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洗的用法是將茶葉熱水沖泡后,避掉水再次沖泡,原只是潮州工夫茶具的一個組成部分,如今是許多茶桌上不可或缺的茶器。
茶洗的用法:用途一,往往是拿來清潔茶葉,泡茶時將茶杯置于茶洗中,在客人面前開水沖洗,以示衛(wèi)生潔凈。
用途二,可用于裝上整潔干凈的茶杯,以備人數(shù)較多場合使用。
用途三,在茶室中,客人用過的杯子收納回茶洗,加足夠的水先浸泡,避免留下茶漬,便于清洗。
用途四,在茶桌上用來裝茶渣與棄水。
其它用途,在茶桌上搭配成套的茶具,用來插花做花藝,或者用來裝果盤。
茶洗小知識:要講“茶洗”,還要從古人的洗茶習(xí)慣講起。那是明朝,人們喝茶之前都要先把茶葉洗洗。馮可賓的《岕茶箋》說,烹茶之前,“先用上品泉水滌烹器,務(wù)鮮務(wù)潔;次以熱水滌茶葉?!币簿褪钦f,他們用竹筷夾茶葉“反復(fù)滌蕩,去其塵土黃葉老梗使凈”,然后再放入壺中,蓋好燜一回,再用沸水沖瀹。所以,明朝的時候,為滿足洗茶需要,專用工具“茶洗”應(yīng)運(yùn)而生。
據(jù)記載,當(dāng)時茶洗的形制,正是分上下層,上層是中間開有小孔的扁盤。顯而易見,潮州的茶洗,正是承延古人洗茶遺風(fēng)的正宗工具。經(jīng)過歷史的洗禮,茶洗保存下來,但明代那一套洗茶法,在工夫茶技藝中,卻已被“高沖、刮沫”所代替。也就是說,通過高沖與刮沫,讓茶象征性地“洗”一下。漸漸地,茶洗又不斷地精簡與演化,形成了建水與茶洗。
建水與茶洗不同之處在于建水配有蓋子。蓋子鏤空,倒水時可以讓水流到下面的砵里,在外面看不到廢水,這樣外觀上比較好看。蓋子還可以將茶葉過濾在外面,直接倒掉,可以防止下水道堵塞。
以茶洗心,心如明鏡。茶洗,也能給人寧靜,給人清冽,給人平實(shí),給人以哲思。而人的內(nèi)心惟有淡泊,才能寧靜。
飲茶離不開茶具,茶具指泡飲茶葉的專門器具,包括壺,碗,杯,盤,托等,古人講究飲茶之道的另一個重要表現(xiàn),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藝術(shù),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絕的名茶,可謂相得益彰。隨著飲茶之風(fēng)的興盛以及各個時代飲茶風(fēng)俗的演變,茶具的品種越來越多,質(zhì)地越來越精美。潮汕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這就是:
第一:茶壺
——潮人土語叫做"沖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yàn)樗鲎越K的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biāo)準(zhǔn)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等等。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多種,朱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yàn)榇缶筒?工夫"了。
第二: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zhì)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lán)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zhèn)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果杯"。
第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沖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第四:茶盤
——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shù)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杯;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wěn),易于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第五:茶墊
——比茶盤小,是用來置沖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為便于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里還要墊上一層"墊氈","茶墊"是用絲瓜絡(luò)按茶墊的形狀大少煎成的,所以要用絲瓜絡(luò)而不用布?xì)终?,為了不會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hù)茶壺,工夫茶在灑茶后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里積水,一點(diǎn)點(diǎn)的水,也會使茶味變苦,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第六:水瓶與水缽
——作用一樣,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水缽,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魚二尾在缽底,舀水時水動,好像金魚也動,這是很少見的珍品。
第七:龍缸
——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托以木幾,放在書齋一角,古色古香。龍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
