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茶
武夷山有茶的文字記載,也許要數(shù)到漢代時成書的《神農(nóng)本草茶經(jīng)》?!吧褶r(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陛笔枪挪枳?。
神農(nóng)氏是5000多年前南方華夏諸族的大首領。據(jù)有關史籍記載,以及數(shù)年前出土的五千年前的武夷懸棺及隨葬物品來看,當時的武夷山,就有土著部落居住,有一位稱武夷君的部落酋長。
并深受南方楚越文化的影響。由此可見,神農(nóng)氏發(fā)明的解毒之茶,肯定也很快傳到了武夷山。而在民間傳說中,也有一位山中老人給當時的酋長武夷君獻茶,后人將些老人奉為山神,并建廟祭祀的故事。
不過,那時的茶,是一種野生茶,不叫巖茶。這種野生茶,便是后來武夷茶農(nóng)稱之為“菜茶”的最早母本。
蠟面茶
如果說,最早的茶,只是一種治病解毒的野生草藥的話,那么,到了距今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武夷山茶就發(fā)展成了一種具有休閑娛樂功能的人工栽培茶,并且逐步為世人稱道。
不過當時的武夷茶不是今天的半發(fā)酵烏龍茶,而是一種稱為“研膏”和“蠟面”的蒸青壓制茶。這種茶不發(fā)酵,不炒青,采下茶芽稍晾后,便放在器具中蒸熏并壓緊烘干。飲用時先研碎,在用沸水沖泡,稱之“研膏茶”。
后因茶藝發(fā)展,沖泡出的茶湯表面看起來像稠粥,熔蠟(另一說是茶餅外涂一層蠟面以保護茶質(zhì)),所以又稱蠟面茶。蠟面茶制作工藝精良,品質(zhì)優(yōu)異,深受當時的宮廷士大夫階層歡迎。
團茶
需要指出的是,宋代名動一時的“建茶”,雖然與今天的巖茶產(chǎn)于同一地區(qū),卻是工藝完全不同的蒸青緊壓綠茶。其前身是蠟面茶,但工藝更精致。外觀如同一塊小圓薄餅,以薄綿紙包裹,面上印有龍鳳圖案。所以又稱為龍團鳳餅。龍團鳳餅茶采料精細,制作考究,產(chǎn)量極低。
據(jù)有關史料記載,宋時北苑官焙三十六處,每焙產(chǎn)量僅二、三百斤;元時武夷九曲溪畔的御茶園,最高年產(chǎn)也不過900斤。所以,在整個宋元的數(shù)百年間,龍鳳團茶貴如黃金,只在宮廷和上層貴族士大夫之間流行,尋常百姓根本見不著模樣。也正因為如此奢靡,最后導致茶業(yè)的衰落。茶農(nóng)終年辛苦,所得甚微。
生產(chǎn)積極性受到極大打擊。到了明代,再也不愿生產(chǎn)龍鳳團茶,武夷山茶園大量拋荒,茶農(nóng)四處流離,朝廷不得不停辦御茶園,風靡數(shù)百年的龍鳳團茶,終于消亡。直到中葉以后,武夷縣令引起安徽的松蘿制法(炒青散茶制法)。隨之,又發(fā)展了巖茶、以及紅茶制法,武夷山茶業(yè)才慢慢開始恢復。
武夷茶
清朝之后,由于武夷山的正山小種紅茶,受到英國女王的極力推崇,成為歐美上層的時尚飲料,因此促進了紅茶的發(fā)展。由于當時中國外貿(mào)出口的紅茶,主要是武夷山產(chǎn)的紅茶,所以歐美人又將中國茶稱為武夷茶。
十九世紀初英國著名詩人拜論就寫過“我覺得我的心兒變得那么富有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紅茶”。
但隨著滇紅、祁紅,以及印度、斯里蘭卡紅茶的大量生產(chǎn),武夷紅茶生產(chǎn)萎縮。巖茶反倒脫穎而出。因為在武夷山得天獨厚地理氣候環(huán)境中生長的茶樹,特別適合制作烏龍茶,具有香濃味醇的獨特韻味,深受閩南和潮汕茶客的歡迎。
而隨著這一帶人的大量僑居臺灣和東南亞,武夷山的烏龍茶也傳到了海外。同時極大地影響了閩南和臺灣茶業(yè)的發(fā)展。與些同時,武夷山仍然有人制作綠茶。一時間,武夷山呈現(xiàn)紅茶、綠茶、烏龍茶并存的狀況,這種狀況,一直沿襲至今。而武夷茶,則成了所有武夷山地區(qū)出產(chǎn)茶的總稱。
