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作為一種具有深遠歷史和文化底蘊的飲品,被廣泛地熱愛和推崇。其中,茶的使用因其味道的至寒和其具有調節(jié)人體內部機能的功效,被視為飲品中的佼佼者。而對于精行儉德之人而言,茶更是一種理想的飲品。他們在品茶的過程中,不但能夠獲得閑適和安靜,更能夠從中領悟精神上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理念。茶可以促進人的思考,使人保持冷靜和內斂,這與精行儉德之人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相得益彰??偠灾枳鳛橐环N精神與物質兼?zhèn)涞娘嬈?,不僅能給人們帶來健康和愉悅,更能引領人們追求精神世界的升華和生活方式的提升。
《茶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關于茶的專門著作,唐代陸羽撰,書中的內容分為10門,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
一、茶為累也,亦猶人參。
出自《茶經(jīng)·一之源》。茶的質量是有差別的,甚至可能帶來不利影響,這和人參的情況相似。
二、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shù)三;次之者,碗數(shù)五。
出自《茶經(jīng)·六之飲》。稱得上是珍美馨香的茶,最好的是一爐只出三碗,其次是五碗。
三、茶之為用,性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出自《茶經(jīng)·一之源》。茶能飲用,因為它屬寒性物質,飲茶,對品行端正、節(jié)儉有德的最合適。
四、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出自《茶經(jīng)·一之源》。種茶的土壤,上等的茶樹長在風化石碎爛的土壤上,中等的茶樹長在礫壤土上,下等的茶樹長在黃泥土上。
五、茶之筍者竽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
出自《茶經(jīng)·三之造》。壯碩如同竹筍一樣的茶葉,生長在碎爛的土壤中,當長到四五寸的時候,就像那剛剛長出嫩芽的薇、蕨,在凌晨的時候,便可以去采摘它。
六、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shù)十尺。
出自《茶經(jīng)·一之源》。所謂的茶,是南方的一種優(yōu)良的草木職務。有的茶樹有一尺、兩次,甚至幾十尺之高。
七、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出自《茶經(jīng)·一之源》。茶樹就如同皋蘆一樣,茶葉就如同梔子一樣,茶花就如同薔薇一樣,茶樹的種子就如同棕櫚子一樣,茶的蒂就如同丁香的蒂一樣,茶樹的根就像胡桃樹的根一樣。
八、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出自《茶經(jīng)·一之源》。如果在生病頭腦發(fā)熱、胸悶口渴,頭痛,眼澀,四肢無力,關節(jié)疼痛,這時候喝上四五口茶水,就如同喝上進了醍醐、甘露一樣。
九、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
出自《茶經(jīng)·六之飲》。制作茶有九種難處分別是:制作,辨別,器物,火力,水質,烘烤過程,加工搗碎,蒸煮和飲品。
十、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
出自《茶經(jīng)·六之飲》。有的人在茶中加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物,煮的時間長了,將茶水揚起起來變清,或者有的人將煮好后的茶水去掉上面的一層沫,這樣留下的茶水,就相當于水溝中的沸水一樣,可是人們卻往往這樣去做。
陸羽的七碗茶詩如下:
1.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
2.啜苦咽甘,茶也。
3.凡炙茶,慎勿于風燼間炙,熛焰如鉆,使涼炎不均。
4.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shù)十尺。
5.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6.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7.茶為累也,亦猶人參。
8.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
9.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澹。
10.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11.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
12.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13.茶之筍者,竽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
14.蕩昏寐,飲之以茶。
15.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
2.陸羽茶經(jīng)為武夷山茶葉寫過的詩
1、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2、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3、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shù)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4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5、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乏、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6、茶香寧靜卻可以致遠,茶人淡泊卻可以明志。
