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xì)賞日本茶具之美:暗合五行的日本茶具風(fēng)爐
古人素有“圍爐煮雪”
、“敲冰煮茗”、“松峰煮茗竹雨談詩”的佳話和大自然下極其浪漫的詩情畫意
,而這一切
,與風(fēng)爐全然有著分不開的緣分
。風(fēng)爐
,原是唐代一種專用于煮茶的爐子
。形如古鼎
,有三足兩耳
,爐內(nèi)有廳
,可放置炭火,爐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于通風(fēng)
。上有三個支架(格)
,用來承接煎茶的。爐底有一個洞口
,用以通風(fēng)出灰
,其下有一只鐵質(zhì)的用于承接炭灰。
每次談起日本茶道
,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于那些極其規(guī)范的點茶程式:茶人們將一小塊絹巾折來折去
,將茶碗、茶勺等茶具弄來弄去
,將燒水
、點茶、洗碗等日常動作操演成一場莊嚴(yán)復(fù)雜的程式
,令人不解其中的奧秘
。“一絲不茍”
、“莊重”可以說是日本茶道的代名詞。在日本茶道中
,無論哪一個流派都有上百種點茶技法
,一人想要全部掌握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這些程式不僅包括點茶的動作
,而且還包括茶具尺寸
、形狀以及在操演過程中它們應(yīng)放的位置等等。
賞日本茶具之美:暗合五行的日本茶具風(fēng)爐.png)
但是即使日本茶道流派再多
,其起源都是中國的茶道
,即使點茶手法再怎么變化,其核心的部分依舊是不變的
,是帶有著濃濃中國特色的
,這一點從日本茶具之中就可以體現(xiàn)出來。今天
,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暗合五行之道的日本茶具——風(fēng)爐
。
日本茶道中所使用的風(fēng)爐基本上沿襲《茶經(jīng)》所記述的形式。風(fēng)爐來自于中國古代的神器——鼎
,其形式及內(nèi)涵又在日本茶道中得到了完善
。按五行相生說原理,自下而上設(shè)計為風(fēng)爐底灰的表面要畫上坎卦
,坎卦上放炭
,寓意水生木;炭燃燒成火,寓意木生火;火燃燒成灰,寓意火生土;之上又放鐵釜
,寓意土生金;釜中盛水
,寓意金生水。因此
,水
、木、土
、火
、金,這組成萬物的五大元素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就被完整地表現(xiàn)出來了
,這也正是在中國流傳千年的五行之道
。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茶道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通過點茶的過程來表現(xiàn)大宇宙的循環(huán)運行
,通過飲茶來實現(xiàn)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而這個“和”字也正是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之一。
日本茶道的茶具分類介紹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
,那么日本茶道的茶具有什么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茶具分類介紹
,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的茶具分類介紹 日本茶道的茶具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是濃茶專用的
