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烏龍茶原是探野生茶樹,植株高大,長得像一把撐開的涼傘,奇怪的是每逢采茶季節(jié),茶樹上常被一條粗大的蟒蛇攀纏著,像似沉醉在樹上,每當人們來采茶,它就乖乖地離開茶樹而去,由于茶葉色澤烏黑油潤,加之大蟒蛇的緣故,因此取名烏龍茶。
二則傳說,是茶人姓“龍”,而得名“烏龍茶”。在幾百年前,安溪西洋鄉(xiāng)南巖村,這里山高林密茶茂。村里有一位種茶、狩獵為生的年青人,單名叫“龍”。因他從小飽經風吹雨打烈日曬的磨煉,長得一身黝黑健壯體魄,鄉(xiāng)親們都稱他“烏龍”。
有一天,正當是茶葉采收季節(jié),他腰掛茶簍,身背獵槍,上山采茶、打獵。當茶葉采到晌午時分,準備回家時,突然一只山獐從他眼前溜走過去,烏龍立即端起獵槍,“呼”的一聲擊中,那山獐未被打中要害,只見負著槍傷在死命奔逃,烏龍直追不舍,一直追至山下的“觀音石”處,才把山獐捕獲。
他背著茶簍,提著山獐趕忙回到家里,已是傍晚時分了。烏龍和全家人忙著宰殺山獐。品嘗野味,卻把制茶的事忘了。待到第二天清早起來,才發(fā)現(xiàn)擱置了一夜的茶青已經凋萎了,有的葉子的邊緣都鑲成了紅色,又散發(fā)出一股清香氣味。烏龍和全家人趕緊動手炒制,總算把茶葉做出未了。這時,烏龍很不放心,就把茶葉拿來沖泡,果然與自己所想象的不同,茶葉香氣濃郁芬芳,味醇甘厚,又無苦澀味,別具一番風味,令人感到意外。
中國歷史名茶眾多,幾乎每個名茶都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細細讀來,頗有滋味。你知道"大紅袍"、"鐵觀音"、"碧螺春"的來歷嗎?你知道"神農嘗茶"、"陸羽煎茶"、"乾隆皇帝封御茶"的故事嗎?不妨讀讀這些有趣味的傳說,或許在茶余飯后會給你的生活增加一些樂趣,獲得一些知識。
1、神農嘗茶的傳說
很早以前,中國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說的是神農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東西,人們都可以從他的胃腸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常鬧病。神農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當他嘗到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時,就在肚子里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到處流動洗滌,好似在肚子里檢查什么,于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查"。以后人們又把"查"叫成"茶"。神農長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嘗試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幾次,全靠茶來解救。但是最后一次,神農來不及吃茶葉,還是被毒草毒死了。據說,那時候他見到一種開著黃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張一合地動著,他感到好奇,就把葉子放在嘴里慢慢咀嚼。一會兒,他感到肚子很難愛,還沒來得及吃茶葉,肚腸就一節(jié)一節(jié)地斷開了,原來是中了斷腸草的毒。后人為了崇敬、紀念農業(yè)和醫(yī)學發(fā)明者的功績,就世代傳頌著這樣一個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2、陸羽煎茶的傳說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歡品茶,宮中也常常有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職。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門)積公和尚被召到宮中。宮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葉煎出一碗茶,請積公品嘗。積公飲了一口,便再也不嘗第二口了?;实蹎査麨楹尾伙嫞e公說:"我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為我煎的。飲過他煎的茶后,旁人煎的就覺淡而無味了。"皇帝聽罷,記在心里,事后便派人四處尋找陸羽,終于在吳興縣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并把他召到宮中?;实垡婈懹鹌涿膊粨P,說話有點結巴,但言談中看得出他的學識淵博,出言不凡,甚感高興。當即命他煎茶。陸羽立即將帶來的清明前采制的紫筍茶精心煎后,獻給皇帝,果然茶香撲鼻,茶味鮮醇,清湯綠葉,真是與眾不同?;实圻B忙命他再煎一碗,讓宮女送到書房給積公去品嘗,積公接過茶碗,喝了一口,連叫好茶,于是一飲而盡。他放下茶碗后,走出書房,連喊"漸兒(陸羽的字)何在?",皇帝忙問"你怎么知道陸羽來了呢?"積公答道:"我剛才飲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來,當然是到宮中來了。"
上述的傳說,雖說難辨真?zhèn)?,但從此也可見陸羽精通茶藝之一斑?
