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五日、十六日在福建資國寺不期然趕上了第三屆禪茶世界論壇,因為下雨,原定在太姥山露天舉行的茶會改在了資國寺禪悅樓三樓會議大廳舉行。這次日本就來了幾個人,好像茶會現(xiàn)場沒有看到日本茶道,韓國來了六十多人,所以茶會一半的地方竟都是韓國的茶席,不過這次對韓國的末茶茶道卻有了一次近距離觀察,而且韓國人的茶道待客作風(fēng)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茲憑記憶,將韓國末茶茶道的過程略述如下:
在地面上鋪上一塊大約半丈長寬的粗布作茶席,茶主的位置鋪了幾層的墊子,茶主穿著傳統(tǒng)的百褶裙和民族服裝,敷了淡妝。茶主的對面、左右各放一個墊子,可招待三個茶客。茶主的正前方擺著一個小茶海,茶海邊放著一個小刷子。左手邊放著一個竹籃子,右手邊放著水壺,水壺底下用小蠟燭燒著水。茶主的左前方放著一個高腳的像木缽一樣的器皿,有點像沒有蓋的豆皿。右前方放著一個茶巾,茶巾上擺著一個茶匙,茶巾前放著茶罐。茶主盤腿坐在墊子上,待茶客坐好以后,茶主向茶客行一個鞠躬禮,并打聲招呼。我不懂韓語,應(yīng)該是你好,或歡迎一類的詞語吧。之后茶主將高腳缽沿順時針傳遞給茶客。里面放著三塊糖,茶客每人可以取一塊,也可以不吃。茶主這時候從竹籃子里取出三個茶墊,一般是銀質(zhì)的,做成荷葉或別的樹葉形狀。之后再取出三個茶碗,一般這個茶碗也是銀質(zhì)的,有的是陶瓷掛金的,總之應(yīng)該是挺貴重的,大小和飯碗差不多。擺好了茶碗,茶主用右手拿過茶罐,放在左手捧著,拿開茶蓋,把茶匙放在茶罐上,先要向外拉一下,之后再拿起,大約量取一匙的末茶放在茶碗里。三碗都放好了茶之后,把左邊的擦茶碗移到自己的面前,點進去大約五分之一的水。放好水壺,用左手拿起茶刷,遞到右手,然后用左手摁住茶碗的沿兒,右手用茶刷使勁地攪茶末和水,有點像沖芝麻糊。攪拌好了,將這一碗茶放到左邊的客人面前,由左邊的客人傳給中間的客人,最后傳到右邊的客人。剩下的兩碗也是如是,傳給左邊,到中間,最后一碗給左邊的客人。我注意到每次用手拿東西的時候,另一只手總是摁著那只手的臂彎處,想是為了不要有太大的動作,張弛有度吧。還有看傳茶的次序,傳木缽糖的時候,應(yīng)該也是先由左邊的客人傳給中間的,最后傳到右邊的客人,由右邊的客人先拿,之后再順次傳回來吧,最后應(yīng)該是物歸原處。從這個習(xí)慣看,要么茶席平等,不分貴賤,只是按照座位的次序奉茶,要么就是在茶客坐定之前就是尊者坐在右側(cè),由右到左,由尊到卑??上дZ言不通,這些沒有交流。這個末茶的顏色綠得像涂了染料,味道也有些辛辣的苦,有點像毛尖。這是韓國最好的綠茶制作的。他們的沖泡綠茶我也品了一下,基本上和中國沖泡綠茶沒什么差別。
韓國這樣的招待法,能使每一個茶客都喝到一樣的茶,每次都是新鮮的。中國的茶席用點泡法,沒有特意梳妝,不常換茶,基本上后來去的人喝的都是泡了七八次以上的,沒什么味道了,根本和不出來是什么茶了,就顯得對茶客沒有那么恭敬。
品完茶,茶主會問你需不需要添一點白開水涮一下茶碗將茶底喝下。之后茶主會收回茶碗,再次向茶客行禮致敬,應(yīng)該是表示感謝或是歡迎再來吧。
以上便是我對韓國茶道的一點記憶,可能很粗糙,甚至有些地方不對,權(quán)且給朋友們做個介紹。若想欣賞到真正的韓國茶道,恐怕只有自己親自參加茶會,或者到韓國去觀摩了。
PS:這次去喝到了不少新茶種,翠曲、白牡丹、白靈菇、白毫銀針、柚子花茶、白琳功夫,白茶的紅茶做法、陳年鐵觀音做法、普洱做法。翠曲做的味道有些像碧螺春,像綠茶做法。白牡丹、白毫銀針都是白茶本色,但似乎也經(jīng)過了一點烘焙。柚子花茶的味道比茉莉花茶的味道還濃呢。白靈菇、白琳功夫就是紅茶做法了,茶味也很濃。有一種喝起來味道像陳年鐵觀音的我忘了叫什么。閩東的茶種這次我唯獨沒有喝到壽眉,以后還有機會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76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道人生需要一種靜思
下一篇: 日本茶道的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