,盛抹茶的陶瓷小罐叫做“茶入”
,根據(jù)形狀不同分為肩沖、茄子
、海壺
、文琳等;
一類是抹茶專用的,木制上漆的盛抹茶的小罐(棗)叫做“薄茶器”
,顧名思義是泡薄茶的
,也分很多形狀。
在所有的茶具中價值最高
、品種最多
、最為考究的當(dāng)屬茶碗。茶碗一般為陶瓷制品
,也有石制品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茶碗可算作整個茶具類的代名詞
。戰(zhàn)國時代由千利休設(shè)計指導(dǎo)
,著名陶工長次郎制作的“樂”茶碗可算是當(dāng)時的日本產(chǎn)茶碗的頂級作品,可惜的是在歷代日本戰(zhàn)國游戲中
,樂茶碗的價值總是不高
。
日本茶道的茶具 煮水
地爐:位于地板里的火爐,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風(fēng)爐: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爐
,功能與爐相同;用于五月至十月之間氣溫較高的季節(jié)
。
柄杓:竹制的水杓,用來取出釜中的熱水;用于爐與用于風(fēng)爐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
蓋置:用來放置釜蓋或柄杓的器具
,有金屬、陶瓷
、竹等各種材質(zhì);用于爐與用于風(fēng)爐的蓋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
水指:備用水的儲水器皿,有蓋
。
建水:廢水的儲水器皿
。
茶罐
棗: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濃茶用的茶罐
。
仕覆:用來包覆茶入的布袋
。
茶杓:從茶罐(棗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飲茶所用的器皿
。
樂茶碗:以樂燒(手捏成型而后低溫?zé)?成的茶碗
。
茶筅:圓筒竹刷,乃是將竹切成細(xì)刷狀所制成
。
茶室
為了茶道所建的建筑
。大小以四疊(塌塌米)半為標(biāo)準(zhǔn),大于四疊半稱做“廣間”
,小于四疊半者稱作“小間”。
水屋:位于茶室旁的空間
,用來準(zhǔn)備及清洗茶道具
。
日本茶具種類有哪些
其實不只是中國如此,在日本飲茶同樣受人們的喜愛
。茶道自然就離不開茶具
,茶具是茶道最具表現(xiàn)力的載體之一,強調(diào)同季節(jié)時令相適應(yīng)
,同時還要與茶室的布置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
,有助于營造和諧的氣氛。日本茶具種類極其繁多
,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
。
日本茶具種類 茶具的種類單一,陶瓷器
、漆器
、鐵器、銅器、土器
、木器
、竹器等等都有茶具的身影;大至用具陳設(shè)架
、茶爐
,小到茶勺、酒杯都可稱為茶具
,但我們常說的茶具則專指飲茶用具
,包括茶碗
、茶壺、茶入
、花入(插花的壺或筒)
、水指(洗手的水具)、茶勺等
。茶器是兼具撫玩與操縱的用具
,聽說茶道知識講座。分為客廳用具(公用)和本席用具(公用)
。日本茶道的茶具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泡濃茶用的陶瓷小壺
,叫做“茶入”,遵照樣式不同分為“肩沖”
、“茄子”
、“海壺”、“文琳”等;另一類叫做“薄茶器”
,望文生義是泡薄茶的
,也分很多樣式。在所有的茶具中價值最高
、種類最多
、最為根究的當(dāng)屬茶碗。茶碗大凡為陶瓷制品
