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歌和茶舞是由茶葉生產、飲用這一主體文化派生出來的一種茶葉文化現象。
從現存的茶史資料來說,茶葉成為歌詠的內容,最早見于西晉的孫楚《出歌》,其稱“姜桂茶 出巴蜀”,這里說的“茶 ”就是指茶。從皮日休的《茶中雜詠序》“昔晉杜育有賦,季疵有茶歌”的記述,得知的最早茶歌是陸羽茶歌,但可惜的是這首茶歌早已散佚。
在我國古時,如《爾雅》所說:“聲比于琴瑟日歌”;《韓詩章句》稱:“有章曲日歌”,認為詩詞只要配以章曲,聲之如琴瑟,則其詩也亦歌了。至宋代,王觀國《學林》、王十朋《會稽風俗賦》等作品中,就稱“盧仝茶歌”或“盧仝謝孟諫議茶歌”了,這表明至少在宋代,這首詩就配以章曲、器樂而唱了。宋代由茶葉詩詞而傳為茶歌的情況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稱:“先朝漕司封修睦,自號退士,曾作《御苑茶歌》十首,傳在人口?!敁峁适拢噘x十首獻漕使?!边@里所謂的“傳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間。
茶歌的另一種來源是由謠而歌,民謠經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間。如明清時杭州富陽一帶流傳的《貢茶鰣魚歌》。這首歌是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按察僉事韓邦奇根據《富陽謠》改編為歌的。其歌詞曰:“富陽山之茶,富陽江之魚,茶香破我家,魚肥賣我兒。采茶婦,捕魚夫,官府拷掠無完膚,皇天本圣仁,此地一何辜?魚兮不出別縣,茶兮不出別都,富陽山何日摧?富陽江何日枯?山摧茶已死,江枯魚亦無,山不摧江不枯,吾民何以蘇?!”歌詞通過一連串的問句,唱出了富陽地區(qū)采辦貢茶和捕捉貢魚,百姓遭受的侵擾和痛苦。
茶歌的再一個來源是由茶農和茶工自己創(chuàng)作的民歌和山歌。如清代流傳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采制茶葉的勞工中的歌。此外除了江西、福建外,其它的如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志中,也都有不少記載,這些茶歌,開始末形成統(tǒng)一的曲調,后來孕育產生了專門的“采茶歌”,以至使采茶調和山歌、盤歌、五更調、川江號子等并列發(fā)展為我國南方的一種傳統(tǒng)民歌形式。
黃梅戲起源于安徽省安慶市:
注意:由于湖北與安徽黃梅戲的爭議問題,經過多年研究,中央文化旅游相關部門及人民日報的最新研究結果,已經確定黃梅戲是安慶無疑了,不用爭了!
一、為什么黃梅戲在所有歷史文獻中都沒有更名歷史,一直都叫“黃梅戲 ”,從未叫過“黃枚戲”。而“黃梅縣”在幾十年前的官方正式文件中卻叫“黃枚縣”?請注意,很多官方正式的文獻、糧票、油票及戲曲書籍中寫的就是“黃枚縣”,包括政府的紅頭文件。所以說,是“黃梅戲”這個名稱在前,而“黃枚縣”之后改名“黃梅縣”。這個“枚”字并非簡化字,而是實實在在的“黃枚縣”,如果黃梅戲真是湖北的,為什么不直接叫“黃枚戲”?當然,有的不學無術者,以一張圖片上有個搪瓷水杯上寫著“安灰”來詭辯,那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所有正式的文件中,安徽從來都是“安徽”,而個別物品上出現此種行為,是因為當年的漢字簡化政策,導致一些商家為圖省事而為,不服的湖北人,可以去查查從清代到今天為止,所有的正式文件,以及官方說法中,安徽有沒有“安灰”一說?并且“安徽”也好,“安灰”也罷,都與所爭論的黃梅戲沒有半毛錢關系,以此作為爭搶黃梅戲的論據,不但顯得文盲,更顯得幼稚可笑!但凡有點腦子都不至于這么胡扯!