7、茶者。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8、黔中生恩州、播州、費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嶺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費、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未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9、《永嘉圖經(jīng)》:“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
10、啜苦咽甘,茶也。
11、茶者,南方之嘉禾也。
12、要解口渴,就喝湯水;要排憂解悶,就喝酒;要清醒頭腦,就喝茶。
13、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要解口渴,就喝湯水;要排憂解悶,就喝酒;要清醒頭腦,就喝茶。
茶香寧靜卻可以致遠,茶人淡泊卻可以明志。
啜苦咽甘,茶也。
茶者,南方之嘉禾也。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shù)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乏、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黔中生恩州、播州、費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嶺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費、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未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永嘉圖經(jīng)》:“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
南方有嘉木,北方有相思。嘉木風可催,相思不可斷。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1. 茶經(jīng)全文翻譯的,謝謝 茶經(jīng)全文陸羽(733--804),唐復州競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鴻漸,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岡子。自幼好學,性淡泊,閉門著書,不愿為官。安史之亂后,盡心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經(jīng)》一書,對促進我國茶業(yè)的發(fā)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后人為了紀念陸羽在茶業(yè)上的功績,祀他為“茶圣”。
《茶經(jīng)》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歷代茶事、茶葉產地等十章,內容豐富、詳實。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輯錄了自上古神農氏到唐代中葉數(shù)千年間有關茶事的記錄,系統(tǒng)而全面地介紹了我國古代茶的發(fā)展演變,尤具史料價值。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shù)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木并]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木并]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原注: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賈],三曰[上艸下設],四曰茗,五曰[下艸下舛]。[原注:周公云:[木賈],苦荼?!睏顖?zhí)戟云:“蜀西南人謂荼曰[上艸下設]。郭弘農云:“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曰[上艸下舛]耳?!盷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注:櫟字當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款項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上艸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注釋: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條。《詩經(jīng).周南》:伐其條枚。掇,拾揀。
2.[木并]櫚:棕樹。《說文》:“[木并]櫚,棕也”。[木并]讀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礫:下孕,在地下滋生發(fā)育。兆,裂開,指核桃與茶樹生長時根將土地撐裂,方始出土成長。
4.開元文字音義:字書名。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編輯的字書。早佚。
5.[木賈]:讀音jia。
6.[上艸下設]讀音she,本為香草名?!队衿罚骸癧上艸下設],香草也”。
7.[上艸下舛]:讀音chuan。
8.楊執(zhí)戟:即楊雄。西漢人。著有《方言》等書。
9.郭弘農:即郭璞。晉時人。注釋過《方言》、《爾雅》等字書。
10.藝而不實,藝,同“藝”,指種植技術。
11.葉卷上,葉舒次:葉片成卷狀者質量好,舒展平直者質量差。
12.性凝滯,結瘕疾:凝滯,凝結不散。瘕,腹中腫塊?!墩滞ā罚骸案怪心[塊,堅者曰癥,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飲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說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黨:唐時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16.百濟、新羅:唐時位于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17.高麗:唐時周邊小國之一,即今朝鮮。
