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一味”這四個字,對于喝茶的朋友而言,必定在熟悉不過了。
街頭巷尾的茶館、茶樓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高高掛起的橫幅,便是這四個字。
平時所用的茶席、茶盤,也會部分印刷紋路,也是這四個字。
那么禪茶一味到底是什么意思,為何倍受推崇。
禪,佛教指靜思,坐禪。
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中國又是世界茶葉的發(fā)源地,最大的茶葉生產(chǎn)國。
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發(fā)生接觸并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
“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xiàn)象,也是生活、佛文化、茶文化的融合表現(xiàn)。
禪茶一味是禪意與茶意在精神層面的結合互通。
在茶與佛教的緊密聯(lián)系下,飲茶談經(jīng)與佛學哲理、人生現(xiàn)念相互融合,“茶禪一味”之說應運而生。
釋文珦在《煎茶》中寫道:“一碗復一碗,盡啜袪憂煩。良恐失正味,緘默久不言。須臾齒頰甘,兩腑風颯然。飄飄欲遐舉,未下盧玉川?!?/p>
詩人是一位嗜茶的和尚,這首詩寫了他靜靜地品嘗茶味,在片刻的苦澀后,唇齒間生出回甘,隨著飲下一碗又一碗茶,煩惱盡數(shù)消散。
可見僧人與茶結緣頗深,茶已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
說到這里,禪茶一味的含義自然明亮,簡單來說有以下兩點:
一則
禪茶的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包括“感恩,包容,分享,結緣”這些樸素的情感。
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自然的相通。
禪茶一味,其實就是茶葉有成百上千種,種種不同,各有特色;但我們只要懷著包容、感恩、分享之心,去看待自然,看待生活,看待人世關系,去理解周圍的一切,自會有一種獨特的心得,一種獨特的味道(真味)。
二則
知行合一
我們與茶自是緣分,但茶是什么味道,只有自己喝了才知道,無法替代。
修煉、感悟不是與與世無爭,消極避世,束之高閣;而是通過自我修煉,追求真理,發(fā)現(xiàn)智慧,讓內(nèi)心更有力量,有能力去感化、影響更多的人,讓自己身邊的小天地、小世界更美好。
愛一件事兒,你就要為它去付出,為它受苦。路是走出來的,而不是問出來的。結果是靠努力得到的,你努力的多了,嘗試的多了,自然就會找到自己的路徑,一片新天地。
眾多資料中并無關于‘茶禪一味’的確切文本,因而只能從與茶有關的歷代禪門文獻中去推測茶禪一味的本來含義。最早,茶是多元起源的,即可飲用、食用也可藥用;而南宗禪尤其是洪州宗興起以后,則有體現(xiàn)平常心是道、道不用修的意思,故而可以知道茶為禪之助,禪為茶之魂。茶禪又怎樣同一味呢?它的含義在不同歷史發(fā)展階段及不同的國家中有不同的側(cè)重。在我國,強調(diào)的是修禪者如何以禪悅統(tǒng)攝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吃茶中保持禪悅。在我國的發(fā)展主要是在禪門和天臺中里的儀軌里面,其它各宗也有自己的茶事儀軌。而在日本,強調(diào)的是茶人如何在茶藝中體驗禪悅。因此,把茶作為入禪的技藝,使之成為獨立的藝術,而成了茶道。這種區(qū)別的原因主要是主體不同,在我國,主要是出家人;而在日本,后來主要是在家人。而茶禪一味在修行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含義。在破初關的過程中,強調(diào)的是通過飲茶等日常生活意象來發(fā)明本心,在此階段,吃茶去也罷,柏樹子也也罷,都是幫學人來領悟自心與佛性的平等不二;即所謂的莫向外求(趙州禪師“吃茶去”的公案,以及后來所參的這個話頭,都是為了激發(fā)這種無漏慧。)在保任階段,是指禪者將在禪堂所得的法喜禪悅,在日常生活中加以保養(yǎng)任運。由此即可明了,如何于一味了,其基礎來源于般若的不二法門,實踐于大乘的禪學思想之中,其意涵蓋身心俱隱、內(nèi)外并冥、道俗齊觀、解惑平等.明海大和尚曾給《茶和禪》一書作序:遇水舍己,而成茶飲,是為布施;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為持戒;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為忍辱;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為精進;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為禪定;行方便法,濟人無數(shù),是為智慧。澤庵宗彭《茶禪同一味》說:“茶意即禪意,舍禪意即無茶意。不知禪味,亦即不知茶味?!币晃肚鍍?,法喜禪悅,趙州知此,陸羽未曾知此。人入茶室,外卻人我之相,內(nèi)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間,謹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太平。一顆樂茶之心,外卻我相,內(nèi)蓄柔德,知敬知恩,假是百味,也是平常不二。
梵香引幽步,酌茗開凈筵
歷經(jīng)千年,由古代北方之混湯茶飯至今日南北方之凈湯茶飲,與佛教空靜(凈)、道教自然和儒教中庸相契,理念清朗,精神精進,文化博大精深,延綿不斷,魅力漸增。
老子於《道德經(jīng)》中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睋耧嬛暗馈保侨松?,乃自然生理所需逐成。人賦其理
,修身養(yǎng)性,開慧益智,道家推崇。
茶屬木,土養(yǎng)之,置於釜、浸於水、煮於火。至此,金木水火土全矣。飲時溫和而入,尤乾隆以後,功夫入茶,增公正杯,中庸之道盡顯。士大夫、文人墨客,以融琴棋書畫,儒家亦愛之。
甚者,乃佛家。茶之清靜,其純潔品質(zhì)之內(nèi)涵,與妙香流溢之禪機之理不駁,相映而契。尤為唐、金、宋禪風甚盛,圓悟克勤禪師
“禪茶一味”後,禪與茶形影相隨,傳承至今。
“中國禪”直指人心,見性思善,?;垭p修,自然同在,無藏無飾,現(xiàn)實醒悟,解脫煩惱;禪茶兩名,同實一味,非異有異,異物一心,非一即一,兩法不二;有相無相,不即不離,心心相?。灰秽ㄒ伙嫞怀暌怀?,甘露清潤。