3、黃山毛峰的傳說
黃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覽勝地,而且群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峰",品質優(yōu)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僮來黃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斜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沸水沖泡下去,只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后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云霧,最后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幽香滿室。知縣問后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并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xiàn)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后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后來即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实蹅髁钸M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xiàn),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实哿⒓磦髁钚荛_元進宮受審,熊知縣進宮后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后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xiàn)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端,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于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云、修竹夾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的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4、白毫銀針的傳說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直如針,據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癥",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病者、死者無數。在東方云遮霧擋的洞宮山上有一口龍井,龍井旁長著幾株仙草,揉出草汁能治百病,草汁滴在河里、田里,就能涌出水來,因此要救眾鄉(xiāng)親,除非采得仙草來。當時有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大哥名志剛,二哥叫志誠,三妹叫志玉。三人商定先由大哥去找仙草,如不見人回,再由二哥去找,假如也不見回,則由三妹尋找下去。這一天,大哥志剛出發(fā)前把祖?zhèn)鞯镍x鴦劍拿了出來,對弟妹說:"如果發(fā)現(xiàn)劍上生銹,便是大哥不在人世了。"接著就朝東方出發(fā)了。走了三十六天,終于到了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白發(fā)銀須的老爺爺,問他是否要上山采仙草,志剛答是,老爺爺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可上山時只能向前千萬不能回頭,否則采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身后傳來喊叫聲,他不予理睬,只管向前,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這一天志誠兄妹在家中發(fā)現(xiàn)劍已生銹,知道大哥不在人世了。于是志誠拿出鐵簇箭對志玉說,我去采仙草了,如果發(fā)現(xiàn)箭簇生銹,你就接著去找仙草。志誠走了四十九天,也來到了洞宮山下遇見白發(fā)老爺爺,老爺爺同樣告訴他上山時千萬不能回頭。當他走到亂石崗時,忽聽身后志剛大喊"志誠弟,快來救我",他猛一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志玉在家中發(fā)現(xiàn)箭簇生銹,知道找仙草的重任終于落到了自己的頭上。她出發(fā)后,途中也遇見白發(fā)老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給她一塊烤糍粑,志玉謝后背著弓箭繼續(xù)往前起,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急中生智用糍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于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拿出弓箭射死了黑龍,采下仙草上的芽葉,并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立即開花結子,志玉采下種子,立即下山。過亂石崗時,她按老爺爺的吩咐,將仙草芽葉的汁水滴在每一塊石頭上,石頭立即變成了人,志剛和志誠也復活了。兄妹三人回鄉(xiāng)后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于是這一帶年年采摘茶樹芽葉,晾曬收藏,廣為流傳,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5、太平猴魁的傳說