第八:紅泥小火爐
——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制作,式樣好看極了。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diǎn)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語時把它一蓋一關(guān),既節(jié)約,又方便。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lián),益發(fā)增添茶興。
第九:砂銚
——"砂銚",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茶鍋",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fā)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至于用鋼鍋,鋁鍋來煮水沖共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沖茶畢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第十:羽扇與鋼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潔白鵝翎編制成的扇,大汪過掌,竹柄絲穗的精雅,襯托著紅,綠,白……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自然別有風(fēng)趣。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品種豐富的功夫茶葉
功夫茶所用的茶葉,只限于半發(fā)醇的福建巖茶,溪茶和潮汕的鳳凰水仙一類(均屬青茶類)。中國的其它茶類如紅茶,綠茶,磚茶,或花茶,白茶等則不適合。因?yàn)槿粲霉Ψ虿璧臎_法,往往苦澀不堪入口,只有這種半發(fā)醇的青茶類為上。習(xí)慣上功夫茶最好是用福建的烏龍茶,即閩北武夷山的巖茶和閩南的溪茶。烏龍茶是個總名,其中的暑茶是閩北所產(chǎn)。鐵觀音則主要產(chǎn)于閩南安溪,故又稱溪茶。巖茶和溪茶名目繁多,其中奇種,單叢,名叢大紅袍,水仙,一枝春等都是名茶。
——潮汕的鳳凰山也生產(chǎn)茶葉,也屬半發(fā)醇的青茶,也是功夫茶的用茶。其名目有水仙(俗稱鳥嘴茶),單叢,浪菜等;上引丘逢甲詩的"鷦嘴"便是鳥嘴茶。鳳凰茶也是我國的名茶之一。茶粒較大,茶色黃褐,香氣清馥,滋味濃醇而
工夫茶起源傳說
據(jù)說早在北宋時,潮州人就發(fā)明了工夫茶。當(dāng)時,位于閔粵交界處的饒平,茶葉交易十分活躍,因福建所產(chǎn)烏龍茶為潮人所喜,茶商買茶時,就用小盅來品茶,以鑒別茶葉好壞,使工夫茶初具雛形。
到了南宋末年,為抗擊元蒙,文天祥率部從江西轉(zhuǎn)戰(zhàn)至廣東潮陽、海豐,其間,六個女兒和老母均勞瘁而死,文天祥悲憤交加,遂以茶代酒,祭奠英靈。爾后,工夫茶逐漸演變?yōu)橐粋€大茶壺和六個小茶盅,以紀(jì)念抗元英雄文天祥的親人。
近千年來,工夫茶在潮汕地區(qū)代代相傳,盛行不衰,作為潮汕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還飄“香”過海,在港、澳、臺及海外華人圈中廣為流傳!
工夫茶的八個過程
茶葉、茶具、水、火之后就是沖工了。如果烹茶沒有工夫,那也不能叫做"工夫茶"。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沖茶之法。
大約有八個過程:
第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好比打太極拳中的"太極起勢",是一個預(yù)備階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說,這"候水"、"淋杯"都是初試工夫。大約起火后十幾分鐘,砂銚中就有聲颼颼作響,當(dāng)它的聲音突然將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應(yīng)立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這時就是第二件事開始了。
第二、納茶
打開茶葉,把它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xì),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xì)末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納茶的工夫就完成了。所以要這樣做,因?yàn)榧?xì)末是最濃的,多了茶味容易發(fā)苦,同時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別粗細(xì)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勻,茶味逐漸發(fā)揮。
納茶,每一泡茶,大約以茶壺為準(zhǔn),放有七成茶葉在里面就很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而且好茶葉多是嫩芽緊卷,一泡以開水之后,舒展開來,變得很大,納茶太多,連水也沖不進(jìn)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沒有味道。
納茶是沖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變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湯
