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盞的挑選,一般茶盞當中以瓷器和陶器是最好的茶具,其次是玻璃茶具,最后是搪瓷茶具,瓷器傳熱不會與茶葉產生化學反應。沏出來的茶水也會更加的香,而陶瓷的雅致造型以及古樸的色澤被稱為宜興紫砂壺中的珍品。
挑選茶盞需要注意:
1、對建盞工藝決定的一些特點,有心理準備,
由于建盞燒制工藝的特殊性,導致建盞的胎釉不能夠做到足夠精細,即便是到了現代,這些問題還是不能夠得到完美解決。不過也正是因為此,建盞的精細之余也帶著宋代遺留至今的粗糲質樸。
想要選到自己喜歡的建盞,必須要對同建盞工藝共生的很多特點,擁有一定了解,保持一顆成熟、包容的心才行。如若過于追求完美,往往會適得其反。例如建盞經常有一些氣孔,所以它不會像青瓷、白瓷那樣平整光滑,收藏建盞時,這些都應該有一定的心理預期。
2、變形的問題,
收藏建盞,另外一個非常值得關心的問題,那就是變形。建盞的燒制需要再高溫環(huán)境下進行,也正是如此,建盞的變形率會比普通的瓷器高很高。雖然在出廠前,一些明顯變形的建盞會被當做次品處理,但是一些在市面上流通的建盞有偶爾會有微量變形,這一點必須明確。
同時,手拉坯的新盞,有的口沿會稍微有點不正圓,在制坯時就有了,這是手工制品中的正常狀況,不屬于瑕疵,肉眼也不易看出。而宋代老盞,由于其年代久遠,即便是變形非常嚴重,但仍然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或標本價值,不過在其它因素都類似的情況下,變形建盞的價值還是會略低一籌。
想要判斷建盞是否變形,除肉眼觀察外,還有一個更為簡單易行的方法,那就是將建盞倒扣在平整光滑的桌面上,若盞沿與桌面不能貼合,易晃動,則說明這一具建盞變形比較明顯。
3、避開一些不是建盞的“建盞”,
胎釉是鑒別建盞是否正宗的重要參考因素,為避免購買到不正宗的建盞,在購買時一定要認真甄別建盞的是否具有胎釉。
究其原因而言,那是因為胎釉是建盞所獨有的燒制工藝;雖然不使用建盞工藝燒制的茶盞也具有一定的欣賞價值,但是這一類茶具卻不能夠被稱之為建盞。
對于這一類沒用建盞工藝燒制的茶具,客觀的講,并沒有比建盞差多少,因為本身就不是同一類產品,互相之前沒有可比性,但是不是建盞卻打著建盞的旗號進行銷售,這一行為就顯得有些不厚道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部位可用用來鑒別建盞,那就是鐵胎;“鐵胎”作為建盞的必備特征,很多新手知道,但是不懂具體怎樣去操作。首先白皙細膩的胎骨可以確定不是鐵胎。而其它顏色的胎骨是否為鐵胎,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由于篇幅問題,小編會在后續(xù)的文章中講到,大部分的鐵胎,是類似水泥顏色的。
關于建盞的器型,原則上只要采用建盞工藝,胎釉是采用建盞工藝的器具,都可以被稱之為建盞;而建盞在器型上也可以有創(chuàng)新,像雞蛋杯、公道杯這些新產品產品,圈足和止釉線修得和宋盞略有不同,也是建盞。
前面講到的“露胎”同樣可以用來鑒別建盞,但由于并非建盞的必要特征,所以只能夠作為輔助參考因素?,F代技術工藝條件下,可以燒出滿釉盞,也屬于建盞。而且滿釉盞由于制造工藝困難,必須要做到不粘窯,所以多為珍品。
在某寶上搜索建盞跳出的不是建盞的“建盞”
4、關于建盞的定價,
建盞的定價應該是每一個新手都會頭痛的問題,因為價格跨度非常大,盞友在面對某一具建盞時,價格也很難進行估計。
在宋代,建盞的價位跨度就非常大。由于建盞的窯變太多,建盞的價位也會波動很大,雖然宋代兔毫盞是主流,占宋代建盞的比例很高,可是同為兔毫,普品、精品、極品的價位卻是天差地別的。
在宋代,建盞出窯后,一部分質地好都會被皇帝、貴族和富豪最先挑走,然后才是其它階層來購買。當然標有“供御”等貢品底款的盞,極少流入民間。
由此可見,在宋代,建盞就已經能夠滿足各個階層的需要,不像汝窯之類的純御用產品,只有官家有機會消費,一般人都很少接觸到。古代如此,如今亦然,不同價格的建盞針對不同的購買人群。如今市面上的新盞,確實有一部分價格比較混亂。不過作為消費者來說,還是可以從一些普適的標準去判斷。