,也有石制品
。從某種意義下去說,茶碗可算作整個茶具類的代名詞
。戰(zhàn)國時期由千利休策畫叨教
,出名陶工長次郎建造的“樂”茶碗可算是其時的日本產(chǎn)茶碗的頂級作品,可惜的是在歷代日本戰(zhàn)國游戲中
,樂茶碗的價值總是不高
。
怎么選擇適用的茶具
茶的'種類包括:花茶、綠茶
、黃茶
、烏龍茶
、紅茶、黑茶
、白茶等幾大類
,茶的品性不同,適合選用不同的茶具
,才能與茶葉相得益彰
。
綠茶:
特點是細(xì)嫩,適合用透明度高的玻璃杯或是玻璃壺
,玻璃茶具不通氣
,沖泡茶葉時香氣比較清揚,兼顧品質(zhì)和欣賞
。茶具宜小不宜大防止茶葉燙熟
。
花茶:
重要的是保持它的優(yōu)雅香氣,適合用蓋碗或白瓷杯
,聚香好的同時又便于觀賞
。
黃茶和白茶:
關(guān)鍵是保持其真香真味,也適合用白瓷杯
,還能觀賞
。
紅茶:
既可以杯飲也可以壺泡,用瓷壺泡好
,將茶湯倒入白色小瓷杯內(nèi)飲用
,品茶的同時也可觀賞其紅艷誘人的茶湯。也可以直接用白瓷杯
。
烏龍茶:
注重聞香品味
,關(guān)鍵是保持好它的真香真味,因為其葉質(zhì)肥厚
,適合高溫沖泡
,宜選用保溫透氣性好的紫砂器具。比較講究有烹茶四寶
。
黑茶:
在于賞色聞味道,也適合紫砂壺高溫沖泡
,白瓷小杯
、玻璃小杯飲用。
日本茶道一期一會的文章欣賞
日本茶道一期一會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通過一系列的茶道活動
,包括水、飯
、談
、茶四大步
,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一期一會的文章欣賞,一起來看看
。
日本茶道一期一會的文章欣賞1 一期一會
“一期一會”起源于茶道
,一期是佛教用語,意思是“人的一生”;一會是佛教中的一次法事
,字面意思大致是“人的一生僅有一次的相會”
。
學(xué)茶道兩年半,既然「一期一會」源起于茶
,我就通過自己熟悉的抹茶道來寫寫我所理解的“一期一會”
。
一 、緣起
第一次進(jìn)茶室
,是兩年多前夏天
,M小姐于我家中小住三月,彼時她學(xué)茶已逾一年
。她習(xí)的是日本茶道中里千家(Urasenke)一流
,湯沫以細(xì)膩濃郁為上乘。將茶遞予我時
,順時針將茶碗轉(zhuǎn)九十度
。后來才知道,茶道中茶具分「前」與「后」
,無論主客
,但凡將手中之物遞出,且記以前方示人
,表以尊重
。
M輾轉(zhuǎn)入她老師的老師家學(xué)茶,拉我前往
。
七月末是炎夏
,夏氣十分清和。第一次見田內(nèi)老師
,她戴厚鏡片
,穿天水碧色無地(iromuji)和服,是全美享譽盛名的里千家茶師
。年近八旬仍精神矍鑠
,提釜打水親力親為。
她將家中一間辟為茶室
,室外建一茶庭
,庭中高木參天,木旁為一角亭
,由角亭入茶室
,中途道路為石砌
。石道側(cè)是一石筑洗手缽。每逢正式茶會
,茶客初候于亭
,后經(jīng)石道入室赴會。步入茶室前
,需在洗手缽前洗手漱口
,以達(dá)清凈身心之目的。
除茶外
, 田內(nèi)老師好茶花
,至盛時于庭遍植各式茶花九十六種。庭之南
,兩株吉野櫻并不醒目
。然每到三月暖日當(dāng)暄,漫天飛英蕤于昊蒼
,是一番至盛的景致
。
茶道起源中國,毋庸置疑
。至盛
,又以宋時杭州徑山寺“徑山茶宴”為最。
徑山茶宴是個怎樣情景?
僧侶圍坐
,談經(jīng)論佛
。大慧宗所建明月堂外千尋翠嶺,白柳橫坡
。茶宴十分鄭重
,僧侶圍坐處有司客按盞奉茶,主持僧人依次注水調(diào)茶
,后賓主互致意
,各自舉盞,淺呷半口后綴飲品茗
,發(fā)出簌簌聲響
,此動作接連四次,稱為“行茶”
。茶禮畢
,僧侶士林可談茶,論事
,誦經(jīng)
,賦句
。此茶宴莊明嚴(yán)謹(jǐn)
,沖泡
,遞接,致意
,品飲皆有其既定禮數(shù)
,茶具亦盡其精致。
