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鑒大師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瓷器鑒定家之一,生活在明清時期。他以其精湛的鑒定技藝和廣泛的瓷器知識,被譽為“瓷界泰斗”,為后人研究中國瓷器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圓鑒大師不僅能夠準確分辨瓷器的制作年代、品質(zhì)和價值,還能憑借觸摸瓷器的手感判斷防偽。他在瓷器收藏、研究和市場推廣等方面都具有深遠的影響。至今,圓鑒大師的名字仍在瓷器界傳頌不衰。
浮山有“山浮水面水浮山”的美譽。浮山最著名的巖洞有一百零八個,大者為巖,小者為洞,人們習慣稱“三十六巖”、“七十二洞”。這些巖洞星羅棋布,數(shù)不勝數(shù)。小者,玲瓏剔透、嬌巧端莊;大者,博大恢宏、寬敞明亮;深者,三彎九曲,人跡罕至。
會圣巖
會圣巖在云霄峰下,為浮山中部勝景。昔遠祿和尚(宋仁宗賜號園鑒大師)會歐陽修等諸圣賢于此,故名會圣;北宋祠部郎中田裴題“會圣巖”,三大字于其石臺之上,今清晰可見。會圣巖兩旁巖洞比連,石刻薈萃;巖前古老的銀杏遮天蓋日,峽中無數(shù)的綠竹鳳尾寫天;石壁上老藤垂花,幽谷云鋪,青鳥啁啾;聚勝景于一地,故又名“會勝”;清初宰相張英游浮山有“十座處”,此為第八座處,故后人題此為“八座巖”;又曰主巖,以此巖為諸巖之首。巖高5米,面積約380平方米,后有臺,高一米許,上供圓鑒大師玉雕像。
北宋祠部郎中田裴題“會圣巖”石刻及圓鑒大師玉雕像
八座巖
會圣巖口
古銀杏樹
千里瓢囊歸葉省,一屏棋局付歐公
法遠禪師 :佛教曹洞宗第七代祖師,自稱柴石野人,宋仁宗賜號圓鑒大師。自幼出家,初拜三交嵩公為師。后謁汾陽昭和尚和葉縣省和尚,獲益良多,佛學大進。達官薛某等邀其結(jié)伴同游四川等地,后設(shè)法擺脫了薛某等,遠離功名利祿,以示潔身自好,故人稱遠祿公。宋天禧元年(1017年),參拜太陽玄禪師。玄師以衣缽傳授,命續(xù)洞宗,居浮山。
公元1045年,歐陽修因遭人誹謗,被貶滁州。聽說法遠禪術(shù)奇逸,名氣很大,公元1046年到浮山游,據(jù)《五燈會元》第十二卷記原文:“歐陽文忠公聞師奇逸,造其室,未有以異之。與客棋,師坐其旁。文忠遽收局,請因棋說法。師即令撾鼓升座,曰:“若論此事,如兩家著棋相似,何謂也?敵手知音,當機不讓。若是綴五饒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閉門作活,不會奪角沖關(guān),硬節(jié)與虎口齊彰,局破后徒勞綽斡。所以道,肥邊易得,瘦肚難求。思行則往往失粘,心粗而時時頭撞。休夸國手,謾說神仙。贏局輸籌即不問,且道黑白未分時,一著落在甚么處?!”良久曰:“從來十九路,迷悟幾多人。”文忠加嘆,從容謂同僚曰:“修初疑禪語為虛誕,今日見此老機緣,所得所造,非悟明于心地,安能有此妙旨哉!”
前述當為開局常態(tài)與奪局禁忌:既要有占據(jù)一角求立足之基點,又要有拆邊進擊擴展之硬功,更要有胸懷全局挺進中原直取目標的宏闕,否則,無全局矣,則全功盡棄。
看來法遠禪師不僅精通諸佛妙理,也善于下棋;這次因棋說法既是高僧與文人的相遇,也是佛教和儒學一次的碰撞。大師以下圍棋作比方,辨析世相,闡明佛理,令歐陽修心智大開,解了心中的困惑,心悅誠服。
此后著名文學家范仲淹、黃庭堅、王安石等也先后來浮山游歷,吟詩題刻,風雅云聚,留下了字字珠璣的詩句,使浮山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山,聲名遠播。
洞口上壁
會圣禪寺
因棋說法石刻
會圣巖也是遠祿著書之地,著名的《九帶集》就產(chǎn)生在這里。遠祿坐化于此,瘞骨于左側(cè)的棲真巖內(nèi),會圣巖前現(xiàn)有磚木結(jié)構(gòu)的佛殿圣會古剎,后篇會專門介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609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陳升號12周年紀念茶
下一篇: 婺源綠茶多少錢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