選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的藝術性、制作的精細與否,又是人們選擇的另一個重要標準。如果是一位收藏家,那么,他對茶具藝術的追求,更勝過對茶具實用性的要求。
1、因茶制宜
古往今來,大凡講究品茗情趣的人,都注重品茶韻味,崇尚意境高雅,強調"壺添品茗情趣,茶增壺藝價值"。認為好茶好壺,猶似紅花綠葉,相映生輝。對一個愛茶人來說,不僅要會選擇好茶,還要會選配好茶具。因此,在歷史上,有關因茶制宜選配茶具的記述是很多的。唐代陸羽通過對各地所產瓷器茶具的比較后認為:"邢(今河北巨鹿、廣宗以西,?河以南沙河以北地方)不如越(今浙江紹興、蕭山、浦江、上虞、余姚等地)。"這是因為唐代人們喝的是餅茶,茶須烤炙研碎后,再經煎煮而成,這種茶的茶湯呈"白紅"色,即"淡紅"色。一旦茶湯傾入瓷茶具后,湯色就會因瓷色的不同而起變化。"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今安徽壽縣、六安、霍山、霍丘等地)瓷黃,茶色紫;洪州(今江西修水、錦江流域和南昌、豐城、進賢等地)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而越瓷為青色,傾入"淡紅"色的茶湯,呈綠色。陸氏從茶葉欣賞的角度,提出了"青則益茶",認為以青色越瓷茶具為上品。而唐代的皮日休和陸龜蒙則從茶具欣賞的角度提出了茶具以色澤如玉,又有畫飾的為最佳。
從宋代開始,飲茶習慣逐漸由煎煮改為"點注",團茶研碎經"點注"后,茶湯色澤已近"白色"了。這樣,唐時推崇的青色茶碗也就無法襯托出"白"的色澤。而此時作為飲茶的碗已改為盞,這樣對盞色的要求也就起了變化:"盞色貴黑青",認為黑釉茶盞才能反映出茶湯的色澤。宋代蔡襄在《茶錄》中寫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今福建建甌所造者紺黑,紋如免毫,其坯微厚,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蔡氏特別推崇"紺黑"的建安兔毫盞。
明代,人們已由宋時的團茶改飲散茶。明代初期,飲用的芽茶,茶湯已由宋代的"白色"變?yōu)?黃白色",這樣對茶盞的要求當然不再是黑色了,而是時尚"白色"。對此,明代的屠隆就認為茶盞"瑩白如玉,可試茶色"。明代張源的《茶錄》中也寫道:"茶甌以白磁為上,藍者次之。"明代中期以后,瓷器茶壺和紫砂茶具興起,茶湯與茶具色澤不再有直接的對比與襯托關系。人們飲茶注意力轉移到茶湯的韻味上來了,對茶葉色、香、味、形的要求,主要側重在"香"和"味"。這樣,人們對茶具特別是對壺的色澤,并不給予較多的注意,而是追求壺的"雅趣"。明代馮可賓在《茶錄》中寫道"茶壺以小為貴,每客小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閣。"強調茶具選配得體,才能嘗到真正的茶香味。
清代以后,茶具品種增多,形狀多變,色彩多樣,再配以詩、書、畫、雕等藝術,從而把茶具制作推向新的高度。而多茶類的出現,又使人們對茶具的種類與色澤,質地與式樣,以及茶具的`輕重、厚薄、大小等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說,飲用花茶,為有利于香氣的保持,可用壺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飲用。飲用大宗紅茶和綠茶,注重茶的韻味,可選用有蓋的壺、杯或碗泡茶;飲用烏龍茶則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飲用紅碎茶與工夫紅茶,可用瓷壺或紫砂壺來泡茶,然后將茶湯倒入白瓷杯中飲用。如果是品飲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銀針、黃山毛峰等細嫩名茶,則用玻璃杯直接沖泡最為理想。至于其他細嫩名優(yōu)綠茶,除選用玻璃杯沖泡外,也可選用白色瓷杯沖泡飲用。但不論沖泡何種細嫩名優(yōu)綠茶,茶杯均宜小不宜大大則水量多,熱量大,會將茶葉泡熟,使茶葉色澤失卻綠翠,其次會使芽葉軟化,不能在湯中林立,失去姿態(tài);第三會使茶香減弱,甚至產生"熟湯味"。此外,沖泡紅茶、綠茶、黃茶、白茶,使用蓋碗,也是可取的。在我國民間,還有"老茶壺泡,嫩茶杯沖"之說。這是因為較粗老的老葉,用壺沖泡,一則可保持熱量,有利于茶葉中的水浸出物溶解于茶湯,提高茶湯中的可利用部分;二則較粗老茶葉缺乏觀賞價值,用來敬客,不大雅觀,這樣,還可避免失禮之嫌。而細嫩的茶葉,用杯沖泡,一目了然,同時可收到物質享受和精神欣賞之美。
