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茶道在中國茶館業(yè),就像大熊貓一樣珍貴。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世事變遷,中國絕大多數(shù)茶館老字號都被歲月無情的湮滅了。歷史上許許多多人生活報劇,大多是在茶館這個社會舞臺演出的,本來,茶館老字號可以為后來的晚輩留下許多歷史印記和動人故事。遺憾的是,經(jīng)過坎坎坷坷,風(fēng)風(fēng)雨雨,茶館行業(yè)沒有像其他行業(yè)那樣,留下更多的“活化石”。
人們知道,直到如今,中國做茶葉生意的,就有“三萬昌”、“吳裕泰”、“趙李橋”、“中茶”、“張一元”這樣的響亮品牌,可是在茶館業(yè),歷經(jīng)抗日戰(zhàn)爭,肅反、反右,茶館老板們很難躲過歷次運動煎熬。真得躲過了前面的運動,到了文化大革命,所有的茶館老板都沒有漏網(wǎng),被整得一輩子翻不了身??箲?zhàn)結(jié)束,由于茶館老板們通常與日本人瓜葛太多,甚至于彼此通婚聯(lián)姻,到了抗戰(zhàn)一結(jié)束,一大批茶館字號就因為如此而倒了。
幸存下來的 “太極茶道”老字號,其實也是幾經(jīng)磨難,許多艱辛苦難,令族人們不堪回首。本文將就鄭家茶人家族歷史脈絡(luò)中最早期的生活脈絡(luò),作一分析研究和考證,為后代們繼續(xù)研究提供佐證。
我們的考證從源頭開始,我們想知道,江西橫峰鄭家一脈是在那個年代開始與茶有關(guān)的。
根據(jù)筆者對于鄭家茶人族裔調(diào)查,很多族人都聽長輩們說起在鄭姓家族有一個時期,大家生活很艱難,連年災(zāi)荒,所以就有少數(shù)家庭萌生了舉家外遷的念頭。可是族內(nèi)多數(shù)老輩表示反對,在他們看來,家族外遷是要有依據(jù)的,過去外遷也是由族譜約定,不能擅作主張。
終于,有族人開始向外試探著 “討生活”,最早離開老家,前往婺源(當(dāng)時屬于安徽管轄)幫助茶葉運輸。初期外出者大多沒有再返回故土,直至嗣后。我們在家譜的鄭國鉅家庭找到了這種現(xiàn)象真實存在。
在鄭國鉅家庭,先后生有七兒一女,可是令人驚奇的是,竟然有五個兒子只有生辰記錄,沒有去世的年代記錄,更有其中四個兒子不僅沒有去世年代記錄,連娶妻記錄也沒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在記錄宗譜時,只要有一絲希望,族人都一定真實記錄家庭成員去世時間、娶妻生子情況。
同樣類似的情況,也發(fā)生在同年代其他幾個家庭里,只是沒有這個家庭那么典型。
鄭國鉅家庭的實際記載,驗證了族人們一輩輩口口相傳的真實故事:
1765年春,鄭國鉅家誕生了第一個兒子,可是卻由于家境貧寒很難撫養(yǎng)成人。我們查閱了當(dāng)?shù)厝罩疚墨I,1762年、1763年、1764年,江西橫峰蓮荷一帶連年災(zāi)荒,附近地區(qū)只有婺源一帶依靠茶葉收成尚比較富裕。所以,鄭國鉅跟隨家族一些青壯年前往婺源幫工,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初期的茶葉生產(chǎn)全部手工作業(yè),沒有技藝能力的鄭家?guī)凸ぶ荒芨梢恍┻\輸苦力活,他們接到需要運送的茶葉,長途跋涉去安徽祁門,在那里,茶葉還要經(jīng)過整理和打官堆(一種混合茶葉的方法),鄭家的幫工們就可以回到婺源,重新領(lǐng)接下一批貨。
