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陶有著濃郁的書卷氣,其型色古拙而神秘。當然這是針對可稱為藝術品的作品而言。建水陶品玩可從以下三點著手:
一、首先觀其型看其色,這是所有陶瓷欣賞的第一步。但建水陶之型不能按景德鎮(zhèn)、宜興的標準來橫量,這是因為建水陶的工藝特殊性所決定的。其型多取古樸厚重。其色黑里透紅變化豐富,凈色較少,這已是建水陶的特色。
二、品味上面的書與畫,先看其線條是否有獨立的審美性。就陶上而言,好的線質如毛筆寫出,其線質是有獨立審美性的。雖經刀刻但無刻意之跡,筆韻線質尚存。反之線條如同木刻,死板無韻。謂之無筆,既無筆則失去了中國書畫情趣,情趣既失,神韻何來。這須觀者有一定的書畫鑒賞力,方可識其韻味。中國畫講求筆墨功力,更注重寫意傳神。沒有扎實的基本功而妄言得其神者乃是自欺欺人而已。當今欺藝盜名者居多,觀者須慧眼識之。
古人云:“型而上者謂之道,型而下者為之器?!边@里的道是書之道、畫之道。中國文化之大道,這也是建水紫陶的靈魂所在。這也是中國“四大名陶”,“陶中一秀”的立足點。不入其“道”只徒其型,只可謂之器,器皿之器。不入韻者,屬型而下者,非型而上之藝。好的建水紫陶不在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瓶罐”,因其承載了中國文人的情思與追求。她是藝術的載體。反映出來的是中國的人文精神。
三、建水陶還有一道特殊的無釉磨光工藝。有人喜歡磨得很亮,有的又偏愛啞光,這一點按個人喜好選擇即可。
以上幾點僅針對藏品而言,一些客人就好木刻式的字畫,其因有二。一是不懂,以為建水陶就是如此;二是出于偏好。但總言之藝術品還得用藝術審美的標準去評。這才能選到有藝術價值,收藏價值的東西。
建水紫陶的坯土是以氧化鐵為主要呈色元素的紅色粘土,填色的泥料則是含硅的白色粘土,一些灰綠的、淺絳的、橙黃的天然彩泥被奇妙的敷上了紫色的陶坯,這種人為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揮,極大地彰顯了建水紫陶的藝術表現力?!皻堎N”便是將在陶坯上施泥為彩的藝術演繹得出神入化。殘貼的做法是:將坯上的字畫分別以陰、陽兩種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多不過五六塊,少則兩三貼,讓觀者心隨神移,浮想聯翩。
建水紫陶的工藝流程大致有十五個步驟:泥料的制備——揉泥——拉坯——晾坯——修坯——裝飾——陰刻——填泥——攤泥—— 壓泥——削刮——精修坯——晾干——燒窯——打磨。
跟著示范圖一起看看吧。
一、泥料的制備
做陶首先必須要有原料,紫陶陶泥的制備工序十分復雜:分為取料、醒料、選料、配料、碎料、淘洗濾漿、濾泥和醒泥,其中又細分為很多道工序。
取料:去泥料產地挖采優(yōu)質的土料,即為生料。
醒料:剛剛挖掘出來的“生料”含有一定水分,需要晾干至手捻為粉末方可使用。
選料:撿凈生料中的“砂礫”雜質。
配料:由經驗豐富的匠人根據成品需要的燒制要求,將五種色土按比例配成“陶泥”。
碎料:將配置好的“陶泥”搗成均勻“碎料”,碎料最大不能超過蠶豆大小。
淘洗濾漿:將碎料倒入大缸中用水充分浸泡,每隔五-六小時要全面攪拌一次。反復此過程數次,直到泥料充分稀釋融合后,用200-300目紗網過濾4-5次后倒入干凈容器內沉淀。
濾泥:第一步,將淘洗后的泥漿倒入干凈容器內加蓋靜置,任其自然析出水分。第二步:倒去容器中的多余水分,將剩下的泥糊倒入石膏容器內吸除剩余水分。(石膏有吸水作用噢)
靜置在石膏容器中的泥料