六、如果湖北人再這么搞下去,只會損毀黃梅戲的聲譽,安徽的戲校和劇團,真的不應該再接收湖北人了!真的是東郭先生!
綜上所述,如果真的要搶起源的話,湖北省最多只能搶(也不算搶,安徽人也不屑于搶,其它地方的人更不會搶哦呵腔,那聲調聽起來,像長輩過逝時家屬叫回魂的聲音,不信讓全國人民聽聽試試?)湖北特產“黃枚彩茶調”,“黃梅戲”【記住,黃梅戲從來都沒叫過“黃枚戲”,而“黃枚縣”卻是在“黃梅戲”此名稱之后才改的】湖北人要是能從正式的官方文件或歷史文獻中找出大量的“黃枚戲”為正式命名的,縣與當今黃梅戲相關的佐證,才能讓人信服,才能讓全國人民信服!
茶百戲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一種文化活動,它是用茶和清水進行作畫,是比較雅致的一種文化活動,倍受古代文人們推崇。茶百戲的流程是比較復雜的,做出來的圖案是比較精美的,最開始起源于唐代,在宋代比較盛行。
茶百戲始見于唐代,在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做到了極致,當時不僅盛行于朝廷,也流傳于閩北武夷山一帶。元代后茶百戲逐漸衰落,到清代后幾近失傳。2010年,茶百戲已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茶百戲的茶湯不僅可供欣賞還可品飲。據稱,茶百戲采用點茶法,將茶湯連茶末一同飲用,較之泡茶法,人體可獲得茶中不溶于水的營養(yǎng)成分,如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等,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保健功效。
茶百戲是歷史上盛行于閩北武夷山一帶的傳統(tǒng)文化,其特點就是僅用茶和水作為原料就能在茶湯表面幻變出文字和圖案。
其中包括了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燙盞和點茶,而點茶又分為調膏、注湯、擊拂。
茶百戲始見于唐代,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描述:“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p>
到了宋代,宋徽宗不僅親自撰寫《大觀茶論》論述點茶、分茶的技藝,還親自烹茶賜宴群臣。
兩宋的許多文人如陶谷、陸游、李清照、楊萬里、蘇軾都喜愛分茶,留下了許多描述分茶的詩文。
北宋陶谷在《荈茗錄》中對“茶百戲”記載:“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p>
陶谷明確記載了茶百戲是用注湯和茶勺攪動的方法幻變形成生動圖案的獨特技藝。
古籍中關于茶乳幻變圖案的記載和描述還有許多,如宋·郭祥正在《謝君儀寄新茶二首 其一》也記載:“輾開黳玉餅,湯濺白云花”;
楊萬里在《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中記載:“銀瓶首下仍尻高, 注湯作字勢嫖姚”等等。
陸游在《臨安春雨初霽》中也描述了茶百戲的情景:“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p>
元代后分茶逐漸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見分茶的詳細文獻記載。
茶文化在中國已有千年歷史,現代人沿襲了明朝沏茶、泡茶的方式,而早在唐、宋年間,煮茶、點茶則是當時的流行?!安璋賾颉庇伤未c茶技藝延伸而來,是一種能使茶湯紋脈形成物象、表現字畫的古茶藝。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徑山鎮(zhèn)徑山村,茶藝師章紅艷以茶匙為畫筆,用茶湯當畫板,她的“茶百戲”作品已經達200多幅,亞運吉祥物、花鳥蟲魚和仕女圖等都出自茶盞間的一筆一劃,承載了徑山的千年茶香。
據了解,徑山鎮(zhèn)被譽為“中國禪茶文化鎮(zhèn)”,千百年來茶文化興盛、綿延不衰,宋代非遺點茶技藝在這里發(fā)揚傳承。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70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夏游名山品名茶
下一篇: 何謂龍鳳團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