蘇東坡煎茶詩云:"蟹眼已過魚眼生",這就是指用這樣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恫枵f》云:"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一沸。銚緣涌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觀茶論》也說:"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鋒進(jìn)躍為度。"
第四,沖茶
當(dāng)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沖茶了。火爐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提銚后走了七步,揭開茶壺蓋,將滾湯環(huán)壺口,緣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壺心(如用蓋甌,只沖一角,然后再沖各角,可同樣忌直沖壺心)。提銚宜高,所謂"高沖低酒"是也。高沖使開水有力地沖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揮發(fā),由于茶精迅速揮發(fā),單寧則來不及溶解,所以茶葉才不會有澀滯。至于走七步再沖,目的在于使?jié)L水稍涼一點(diǎn),以免破壞維他命C也。
第五、刮沫
沖水一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好茶壺水滿后茶沫浮起,決不溢出(沖水過猛過多,溢出壺面是另一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刮去茶沫,然后蓋定。
第六、淋罐
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于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nèi)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fā),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沖去壺外茶沫。
第七、燙杯
潮州土話說是"燒盅熱罐",乃是沖工夫茶中的工夫要點(diǎn)。有一位吃茶專家,此老走遍東西南北,到處總結(jié)喝茶的經(jīng)驗(yàn),在他喝了工夫茶后說,工夫茶的特點(diǎn)就是一個"熱"字。從煮湯到?jīng)_茶,飲茶都離不開這一個字,這可謂得其三味矣。
燙杯,在淋罐之后,用開水淋杯,淋杯時要注意,開水要直沖杯心。燙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銚形態(tài)的動作,老手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diào)鏗鏘,姿態(tài)美妙。有一位外國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聞工夫茶之名,不遠(yuǎn)萬里,千方百計(jì),到了中國一定要喝一次工夫茶。在他看到洗茶杯的動作時,不禁贊嘆再三,說是比雜技團(tuán)的工夫還要高明呢。確實(shí),不會洗杯的人,一碰到杯便會給燙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說到"姿態(tài)美妙"了。
杯洗完了,把杯中、盤中之水傾倒到茶洗里去,這時,茶壺外面的水份也剛剛好被蒸發(fā)完了,正是茶熟之時。老手于此,絲毫不差,便可灑茶敬客了。
第八、灑茶
幾經(jīng)數(shù)度工夫,最后一手就是灑茶。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
"低"就是前面說過的,"高沖低斟"的"低"。灑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
"快"也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熱度。
" 勻"是灑茶時必須像車輪轉(zhuǎn)動一樣,杯杯輪流灑勻,不可灑了一杯才灑一杯,因?yàn)椴璩醭?,色淡,后出,色濃?勻"字是很重要的。
"盡"就是不要讓余水留在壺中。第一沖還可以留一點(diǎn),二、三沖切切不可。灑完以后,還要把茶壺倒過來,覆放在茶墊上,使壺里之水份完全滴出,這是因?yàn)橹灰獩]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
灑茶既畢,乘熱而飲,杯緣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齊到,一啜而盡,三味杯底。據(jù)說是"味云腴,餐秀美,芳香溢齒頰,甘澤潤喉吻,神明凌霄漢,思想馳古今。"神明變幻,功夫茶之三昧于此盡得矣。
1.白鶴沐?。ㄏ幢?br>用開水洗凈茶具并提高茶具溫度
2.烏龍入宮(落茶)
放茶量大約按茶/水1:20的比例
3.懸壺高沖(沖茶)
當(dāng)開水初沸(100度)提起開水壺沖入茶具使茶葉業(yè)轉(zhuǎn)動、露香
4.春風(fēng)拂面(刮沫)
用甌蓋輕輕刮去漂浮的泡沫,使茶具清新潔凈
5.關(guān)公巡城(倒茶)
泡一二分鐘后把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各茶杯
6.韓信點(diǎn)兵(點(diǎn)茶)
茶水倒到甌底最濃部分,要一點(diǎn)一點(diǎn)滴到各杯里,達(dá)到濃淡一致
7.賞色嗅香(嗅香)
拿起甌蓋嗅一嗅天然的茶香
8.品啜甘霖(品茶)
先嗅其香,后嘗其味,邊啜邊嗅,淺杯細(xì)飲
1、用可樂浸泡:把日常喝的可樂,倒一些放進(jìn)去浸泡,較適合不怎么好刷洗的手鐲,勾勒花紋等比較多的,浸泡一段時間,再洗凈即可。
