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盞喝茶有什么講究:泡茶前將茶盞燙洗一遍,起到干凈、避免茶湯失色的作用,倒茶時公道杯不可直接觸碰茶盞倒入茶湯,不宜接觸建盞口沿,盡量拿捏的建盞的底部,其次茶盞用完后需做好清潔工作,清洗后晾干即可。
如何選擇建盞:
1.手感和握感
喝茶之時,茶盞握在手上,是否貼合手掌,是否會讓人有一些踏實感,是否手感不錯,就像有人喜歡磨砂,有些人更喜歡光滑的茶盞。
2.重量
一只茶盞拿在手里,重量就很重要。有人喜歡使用手感重一些的,壓手感強,不然會覺得太飄;有人則喜歡薄胎輕一點的,這樣會更有隨意之感。
3.材質(zhì)
每個人都有對材質(zhì)的偏好,一般用紫砂壺泡茶,香味醇、易保溫,能保護茶之真髓。用瓷器泡茶,特別是白瓷,能體現(xiàn)茶湯的色澤,傳熱,茶葉不會產(chǎn)生其他反應(yīng),且造型美觀精致,適合沖泡輕發(fā)酵,重茶之香氣。
玻璃茶杯,則是有透明,傳熱快,不透氣的特點;茶葉在整個沖泡過程中,上下滾動,葉片逐漸舒展,以及吐露茶湯的顏色,都可以看的一清二楚。而建盞鐵胎鐵釉,對茶湯的作用更加明顯,不僅保溫好,易觀茶,對于提升茶香也有著很好的效果。
4.造型和配色
有些人喜歡看略有小幅高腰線的杯子,而另一些人喜歡矮胖的杯子,能給人一種安全感。有些人喜歡的顏色是白色,而另一些人則喜歡黑色。如果有人圖案為手繪的,那就另一些人喜歡自然的圖案。
收藏和玩盞,既是作為一種對建盞藝術(shù)的傳承和珍愛,另一方也是投資,根據(jù)時間的推移,建盞可能越來越值錢,這不僅是對你眼里的肯定,更是讓你獲得物質(zhì)享受。這也許就是盞友們喜歡建盞的原因之一吧。
建盞喝茶的好處是:
1、一妙“潔”。建盞燒制遵循古法,沒有高科技,天然環(huán)保,符合建盞“潔”的精要。
2、二妙“香”。茶遇盞生香,因為建盞的保溫性和活水性,保證茶水口感的同時有助于激發(fā)和提升茶香。
3、三妙“甘”。茶滋于水,水籍乎器,建盞可以活水、軟水。建盞幻化的金屬色斑能折射紅外線,提高水分子的活性;另者建盞器壁孔隙比青白瓷器多,能吸附礦物質(zhì),降低水的硬度。因此,建盞能使水變得甘甜。
4、四妙“滑”。建盞發(fā)茶的功能是保溫與活水作用的綜合效果,用建盞品茗,會讓人感覺水乳交融,甘潤順滑,茶性十足,韻深味濃,暗香涌動。
建盞喝茶的講究:
1、介紹茶與盞。
作為主人需要提前曉得客人或朋友喜歡喝哪些茶,最好再簡單介紹一下茶的來歷和品質(zhì)。然后介紹建盞的制作人、斑紋的特征等,這樣就可以一邊喝茶一邊欣賞建盞。
2、泡茶之前溫杯燙盞。
眾所周知,其坯微厚、久熱難冷,這是建盞的特點。因此泡茶之前,用開水燙一下建盞,不僅讓人感覺到干凈衛(wèi)生。最主要可以防止茶湯遇到?jīng)龅慕ūK影響口感。
3、不要直接觸碰茶葉。
取茶時應(yīng)使用茶匙,如果沒有茶匙的話,可以茶筒傾斜對準茶壺輕輕倒出,使適量的茶葉企業(yè)落入壺或蓋碗中。不能用手直接觸碰茶葉,這樣既讓人可以感覺干衛(wèi)生,又防止了影響茶葉的味道。
4、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中國人講究“七茶八酒”,倒酒的時候可以斟滿,但倒茶的時候只斟七分。除了暗喻“七分茶三分情”之意,還有就是因為酒冷茶熱。酒滿的時候接手不會被燙手,茶湯溢出的話則很有可能被燙手,甚至還可能因為這個沒有拿不穩(wěn)建盞,以至于尷尬。
5、不要響盞檫盤。
客人喝茶時不能把盞腳放在茶盤邊上擦拭,喝完茶時,應(yīng)該輕輕地放手,不能讓建盞發(fā)出聲音。否則會有一種有意挑釁的感覺。
6、避免“感情深、一口悶”。
中國人在喝酒時,比較講究“感情深,一口悶”,但喝茶就不一樣了。品茶需要慢飲細品,盡量不要皺眉,不會被認為嫌棄茶不好,不合口味。
7、茶壺嘴不能正對他人。
茶壺放置的時候,壺嘴不要正對著別人,在茶桌上壺嘴正對他人,有表示請人離開的意味,是茶桌上十分不禮貌的行為。
茶盞與茶碗的知識!古代飲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盞”等陶瓷制品。
茶盞在唐以前已有,《博雅》說:“盞杯子?!彼螘r開始有“茶杯”之名。見《陸游詩》云:“藤杖有時緣石瞪,風爐隨處置茶杯。”現(xiàn)代人多稱茶杯或茶盞。
茶盞是古代一種飲茶用的小杯子,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
大家知道,我國茶文化興起于漢唐、盛于宋代。茶盞也隨同茶文化的盛起而有較大的變化。
宋代茶盞非常講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盞”的質(zhì)地、紋路細膩和厚薄均勻。
