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傳·東方朔傳》中說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p>
意思是說,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了,就沒有伙伴。
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走正道,小人謀私利。
《詩經(jīng)》說:禮義上沒有過失,何必在乎人們議論呢?
冠冕前有玉旒,是用來遮蔽視線,絲棉塞耳,是為了減弱聽覺。
視力敏銳卻有所不見,聽力靈敏卻有所不聞。揚大德,赦小過,不要對人求全責備。
“人至察則無徒”,察,就是苛察。徒,即同類或伙伴的意思,現(xiàn)在就是指 “朋友”。 這引喻現(xiàn)實社會里,人太精明而過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沒有伙伴沒有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差異。
原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
譯文:水清到極點就沒有魚,人太苛求就沒有伙伴,冠冕前懸垂著旒,用來遮蔽視線;以黃色絲綿塞住耳朵,用來降低聽覺。
擴展資料
出自《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第三十五:詩云:‘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于一人之義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yōu)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蓋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則敏且廣矣。
水至清則無魚,后人多用此告誡人們并指責人們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于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與之打交道,就像水過于清澈養(yǎng)不住魚兒一樣。
哲學原理和矛盾原理:
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轉(zhuǎn)化的,水清適合魚類生存,但是當清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反而不適合魚生長了,所以向相反面轉(zhuǎn)化。
參考資料:-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1、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了,就沒有伙伴?,F(xiàn)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語出《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也有一說水清無魚——現(xiàn)代漢語詞典。
2、《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第六十五
故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達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習,然后民特從命也。故世舉則民親之,政均則民無怨。故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道以遠,不責民之所不能。今臨之明王之成功,而民嚴而不迎也;道以數(shù)年之業(yè),則民疾,疾者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統(tǒng)絖塞耳,所以弇聰也。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yōu)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過,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親而不離。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則不可教也,不習則民不可使也。
原話是“人至察則無徒,水至清則無魚”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俗話,源于《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后人多用此告誡人們指責人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于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與之打交道,就像水過于清澈養(yǎng)不住魚兒一樣。但是,時下總有一些人喜歡背離這句俗話的本義,以此勸人凡事不必認真,得饒人處且饒人,甚至見了危害人民利益的人或事,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當寬也寬。這就有必要議一議了。
應該承認,這句俗語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恐怕主要還是因為它具有勸告人們待人少苛求、多寬容的積極意義。時下有些同志尤其是有的領(lǐng)導干部沒有正確理解這句俗話的積極意義,而是把它當作“慈悲”為懷的處世哲學,在當“察” 的時候也一味寬容遷就,尤其是面對一些問題和矛盾時,漠然視之,放任自流,當“老好人”。殊不知,這種“慈悲”非但不能贏得多數(shù)人的好感,換來所謂的 “人緣”,反倒容易讓大家反感。因為回避問題和矛盾,縱容缺點和錯誤,最終必然會損害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人們對這種不講原則的“老好人”,怎么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正信服呢?
“察”,本身是沒什么問題的,而“至察”就超出了一定的度?!安臁倍皶r適度,把問題和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無論對同志、對部隊建設(shè),都是負責任的表現(xiàn)。當然,“察”要有道,一方面“察”要注意范圍與重點,事關(guān)政治立場、工作作風、精神狀態(tài)、人品道德等原則問題,就應該細察真究,決不含糊;而對那些雞毛蒜皮、無關(guān)宏旨、純屬個人性格方面的枝節(jié)問題,則不必“察”之過細、責之過嚴。另一方面,“察”要實事求是,力求做到持之有據(jù)、言之成理,不捕風捉影,不無中生有,不夸大其辭,不無限上綱,不簡單粗暴,不以權(quán)壓人。總而言之,處理事情,既要堅持原則,又不能絕對化;對待同志,既要真誠批評幫助,又要注意團結(jié)。“察”到如此境界,自然就不會有“無徒”之憂了。
在“察”的問題上,不同價值取向的人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態(tài)。遇事消極應付,“難得糊涂”,當清不清、當察不察者,其舉動看似寬容豁達,實則有悖職業(yè)道德要求。尤其是身處領(lǐng)導崗位的同志,肩負著為黨的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和軍隊建設(shè)加快發(fā)展而帶領(lǐng)官兵不斷修正錯誤、不懈追求真理的神圣使命,責任和義務(wù)都要求我們既要有寬廣的胸襟,不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計較,又要有求真務(wù)實的作風,在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面前,講真理不講面子,講原則不講私情,敢于直言不諱,勇于較真碰硬。有道是,“為官避事平生恥”。當寬則寬、當察則察,才是領(lǐng)導干部應有的情懷。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俗話,源于《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意思是:水太清澈就沒有魚,人過分精明就沒有朋友。水太清,沒有雜質(zhì),自然也沒有蝦米,沒有蝦米,那也就是沒有魚生存的必備條件。另之,水太清,魚沒有躲藏地地方,自然也就無魚。察,意為精明。人,太精明了,那也就沒人敢與他做朋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31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說,|,自律治愈一切的良藥
下一篇: 生活|喝茶之人更懂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