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不必擔心喝不到好茶,即使是旅店里的免費茶包,泡出來的日本煎茶也一樣甘冽清新。當然,如果能光顧專門的茶室感受地道的日本茶道,自然是莫大的享受了。
在日本旅游,茶自然是不可錯過的一道風景。茶在日本人的生活里可以說是無處不 在,可以有茶味的香皂、毛巾,可以有茶味的點心,甚至可以將茶和米飯一起煮,做成泡飯來吃。日本人的愛茶之深,恐怕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了。
若要真正體會日本的茶道精髓,就不可以錯過煎茶。日本煎茶是在日本歷史最悠久的飲茶——12世紀日本茶道的創(chuàng)始人榮西禪師,把茶葉介紹給了日本人,從此煎茶法就在日本流行開來,并一直保持至今。與我們目前采用的“炒青”處理不同的是,煎茶采用的是以蒸汽蒸煮的"蒸青"技術(shù)。經(jīng)過這樣處理的綠茶,氣味上更青綠一些,并且保持了茶葉的本色特征。
日本煎茶有拇尾的,有宇治的,也有靜岡的,都有其獨特的韻味。我們這次飲的是靜崗煎茶,水近三沸時離火,滌器后備茶。煎茶最合適的水溫是70℃,一般將沸水靜置一旁,等備茶完畢,水溫也就差不多了。日本煎茶加工很精細,注入三分之一水略作溫潤即可,然后注水至七分滿,約一分鐘后,就可以開湯飲茶了。
一盞時茶香很清幽,有一絲淡淡的海藻氣息。茶湯入口甘淡,幾乎沒有苦澀。細細品味,于淡然中卻別有滋味。飲至第二盞,舌尖已有茶津涌出。至三盞,喉間甘潤,茶津濡濡。此時再細細品讀,只覺甘香滿口,茶息滿腹,不似先前的清幽淡薄了。
品飲日本煎茶時,開始想到的不會是日本櫻花,感覺卻仿佛來到了海邊。獨坐于一方蒼幽青潤的礁石上,清澈的海水沖刷著雙腳,腳邊是翠綠海草和細鱗游魚,春天亮麗的陽光從天邊灑下,發(fā)間有些暖意,而心里卻很靜,能聽見海草呢喃的細語。這時才會想起櫻花,想起茶道、花道、香道,想起和服,想起藝伎,想起三味琴,想起和歌、俳句,想起日本尺八吹奏出的那似曾相識的音律。有時你會感覺到紫式部似乎就坐在你對面,給你講述《源氏物語》里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回來偶爾與友人說起,地道的日式煎茶在國內(nèi)好難找。友人說,國內(nèi)當然有好茶,或許,只不過是你失去了那樣的心境。他向我推薦了國內(nèi)隨處可買到的立頓品牌新出的日式煎茶茶包,并一再囑咐要用心去體會。將信將疑間,回家用這茶包細細沏了一壺,淡淡的綠色,卻就是那種久違的味道。
輕輕閉上雙眼,將瑣事暫時排遣,我又一次看到了海,看到了櫻花,看到了和服藝伎。原來,感受純正的日式茶道,也可以化繁為簡。
中國人飲茶,一直是——好好喝茶,不求道。
近來接連推送了幾篇關(guān)于“恩施玉露”的文,便有些熟人邀我去看茶道表演,據(jù)說是從日本遠渡而來,高端的不得了。我擺擺手,道一句:“俗人不談雅事?!弊髁T。
“道”之一字,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是很高的字眼,如天道,人道,地道。這個字代表的是萬事萬物的終極規(guī)律與真理,所以不同于日本“茶道”、“劍道”等,國人幾乎沒有把一門技藝做到極致就冠以“道”名的。一直以來,中國茶都有著自己的風骨。
我們祖先喝茶的心路歷程,遠古時代是當藥用,夏商周是當菜來吃,而到了東西漢才有了文化的概念,賦予它日常飲料的功能。到了三國兩晉,提出“以茶代酒”的觀念,茶和酒一樣,成為平起平坐的兩種飲品。自宋以來,還有“茶之為用無異米鹽”的說法,元曲中也經(jīng)常說:“清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彼砸恢币詠?,茶就是國人的生活用品,并沒有那諸多的器皿要求、動作規(guī)范之類。記得曾有幸了解日本茶道學習,發(fā)現(xiàn)連持工具的高度都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不禁有些咋舌。這般儀式化的流程,著實不是國人的茶文化。我想喝茶的時機,一是渴了,二是沒那么忙,心情也剛好,于是就愿意坐下來優(yōu)哉游哉的給自己沖上一壺茶,慢慢沖,慢慢喝,這是一種安靜自在的狀態(tài)。沒人陪的時候就一個人喝,自自在在想干點兒啥就干點啥,有人陪的時候就一起喝,想聊點兒啥就聊點兒啥,沒啥好聊的就安靜喝茶。如果說非要扯到“道”,那中國人的茶道,一定是根植于生活,才是正道。
品茶
當然,你也可以說日本自唐宋時期將茶文化帶回自己的國度,并發(fā)揚光大。但就當時所留下的文字記載來看,茶文化絕不僅僅只是打茶時的手勢和斟茶時沸水的高度那般簡單的儀式。比如茶文化一度風靡的宋時,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風極盛。
斗茶
斗茶——即比賽茶的優(yōu)劣,又名斗茗、茗戰(zhàn)。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錢有閑人的一種雅玩。具有很強的勝負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
提到宋代茶藝,就不得不說一位皇帝,宋徽宗。這位被稱為“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的帝皇精于茶藝,曾多次為臣下點茶,蔡京《太清樓侍宴記》記其“遂御西閣,親手調(diào)茶,分賜左右”。據(jù)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還下詔北苑官焙制造、上供了大量名稱優(yōu)雅的貢茶,如玉清慶云、瑞云翔龍、浴雪呈祥等。
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趙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朝第八位皇帝,在位初期頗有明君之氣,后經(jīng)蔡京等大臣的誘導,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在位25年,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他自創(chuàng)一種書法字體被后人稱為“瘦金體”,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藝術(shù)天才與全才。
選錯專業(yè)入錯行,是一件十分悲催的事。這一點,宋徽宗肯定深有同感。趙佶是書畫雙絕,本應去北大文學系當個教授,卻稀里糊涂做了皇帝。讓文藝青年來治理國家,注定兇多吉少。
選錯專業(yè)入錯行