安徽省太平縣猴坑地方生產一種猴魁茶,說起猴魁茶,還有一段故事呢。傳說古時候,在黃山居住著一對白毛猴,生下一只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獨自外出玩耍,來到太平縣,遇上大霧,迷失了方向,沒有再回到黃山。老毛猴立即出門尋找,幾天后,由于尋子心切,勞累過度,老猴病死在太平縣的一個山坑里。山坑里住著一個老漢,以采野茶與藥材為生,他心地善良,當發(fā)現(xiàn)這只病死的老猴時,就將他埋在山崗上,并移來幾顆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正要離開時,忽聽有說話聲:"老伯,你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謝您。"但不見人影,這事老漢也沒放在心上。第二年春天,老漢又來到山崗采野茶,發(fā)現(xiàn)整個山崗都長滿了綠油油的茶樹。老漢正在納悶時,忽聽有人對他說:"這些茶樹是我送給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后就不愁吃穿了。"這時老漢才醒悟過來,這些茶樹是神猴所賜。從此,老漢有了一塊很好的茶山,再也不需翻山越嶺去采野茶了。為了紀念神猴,老漢就把這片山崗叫作猴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從猴崗采制的茶葉叫做猴茶。由于猴茶品質超群,堪稱魁首,后來就將此茶取名為太平猴魁了。
6、大紅袍的傳說
大紅袍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它的來歷傳說很多,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fā)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采下茶葉,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采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fā)。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fā)芽!"然后采下芽葉,精工制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脹,臥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噬洗笙?,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后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7、君山銀針的傳說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一千多年前就產銀針名茶,茶芽細嫩,滿披茸毛,很早就成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從五代的時候起,銀針就被作為"貢茶",年年向皇帝進貢。后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里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xiàn)了一只白鶴。這只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的緣故。白鶴點頭飛入青天,是表示萬歲洪福齊天;翎毛豎起,是表示對萬歲的敬仰;黃翎緩墜,是表示對萬歲的誠服。"明宗聽了,心里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上述侍臣的一翻話自是討好皇上,事實上,細嫩的君山銀針茶,沖泡時,確有棵棵茶芽豎立懸于杯中,上下沉浮,倒是極為美觀的。
8、松羅茶的傳說
安徽省休寧縣有座松羅山,山上產茶頗為有名,叫松羅茶。松羅茶不僅香高味濃,而且真能夠治病,至今京津濟南一帶的老中醫(yī)開方用松羅茶的仍然很多。松羅茶主治高血壓、頑瘡,還可化食通便。至于松羅茶的來歷,傳說是明太祖洪武年間,松羅山的讓福寺門口擺有兩口大水缸,引起了一位香客的注意,水缸因年代久遠,里面長滿綠萍,香客來到廟堂對老方丈說,那兩口水缸是個寶,要出三百兩黃金購買,商定三日后來取。香客一走,老和尚怕水缸被偷,立即派人把水缸的綠萍水倒出,洗凈搬到廟內。三日后香客來了見水缸被洗凈,便說寶氣已凈,沒有用了。老和尚極為懊悔,但為時已晚。香客走出廟門又轉了回來,說寶氣還在廟前,那倒綠水的地方便是,若種上茶樹,定能長出神奇的茶葉來,這種茶三盞能解千杯醉。老和尚照此指點種上茶樹,不久,果然發(fā)出的茶芽清香撲鼻,便起名"松羅茶"。二百年后,到了明神宗時,休寧一帶流行傷寒痢疾,人們紛紛來讓福寺燒香拜佛,祈求菩薩保佑。方丈便給來者每人一包松羅茶,并面授"普濟方":病輕者沸水沖泡頻飲,兩三日即愈;病重者,用此茶與生姜、食鹽、粳米炒至焦黃煮服,或研碎吞服,兩三日也愈。果然,服后療效顯著,制止了瘟疫流行。從此松羅茶成了靈丹妙藥,名聲大噪,蜚聲天下。
9、烏龍茶的傳說
據說烏龍茶最早發(fā)源于福建省安溪縣。傳說,很早以前,安溪的深山里,住著一位獵人,名叫胡良。有一天,他偶然發(fā)現(xiàn)一座山上長著一叢叢小樹,枝葉墨綠蔥蘢,便隨手摘下一枝,放在背簍中遮蓋獵物,翻山越嶺,直到太陽快下山才回到家中?;丶液簏c火燒水,山風吹過,忽聞得一陣清香,接著收拾獵物時,發(fā)現(xiàn)清香來自背簍中的那枝樹葉。胡良試著摘下幾片葉子,用開水沖泡,喝到嘴里,不僅香醇,而且頓覺口舌生津,煩躁盡消,胡良心想這定是仙樹。立即起身重返深山摘了一大捆枝葉回家,但用此葉泡水,卻變得又苦又澀。胡良想了半天,為什么從同樣的樹上采來的枝葉,味道不一樣呢?細想過后,悟出了一個道理來。原先采的枝葉經過大半天曬萎,產生的清香,因此決定摸索加工制作香茶的方法。經過反復試制,終于找到了采來葉子要經過晾曬、搓擦、炒烘等過程的制作香茶的途徑。香茶制作成功后,流傳四方,胡良的名字也隨之廣為傳誦。照安溪的方言,"胡良"與"烏龍"語音相近,后來人們就把這里出產的名茶稱作"烏龍茶",而名揚海內外。
10、水仙茶的傳說
福建省武夷山有一良種茶樹,名叫水仙種。這種茶樹只開花不結果,需靠插條繁殖。說起水仙茶的發(fā)現(xiàn)和插條繁殖還有一段傳說故事呢。相傳有一年武夷山熱得出奇,有個建甌的窮漢子靠砍柴為生,大熱天沒砍幾刀就熱得頭昏腦脹,唇焦口燥,胸悶疲累,于是到附近的祝仙洞找個陰涼的地方歇息。剛坐下,只覺一陣涼風帶著清香撲面吹來,遠遠望去原來是一棵小樹上開滿了小白花,綠葉卻又厚又大。他走過去摘了幾片含在嘴里,涼絲絲的,嚼著嚼著,頭也不昏胸也不悶了,精神頓時爽快起來,于是從樹上折了一根小枝,挑起柴下山回家。這天夜里突然風雨交加,在雷雨打擊下,他家一堵墻倒塌了。第二天清早,一看那根樹枝正壓在墻土下,枝頭卻伸了出來,很快爆了芽,發(fā)了葉,長成了小樹,那新發(fā)芽葉泡水喝了同樣清香甘甜,解渴提神,小伙子長得更加壯實。這事很快在村里傳開了,問他吃了什么仙丹妙藥,他把事情緣由說了一遍。大家都紛紛來采葉子泡水治病,向他打聽那棵樹的來歷小伙子說是從祝仙洞折來的。因為建甌人說"祝"和崇安話的"水"字發(fā)音一模一樣,崇安人都以為是"水仙",也就把這棵樹叫做水仙茶了。大家仿效建甌人插枝種樹的辦法,水仙茶很快就繁殖開來,長得滿山遍野都是,從此水仙茶成為名品而傳播四方。