18.澤州、易州、幽州、澶州:皆為唐時州名。治所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qū)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19.薺[上艸下尼]一種形似人參的野果。[上艸下尼],讀音ni。
20.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冫廖],痊愈。
2. 茶經(jīng)全文翻譯的,謝謝 茶經(jīng)全文陸羽(733--804),唐復州競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鴻漸,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岡子。自幼好學,性淡泊,閉門著書,不愿為官。安史之亂后,盡心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經(jīng)》一書,對促進我國茶業(yè)的發(fā)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后人為了紀念陸羽在茶業(yè)上的功績,祀他為“茶圣”。
《茶經(jīng)》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歷代茶事、茶葉產地等十章,內容豐富、詳實。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輯錄了自上古神農氏到唐代中葉數(shù)千年間有關茶事的記錄,系統(tǒng)而全面地介紹了我國古代茶的發(fā)展演變,尤具史料價值。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shù)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木并]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木并]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原注: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賈],三曰[上艸下設],四曰茗,五曰[下艸下舛]。[原注:周公云:[木賈],苦荼?!睏顖?zhí)戟云:“蜀西南人謂荼曰[上艸下設]。郭弘農云:“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曰[上艸下舛]耳?!盷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注:櫟字當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款項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上艸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注釋: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條?!对娊?jīng).周南》:伐其條枚。掇,拾揀。
2.[木并]櫚:棕樹。《說文》:“[木并]櫚,棕也”。[木并]讀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礫:下孕,在地下滋生發(fā)育。兆,裂開,指核桃與茶樹生長時根將土地撐裂,方始出土成長。
4.開元文字音義:字書名。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編輯的字書。早佚。
5.[木賈]:讀音jia。
6.[上艸下設]讀音she,本為香草名?!队衿罚骸癧上艸下設],香草也”。
7.[上艸下舛]:讀音chuan。
8.楊執(zhí)戟:即楊雄。西漢人。著有《方言》等書。
9.郭弘農:即郭璞。晉時人。注釋過《方言》、《爾雅》等字書。
10.藝而不實,藝,同“藝”,指種植技術。
11.葉卷上,葉舒次:葉片成卷狀者質量好,舒展平直者質量差。
12.性凝滯,結瘕疾:凝滯,凝結不散。瘕,腹中腫塊。《正字通》:“腹中腫塊,堅者曰癥,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飲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說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黨:唐時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16.百濟、新羅:唐時位于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17.高麗:唐時周邊小國之一,即今朝鮮。
18.澤州、易州、幽州、澶州:皆為唐時州名。治所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qū)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19.薺[上艸下尼]一種形似人參的野果。[上艸下尼],讀音ni。
20.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冫廖],痊愈。
3. 茶經(jīng)全文有多少字 《茶經(jīng)》全文有7000余字。
《茶經(jīng)》是唐代陸羽(公元733-804年)所著的中國古代第一部茶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茶的專門著作,分三卷十章、共7000多字,涉及了茶的起源、制茶工具、制茶過程、品茶器具、煮茶方法、品茗鑒賞等多方面內容,對后世茶藝影響巨大?!恫杞?jīng)》存世版本甚多。
自宋代至民國,歷來相傳的《茶經(jīng)》刊本共有60多種。但現(xiàn)存的哪種版本《茶經(jīng)》刊印年代最早,以往學界涉獵較少,沒有定論。
沈冬梅1994年就開始了對《茶經(jīng)》的研究。她先后對國內外現(xiàn)存的50多種《茶經(jīng)》版本進行了認真對照,確認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古籍部的一部宋刻百川本《茶經(jīng)》,是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一部《茶經(jīng)》,它刻印于南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距今已有731年。