據(jù)宋蔡襄《茶錄》載:“茶白色、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紂黑,紋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币肋@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葉茶,就選用黑色茶盞,說明當時已經(jīng)注意到茶具的搭配關(guān)系。
搭配的目的就是為了有更好的茶色與茶香。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甌)制造的一種稍帶紅色的黑茶盞,被時人看作是佳品,其次可以看到,當時評賞茶盞的質(zhì)量,還有茶盞表面的細紋,如建安的紺黑茶盞已經(jīng)精制到“紋路兔毫”的地步,足見陶藝水平很高。再者看“熁火”?!盁换稹敝庖姟稄V韻》曰“火氣上”,又《集韻》“火通也”,熁音協(xié),含燙意。
這里“熁火”實指茶杯中熱氣的散發(fā)程度,明清時期,江蘇的寶應(yīng)、高郵一帶把“熁火”稱為“燙手”。宋代建安生產(chǎn)的“紺黑盞”比其它地區(qū)產(chǎn)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熱難冷”的好處。因此被看作是宋代茶盞一流產(chǎn)品。
《長物志》中還記錄有明朝皇帝的御用茶盞。
可以說是我國古代茶盞工藝最完美的代表作?!堕L物志》說:“明宣宗(朱瞻基)喜用“尖足茶盞,料精式雅,質(zhì)厚難冷,潔白如玉,可試茶色,盞中第一。”三足茶盞世屬罕見。明宣宗的茶盞形狀實在怪異,可見明代陶藝人思維活躍,有所創(chuàng)新。另外,明朝的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則喜用壇形茶盞,時稱“壇盞”。明世宗的壇盞上特別刻有“金籙大醮壇用”的字樣?!磅磯笔枪糯朗吭O(shè)壇祈禱的場所。因明世宗后期迷信道教,日事“齋醮餌丹藥”。他在“醮壇”中擺滿茶湯、果酒,經(jīng)常獨自坐醮壇,手捧壇盞,一面小飲一邊向神祈求長生不老??墒沁@種迷信并沒有使這位皇帝長壽,年僅59歲就駕崩了。
宋代斗茶有很多講究。斗茶,其實是一種古老的民間飲茶娛樂活動,屬于一種比賽,用來區(qū)分茶葉的品質(zhì)。早在唐代,就已經(jīng)有了斗茶的雛形,但當時不叫斗茶,而叫 "斗茶 "或 "斗茶"。宋代是中國茶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階段。在宋代,無論是文人、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非常喜歡喝茶,這使得斗茶非常流行。這種茶葉競賽的名稱從宋代開始改稱為 "斗茶 "后,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飲茶的習俗在唐朝中期開始流行,唐朝開創(chuàng)了飲茶的藝術(shù)。但是,當時主要的飲茶方式是煮茶,先燒水煮茶,然后用勺子把茶水分到杯子里。飲茶時,將鮮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湯和嫩滑的茶塵一起喝下。到了宋代,飲茶改為點茶,這比煮茶更講究。宋代的茶也是用餅茶,先磨成粉,然后用茶羅篩。茶粉越細越好。"茶有百種,杯有千種"。
作為喝茶的最佳必備茶器,用什么來搭配最合適呢?如果只考慮品茶,建盞不選茶。各種茶都適合建盞品茗。但是,如果深入關(guān)注的是茶的享受,喝茶自然也就有了儀式感。斗茶是指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全國各地的茶農(nóng)和茶客進行的比較新茶優(yōu)劣的比賽。它具有很強的競爭特點,一般在清明節(jié)后舉行。雖然斗茶在中國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但它仍然非常流行,每年都有無數(shù)的飲茶者和茶農(nóng)在斗茶。
以上就是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么問題可以在評論區(qū)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里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guān)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qi/32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杯和盞的區(qū)別(碗,甌,盞,杯有什么區(qū)···
下一篇: 建盞杯可以直接泡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