11、碧螺春的傳說
江蘇省蘇州太湖東、西洞庭山出產"碧螺春"茶,碧綠的嫩葉卷曲似螺,綠油油,毛茸茸。這種名茶的由來有著一段動人的故事。
傳說在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美麗、勤勞、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東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小伙子,名叫阿祥,打魚為生,兩人相愛著。但不久災難來臨,太湖中出現(xiàn)了一條惡龍,作惡多端,揚言要碧螺姑娘作它的妻子,如不答應,便興風作浪,讓人民不得安寧。阿祥得知此事后,便決心為民除害,他手持魚叉潛入湖底,與惡龍搏斗,最后終將惡龍殺死,但阿祥也因流血過多而昏迷過去。碧螺姑娘將阿祥抬到家中,親自照料,但不見轉好。碧螺姑娘為了搶救阿祥便上山尋找草藥。在山頂見有一株小茶樹,雖是早春,已發(fā)新芽,她用嘴逐一含著每片新芽,以體溫促其生長,芽葉很快長大了,她采下幾片嫩葉泡水后給阿祥喝下,阿祥果然頓覺精神一振,病情逐漸好轉。于是碧螺姑娘把小茶樹上的芽葉全部采下,用薄紙包好緊貼胸前,使茶葉慢慢暖干,然后搓揉,泡茶給阿祥喝。阿祥喝了這種茶水后,身體很快康復,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然而碧螺姑娘卻一天天憔悴下去,原因是姑娘的元氣全凝聚在茶葉上了,最后姑娘帶著甜蜜幸福的微笑,倒在阿祥懷里,再也沒有醒過來。阿祥悲痛欲絕,他把姑娘埋在洞庭山上,從此山上的茶樹越長越旺,品質格外優(yōu)良。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善良的姑娘,鄉(xiāng)親們便把這種名貴的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12、廬山云霧茶的傳說
江西省廬山出產云霧茶,香氣清高滋味鮮爽,真是高山出名茶,名不虛傳。
傳說孫悟空在花果山當猴王的時候,常吃仙桃、瓜果、美酒,有一天忽然想起要嘗嘗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喝過的仙茶,于是一個跟頭上了天,駕著祥云向下一望,見九洲南國一片碧綠,仔細看時,竟是一片茶樹。此時正值金秋,茶樹已結籽,可是孫悟空卻不知如何采種。這時,天邊飛來一群多情鳥,見到猴王后便問他要干什么,孫悟空說"我那花果山雖好但沒茶樹,想采一些茶籽去,但不知如何采得。"眾鳥聽后說:"我們來幫你采種吧。"于是展開雙翅,來到南國茶園里,一個個銜了茶籽,往花果山飛去。多情鳥嘴里銜著茶籽,穿云層,越高山,過大河,一直往前飛。誰知飛過廬山上空時,巍巍廬山勝景把它們深深吸引住了,領頭鳥竟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領頭鳥一唱,其他鳥跟著唱和。茶籽便從它們嘴里掉了下來,直掉進廬山群峰的巖隙之中。從此云霧繚繞的廬山便長出一棵棵茶樹,出產清香襲人的云霧茶。
13、小蘭花茶的傳說
安徽省大別山區(qū)的齊云山出產小蘭花茶,亦名"齊山云霧",茶葉品質極佳。關于它的來歷,也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傳說,很久以前,大別山區(qū)的齊云山腳下有一座大莊園,園主叫李占山。李占山想強占使女蘭花,蘭花寧死不從,在姐妹們的幫助下逃了出來,翻山越嶺,來到蝙蝠洞旁。蝙蝠洞外的絕壁石縫中長著一棵茶樹,常年有蝙蝠糞為肥,長得格外枝繁葉茂,清明時節(jié)就抽出了新芽。小蘭花摘下嫩芽葉,帶到山下一個孤老太太家里,借鍋子炒干后拎到街上去賣。一個窮漢看見茶好,給了蘭花五百錢買下茶葉,來到茶館,將茶泡了來喝后,覺得果然是好茶,茶客們都紛紛要買,窮漢把茶葉分給了大家。消息傳出,有人說,齊云山的蝙蝠仙姑顯靈了,賣茶姑娘就是蝙蝠仙姑。李占山得知這個消息后,派家丁四出探察。過了幾天,蘭花又炒了一袋茶上街去賣,不料被李占山的管家看見,報告李占山說賣茶人就是蘭花。蝙蝠洞的茶樹終于被發(fā)現(xiàn)了,蘭花姑娘也被家丁推下了懸崖。結果茶樹被李占山霸占,采下茶葉炒制后獻給縣官,縣官獻給知府,知府敬獻皇上,皇上品茶后,龍顏大悅,御筆親書"齊山云霧"四字。李占山獻茶有功,封為齊云山七品制茶監(jiān)官??墒堑诙甏海强貌铇淇菟懒?,李占山無茶進貢,只得以假冒真,結果犯了欺君之罪,被殺了頭。后來在蘭花墜巖的石縫中,長出了一片茶林,當地百姓采下茶葉,精制加工后品質依然如故,大家為紀念蘭花姑娘,便將此名茶取名為"小蘭花"。
14、不知春的傳說
福建省武夷山有一種品質極為優(yōu)異的名種茶樹叫"不知春"。為什么叫不知春呢?傳說有個叫寒秀堂的書生,平生愛茶如命,讀《茶經》,吟茶詩,作茶賦、喝山茶。一天,他聽人說武夷山山美、水甜、茶香,便要親臨其境,嘗試一番。但來到武夷山后,不巧清明、谷雨已過,春茶采摘已畢,甚為掃興。但他被武夷的山光水色吸引,順得山路來到九曲邊,看到了"水仙"茶,在九龍窠看到了"大紅袍",在慧苑坑看到了"白雞冠",在鳳林丹巖看到了"吊金龜"等等茶樹名種,只是茶樹上的嫩梢芽葉已不多見。當他走到天游峰下的一塊大石旁,忽聞到一股奇異的香味,似蘭又似桂,清甜濃郁。順著香味走去,來到一個陰暗冰涼的巖洞,發(fā)現(xiàn)在石頭堆里長著一株大茶樹。樹葉又大又厚,滿樹郁郁蔥蔥,隨風搖曳。寒秀堂忍不住感嘆地說"春過始發(fā)芽,真是不知春哪"。話音剛落,洞外傳來一陣笑聲,回頭一看,原來是個紅衣姑娘提著茶籃站在洞口,笑吟吟地說:"哎呀,'不知春'這茶名起得真好,謝謝先生。"紅衣姑娘是武夷山的茶姑,年年到此采摘香茶,但始終不知其名,剛才聽到先生給茶樹起了個美名,忙施禮道謝。寒秀堂卻不好意思地說:"小生不過隨口說說而已,既然姑娘喜歡這個名字,就管它叫'不知春'吧"從此不知春名叢茶樹名揚四方制得香茶遠銷海內外。
15、白牡丹的傳說
