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德鎮(zhèn)看到工人制作瓷器都是用手工拉坯;拉坯是傳統(tǒng)的陶瓷制作手法,著名藝術(shù)家韓美林先生就是根據(jù)“陶”字的古文寫法,為宜興陶瓷藝術(shù),設(shè)計出一個符號,右面仿佛一個人正在拉左面的坯,這一符號既簡練又有內(nèi)涵,將“陶”宇的象形意義一下就表達出來了。景德鎮(zhèn)的瓷器大多為圓狀,一件作品經(jīng)由成型與裝飾分別完成,而宜興紫砂形態(tài)多樣,除非在坯體上刻畫,貼塑,往往由成型工一人完成。紫砂器的成型方法,僅僅紫砂壺的制作工具就可達數(shù)十種,這里不一一介紹,只選幾件有代表性的作些說明:
1、木搭子: 用于打泥條、打片子。
2、尖刀:用于琢嘴、琢鈕、轉(zhuǎn)足、革小平面。
3.矩車: 又名規(guī)車,好比圓規(guī),用來劃圓片,開口子;
4、蓖只:主要用竹做成,根據(jù)不同壺體,做成不同弧度,用以整理坯形。
5、銅管:鉆各種大小洞眼。
6、頂柱:成型工序完成后加蓋底印的木制專用工具。
7、木拍子:用來打身筒、拍片子、拍口。
8、竹拍子:有大中小之分,主要用來拍身筒,推身筒接頭,掠脂泥、推墻刮底做壺嘴等
9、鰟鮍刀: 可用來切、削、舒、挑、夾、挖、刮等,是常用的用工具;
10、明針:用牛角制成,富有彈性,有方頭、尖頭、彎頭等,主要用于刮坯使坯體平整尤滑,明針在陶瓷行業(yè)中只有紫砂制作中才用到。
11、獨個:用來圓嘴, 圓眼,有平土與尖頭兩種,取優(yōu)質(zhì)牛角、象牙、黃楊木、紫檀木制作。
12、轉(zhuǎn)盤:打身筒時用,可以轉(zhuǎn)動,現(xiàn)在多用鐵做成。
并且一個優(yōu)秀的紫砂藝人對工具的要求特別高,一定要得心應(yīng)手。為什么純手工的紫砂壺值錢,就因為紫砂壺留下藝人的手指印就數(shù)不清,經(jīng)過多少次的光、摩、刮、掠……藝人的情感傾注到了紫砂壺上,絕不象有些機械或半機械操作的泥坯那么速成。
陳鳴遠,字鳴遠,號鶴峰,又號石霞山人,壺隱,清康熙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是幾百年來壺藝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陳鳴遠是清朝初期的紫砂壺大師,繼時大彬之后的又一代宗師,出生于紫砂壺世家,祖籍江蘇宜興。其作品極具文化和藝術(shù)價值,被紫砂壺界視為經(jīng)典。
陳鳴遠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達數(shù)十種,無不精美絕倫,他還開創(chuàng)了壺體鐫刻詩銘之風,署款以刻銘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風格,作品名孚中外,當時有“海外競求鳴遠碟”之說,對紫砂陶藝發(fā)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勛。(詳見紫砂書籍《壺魂》《壺論》) 。
他制壺技藝精湛全面,又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他仿制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工藝精,品位高,古趣盎然。所制茗壺造型多種多樣,特別善于自然型類砂壺的制作,作品有瓜形壺、蓮子壺、束柴三友壺、松段壺、梅干壺、蠶桑壺等均極具自然生趣,把自然型壺在明人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推向藝術(shù)化的高度。這些壺式不僅是他的杰出創(chuàng)造,而且成為砂壺工藝上的歷史性造型,為后來的制壺家們廣泛沿用。
他多才多藝,還制作了許多案頭陳設(shè)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像生的菱角、扁豆、花生、玉蜀黍、鶿菇、栗子、藕片、荸薺、核桃、白果等等,無不精妙,把果蔬的自然生態(tài),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給人以活生生鮮靈靈的審美感受,令人拍案叫絕。
他還開創(chuàng)了壺體鐫刻詩銘作裝飾,署款以刻名和印章并用,把中國傳統(tǒng)繪畫書法的裝飾藝術(shù)和書款方式,引入了砂壺的制作工藝,使原來光素無華的壺體增添了許多雋永的裝飾情趣,也使砂壺更具有了濃厚的書卷氣,再加之詩銘、書款的書法雅健娟秀,富有晉唐筆意,從而把壺藝、品茗和文人的風雅情致融為一體,極大的提高了砂壺的藝術(shù)價值和文化價值,成為真正的藝術(shù)品進入了藝術(shù)殿堂,這是陳鳴遠在壺藝發(fā)展史上建立的卓越功勛。
陳國軍,陳鳴遠后人,民間紫砂工藝大師,1954年1月5日出生于世界紫砂之都:江蘇宜興市丁蜀鎮(zhèn)紫砂村。生長在紫砂世家,是清朝康熙紫砂大師陳鳴遠后人。他從小生在紫砂之家,對紫砂有著天生的執(zhí)著和愛好。自幼受陶藝熏陶,作品造型古樸,細膩精致,充滿大自然的生動情趣和人文氣息。
