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發(fā)出禪宗茶道。僧人種茶、制茶、飲茶并研制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茶學(xué)的發(fā)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別說產(chǎn)于中國的茶,就是日本的菜也是由佛門僧人由中國帶回茶種在日本種植、繁衍并成世界重要產(chǎn)茶國之一。
中國古代多數(shù)名茶都與佛門有關(guān)。如有名的西湖龍井茶,陸羽《茶經(jīng)》說:“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chǎn)茶?!彼未?,天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列為貢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獅峰胡公廟品飲龍井茶,封廟前18棵茶樹為御茶。
一屯溪綠茶站名松蘿茶,是一位佛教徒創(chuàng)制的。明代馮時可一《茶錄》記載:“徽郡向無茶,近出松蘿萊最為時尚。是茶始于一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制法。其后于松蘿結(jié)庵,來造山茶于庵焙制,遠(yuǎn)跡爭市,價倏翔涌,人因稱松蘿茶?!?/p>
安溪鐵觀音“重如鐵,美如觀音”,其名取自佛經(jīng)。普陀佛茶產(chǎn)于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僧侶種茶用于獻佛、待客,直接以“佛”名其茶。
武夷巖茶與龍井齊名,屬烏龍茶系,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之美評。其中又以“大紅袍”為佳。傳說崇安縣令久病不愈,和尚獻武夷山茶,這位縣官飲此茶后竟出了奇事,一百病全消。為感激此茶濟世活人之德,縣官親攀茶崖,把一件大紅艷披于茶樹之上,故此茶以“大紅袍”名之。不論此說是否合情理,武夷茶與佛門有線則是真實無偽的。
宜興陽羨茶在漢朝就有種植,唐肅宗年間(757-762),一位和尚將此茶送給常州刺史(宜興古屬常州)李棲駕,茶會品飲有陸羽出席, 陸羽稱“陽羨紫筍茶”是“芳香冠世產(chǎn)”,李刺史心有靈犀一點通,便建茶會督制陽羨茶進貢朝廷,自此陽羨茶點了“狀元”,身價百倍。顯然,陽羨茶的最早培植者是僧人。
廬山云霧原是野生茶,經(jīng)寺觀廟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并進入名茶系可。
君山銀針產(chǎn)于湖南岳陽君山,《巴陵縣志》記載:“君山貢茶自清始。每歲貢18斤。谷雨前知縣遣山僧采制一旗一槍,白毛茸然,俗稱白毛尖?!贝瞬枞杂缮朔N植。
黃山毛峰是毛峰茶中極品,《黃山志》載:“云霧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間養(yǎng)之,微香冷韻.遠(yuǎn)勝匡廬?!痹旗F茶就是今之黃山毛峰。
桂平西山茶初產(chǎn)于西山觀音巖下。惠明萊因浙江惠明寺而得名。
道教祖師王重陽詩云:
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fēng)。
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
蓮花是紅色,荷葉是青色,藕根是白色,三者形象雖各不相同,而實際卻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儒釋道三家就如同紅蓮、白藕、青荷葉一樣,皆為一家之血脈。
------------------------------------------------------------------------------------------------------------------
西游記第二回原文,沒事自己看看,慢慢悟
一日,祖師登壇高坐,喚集諸仙,開講大道。真?zhèn)€是: 天花亂墜,地涌金蓮。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慢搖麈尾噴珠玉,響振雷霆動九天。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開明一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玄。
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關(guān)鍵是這幾句,儒釋道的東西全都講)
下面是菩提祖師教給孫悟空的長生之道口訣,也在第二回
“顯密圓通真妙訣,惜修生命無他說。
都來總是精氣神,謹(jǐn)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體中藏,汝受吾傳道自昌。
口訣記來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涼。
得清涼,光皎潔,好向丹臺賞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烏,自有龜蛇相盤結(jié)。
相盤結(jié),性命堅,卻能火里種金蓮。
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
-----------------------------------------------------------------------------------------------------------------------
上面是從別處轉(zhuǎn)的