福建省福鼎縣一帶盛產白牡丹茶,這種茶身披白茸毛的芽葉成朵,宛如一朵朵白牡丹花,有潤肺清熱的功效,常當藥用。傳說這種茶樹是牡丹花草變成的。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清廉剛正,因看不慣貪官當道,于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母子兩騎白馬來到一座青山前,只覺得異香撲鼻,于是便向路旁一位鶴發(fā)童顏、銀須垂胸的老者探問香味來自何處。老人指著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說,香味就來源于它。母子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來,建廟修道,護花栽茶。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口吐鮮血病倒了。毛義四處尋藥,正在萬分焦急、非常疲勞睡倒在路旁時,夢中又遇見了那位白發(fā)銀須的仙翁,仙翁問清緣由后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缺一不可。"毛義醒來回到家中,母親對他說:"剛才夢見仙翁說我須吃鯉魚配新茶,病才能治好。"母子二人同做一夢,認為定是仙人的指點。這時正值寒冬季節(jié),毛義到池塘里破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哪里去采新茶呢?正在為難之時,忽聽得一聲巨響,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棵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毛義立即采下曬干,說也奇怪,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且香氣撲鼻。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她囑咐兒子好生看管這十八棵茶樹,說罷跨出門便飄然飛去,變成了掌管這一帶青山的茶仙,幫助百姓種茶。后來為了紀念毛義棄官種茶,造福百姓的功績,建起了白牡丹廟,把這一帶產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16、鐵觀音的傳說
福建省安溪縣所產的烏龍茶中,數"鐵觀音"最為出名,這種名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味醇香濃,深受國內外茶客的喜愛。對這種茶樹的由來,安溪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鄉(xiāng)松林頭村,有一位老茶農叫魏飲,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多年來,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fā)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采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起床后,他立即去屋后山崖,尋找那株茶樹,果然在崖石上發(fā)現(xiàn)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于是采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制作,然后燒水泡茶。頓覺濃郁的花香撲鼻,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飲認為這是茶中之王,決心用壓條方法進行繁殖。他先把茶苗種在家中的幾個鐵鍋里,經過三年之后,茶樹長得枝葉茂密,采下茶葉精工制作,果然品質依舊,香味濃郁。他把這些茶葉密藏于罐中,每逢貴客臨門,便泡茶待客,品嘗過的人個個稱贊不已。一天,有位塾師嘗過此茶后,覺得香味特殊,問是哪里來的。魏飲就將夢中見寶茶的事說了一遍,塾師認定這茶一定是觀音托夢所賜,用鐵鍋栽種,茶葉重實如鐵,于是想了想對魏飲說,這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托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吧,魏飲連聲叫好。一傳十,十傳百,"鐵觀音"名茶從此就名揚天下了。
17、苗嶺云霧茶的傳說
貴州省苗嶺云霧山生產一種香幽味甜的名茶云霧茶,在清朝乾隆時代是八大名茶之一。傳說云霧山上有座鳳凰坡,滿坡種茶,有一對鳳凰常在茶樹上梳洗羽毛,昂頭鳴唱。乾隆年間,按照慣例,朝廷每年向苗家索取"貢茶",苗家百姓一年辛苦,往往就這樣被官府剝奪得精光,生活十分困難。而貢茶數量年年增加,苗家百姓實在無法活下去了,于是有人說,這樣下去,不如毀了茶樹,也可免交貢茶了。秋冬來臨,山上茅草被寒霜打得白乎乎的,紛紛枯萎了,而茶樹依舊郁郁蔥蔥??稍鯓硬拍芙胁铇湟蚕衩┎菀粯涌菸?有人說,我們大家燒開水,用開水澆在茶樹上,燙焦茶樹,就說是遭霜打的。于是大家一齊動手,燒水澆茶樹,燙得茶樹一片焦黃,然后去稟報官府??h官聽了不信,到茶山一看,果然如此,氣得大發(fā)雷霆,要抓人去懲辦。憤怒的百姓提著刀、棒,從四面圍了上來,嚇得縣官連忙答應稟報皇上,免去貢茶,然后匆匆逃去。茶樹枝葉雖然枯萎了,但根還活著。那對鳳凰見茶樹枯萎傷心極了,一邊飛,一邊哭,鳳凰淚滴在茶樹上,沒有多久,茶樹轉青復活,枝葉又顯得綠蔥蔥了。風凰坡的茶樹經過鳳凰淚的澆灌,品質更加優(yōu)異。
18、蒙頂茶的傳說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蒙頂茶自唐朝起就被列為"貢茶",品質優(yōu)異,人人皆知??墒牵浪膩須v的人卻并不多。相傳,很古的時候,青衣江有條仙魚,經過千年修煉,成了一個美麗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幾顆茶籽,這里正巧碰見一個采花的青年,名叫吳理真,兩人一見鐘情。魚仙掏出茶籽,贈送給吳理真,訂了終身,相約在來年茶籽發(fā)芽時,魚仙就前來和理真成親。魚仙走后,吳理真就將茶籽種在蒙山頂上。第二年春天,茶籽發(fā)芽了,魚仙出現(xiàn)了,兩人成親之后,相親相愛,共同勞作,培育茶苗。魚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紗拋向空中,頓時白霧彌漫,籠罩了蒙山頂,滋潤著茶苗,茶樹越長越旺。魚仙生下一兒一女,每年采茶制茶,生活倒也美滿。但好景不長,魚仙偷離水晶宮,私與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發(fā)現(xiàn)了。河神下令魚仙立即回宮。天命難違,無奈何,魚仙只得忍痛離去。臨走前,囑咐兒女要幫父親培植好滿山茶樹,并把那塊能變云化霧的白紗留下,讓它永遠籠罩蒙山,滋潤茶樹。吳理真一生種茶,活到八十,因思念魚仙,最終投入古井而逝。后來有個皇帝,因吳理真種茶有功,追封他為"甘露普慧妙濟禪師"。蒙頂茶因此世代相傳,朝朝進貢。貢茶一到,皇帝便下令派專人去揚子江取水,取水人要凈身焚香,午夜駕小船至江心,用錫壺沉入江底,灌滿江水,快馬送到京城,煮沸沖沏那珍貴的蒙頂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后與朝臣分享香醇的清茶。
19、西山茶的傳說
廣西桂平縣風景秀麗的西山,盛產名茶,據《桂平縣志》記載:"西山茶,出西山棋盤石、乳泉井、觀音巖下,矮株散植,根吸石髓,葉映朝暾,故味甘腴,而氣