其基礎——“苦、靜、凡、放”;①其精神——“正、清、和、雅”;②其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結緣”;③其目的——“明心,見性,思善,歸真”。④①【苦——禪茶品味相同,在品茶的苦味同時,品味煩苦人生之苦,回味離苦,參破者見真諦;靜——品味茶和人生,須靜坐靜慮,保持平淡安穩(wěn)的心態(tài),看待身邊的一切;凡——自己融入自然,我是宇宙一顆粒,平凡小人物,現(xiàn)實地看待身邊的一切;放——就像喝茶一樣拿出點時間,放下多慮、煩惱、忙碌和折騰等等,感悟
人生無常?!竣凇菊鸺业摹把巯隆?,過去不能把握,它過去了,未來不能把握,它沒有來到。當下眨眼即逝,也要過去,難以同步,正之重要,妙不可言。不前不後,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且于時同頻同律,涼茶熱茶溫茶,哪種好喝,把握當下,叫你有踏實的精神。清——出污泥而不染,有清凈清靜從容淡定,清而不貪,自然無欲,無欲則剛,金剛既出,攻而不克。茶湯透亮無雜,做人亦然,如此則安逸自如。茶能靜心,心靜自然涼,涼無沖動,自然得智。鬼不叫門,警笛忽鳴,于己無干,坦然的精神有了。和——茶香沁心,親和無比,如回歸自然;佛的教化是無爭,那也就是和。訴求和憑借心,感悟包容,和氣就是人間正氣,和順的精神有了。雅——《荀子榮辱》里說:君子安雅,即正而有美德者謂之雅。又有言正者謂之雅。茶有美德,醍醐甘露,潤喉生津,解渴維生;佛家教理美德四溢,正言真理,解救苦難,三施舍不懈。均為離苦得樂,有犧牲自我,予人歡喜精神?!竣邸靖卸鳌栌芯S生素、微量元素,叫有營養(yǎng),以感恩的心態(tài)喝任何一杯茶,化解戾氣。給你吃茶者,舍水舍茶,有愛心,這是正的人文精神。茶讓我們體驗到天地萬物和諧相處,相互成就,共融共濟,同體不二的精神,這叫禪機,以感恩的心態(tài)喝每一杯茶,發(fā)揚“真”氣。
包容——茶以壺沏泡,分給諸位,故喝者用分享的心態(tài)來用茶。我們把茶葉溶入淡水中就像恩怨也融入有益于優(yōu)化彼此身心氣氛中,苦惱變智慧,干戈化玉帛,和氣落實在相敬之中。此與佛教三施舍相契。
分享——眾生平等,來者有份,茶到口邊,用分享的心態(tài)飲用,培養(yǎng)由己及人的博愛情懷。想人間諸苦,想社會缺憾,少一份私念貪欲,多一份善心。
結緣——緣分順逆,一起喝茶是順緣。以結緣的心態(tài)來喝茶,以茶與人結良緣,結善緣,結法緣,結佛緣。讓茶的自然之法與佛法相合,清靜出智慧,茶香得和諧,凈化人生,服務社團!】
④【明心、見性、思善、歸真。茶的確如此,啟迪昭示,令我們心明眼亮,看到佛性,悟到善源,皈依真諦?!?/p>
禪茶屬于佛教茶藝。自古有“茶禪一味”之說﹐禪茶中有禪機﹐禪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啟迪佛性﹐昭示佛理。所謂禪茶系采用嚴格的融于佛法的生產(chǎn)工藝加工,通過特殊的茶藝表演,從而啟迪佛性,昭示佛理的佛門用茶。禪茶不僅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且不發(fā)”,而且祛肺痢,保健康。護齒明目、 解渴生津, 增長善根。因此飲茶便成為禪門修道的最好輔助.禪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禪茶文化的功能是“感恩、包容、分享、結緣”,禪茶文化的基礎是“苦、靜、凡、放”,禪茶的最終目的在于明心見性!禪茶更多的是品味茶與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在品“苦”味的同時,品味煩苦人生,參破“苦”諦;在“靜”味的同時,品味遇事靜坐靜慮,保持平淡心態(tài);在品“凡”味的同時,品味從平凡小事中感悟大道。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講究入世與出世,于塵世間理會佛理之真諦。人之一生,從垂髫小兒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們也經(jīng)歷著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還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里都還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對許多事情懵懵懂懂,卻固執(zhí)地相信所見到就是最真實的,相信世界是按設定的規(guī)則不斷運轉(zhuǎn),并對這些規(guī)則有種信徒般的崇拜,最終在現(xiàn)實里處處碰壁,從而對現(xiàn)實與世界產(chǎn)生了懷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紅塵之中有太多的誘惑,在虛偽的面具后隱藏著太多的潛規(guī)則,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切如霧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還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們在現(xiàn)實里迷失了方向,隨之而來的是迷惑、彷徨、痛苦與掙扎,有的人就此沉淪在迷失的世界里,我們開始用心地去體會這個世界,對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與現(xiàn)實的思考,山不再是單純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單純意義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后的反璞歸真,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這一境界。人生的經(jīng)歷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斷的反省,對世事、對自己的追求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認識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棄的是什么,這時,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種內(nèi)涵在內(nèi)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29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紅樓夢》里的十盞茶道盡了人生
下一篇: 有一種風雅叫做以茶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