陳國軍從小生長在紫砂世家,地處紫砂泥料原產(chǎn)地,紫砂文化發(fā)源地,紫砂制作工藝與創(chuàng)作發(fā)源地,在這重重背景熏天下,少年時期的陳國軍,就對紫砂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祖輩中,有清代康熙年間著名紫砂大師陳鳴遠,在幼小的心靈上,就有傳承祖輩遺風,發(fā)揚紫砂技藝和文化的志向。
陳氏家族,紫砂壺制作技藝從陳子哇到陳鳴遠,一輩一輩傳下來。一直有子承父業(yè)的傳統(tǒng),家譜因各種歷史原因,已經(jīng)無從考證,到陳國軍爺爺這輩,陳甫生(在家排行老三,小號陳三大),也是從事紫砂制作營生,父親陳新洲,伯父陳永洲在當?shù)囟际怯忻淖仙爸谱魉嚾?,其中父親陳新洲主要負責紫砂壺的制作,伯父陳永洲負責紫砂壺的銷售工作,分工明確。而且解放前后,在上海開有分店銷售。形成了紫砂自產(chǎn)自銷的經(jīng)驗?zāi)J健?br>
陳氏紫砂壺制作技藝,整把壺的制作有嚴格的工藝講究和分工,特別在仿古,六方,石瓢等方面,有比較高的造詣,而且一直秉承只手工制作壺,只做真紫砂壺,而且一直把這些做壺的思想原則,包括經(jīng)營生意經(jīng)言傳身教,陳國軍 都是耳熟能詳,每每看見父親做壺,都在興致滿滿,不斷詢問父親制壺的原理和方法,從泥料的選材,熟泥加工,溫度控制,制壺工具,使用技巧,壺身制作技巧,壺底,壺把,壺嘴,雕花,刻字,鑲嵌,整壺粘合,燒制等技藝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學習。陳國軍都是認真聽取,不斷總結(jié)。這為他日后在紫砂壺工藝制作上的成就奠定了基礎(chǔ)。其技法嫻熟,獨具一格,在制作流程,制作風格上既傳承古風,又推陳出新,其作品廣受紫砂愛好者的喜愛!
陳國軍從1970年至今從事紫砂藝術(shù)40多年來他塑造了百余個作品,種類有圓器、方器、塑器、筋紋器等。都是藝術(shù)欣賞價值極高的藝術(shù)品 。是制作技術(shù)全面的紫砂陶藝家,他繼承了先祖遺風,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熟悉各種砂壺制作技法,深知泥料特性及配色學問,兼具豐富的制壺實務(wù)經(jīng)驗與美學理論基礎(chǔ),其作品有著獨特的個人風格。所設(shè)計的砂壺穩(wěn)重大方、精工細致,器形力度、動感十足,韻味深厚。于光素器圓潤敦厚、氣韻深蘊,筋紋器工精藝謹,花貨細膩優(yōu)雅。 多年來,他一直在探索和創(chuàng)新,陶藝日益精湛,把所有的心血和汗水傾注在紫砂里,他的作品越來越受到紫砂愛好者的收藏。
邵紅娟 ,陳國軍妻子,1954年8月6日出生于宜興紫砂世家,是邵大亨(清嘉慶年間紫砂大師)后人,世代從事紫砂制作,15歲開始制作紫砂,技法嫻熟,隨父輩從小學習,并制作紫砂。從業(yè)40多年來,塑造了幾十種作品,協(xié)同陳國軍一起,融合陳邵兩家紫砂制作之精髓,一起開創(chuàng)了紫砂制作的一些新河,很多工藝上造詣非常高。
紫砂壺的創(chuàng)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供春)?!坝鄰淖嫒x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 供春壺,當時人稱贊“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
時大彬,徐友泉,李仲芳并稱為萬歷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樸雅堅致,妙不可思。
擴展資料:
紫砂名壺
樹癭就是樹瘤。這種壺的造型模仿樹癭,壺面凹凸不平,有樹皮模樣刻紋。整把壺呈暗栗色,是明代制壺大家供春創(chuàng)制的一種壺式。
二泉銘壺型質(zhì)古樸,壺為土黃色,周身竹造型,而一蝙蝠翩然而至,應(yīng)和古人“祝?!币庠?。壺腹一側(cè),陰刻行書:“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句詩源于王羲之《蘭亭集序》,署名“二泉”。
宜興窯玉麟款紫砂覆斗式壺,清末,高7.5cm,口徑5.7×5.7cm,底 徑9.8×9.8cm。壺呈上小下大覆斗式,平底四方委角形。壺身鐫刻篆書“子孫宜”三字。底鈐篆書“玉麟”印章款。姜黃色砂泥,滋潤細膩?!〈藟卦煨头街杏袌A,給人以剛中帶柔的感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紫砂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76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紫砂壺成型的基本技法
下一篇: 欣賞品鑒中國古代的竹木制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