中國十種茶的傳說
(一)龍井茶與虎跑泉的傳說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xiāng)女采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xiāng)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jiān)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鼻』实勐犝f太后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里不適,并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么好東西?;实垡灿X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后已經干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太后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后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后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鼻』实垡娞筮@么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后。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龍井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稱“杭州雙絕”。虎跑泉是怎樣來的呢?據說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過人,有一年二人來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現(xiàn)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訴他倆,這里吃水困難,要翻幾道嶺去挑水,兄弟倆說,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們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倆。有一年夏天,天旱無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難了。一天,兄弟倆想起流浪過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將童子泉移來杭州就好了。兄弟倆決定要去衡山移來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腳下時就昏倒了,狂風暴雨發(fā)作,風停雨住過后,他倆醒來,只見眼前站著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聽了他倆的訴說后用柳枝一指,水灑在他倆身上,霎時,兄弟二人變成兩只斑斕老虎,小孩躍上虎背。老虎仰天長嘯一聲,帶著“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們夜里作了一個夢,夢見大虎、二虎變成兩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萬朵,兩只老虎從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園里,前爪刨地,不一會就刨了一個深坑,突然狂風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見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給他們帶來的泉水。為了紀念大虎和二虎,他們給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后來為了順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龍井茶,色香味絕佳,現(xiàn)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嘗到這“雙絕”佳飲。
(二)黃山毛峰的傳說 黃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覽勝地,而且群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峰”,品質優(yōu)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云霧,最后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清香滿室。知縣問后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并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xiàn)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后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后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实蹅髁钸M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xiàn),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实哿⒓磦髁钚荛_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后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后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xiàn)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后就上任去吧?!