2、因地制宜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的飲茶習俗不同,故對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樣。長江以北一帶,大多喜愛選用有蓋瓷杯沖泡花茶,以保持花香,或者用大瓷壺泡茶,爾后將茶湯傾入茶盅杯)飲用。在長江三角洲滬杭寧和華北京津等地一些大中城市,人們愛好品細嫩名優(yōu)茶,既要聞其香,啜其味,還要觀其色,賞其形,因此,特別喜歡用玻璃杯或白瓷杯泡茶。在江、浙一帶的許多地區(qū),飲茶注重茶葉的滋味和香氣,因此喜歡選用紫砂茶具泡茶,或用有蓋瓷杯沏茶。福建及廣東潮州、汕頭一帶,習慣于用小杯啜烏龍茶,故選用"烹茶四寶"──潮汕風爐、玉書碨、孟臣罐、若琛甌泡茶,以鑒賞茶的韻味。潮汕風爐是一只縮小了的粗陶炭爐,專作加熱之用;玉書碨是一把縮小了的瓦陶壺,高柄長嘴,架在風爐之上,專作燒水之用;孟臣罐是一把比普通茶壺小一些的紫砂壺,專作泡茶之用;若琛甌是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的2~4只小茶杯,每只只能容納4毫升茶湯,專供飲茶之用。小杯啜烏龍,與其說是解渴,還不如說是聞香玩味。這種茶具往往又被看作是一種藝術品。四川人飲茶特別鐘情蓋茶碗,喝茶時,左手托茶托,不會燙手,右手拿茶碗蓋,用以撥去浮在湯面的茶葉。加上蓋,能夠保香,去掉蓋,又可觀姿察色。選用這種茶具飲茶,頗有清代遺風。至于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至今多習慣于用碗喝茶,古風猶存。
3、因人制宜
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茶具,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不同地位與身份。在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茶具表明,唐代皇宮貴族選用金銀茶具、秘色瓷茶具和琉璃茶具飲茶;而陸羽在《茶經》中記述的同時代的民間飲茶卻用瓷碗。清代的慈禧太后對茶具更加挑剔,她喜用白玉作杯、黃金作托的茶杯飲茶。而歷代的文人墨客,都特別強調茶具的"雅"。宋代文豪蘇東坡在江蘇宜興蜀山講學時,自己設計了一種提梁式的紫砂壺,"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獨自烹茶品賞。這種提梁壺,至今仍為茶人所推崇。清代江蘇溧陽知縣陳曼生,愛茶尚壺。他工詩文,擅書畫、篆刻,于是去宜興與制壺高手楊彭年合作制壺,由陳曼生設計,楊彭年制作,再由陳曼生鐫刻書畫,作品人稱"曼生壺",為鑒賞家所珍藏。在膾炙人口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對品茶用具更有細致的描寫,其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中,寫櫳翠庵尼姑妙玉在待客選擇茶具時,因對象地位和與客人的親近程度而異。她親自手捧"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龍獻壽'的小茶盤",以及其名貴的"成窯五彩小蓋鐘"沏茶,奉獻賈母,用鐫有"晉王愷珍玩"的"?"烹茶,奉與寶釵;用鐫有垂珠篆字的"點犀"泡茶,捧給黛玉;用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綠玉斗",后來又換成一只"九曲十環(huán)一百二十節(jié)蟠虬整雕竹根的一個大盞"斟茶,遞給寶玉。給其他眾人用茶的是一色的官窯脫胎填白蓋碗。而將"劉姥姥吃了","嫌腌臢"的茶杯竟棄之不要了。至于下等人用的則是"有油膻之氣"的茶碗?,F代人飲茶時,對茶具的要求雖然沒那么多嚴格,但也根據各自的飲茶習慣,結合自己對壺藝的要求,選擇最喜歡的茶具。而一旦賓客登門,則總想把自己最好的茶具拿出來招待客人。