醒泥:剛制備好的泥料泥性較暴,當地人將其稱之為生泥。因為生泥中的水份和固體顆粒的分布仍然不均勻,比較活躍的顆粒元素變化會產生細微的結構變化,會降低泥料成型時的可塑性。并在后期導致泥坯干裂、分層、變形等多種問題。因此在最后一步,我們要把小泥巴放在一邊醒著,讓它自己充分發(fā)生變化和反應,醒的時間則是越長越好。
只有細膩如膏脂的陶泥,最終才能煉燒出溫潤如玉的陶品
二、揉泥
陶泥制備好,就可以開始拉坯啦,拉坯之前,先要好好地揉一下泥巴。一來,可以使泥團中的水分更加均勻,二來,可以排除泥團中的空氣。
小氣泡永遠都是小泥巴的死對頭。
三、拉坯
到了這一步,就要正式上盤拉坯拉?,F代拉坯,一般都會使用電動陶車。
在這一步中,如果工匠師傅的手用力不勻,陶坯的厚薄就會不均勻。即使成型,在后期窯燒過程中也會裂開、炸碎,功虧一簣。
拉坯是一門藝術,陶品后期的成型是否勻稱美觀,全靠匠人自身的經驗和審美來掌控。
即便手工拉坯尺寸難以完全一致,也要邊做邊量,把誤差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快樂拉坯的匠人。
四、晾坯
初具雛形的濕陶坯因為含水量大,因此要視季節(jié)和天氣情況在庇蔭處陰干一至兩天才能進入下一步的修坯環(huán)節(jié)。
五、修坯
修坯是拉坯的延續(xù),在濕陶坯晾干至一定硬度時,就可以修坯了。修坯是對泥坯進一步修整和造型,以便下一步的裝飾環(huán)節(jié)能夠在光滑成型的陶坯上順利進行。
待修至理想造型和厚度時,即可用抿片磨光器體表面。一是便于下一步用筆在陶坯上裝飾,二是可以及時發(fā)現陶坯上的小氣泡以便處理。小氣泡在后期窯燒時,會導致陶坯炸裂碎開等各種問題,因此不容小覷。
六、裝飾
至今為止,建水紫陶的裝飾,還未找到用毛筆繪制以外的方法。因此,當繪制到復雜的圖案時,光是裝飾環(huán)節(jié),就要耗費數天。
七、陰刻
雕刻圖案使用的工具為本地匠人用含鋼量較高的傘骨自制。好的匠人對刻針要求很高,一般都會自行打磨。雕刻時根據圖案的不同,分為切刀、劃刀、挑刀等多種刀法。
雕刻完畢后的小陶坯集體照,這個階段應該屬于高中畢業(yè)吧,有一種風華正茂的美~
八、填泥
按照陶坯裝飾要求,用泥刀將不同色泥填敷進陶坯上雕刻好的圖案刻模(以下簡稱刻模)中,邊填邊輕輕打壓,盡量讓色泥完整貼合入刻模中,不留氣泡。
不同顏色的“色泥”
九、攤泥
填好色泥的陶坯晾置一段時間后,由于色泥水分蒸發(fā),填上的色泥會有一些回落。這時候就要開始攤泥。
進一步填壓色泥,使其充分貼合刻摸,擠出色泥與刻模之間的氣泡
十、 壓泥
壓泥要進行2-4次,每次間隔2-3小時,這一步是在攤泥基礎上進一步搟壓,使色泥充分填實刻模,壓泥與攤泥一樣,必須非常注意力度。力度過大,坯體就會開裂甚至變形。力度過小,則色泥不能充分填滿整個刻模。
十一、削刮
壓泥后的陶坯需晾干一至兩天,待填敷色泥與坯體的濕度完全一致時,便可用泥刀均勻地將坯體表面多余的色泥刮除。但因為不能對刻填的線條有絲毫傷害,因此圖案刮出 70%-80%即可。因為最后還要進行精修坯。
十二、精修坯
精修坯是在陶車盤上把填刻完畢、削刮出大致圖案的陶品完全精修出來。
在電動陶車的石膏盤上修出清晰的圖案
由于在陶車盤運轉迅速,修刮圖案時視線總會有不及之處,因此匠人憑借經驗精修出95%的圖案后,還要停下來用刀片一點一點刮出那5%沒有修干凈的圖案細節(jié)。
最后再一次上盤整體精修,保持陶品坯體表面的光滑一致
精修完成后,用抿片抿滑整個陶坯,這一道工序就算完成了
十三、晾干
修好的陶坯,要放在陰涼處晾置2-4周(視陶器的厚薄和大小而定),等待完全干透后,入窯燒制。
被精心呵護的小陶坯們,在這一個半月的時間里,會在涼爽安靜的房間里慢慢地干燥去水,由原來的醬紅色褪變成溫暖的橘紅色。
十四、燒窯