毙苤h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于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云、修竹夾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三)鐵觀音的傳說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qū),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溫和,適宜于茶樹的生長,而且經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占等都屬于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yōu)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鎮(zhèn),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于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fā)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采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fā)現(xiàn)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于是采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制作。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認為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繁殖。幾年之后,茶樹長得枝葉茂盛。因為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托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征是:茶條鄭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后湯色多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余香”。
(四)大紅袍的傳說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巖茶中品質最優(yōu)異者,產于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huán)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大紅袍的來歷傳說很好,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fā)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采下茶葉,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采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fā)。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fā)芽!”然后采下芽葉,精工制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脹,臥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后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五)君山銀針的傳說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銀針名茶,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后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里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xiàn)了一只白鶴。這只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泵髯谛睦锸指吲d,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于杯中,極為美觀的。
(六)白毫銀針的傳說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如針,據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癥”,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十大名茶之一)。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宮山上的一口龍井旁有幾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剛、志誠和志玉。三人商定輪流去找仙草。這一天,大哥來到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老爺爺告訴他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上山時只能向前不能回頭,否則采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志誠接著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時由于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終于落到了志玉的頭上。她出發(fā)后,途中也遇見白發(fā)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她一塊烤糍粑,志玉謝后繼續(xù)往前走,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于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葉,并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開花結子,志玉采下種子,立即下山?;剜l(xiāng)后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七)白牡丹的傳說 福建省福鼎縣盛產白牡丹茶(十大名茶之一),傳說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因看不慣貪官當道,于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母子倆來到一座青山前,只覺得異香撲鼻,經探問一位老者得知香味來自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來。