據(jù)鄭家前輩們講,這樣的運輸過程非常辛苦,每年春、夏季節(jié),是鄭家?guī)凸のㄒ坏馁嶅X機會,一到淡季,大家只好回老家,這種所謂季節(jié)工的形式直到解放后,還在一些國營茶廠保留著。既然賺錢季節(jié)很短,大家就只有拼命苦干,好賺錢養(yǎng)活老家的老老小小。
從婺源通往祁門、屯溪的古道遇到雨天一片泥濘,馬車破舊,加上江南的春夏季節(jié)也是天氣變化最無常的時期,運茶的隊伍經(jīng)常出現(xiàn)滑坡、翻車、掉崖的慘劇,有的幫工吃不了苦,便找機會留在祁門乞討或幫工糊口,有的幫工因為犯了過錯逃離了隊伍,很多年沒有音訊,有的幫工在祁門居留下來,找到了活繼續(xù)謀生,還有的幫工跟著運茶隊伍北上,經(jīng)過屯溪、績溪,再到杭州、上海,他們把茶葉最后交到外貿(mào)貨倉,就不愿意再會婺源、祁門了。從家譜來看,集中在一個時期,許多人沒有娶妻生子記錄,沒有死亡時間記錄,這是家族大量人員外出的最好佐證。因為在農(nóng)村老家,只要在村里生活,娶妻生子是不可能回避的事情,未成年時死亡更有族人給予登記。在族譜上即沒有登記婚姻、也沒有登記死亡時間,就是說明,很多人離開了祖輩居住的村落,從此沒有回來。他們后來是否結(jié)婚生子、何時去世,沒有人能夠知道。
特別是到了更遠(yuǎn)的上海做幫工,要回到老家江西非常困難,即使年老或因病死去,也沒有辦法“落葉歸根”。
據(jù)老一輩回憶,鄭家?guī)凸と藬?shù)由少到多,經(jīng)過很長一段時間,可能幾年,可能幾十年。即使是由個別人到了上海不再回家,大多數(shù)族人還是集中在祁門做茶,祁門城里大大小小的紅茶作坊,是鄭家茶人喜歡落腳的地方。
從家譜中后來逐漸“正?!钡那樾蝸砜?,隨著鄭國峰、鄭國羽外出幫工,生活狀況已經(jīng)很大好轉(zhuǎn)。族人鄭松旺生前曾介紹說:在上海以后,已經(jīng)不需要做運輸茶葉的苦差事了,當(dāng)時上海城里會做茶葉的人手很缺,鄭家這些人都是在祁門城里學(xué)過幾手的“熟練手”,干起活來又賣勁,所以,各處老板都很喜歡。
從家譜中可以看得出來,后期,一些族人已經(jīng)沒有辦法把親人歸葬老家,但是會報告老家族人予以記錄,所以就有了其中一些特別記載,如某某人終于某年某月,葬于上海。我們看到,這樣的情況在家譜里出現(xiàn)了多處。
考證一個家族兩百年前的事情,本來會很復(fù)雜,可是由于我們依靠鄭氏族譜這個有力工具,通過人物訪問和時間地點比對,再參考族譜中的相關(guān)年代、人物印證,一個茶人家族艱辛、苦難,后來逐漸走向輝煌的歷史就顯現(xiàn)在我們眼前。
關(guān)鍵的是,我們把鄭家茶人家族最遠(yuǎn)的一段歷史,驗證給了大家來領(lǐng)略。有些事實過程的考證,連他們家族內(nèi)的人都不曾想到。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附一:鄭純輝一脈茶人家族鄭廷槐,生于明崇正甲戌年()四月初一,終缺,娶徐氏,生子三,應(yīng)元、應(yīng)泰(分支出鄭瑞廷一脈家族)、應(yīng)麒;鄭應(yīng)元,字天云,生于順治已亥年()三月廿八,終于雍正戊申年,娶汪氏,生子五:志臣、志仕、志信、志旺、志龍;鄭志仕,字道先,生于康熙二十九年五月初七,,壽七十九歲,娶楊氏,生四子一女,信岳、信遠(yuǎn)、信敏、信吉,女金鳳;鄭信岳,字云高,無