但政績的灰暗,反倒顯出了別的方面。宋徽宗對中國茶事的貢獻極大,不僅撰寫了中國茶書經(jīng)典之一的《大觀茶論》,為歷代茶人所引用;還對當時風靡的“斗茶”活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
宋徽宗趙佶《文會圖》記錄“斗茶”活動
每年清明節(jié)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斗。古人斗茶,或十幾人,或五六人,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還有店鋪的老板,街坊亦爭相圍觀,像今天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斗茶內(nèi)容包括:一斗湯色,二斗水痕的茶品;舉與茶有關(guān)的故事及吟詩作賦來斗茶令;以及最重要的茶百戲和茶的口感。
古人斗茶流程圖
古人斗茶場景
茶百戲
茶百戲茶百戲始見于唐代,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描述:“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庇址Q分茶、水丹青、湯戲、茶戲等等,是一種能使茶湯紋脈形成物象的古茶道,其特點就是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湯中顯現(xiàn)出文字和圖像。
宋徽宗不僅撰《大觀茶論》論述點茶、分茶,還親自烹茶賜宴群臣。宋代“文青”更有三寶,喝茶寫詞很煩惱。陸游、李清照、楊萬里、蘇軾都喜愛分茶,并留下了許多描述分茶的詩文。陸游在《臨安春雨初霽》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薄肚瀹愪洝ぼF·茶百戲》載:“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另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點茶需要“擊拂”,即是用工具把茶湯打出均勻細密的泡沫。宋人斗茶,就是以這個泡沫的顏色定勝負,純白為上、青白次之,灰白為下。分茶是“點茶”技藝的升級版,就是不僅要在茶湯表面打出泡沫,還要使泡沫形成抽象的“物象”,要求“纖巧如畫”。不同于日本茶道,即使是這樣精巧的分茶手藝,遍觀宋詩,宋人也并不追求器具之華美精致。“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多美!就用“紫泥”兩個字,就把建盞的風貌寫了出來。遺憾的是,自元代后分茶逐漸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見分茶的詳細文獻記載。
張世卿墓點茶圖
壁畫中的點茶圖
古代文人分茶圖
現(xiàn)代茶百戲于2009年在武夷山初步恢復,并列入武夷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但是否與古代一致,已不得而知。
武夷山現(xiàn)代茶百戲
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基于當時蒸青的制茶工藝,衍生出的茶文化遠播日本流傳至今,并成為日本國技之一;但我們卻漸因炒青技術(shù)的日臻成熟,逐漸失去了基于蒸青綠茶而大行其道的斗茶盛景。如今,仍舊保留唐宋遺風制茶工藝的,也僅剩下恩施玉露茶等寥寥幾種。對比之下,倒是教人唏噓。但即便古人技藝已是出神入化,于中國人來說,不論斗茶與否,最終喝茶還是要落到口感上,現(xiàn)如今只有形似而無神似的形式化喝茶,反而顯得畫蛇添足了些。
恩施玉露茶
茶通六藝,也正是因其易上手難精求,難免淪于附庸風雅。但如果只是喜愛飲茶,那就飲茶好了,一泡清湯,隨你牛飲也好,細酌也罷,喝到肚里一樣舒心快意。也許因穿越漫長時間而帶上古人一貫的真切心意,樸拙認真,但茶到底不過是茶,不會掠奪你的生活,也不會贈予你更多。
在我看來,侃侃而談茶道之人,都是想要賣茶給你罷了;
中國人飲茶,一向是好好喝茶罷了。
本帖為“楚地拾遺”原創(chuàng),更多精彩請關(guān)注“楚地拾遺”官方微信喲~
文|筱離
圖&編輯| 璇子
日本茶道和中國茶藝在用處、出現(xiàn)年代上面有區(qū)別。
1、茶的用處。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
中國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chǔ)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shù)形式,并擴展到文學、藝術(shù)等領(lǐng)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
3、出現(xiàn)年代。
日本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jīng)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后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
中國人利用茶的年代久遠,可上溯到神農(nóng)時期,但飲茶的歷史相對要晚一些。先秦時期可能在局部地區(qū)(茶樹原產(chǎn)地及其邊緣地區(qū))已有飲茶。
擴展資料:
茶藝萌芽
茶藝是飲茶藝術(shù),是藝術(shù)性的飲茶,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程序和技藝。杜育的《荈賦》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chǎn)自東隅(今浙江上虞一帶)的瓷器;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
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荈賦》所描述的,是中華茶藝的雛形,且茶藝發(fā)源于巴蜀。隋唐五代時期——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國茶藝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日本茶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74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明太祖與靈山茶的故事
下一篇: 紫陽毛尖產(chǎn)地: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