擴展資料如果說唐代以前中國人喝茶的歷史還是比較模糊的,到了唐代因著陸羽所撰寫的《茶經(jīng)》,中國人的飲茶進入了有完整的理論與體例的時代。陸羽是個孤兒,自幼生長在寺院之中,長大成人之后,他謝絕了入朝為宦的邀請,行遍半個中國,采茶制茶,品茶覓水,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完成了7000余字的《茶經(jīng)》。
這部書第一次全面記載、論述了與茶相關的多種問題,是茶文化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標志與總結,亦為中國茶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故宋人梅堯臣有言:“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茶經(jīng)古籍:現(xiàn)存最早《茶經(jīng)》版本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道不盡的茶事(美在生活)。
4. 有誰知道有關陸羽的文言問叫什么 唐才子傳 陸羽
羽,字鴻漸,不知所生。初,竟陵禪師智積得嬰兒于水濱,育為弟子。及長,恥従削發(fā),以《易》自筮,得《蹇》之《漸》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始為姓名。有學,愧一事不盡其妙。性詼諧,少年匿優(yōu)人中,撰《談笑》萬言。天寶間,署羽伶師,后遁去。古人謂“潔其行而穢其跡“者也。上元初,結廬苕溪上,閉門讀書。名僧高士,談宴終日。貌寢,口吃而辯。聞人善,若在己。與人期,雖阻虎狼不避也。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崗子”。工古調歌詩,興極閑雅。著書甚多。扁舟往來山寺,唯紗巾藤鞋,短褐犢鼻,擊林木,弄流水?;蛐袝缫爸校b古詩,裴回至月黑,興盡慟哭而返。當時以比接輿也。與皎然上人為忘言之交。有詔拜太子文學。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經(jīng)》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時號“茶仙”,天下益知飲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為神,買十茶器,得一鴻漸。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絜具而入,李曰:“陸君善茶,天下所知。揚子中泠水,又殊絕。今二妙千載一遇,山人不可輕失也?!辈璁叄优c錢。羽愧之,更著《毀茶論》。與皇甫補闕善。時鮑尚書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釋之名理,窮歌詩之麗則。遠野孤島,通舟必行;魚梁釣磯,隨意而往。夫越地稱山水之鄉(xiāng),轅門當節(jié)鉞之重。鮑侯知子愛子者,將解衣推食,豈徒嘗鏡水之魚,宿耶溪之月而已?!奔ⅰ恫杞?jīng)》今傳。
5. 陸羽與《茶經(jīng)》課文的主要內容 陸羽,名疾,字鴻漸,唐人,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學用功,學問淵博,詩文亦佳,且為人清高,淡泊功名。
陸羽對茶有著特殊的興趣和感情,經(jīng)常與皎然、朱放等論茶,對茶的植物學特性、采制、烹煮和飲用,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考察和研究。 他一生的著述不少,然而“世所傳者特《茶經(jīng)》,他書皆不傳”。
《茶經(jīng)》是一部歷史和實際考察相結合的關于茶的專著。全書分為十經(jīng),七千余字。
觀其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茶樹的植物學特性及其加工制造,“一之原”記茶的名稱考訂、茶樹的性狀特征、生境、栽培、品種鑒定和利用;“二之具”記采茶工具;“三之造”記茶葉的加工;“八之地”記茶樹的地理分布。其二,烹茶和飲茶。
“四之器”記煮茶和飲荼工具;“五之煮”記餅茶的烹茶(烤、煮、酌)法;“六之飲”記飲茶法;“七之事”為歷史資料匯編。前者與農學有關,而以“一之原”為其主要內容;后者則與飲茶有關,而以“五之煮”為其主要內容。
《茶經(jīng)》系統(tǒng)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采制和飲用經(jīng)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yè)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fā)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jīng)》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
以后茶書皆本于此。 史書上稱,由于《茶經(jīng)》的問世,“天下益知飲茶”,雖有夸大之詞,但陸羽的《茶經(jīng)》在歷史上確曾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我國的種茶、制茶、煮茶和飲茶法在6-7世紀已先后傳入朝鮮。日本佛僧不空、最澄在8世紀中葉至9世紀初先后帶去餅茶、茶子,并植于日本滋賀縣。
后來在高僧澄西的倡導下,把煮茶、品茶發(fā)展成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茶道。 茶道還吸收了宋代寺院的行茶儀式,不僅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交際手段,而且在佛寺中成為布道傳法、修禪養(yǎng)生的方式。
這些無一不受陸羽《茶經(jīng)》的影響??梢哉f,日本的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產物,而陸羽正是茶文化的傳播者。
所以后人尊稱陸羽為茶圣——茶業(yè)的祖師爺。
6. 文言文翻譯《新唐書·陸羽傳》天中寶, 陸羽(733年-804年),字鴻漸;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
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聞名于世,對中國茶業(yè)和世界茶業(yè)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圣”,奉為“茶仙”,祀為“茶神”。