生辰記錄,生子三:國鉅、國喜、國盛;鄭國鉅,自明萬,生于乾隆壬戊年,1742年二月十五日,娶汪氏(乾隆丙寅年十一月初三),生有七兒、一女,兆麒、兆壁、兆奎、兆榜、兆豹、兆麟、兆升、女四年,逝于嘉慶丙午年(1786)三月二十八日;其中兆麒、兆奎、兆榜、兆麟、兆升去世年代失考;鄭兆麒,字定彩,生于乾隆乙酉年(1765)四月二十二,終失考,妻失考;鄭兆奎,字定輝,生于乾隆甲午年()八月初三,終失考,妻失考鄭兆榜,字定標(biāo),生于乾隆丙申年()十月三十,終失考,妻失考;鄭兆麟,字定朗,生于乾隆壬寅年四月二十,終失考,妻失考;鄭兆升,字定蔚,生于乾隆甲辰年()六月廿七,終失考,娶任氏;鄭信吉,字云祥,生于雍正戊申年(1728)十月十三日,逝于乾隆辛亥年(1791)二月二十三,生有五子一女,國培、國峰、國勝、國基、國羽,其中鄭國峰,字明華,生于乾隆戊寅年(1758)八月初五,逝于道光已酉年(1825)十二月二十,鄭兆良養(yǎng)父;鄭國羽,字明賢,生于乾隆丙申年(1776)三月三十,逝于道光乙酉年(1825)七月二十二,鄭兆良生父,生有五子二女,兆勝、兆琳(出繼國勝)、兆璉(出繼國培)、兆良、兆書;鄭兆良,字定球,生于嘉慶乙亥年(1815)九月十三,逝于光緒庚辰年(1880)九月二十一。娶葉氏,生有四子一女,祥愷、祥棟、祥銓、祥壽等;太爺爺鄭祥棟,字先興,號達良,生于道光葵卯年(1843)二月初六,逝世年月失考,娶陳氏,生有三子四女,林考、林申、林紫,爺爺鄭林考,字有秋,生于光緒乙酉年(1885),娶陳氏出繼丁氏,生有三子一女,瑞芝、瑞清、瑞田(出繼林紫為嗣),桂珠嫁詹家爸爸鄭瑞清,字火財,生于民國丙辰年(1916)三月初四,逝于1998年,娶孫氏生于民國辛酉年(1921),逝于民國丙戌年(1946)九月十二日,生子一:純?nèi)A;娶洪氏生于1931年九月初六,生二子一女:純杭、純輝、杭玲現(xiàn)任掌門人鄭純輝,鄭瑞清之子,一九九四年恢復(fù)家族生意和字號。
下一代掌門人鄭小春,鄭純?nèi)A之子,一九九五年開始協(xié)助鄭純輝,打理家族生意,擔(dān)任法人代表。
附二:鄭瑞廷一脈茶人家族鄭廷槐,生于明崇正甲戌年()四月初一,終缺,娶徐氏,生子三,應(yīng)元(分支出鄭純輝一脈家族)、應(yīng)泰、應(yīng)麒;鄭應(yīng)泰,字天祥,生子三:志相、志漢、志忠;鄭志漢,字有元,生于康熙戌子年()十月十六,享壽七十九歲,終于乾隆丙午年,娶陳氏,生子三:信恭、信洪、信壁;鄭信恭,字云廷,生于雍正壬子年()八月廿四,終于嘉慶十五年,娶黃氏,生子六:國厚、國輝、國茂、國泰、國康、國順;鄭國輝,字明享,生于乾隆甲午年()四月廿四,終于道光十三年,娶胡氏,生子一:兆喜;鄭兆喜,字定順,生于嘉慶乙丑年()三月廿六,終缺,娶楊氏,生子二:祥風(fēng)、祥發(fā);鄭祥風(fēng),字達在,生于道光丁酉年()五月廿二,終失考,娶毛氏,生子三:林球、林光、林勇;鄭林光,字水發(fā),生于同治甲戌年()六月初五,娶楊氏,生子一:瑞廷;以上資料摘錄自《鄭氏宗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69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國古代茶道:僧人飲茶
下一篇: 日本茶道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