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相當注重形式,茶道便是這樣的一種體現。他們喜歡當著客人的面準備食物,像鐵板燒,讓客人不僅能吃到食物,還能學習到烹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日本茶人在舉行茶會時均抱有"一期一會"的心態(tài)。這一詞語出自江戶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著的《茶湯一會集》。書中這樣寫到:"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復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腿艘岔氁源耸啦辉傧喾曛楦皶?,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此便是:一期一會。"這種"一期一會"的觀念,實質上就是佛教"無常"觀的體現。佛教的無常觀督促人們重視一分一秒,認真對待一時一事。當茶事舉行時,主客均極為珍視,彼此懷著"一生一次"的信念,體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間轉瞬即逝,并由此產生共鳴。于是與會者感到彼此緊緊相連,產生一種互相依存的感覺和生命的充實感。這是茶會之外的其他場合無法體驗到的一種感覺。茶事的種類繁多,古代有"三時茶"之說,即按三頓飯的時間分為朝會(早茶)、書會(午茶)、夜會(晚茶);現在則有"茶事七事"之說,即:早晨的茶事、拂曉的茶事、正午的茶事、夜晚的茶事、飯后的茶事、專題茶事和臨時茶事。除此之外還有開封茶壇的茶事(相當于佛寺的開光大典)、惜別的茶事、賞雪的茶事、一主一客的茶事、賞花的茶事、賞月的茶事等等。每次的茶事都要有主題,比如某人新婚、喬遷之喜、紀念誕辰、或者為得到了一件珍貴茶具而慶賀等等。茶會之前,主人要首先確定主客,即主要的客人,一般為身份較尊貴者,像千利休之于豐臣秀吉。確定了主客之后再確定陪客,這些陪客既要和主客比較熟悉又要和主客有一定的關系。決定客人之后便要開始忙碌的準備茶會了,這期間客人們會來道謝,因為準備工作的繁忙主人只需要在門前接待一下即可。一般茶會的時間為四個小時,太長容易導致客人疲憊,太短又可能無法領會到茶會的真諦。茶會有淡茶會(簡單茶會)和正式茶會兩種,正式茶會還分為"初座"和"后座"兩部分。為了辦好茶會,主人要東奔西跑的選購好茶、好水、茶花、做茶點心及茶食的材料等。茶會之前還要把茶室、茶庭打掃的干干凈凈,客人提前到達之后,在茶庭的草棚中坐下來觀賞茶庭并體會主人的用心,然后入茶室就座,這叫"初座"。主人便開始表演添炭技法,因為整個茶會中要添三次炭(正式茶會的炭要用櫻樹木炭),所以這次就稱為"初炭"。之后主人送上茶食,日語為"懷石料理"(據說和尚們坐禪饑餓時將烤熱的石頭揣在懷里以減少饑餓感,故稱)。用完茶食之后,客人到茶庭休息,此為"中立"。之后再次入茶室,這才是"后座"。后座是茶會的主要部分,在嚴肅的氣氛中,主人為客人點濃茶,然后添炭(后炭)之后再點薄茶。稍后,主人與客人互相道別,茶會到此結束。茶會通常有紀錄,紀錄的內容包括與會眾、壁龕裝飾、茶具、飯菜、點心等情況,有時還加入與會眾的談話摘要和紀錄者的評論。這種紀錄叫"會記"。古代有很多著名茶會的會記流傳下來,成為現代珍貴的資料,如《松屋會記》、《天王寺屋會記》、《今井宗久茶道記書拔》、《宗湛日記》等被稱為四大會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76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日本茶道的茶具
下一篇: 日本茶道的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