南宋開慶元年(1259)
,日僧蘭溪道隆門下弟子南浦昭明入宋求法
,輾轉(zhuǎn)入徑山寺山居五年。咸亨三年(1267)
,昭明歸國
,帶回宋朝“點茶法”,茶臺子
,茶典七部與揚名天下的“徑山茶宴”
。由昭明肇始,禪院茶禮完整傳入日本
。時隔300年
,千利休鋪敘新,提出“和
,敬
,清,寂”之思想
,終成日本茶道集大成者
。
二、一碗薄茶
「一期一會」最先的意思
,「難得一面
,世當(dāng)珍惜」。
學(xué)茶兩年多
,記得最清楚一次是山崎麻里做薄茶給我
。
麻里和我一樣,在田內(nèi)老師這學(xué)茶
,是傳統(tǒng)的日本居家主婦
,溫柔賢惠,做好吃的點心
,會縫紉
,會各式手作。她是四歲女孩的母親
,近四十
,乍看二五出頭,一張巴掌大鵝蛋臉
,水杏眼
,長相上占盡便宜
。其實是十分溫軟小心的女人,這從她做茶方式可以看出來
。
三月的茶室
,地爐上方空懸一方釣釜。那時舉行的是山崎麻里的告別茶會
。她要回日本了
,短期都不再回來。算起來
,我和她認(rèn)識不足一年
。
釣釜是燒水用的爐具,釜小而偏長
,兩側(cè)銜銅環(huán)
,環(huán)連鉤,鉤上系有長鏈
,長鏈自天花板上懸垂而下
,將銅釜懸于四方的地爐之上。茶道中講究時令
,夏日風(fēng)爐
,冬日地爐,風(fēng)爐與地爐又依據(jù)月份變化而不同
。最奇特是一年中三月
,只用釣釜。由釣釜中取水極考驗茶人功力
。最好的時候
,執(zhí)杓舀水,釜身晃而不亂
,滿滿是古樸春趣
。
麻里的告別茶會分三部分,初始是炭(給地爐里加炭)
,而后濃茶
,最后薄茶。我做的是濃茶儀式
,薄茶由小林宗和完成
。她習(xí)茶最久,算來大概十七年
。名字中
,小林是姓,宗和是茶名(學(xué)完全部茶儀式,老師會替學(xué)生向里千家總部申請茶名
,加一「宗」字
。拿到茶名并不意味學(xué)成,只是招式會了
,達(dá)到火候,往往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
彼時茶客圍爐
,室中水為二沸,白檀香低回綿長
。去年是暖春
,白梨和櫻都開得早。爐中炭火噼啪
,大概是炭烤得茶室過份的暖
,有客將東角移門開了一隙。這一開
,東風(fēng)隨春色入
,明亮的光在涼的席上照出小方陰晴。枝上春鳥時鳴
,使我想到與她初相識的那個三月
,一個下中雨的早晨,茶課上只有我
,她與田內(nèi)老師三人
。
是一節(jié)極平常的茶課,因為下雨
,室中冷光翳翳
,山崎麻里要做一碗薄茶給我。
記得是在一片壓抑的昏色中
,她端入茶碗
,開始薄茶儀式。
雖是雨天
,她仍穿了身櫻色小紋和服
,沒化妝,只在唇上擦了薄薄粉釉
。遠(yuǎn)遠(yuǎn)看
,偏麗得驚人。
那一天
,她選了與和服顏色相近的粉五瓣櫻花碗
,碗中擱著茶巾,巾前茶筅(茶刷)斜傾,碗上茶杓倒扣
。幾步跪坐入席
,她將一應(yīng)茶具置妥,后于懷中取出帛紗(擦拭茶具的手帕)仔細(xì)折疊
,鄭重擦拭裝有抹茶的薄器(裝抹茶粉的茶罐)與竹制茶杓
。
我坐于對坐客席,見壁上插了支白茶
。麻里也偏頭看一眼
,而后瞪大眼贊嘆。平日里茶課十分隨意
,只要田內(nèi)老師沒意見
,大伙怎么愜意怎么來。麻里一邊點頭稱贊
,一邊取疊整的帛紗將釜蓋掀開
。彼時釜中水聲沸若泉涌,蓋掀起
,一陣白煙繚繞
。白煙后,麻里取柄杓自釜中舀半瓢水
,后至茶碗上方緩緩注下
。此刻,滿室寂靜只聞水聲潺湲
,似三月春分清溪瀉雪
,于此翳翳昏色中破出一抹春麗。
人是容易被小事所愉悅的
,至少我是這樣
。聞水聲,又見她俯身垂眸
,專心清洗茶筅與茶碗
,心情便莫名愉悅起來。
清洗茶筅時
,麻里蹙眉
,半晌,以食指摘掉茶筅上斷去的一梢
。而茶碗的擦拭亦十分緩慢用心
。將茶具一一擦拭妥當(dāng),才取薄器打開
,以茶杓取二勺茶粉入碗
,臨末
,于碗壁上一磕,發(fā)出極輕的聲響
。此時水煮剛好