《新唐書·陸羽傳》記:“羽嗜茶,著經(jīng)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彼び谠娢?,但傳世不多。
陸羽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原是個被遺棄的孤兒,他三歲的時候,被竟陵龍蓋寺主持僧智積禪師在當?shù)匚骱疄I拾得。
后取得陸羽一名。在龍蓋寺,他不但學得了識字,還學會了烹茶事務。
盡管如此,陸羽不愿皈依佛法,削發(fā)為僧。十二歲時,他乘人不備逃出龍蓋寺,到了一個戲班子里學演戲。
他雖其貌不揚,又有些口吃,但卻幽默機智,演丑角很成功,后來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州人聚飲中,看到了陸羽出眾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能和抱負,當即贈與詩書,并修書推薦他到隱居于火門山的鄒夫子那里學習。
后與一好友(崔國輔)常一起出游,品茶鑒水,談詩論文。唐肅宗乾元年(公元758年)陸羽來到升洲(今南京)鉆研茶事。
唐上元初(公元760年)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隱居。在湖州的顧渚山,陸羽與皎然、吳山明 茶圣陸羽圖朱放等人論茶。
顧諸山在浙江湖州,是個著名的產茶區(qū)。據(jù)《郡齋讀書志·雜家類》載,陸羽還著有《顧渚山記》2卷,當年陸氏與皎然、朱放等論茶,以顧渚為第一。
陸羽和皎然都是當時的茶葉名家,分別著有《茶經(jīng)》和《茶訣》。后來陸龜蒙在此開設茶園,深受前輩的影響,他寫過《茶書》一篇,是繼《茶經(jīng)》、《茶訣》之后又一本茶葉專著。
可惜《茶訣》和《茶書》均已失傳。唯有陸羽的《茶經(jīng)》3卷傳世。
陸羽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熱愛自然,堅持正義。
7. 《茶經(jīng)》的內容是什么 《茶經(jīng)》就是陸羽創(chuàng)作的,成書于公元8世紀,距今已經(jīng)有一千二百多年的 歷史。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是中國茶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 是唐代茶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和產物,是當時中國人民關于茶的經(jīng)驗的總結。作者詳 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jīng)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 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 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jù),對茶 葉生產的發(fā)展起過一定積極地推劫作用。
《茶經(jīng)》全書七千多字,分上、中、下 三卷共十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和結構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 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上卷三節(jié):一之源,論 述茶的起源、名稱、品質。介紹茶樹的形態(tài)特征、茶葉品質與土壤的關系,指 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種與鮮葉品質的關系,以及栽培方法,飲 茶對人體的生理保健功能。
還提到湖北巴東和四川東南發(fā)現(xiàn)的大茶樹。二之具, 談有關采茶葉的用具。
詳細介紹制作餅茶所需的十九種工具名稱、規(guī)格和使用 方法。三之造,講茶葉種類和采制方法。
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 出了適時采茶的理論。敘述了制造餅茶的六道工序:蒸熟、搗碎、入模拍壓成 形、焙干、穿成串、封裝,并將餅茶按外形的勻整和色澤分為八個等級。
四之 器,寫煮茶飲茶之器皿。詳細敘述了二十八種煮茶、飲茶用具的名稱、形狀、用材、規(guī)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對茶湯品質的影響,還論述了各地茶 具的好壞及使用規(guī)則。
五之煮,寫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優(yōu)劣,敘述餅茶、茶湯的調制,著重講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 煮沸程度和方法對茶湯色香味的影響。 提出茶湯顯現(xiàn)雪白而濃厚的泡沫是其精 英所在。
六之飲,講飲茶風俗,敘述飲茶風尚的起源、傳播和飲茶習俗,提出 飲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
記述了唐代 以前與茶有關的歷史資料、傳說、掌故、詩詞、雜文、藥方等。八之出,評各 地所產茶之優(yōu)劣。
敘說唐代茶葉的產地和品質,將唐代全國茶葉生產區(qū)域劃分 成八大茶區(qū),每一茶區(qū)出產的茶葉按品質分上、中、下、又下四級。九之略, 談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過程、工具或煮茶、飲茶的器皿。
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葉隨制,可簡化七種工具。 十之圖,提出把 《茶經(jīng)》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掛在座旁,《茶經(jīng)》內容就可一目了然。
陸羽的《茶經(jīng)》是茶葉生產廣泛發(fā)展的產物,飲茶成為當時一種風習。我 國的茶葉于5世紀傳到亞洲鄰國,17世紀輸人歐美,對世界做出了寶貴的貝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632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過濾茶葉的過濾網(wǎng)叫什么,過濾茶葉的過···
下一篇: 茶莊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