)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jié)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zhì)與精神高度統(tǒng)一的結(jié)果。茶藝、茶道的內(nèi)涵、外延均不相同,應(yīng)嚴格區(qū)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藝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zhì)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huán)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guān)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yǎng)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的基本知識之佛教與茶的關(guān)系 佛教和茶早在晉代結(jié)緣。相傳晉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廬山東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淵明?話茶吟詩,敘事談經(jīng),通宵達旦?。佛教和茶結(jié)緣對推動飲茶風尚的普及并向高雅境界以至發(fā)展到創(chuàng)立茶道,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東晉后期,佛教領(lǐng)袖慧遠竭力把儒家封建禮教和佛教因果報應(yīng)溝通起來,宣揚孝順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報應(yīng)教義的。并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論?。隋唐時代一些佛教宗派,是調(diào)合中國傳統(tǒng)思想而創(chuàng)立的,華嚴宗學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亨、利、貞)調(diào)合佛身?四德?(常、樂、我、凈)。以?五常?(仁、義,禮、智、信)調(diào)含?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飲酒、不安言)力圖兩者相融臺,調(diào)臺儒家的趨勢越來越強烈。宋元明清時代,更加注意調(diào)合中國傳統(tǒng)思想。北宋天臺宗學者智園,宣揚?非仲尼之教,則國無以治,家無以寧,身無以安?。而?國不治,家不寧,身不安,釋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他還提出?修身以儒,治心以釋?儒釋共為表里的主張,因而發(fā)展成為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宗教。
佛教對茶道的滲透,史料中有魏晉南北朝時期丹丘和東晉名憎慧遠嗜茶的記載??梢?茶禪一味?源遠流長。但形成氣候筆者認為始啟中唐。從以上詩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寺院中茶味的芳香和濃烈,僧侶敬神、坐禪、念經(jīng)、會友終日高不開茶。禪茶道體現(xiàn)了良然、樸素、養(yǎng)性、修心、見性的氣氛,也揉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感情。唐僖宗以皇家最高禮儀秘藏在法門寺地宮金銀系列茶具從設(shè)計、塑造和擺設(shè)的位置(和佛骨舍利同放在后室)更令人信眼地認識到?茶禪一味?的真諦。禪宗茶道到宋代發(fā)展到鼎盛時期,移值到日、韓等國,現(xiàn)在已向西方世界傳播中,對促進各國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紀間創(chuàng)立于古印度,月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jīng)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fā)展,到隨唐時達到鼎盛時期。而茶是 興于唐、盛于宋。創(chuàng)立中國茶道的茶圣陸羽,自由曾被智積禪師收養(yǎng),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習頌佛經(jīng),其后又于唐代詩僧皎燃 和尚結(jié)為"生相知,死相隨"的緇素忘年之交。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jīng)》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可以說,中國 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并廣為人知的便是--禪茶一味。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并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 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并發(fā)展制茶技術(shù)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chǎn)于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chǔ)。此外,佛教對茶道發(fā)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佛門的茶是活動為茶道的發(fā)展的表現(xiàn)形式提供了參考。鄭板橋有一副對聯(lián)寫得很妙:"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斗茶。"佛門寺院持續(xù)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guī)范茗飲禮儀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jīng)常舉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鐘的飲茶規(guī)范納入了《百丈清規(guī)》,近代有的學者認為《百丈清規(guī)》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道相結(jié)合的標志。 三、"禪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禪茶一味,全靠自己去體會。這種體會可以通過茶事實踐去感受。也可以通過對茶詩、茶聯(lián)的品位去參悟。下面的四幅對聯(lián)與四首茶詩很有趣,對理解"禪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幫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60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國茶道與佛學思想(下)
下一篇: 英式下午茶人權(quán)的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