建水紫陶的燒制溫度,可以到達一千一百多度,屬于高溫陶。陶坯在高溫烈窯中,窯火熊熊燃燒。
沒有燒的陶坯,呈現出溫暖的橙陶色
這是已經燒好了的陶品,呈現紫陶的正紫紅色
十五、打磨
打磨完畢之后,紫陶的成品就誕生了。建水紫陶的特點之一,就是不上釉但卻如同“上了釉”。
再說與宜興紫砂壺的區(qū)別,簡單來說,建水紫陶采用的是拉坯工藝,潮州手拉壺也采用的拉坯工藝,而宜興紫砂壺用的則是鑲身筒、拍身筒的工藝。
建水陶瓷源遠流長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是我國陶瓷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3500多年前便出現了原始的制陶業(yè),到漢代已經有了較為完美的陶器,至宋代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從元代到明代,建水青花瓷業(yè)進入了百花爭艷的鼎盛時期,成為云南省生產陶瓷的中心,僅次于江西景德鎮(zhèn),產品遠銷省內外和東南亞,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被視為我國“國瓷”的一部分。自清代開始,建水又燒制了名聞中外的紫陶,以其別具一格的書畫藝術風格而獨步天下。
無釉磨光是建水紫陶最能區(qū)別于其他陶品的特色,一件上好的作品需要經過七八道工序。使用先粗后細的打磨工具才能完成,以粗砂石磨去火皮,再用細砂石打磨留下的拉絲,最后用鵝卵石拋光,細致復雜的過程后,原本暗淡粗糙的陶體被磨出了鏡光,其細潤的質感和光澤的變化,會令你在反復展玩之中愛不釋手。
無釉磨光,即坯體不上釉,燒成后只需打磨、拋光、產品就可清新光潔。一旦敲擊鏗鏘有聲,真可謂“體如鐵、色如銅、音如磐、亮如鏡、光照鑒人”,形成了有別于陶器的獨特之處,實為“陶壇一秀”。
建水紫陶與“江蘇宜昌紫砂、四川榮昌陶、廣西欽州陶”齊名,同稱中國的“四大名陶”,其精髓在于:人工制泥,手工拉坯,名人字畫裝飾,手工雕刻、填刮、無釉磨光的制作工藝,也是目前中國唯一體現了陶器與字畫完美融合的藝術品。
一、茶具茶壺系列
紫陶茶罐在制作時是使用特有的無釉磨光工藝,透氣性極好,它成為了普洱茶最佳的“干倉”儲藏環(huán)境;紫陶茶壺泡普洱茶,更有茶不走味、香氣溢人、神清氣爽之功效。同時,紫陶產品上特有的字畫藝術,使實用和收藏兩者兼顧。近年來該系列產品備受普洱茶愛好者的追捧與珍藏。
二、花瓶、花插、花盆系列
紫陶花瓶端莊典雅、造型優(yōu)美、儀態(tài)萬千、插花久不凋謝。
三、文房用品系列
該系列產品質地細潤、光亮照人,古樸優(yōu)雅,擊如磬響、置于案頭,賞心悅目。
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歷史悠久,據專家考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紫陶是歷代陶瓷文化沉淀后提煉與升華后的產品,其獨特的制作工藝與造型,典雅古樸,高檔精美的外觀,自問世以來就倍受世人喜愛。它盛行于清末民初,衰于文革,振興于現在,是中華陶瓷行業(yè)中一塊期待再度發(fā)光的瑰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qi/75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席設置:什么是茶巾茶巾怎么使用,
下一篇: 這幾樣沒注意你的銀壺準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