,放回薄器與茶杓,又取柄杓沒至釜中最深處
,滿取一瓢煮水
,傾適量注入茶碗。
她刷茶的動作很可愛
,臉通紅
,有種較勁的認(rèn)真在。手中茶筅在碗中因攪動發(fā)出沙沙的響
。極快的節(jié)奏,像春潮帶雨
,晚來風(fēng)急
。少傾,碗中茶沫初成
,刷茶聲亦次漸慢了下來
。此時刷茶,似閨中女子淡掃峨眉
,緩緩若干來回
,旨在將茶沫勻平。
印象深刻還因為
,雨停了
,大約她刷茶那會,有光線自身后移門魚貫而入
。那光初初只在茶席一角
,后躍上素壁,攀上晚開的白茶
,不到片刻
,將原先暗的茶室照得敞亮。按奈不住
,我轉(zhuǎn)身將移門推開一隙
,雨后春色喧騰而入,我從麻里手中接過茶碗
。只覺那里有濃濃春色一甌
,幾番拂了還滿。
的確
,是我喝過最好的一碗薄茶
。
此情此景,不可復(fù)制,只在日后偶爾想起
。
田內(nèi)老師說
,人生聚散匆匆,唯茶事永恒
。于此永恒中生出萬種偶然變數(shù)
,遇到了,便遇到了
。是「一期一會」最原始的解釋
。
三、 一碗濃茶
到濃茶
,對「一期一會」有了另一番理解
。
濃茶禮法繁瑣,且較之薄茶鄭重許多
。是之后中高階茶禮的基礎(chǔ)
。
茶道中有個不說破的道理,做茶千遍
,其義自見
。比如田內(nèi)老師,做了幾十年茶
,年近耄耋
,再繁瑣茶儀式都可臨堂教授。她說美的事物并非腦記
,而是身體
。身體記憶來自感知。此刻做什么
,下一步什么
,茶道步驟他人問起時你也許忘了,可一旦跪坐茶席
,近身于釜
,水,碗
,杓
,一切當(dāng)如春溪瀉于石隙,美之流露自然而然
。
薄茶茶碗可素可艷
。濃茶中最常使用是黑樂碗。
當(dāng)年千利休指導(dǎo)第一代樂茶碗師次郎制出第一個黑樂茶碗
,后世認(rèn)為此茶碗樸質(zhì)天然
,最能代表利休茶道思想
。而在制作工藝上,黑樂茶碗不使用燒陶所用的轉(zhuǎn)輪
,靠手捏制
,因此每個茶碗之匠心世間獨一。暗合了茶道中「世間獨一」之思想
。
濃茶之于薄茶十分不同一處在于對「茶入」(裝濃茶粉的罐子)的擦拭上
。擦拭是一種拂塵的過程。塵于茶具
,亦在于心
。(下圖左側(cè)為普通濃茶儀式「茶入」,右側(cè)為中階唐物儀式「茶入」)
具體擦拭方法是
,取出帛紗(茶道中用于擦拭各種茶具的......手帕) 展開
,捏住其上兩角,在身前微微內(nèi)折后再展開
。左移變換兩角
,對折再展,按此步驟依次變換四次
,至第五次時方照薄茶中帛紗折法疊整置于掌心
,開始擦拭茶入
。
記得初學(xué)濃茶那會
,很多都只在形似。有一次櫻花祭茶會是我主持
,做此擦拭時田內(nèi)老師在一旁向眾茶客講解
。她說,此四折四展別有深意
。一折
,為父母雙親,拂其憂心
。二折
,為知交友人,撣其亂心
。三折
,為此間茶客,去其煩心
。四折
,為自己,收心凝神
,拂盡塵寰間風(fēng)塵仆仆
,跪坐茶席
,只留慈悲與靜心隨三分春色入茶。
不同于薄茶一客一碗
,濃茶中一碗茶由多人共飲
。薄茶取兩杓茶粉,濃茶初取三杓
,后放下茶杓
,轉(zhuǎn)動茶入傾適量濃茶粉入碗,再取茶杓將碗中茶粉碾平(橘色的那塊就是帛紗)
。
之后取茶杓沒入釜中滿舀一瓢水
,于碗上方寸許緩緩注入,此為一注水
,水為成茶后的四分之三
。一注水后,取茶筅入碗輕攪和勻
,手法沉穩(wěn)
,旨在將沉底凝團(tuán)的茶粉徐徐揉開。
二注水
,左手橫持茶筅
,右手執(zhí)柄杓,再取一瓢
,杓中沸水注下
,經(jīng)茶筅,將所滯茶湯一并帶入碗中
,成就最后四分之一
。之后刷茶,茶筅如先前一般緩緩揉碾
,直至茶水交融
,湯濃而不滯,滑而不膩
。
這是最難的一步
,卻是濃茶最精妙所在。
一碗茶該留予幾客同飲
,倒多少茶粉為好
,水一注幾分,二注又幾分
,所有細(xì)微之處
,全憑做茶人經(jīng)驗火候,有心量度
。初習(xí)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