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病倒了。毛義四處尋藥。一天毛義夢見了白發(fā)銀須的仙翁,仙翁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缺一不可?!泵x認為定是仙人的指點。這時正值寒冬季節(jié),毛義到池塘里踴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哪里去采新茶呢?正在為難之時,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毛義立即采下曬干,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后來就把這一帶產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八)茉莉花的傳說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陳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師研究北方人喜歡喝什么茶,陳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給他一包茶葉未品嘗過,便尋出請大師品嘗。沖泡時,碗蓋一打開,先是異香撲鼻,接著在冉冉升起的熱氣中,看見有一位美貌姑娘,兩手捧著一束茉莉花,一會功夫又變成了一團熱氣。陳古秋不解就問大師,大師說:“這茶乃茶中絕品‘報恩茶’”。陳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購茶住客店遇見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經歷,那少女訴說家中停放著父親尸身,無錢殯葬,陳古秋深秋深為同情,便取了一些銀子給她。三年過去,今春又去南方時,客店老板轉交給他這一小包茶葉,說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當時未沖泡,誰料是珍品。“為什么她獨獨捧著茉莉花呢?”兩人又重復沖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現(xiàn)。陳古來一邊品茶一邊悟道:“依我之見,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贝文瓯丬岳蚧拥讲柚?,從此便有了一種新茶類茉莉花茶(十大名茶之一)。
(九)碧螺春(十大名茶之一)的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東洞庭山上住著的一個名叫阿祥小伙子。兩人心里深深相愛著。有一年,太湖中出現(xiàn)一條兇惡殘暴的惡龍,揚言要碧螺姑娘,阿祥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zhàn), 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漁叉,潛到西洞庭山同惡龍博斗,直到斗了七天七夜,雙方都筋疲力盡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為了報答阿祥救命恩,她親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傷勢一天天惡化。一天,姑娘找草藥來到了阿祥與惡龍博斗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樹長得特別好,心想:這可是阿祥與惡龍博斗的見證,應該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后,小茶樹長出了嫩綠的芽葉,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給阿祥喝。說也奇怪,阿祥喝了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來了。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頭也落了地。就在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時,碧螺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她倒在阿祥懷里,再也睜不開雙眼了。阿祥悲痛欲絕,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從此,他努力培育茶樹,采制名茶?!皬膩砑衍萍讶恕?,為了紀念碧螺姑娘。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十)凍頂烏龍茶的傳說 據說臺灣凍頂烏龍茶是一位叫林鳳池的臺灣人從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帶到臺灣種植而發(fā)展起來的。林鳳池祖籍福建。一年,他聽說福建要舉行科舉考試,心想去參加,可是家窮沒路費。鄉(xiāng)親們紛紛捐款。臨行時,鄉(xiāng)親們對他說:“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鄉(xiāng)親們問好呀,說咱們臺灣鄉(xiāng)親十分懷念他們?!绷著P池考中了舉人,幾年后,決定要回臺灣探親,順便帶了36棵烏龍茶苗回臺灣,種在了南投鹿谷鄉(xiāng)的凍頂山上。經過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園,所采制之茶清香可口。后來林鳳池奉旨晉京,他把這種茶獻給了道光皇帝,皇帝飲后稱贊好茶。因這茶是臺灣凍頂山采制的,就叫作凍頂茶。從此臺灣烏龍茶也叫“凍頂烏龍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38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廣東烏龍茶的歷史典故
下一篇: 成都人喝什么茶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