另外,職業(yè)有別,年齡不一,性別不同,對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樣。如老年人講求茶的韻味,要求茶葉香高味濃,重在物質享受,因此,多用茶壺泡茶;年輕人以茶會友,要求茶葉香清味醇,重于精神品賞,因此,多用茶杯沏茶。男人習慣于用較大素凈的壺或杯斟茶;女人愛用小巧精致的壺或杯沖茶。腦力勞動者崇尚雅致的壺或杯細品緩啜;體力勞動者常選用大杯或大碗,大口急飲。
4、因具制宜
在選用茶具時,盡管人們的的愛好多種多樣,但以下三個方面卻是都需要加以考慮的:一是要有實用性;二是要有欣賞價值;三是有利于茶性的發(fā)揮。不同質地的茶具,這三方面的性能是不一樣的。一般說來,各種瓷茶具,保溫、傳熱適中,能較好地保持茶葉的色、香、味、形之美,而且潔白衛(wèi)生,不污染茶湯。如果加上圖文裝飾,又含藝術欣賞價值。紫砂茶具,用它泡茶,既無熟湯味,又可保持茶的真香。加之保溫性能好,即使在盛夏酷暑,茶湯也不易變質發(fā)餿。但紫砂茶具色澤多數深暗,用它泡茶,不論是紅茶、綠茶、烏龍茶,還是黃茶、白茶和黑茶,對茶葉湯色均不能起襯托作用,對外形美觀的茶葉,也難以觀姿察色,這是其美中不足之處。玻璃茶具,透明度高,用它沖泡高級細嫩名茶,茶姿湯色歷歷在目,可增加飲茶情趣,但它傳熱快,不透氣,茶香容易散失,所以,用玻璃杯泡花茶,不是很適合。搪瓷茶具,具有堅固耐用,攜帶方便等優(yōu)點,所以在車間、工地、田間,甚至出差旅行,常用它來飲茶,但它易灼手燙口,也不宜用它泡茶待客。塑料茶具,因質地關系,常帶有異味,這是飲茶之大忌,最好不用。另外,還有一種無色、無味、透明的一次性塑料軟杯,在旅途中用來泡茶也時有所見,那是為了衛(wèi)生和方便旅客,杯子又經過特殊處理,這與通常的塑料茶具相比,應另當別論了。本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在市場上還出現一種保暖茶具,大的如保暖桶,常見于工廠、機關、學校等公共場所小的如保暖杯,一般為個人獨用。用保暖茶具泡茶,會使茶葉因泡熟而使茶湯泛紅,茶香低沉,失卻鮮爽味。用來沖泡大宗茶或較粗老的茶葉較為合適。
茶與茶具的關系甚為密切,好茶必須用好茶具泡飲,才能相得益彰。
茶具的優(yōu)劣,對茶湯質量和品飲者的心情,都會產生直接影響。所以挑一只合心意又合自己的茶的茶杯很重要啊,那下面就來看一下怎樣的茶杯適合喝怎樣的茶吧!
一般來說,現在通行的各類茶具中以瓷器茶具、陶器茶具最好,玻璃茶具次之,搪瓷茶具再次之。
因為瓷器傳熱不快,保溫適中,與茶不會發(fā)生化學反應,沏茶能獲得較好的色香味;而且造型美觀,裝飾精巧,具有藝術欣賞價值。
陶器茶具,造型雅致,色澤古樸,特別是宜興紫砂為陶中珍品,用來沏茶,香味醇和,湯色澄清,保溫性好,即使夏天茶湯也不易變質。 選擇茶具,除了注重器具的質地之外,還應注意外觀的顏色。只有將茶具的功能、質地、色澤三者統叫協調,才能選配出完美的茶具。陶瓷器的色澤與胎或釉中所合礦物質成分密切相關,而相同的礦物質成分因其含量高低,也可變化出不同的色澤。
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鐵的粘土燒制,只是燒成溫度、氧化程度不同,色澤多為黃、紅棕、棕、灰等顏色。而瓷器的花色歷來品種豐富,變化多端
茶具的色澤主要指制作材料的顏色和裝飾圖案花紋的顏色,通??煞譃槔渖{與暖色調兩類。冷色調包括藍、綠、青、白、廠、黑等色,暖色調包括黃、橙、紅、棕等色。
茶具色澤的選擇主要是外觀顏色的選擇搭配。其原則是要與茶葉相配。飲具內壁以白色為好,能真實反映茶湯色澤與明亮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qi/88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道步驟操作流程(茶道禮儀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