補充一下,佛家來自于印度,根不在中國,但是他昌盛與華夏,揚名于四海,實際上這三家都是相通的,俗話說條條大道通羅馬,你覺得哪一個適合你,你就來哪一個,反正終點是一樣的,先拋開佛家不談,中國剩下的所有學(xué)說都來自與易經(jīng),易經(jīng)是中華群經(jīng)之祖,他們只是把易經(jīng)掰開來研究,最后分成了各各學(xué)派,也包括儒家和道家,為的是方便研究,現(xiàn)在明白了吧。
。中國四大菩薩信仰之盛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場。文殊表智慧、觀音表慈悲、普賢表行踐、地藏表愿力,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凝聚在四大菩薩之中,使至理成為有血有肉的形象事跡。
密宗的八大菩薩是:
1.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玄藏三藏又譯作觀自在菩薩。唐寧以來,民間信仰的有三十三變化觀音。密宗造像有六觀音、七觀音等變化。六觀音是十一面觀音、不空羅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和準(zhǔn)提觀音。另外加上圣觀音,稱為七觀音。觀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體變化的觀音中,特別受歡迎喜愛的是白衣觀音。
2.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又稱為慈氏、無能勝等。他出身于印度婆羅門,后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授記為菩薩。他是一生補處的菩薩。所謂補處,是此菩薩可彌補佛陀位置的意思。彌勒菩薩在民間的形象是袒露大腹的和尚,笑容可掬;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當(dāng)胸,手掌張開,右手執(zhí)蓮花,所戴寶冠中有寶塔,塔中現(xiàn)舍利;在金剛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豎立,中指與無名指彎曲置胸前,左手放在膝上。
3.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為藏福德于虛無限境界之意,表示氣??梢詿o限生產(chǎn)和分配的可能性。在胎藏界曼荼羅中,虛空藏菩薩是虛空藏院的主尊。東密虛空藏菩薩求聞持聰明法觀想本尊形像,菩薩全身為金色,相貌莊嚴(yán),頭戴五佛寶冠,在蓮花上半跏坐,容顏妙而怡喜悅,左手執(zhí)白色蓮花,花上有如意寶珠,發(fā)出黃色光芒,右手結(jié)與愿印,五指垂下,將手掌向外。
4.金剛手菩薩 金剛手菩薩,即金剛薩埵,又稱秘密主,象征“堅固不壞之菩提心”與“煩惱即菩提之妙理”。此名稱于密教中,所指有四:(一)指密教傳法之第二祖。(二)為金剛界曼荼羅中,金剛部院三十七尊之一。(三)為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中,十七尊中之主尊。(四)為胎藏界曼荼羅金剛部院“大智金剛部”之主尊。
5.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是騎白象行愿的菩薩。印度古語的普賢稱“三曼多拔陀羅”,密宗亦稱普賢為善攝金剛、真如金剛、如意金剛,還視為金剛薩埵同體。在雕像上,普賢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駕獅子侍佛之左。據(jù)說普賢菩薩掌管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薩則掌管諸佛的智德與證德。一般把普賢菩薩視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賢單獨造像通常騎六牙之白象,頭戴五佛冠,形如滿月童子。
6.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他生于印度舍衛(wèi)國,后跟釋迦牟尼佛出家,常隨侍釋尊左右,幫助釋尊化號?!拔氖狻笔敲畹囊馑?,“師利”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稱之為吉祥金剛、般若金剛。文殊菩薩司理智慧,與普賢菩薩相對。文殊的圖像一般為騎獅像,頂結(jié)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執(zhí)青蓮花,花上有梵篋,右手執(zhí)金剛劍。此外造像還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不同。
7.除蓋障菩薩 除蓋障菩薩。其德行為消除所有一切煩惱之障礙,為胎藏界曼荼除蓋障院之中尊,也是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之一。
8.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密宗又稱之為悲愿金剛、與愿金剛或金剛幢,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稱為地藏。在釋迦佛入滅以后,彌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薩自誓必度盡六道眾生,始愿成佛;眾生不度,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薩的雕像大多數(shù)是僧侶袈裟打扮,左手拿著寶珠,右手拿錫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64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德——茶道精神的中心
下一篇: 茶藝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