2、用牙膏牙刷:擠一點(diǎn)牙膏到白銀飾品上,用軟毛的牙刷,輕輕的來回刷,最后用清水洗凈即可。
3、用醋、茶洗:可使用醋或者濃茶水來擦洗,效果相同,具體取決于你自己周邊使用哪種方法較方便。
4、用專業(yè)擦銀布:是一種特殊的專業(yè)布,上面會有銀粉,這樣才能擦干凈。
5、用酒精和氨水:使用酒精和氨水來擦洗,反應(yīng)掉黑色的氧化物。
還可以告訴你個方法,這個對消除黑眼圈、消腫很好,就是你泡茶喝的時候,一般的喝法就是杯子泡,這時候你可以用熱水沖完茶,把茶杯端到眼前,閉上眼睛,用茶葉水的蒸汽熏一下眼睛,感覺就像給自己的眼睛做個SPA一樣,很舒服也很有效果,這個方法比洗好一點(diǎn)。呵呵,看你喜歡那種了。
泡茶知識和技巧
泡茶知識和技巧,我國的茶文化也流傳的有上千年了。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很多人都有喝茶的習(xí)慣但對泡茶的講究和規(guī)矩大家知道的并不多,以下是我整理的泡茶知識和技巧。
泡茶知識和技巧1 泡茶也有訣竅
泡茶講究方法和技巧,因?yàn)轱嫴铓v來被視為一種傳統(tǒng)文化,所以泡茶是很有講究的。
1、煮茶法
直接將茶放在釜中熟煮,是中國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法。其過程陸羽在《茶經(jīng)》中已詳加介紹。大體說,首先要將餅茶研碎待用。然后開始煮水。以精選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燒開。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與水交融,二沸時出現(xiàn)沫餑,沫為細(xì)小茶花,餑為大花,皆為茶之精華。
此時將沫餑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備用。繼續(xù)燒煮,茶與水進(jìn)一步融合,波滾浪涌,稱為三沸。此時將二沸時盛出之沫餑澆烹茶的水與茶,視人數(shù)多寡而嚴(yán)格量入。茶湯煮好,均勻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2、點(diǎn)茶法
此法即宋代斗茶所用,茶人自吃亦用此法。這時不再直接將茶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diǎn)碗。但茶末與水亦同樣需要交融一體。于是發(fā)明一種工具,稱為“茶筅”。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銀、鐵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曰“攪茶公子”。
水沖放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擊,這時水乳交融,浙起沫餑,潘潘然如堆云積雪。茶的優(yōu)劣,以餑沫出現(xiàn)是否快,水紋露出否慢來評定。沫餑潔白,水腳晚露而不散者為上。因茶乳融合,水質(zhì)濃稠,飲下去盞中膠著不干,自然稱為“咬盞”。
3、毛茶法
即在茶中加入干果,直接以熟水點(diǎn)泡,飲茶食果。茶人自制茶,自采果,別具佳趣。
千萬不要用剛開的水泡茶
如果說過去飲茶是一種文化,那么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融入了我們飲食的一部分,而且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鐘愛,使之變成了一種時尚的文化。
營養(yǎng):茶的營養(yǎng)非常豐富,其中的`成分多達(dá)300多種,像茶堿、可可堿、粗纖維、膠質(zhì)、葉綠素,維生素a原、維生素b原、維生素p、維生素c以及少量多種氨基酸、大量的鉀、鎂、鈣、磷和各種微量元素,還含有具有蘆丁活性的“茶丹寧”都是對人體有益的營養(yǎng)物質(zhì)。
保健養(yǎng)生專家說,喝茶可以降低血脂、膽固醇、高血壓,以及血管硬化和冠心病的發(fā)病率。茶中的茶多酚是一種強(qiáng)有力抗氧化物,能起到抗衰老的功效。而茶丹寧除了有解毒、止血、抗氧化作用外,還能起到抗癌效果,堅(jiān)持長期飲茶,能有效抑制膀胱癌、腎癌、肝癌。
此外,茶葉中的胡蘿卜素,能提高血漿中的蘿卜素的濃度,降低老年白內(nèi)障的發(fā)生率。而常用濃茶漱口還有防止口腔潰瘍的功用,所以對于那些經(jīng)常抽煙并發(fā)生口腔黏膜破潰的人來說,不妨一試。
綠茶是茶中的極品,葉酸含量很高,可以預(yù)防貧血,茶中的氟元素則能有效地防止齲齒。而紅茶都是在干燥的過程中發(fā)酵而成的,所以茶的顏色發(fā)黑,維生素c及丹寧的含量也大為減少,但卻有暖胃驅(qū)寒的功效。
危害:喝茶不宜多,否則會使人出現(xiàn)過度興奮、心跳加快、失眠、尿頻等不良反應(yīng)。而且,由于尿鈣流失太多、胃黏膜被刺激過重,長期喝濃茶還容易造成骨質(zhì)疏松和胃潰瘍。
對于上班族來說,充足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睡前喝太多茶,會使腦筋過于清醒而無法入眠,影響休息。另外,學(xué)前兒童、缺鐵性貧血者、神經(jīng)衰弱者、活動性胃潰瘍患者、肝功能不良者、便秘者、泌尿系統(tǒng)結(jié)石者、哺乳期婦女、心臟病急性發(fā)作期的病人、孕婦都不太適合喝茶。
貼心提示:
泡茶別用保溫杯,因?yàn)椴枞~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芳香物質(zhì),在高溫和恒溫下會大大減少,泡出來的茶水味道也過澀。泡茶也不能用剛開的水,或是把茶葉裝在過濾器里泡,否則茶中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zhì)就會流失掉。
泡茶知識和技巧2 功夫茶的泡茶方法
以下方法適合泡制各類鐵觀音茶:
1、泡茶前先用沸水把茶具淋洗一遍,泡飲過程中還要不斷淋洗,使茶具始終保持熱度。
2、分茶入壺,碎末填壺底蓋以粗條,中小葉排在最上面,以免茶末堵塞壺口。
3、沖茶先要循邊緩沖,以免沖破“茶膽”。沖水時要使茶葉打滾。
4、當(dāng)水漫過茶葉時,立即倒掉,稱之為“茶洗”。
5、第二次沖水至九成即可,加蓋用沸水淋壺身,這時茶盤中的水漲到壺的中部,這叫“內(nèi)外夾攻”。
約1~2分鐘后,烏龍茶的精美真味就浸泡出來了。
注意事項(xiàng):
一、好茶好水好茶具
俗話說:“水乃茶之母,器乃茶之父”,有了好茶葉,更需好水好茶具,才能將其神韻表現(xiàn)淋漓盡致。水最好是純凈水或礦泉水,茶具則“宜陶景瓷”「宜興的陶器(如紫砂壺),景德鎮(zhèn)的瓷器(蓋碗)」為佳。
二、壺型與茶葉投放量
根據(jù)喝茶人數(shù)選定壺型,根據(jù)茶壺的容量確定茶葉的投放量(正常7克~10克)。若茶葉是緊結(jié)半球型烏龍,茶葉需占到茶壺容積的1/3—1/4;若茶葉較松散,則需占到壺的一半。
三、水溫要求
由于烏龍茶包含某些特殊的芳香物質(zhì)需要在高溫的條件下才能完全發(fā)揮出來,所以一定要用沸水來沖泡。小提示:使用沸水泡制小葉或嫩葉型烏龍茶時,茶湯出水時間務(wù)必掌握在20~40秒之間。
四、開湯時間
閩南和臺灣的烏龍茶沖泡時浸泡的時間第一泡一般是45秒左右,再次沖泡是60秒左右,之后每次沖泡時間往后稍加數(shù)10秒即可。閩北和潮州的烏龍茶開湯時間則要快得多,第一泡15秒就可以了。小提示:茶葉的開湯時間因個人口味而不同,主要得靠泡茶人自己掌握。
五、沖泡次數(shù)
烏龍茶則有“七泡有余香”的說法,方法得當(dāng)每壺可沖泡七次以上。
泡制步驟解析:
“烏龍入宮”:將烏龍茶放入茶壺。
“洗 茶”:將沸水倒入壺中,又迅速倒出。
“沖 泡”:沸水再次入壺,倒水過程中壺嘴“點(diǎn)頭”三次,即所謂“鳳凰三點(diǎn)頭”,以示向客人致敬。
“春風(fēng)拂面”: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
“ 封 壺”:蓋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全身。
“ 分 杯”: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壺”:將壺中茶湯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 壺”:將茶湯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
“奉 茶”:以茶奉客。
“聞 香”: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余香。
“品 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
泡茶的學(xué)問
泡菜不是簡單地沏茶,從選茶業(yè)到茶水的砌出,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極有學(xué)問的。
泡好一杯茶或一壺茶,首先要掌握茶葉用量。每次茶葉用多少,并沒有統(tǒng)一標(biāo)準(zhǔn),主要根據(jù)茶葉種類、茶具大小以及消費(fèi)者的飲用習(xí)慣而定。
茶葉種類繁多,茶類不同,用量各異。如沖泡一般紅、綠茶,茶與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飲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如用茶壺,則按容量大小適當(dāng)掌握。用茶量最多的是烏龍茶,每次投入量幾乎為茶壺容積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
用茶量多少與消費(fèi)者的飲用習(xí)慣也有密切關(guān)系。在西藏、新疆、青海和內(nèi)蒙古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人們以肉食為主,當(dāng)?shù)赜秩鄙偈卟?,因此茶葉成為生理上的必需品。他們普遍喜飲濃茶,并在茶中加糖、加乳或加鹽,故每次茶葉用量較多。華北和東北廣大地區(qū)人民喜飲花茶,通常用較大的茶壺泡茶,茶葉用量較少。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消費(fèi)者主要飲用綠茶或龍井、毛峰等名優(yōu)茶,一般用較小的瓷杯或玻璃杯,每次用量也不多。福建、廣東、臺灣等省,人們喜飲工夫茶。茶具雖小,但用茶量較多。
茶葉用量還同消費(fèi)者的年齡結(jié)構(gòu)與飲茶歷史有關(guān)。中、老年人往往飲茶年限長,喜喝較濃的茶,故用量較多。年輕人初學(xué)飲茶的多,普遍喜愛較淡的茶,故用量宜少??傊莶栌昧康亩嗌?,關(guān)鍵是掌握茶與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則味濃。茶少水多,則味淡。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yàn):取四只茶杯,各等量放入3克相同的茶葉,再分別倒入沸水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和200毫升。5分鐘后審評茶湯滋味,結(jié)果是,加水50毫升的滋味極濃,加水100毫升的滋味太濃,加水150毫升的滋味正常,加水200毫升的滋味較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qi/88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盞怎么選
下一篇: 茶席的擺放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