巖茶
盡管武夷山紅、綠、烏龍茶并存,但品質(zhì)最好的茶,還是風景名巖區(qū)所產(chǎn)的烏龍茶。為了區(qū)別別處如閩南安溪、產(chǎn)東鳳凰等地所產(chǎn)的烏龍茶,但有人根據(jù)武夷山烏龍茶湯喝起來特別釅的特點,將武夷烏龍茶稱作釅茶。
后來,又根據(jù)武夷山多懸崖峭巖的地貌特點,將武夷山產(chǎn)的烏龍茶稱為巖茶。意思是長在巖石上面的茶。
巖茶的日益流行,又促進了武夷山茶業(yè)的發(fā)展。據(jù)《武夷山志》記載,清朝茶業(yè)最盛之時,下梅茶市每日外運茶葉達三百只竹筏。至光緒中葉,年出茶葉八千擔,價值70余萬銀元。
與此同時,茶樹的品種和產(chǎn)品的名稱,也呈現(xiàn)百花斗艷的局面。水仙、肉桂、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等等,多達數(shù)百個。成為中國茶業(yè)中一支經(jīng)久不衰的奇葩。
巖茶并非全是在巖石上生長的,而是一種茶樹品種的名字。
武夷巖茶,在我國茶葉發(fā)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與悠久的歷史。據(jù)茶葉史料記載,早在南朝宋末年(479)就已經(jīng)聞名于世。唐代成為士大夫上層貴族的饋贈佳品。唐代詩人徐寅有詩贊武夷茶曰:“臻山川秀氣所鐘,品具巖骨花香之勝?!彼?、元兩朝入貢宮廷,盛極一時。北宋蘇東坡的詠茶詩里就有“武夷巖邊粟粒牙,前丁后蔡想寵加”的詩句。
元朝為焙制進貢的武夷巖茶—“龍團”、“石乳”,于元大德六年(1320)在武夷山四曲臥龍?zhí)断习督ā坝鑸@”,直到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這二百多年貢茶從未間斷。在明朝初期雖罷造龍團,又改蒸青團茶為炒青散茶,隨后又制“三紅七綠”的烏龍茶,即現(xiàn)在所稱的“巖茶”的前身。所以武夷茶是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十七世紀時即遠銷西歐,蜚聲海外。
武夷巖茶,歷經(jīng)滄桑,在新中國成立之后,茶山、茶樹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便日益興旺發(fā)展起來,如今茶園遍布武夷山峰峰嶺嶺,丘壑峽谷之間,尤其在改革開放以來,巖茶的生產(chǎn)又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武夷山市巖茶總公司所屬茶場的茶園面積迄今(1994)已發(fā)展到八萬四千多畝(其中優(yōu)良品種已達六萬六千多畝,采摘面積已達五萬畝)。著名的武夷巖茶品種:如白瑞香、素心蘭、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半天腰、白牡丹、金鑰匙、不知春、不見田、雀舌、老樅水仙、以及“十二金釵”(十二個名樅)等等好幾十個優(yōu)良品種,以這些名樅制成的茶葉, 無論香氣、滋味、湯色,都各具風韻。
武夷巖茶始于唐,盛于宋。巖茶因生長在武夷山風景區(qū)有著特殊的土質(zhì)、水分、光照、霧罩的自然環(huán)境中,因而其色、香、味均與眾不同,自古以來便以武夷珍品而馳名中外。范仲淹有詩贊曰:“溪邊奇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钡角蹇滴跄陠?,武夷巖茶已遠銷西歐
、北美和南洋各國,當時歐洲人把武夷巖茶稱為“中國茶”,“武夷”也成了茶的別名。巖茶品種繁多,主要有大紅袍、肉桂、水仙、梅占、黃旦、鐵觀音、奇種等,武夷山於是有“
茶樹品種王國”之稱。巖茶具有“綠葉紅鑲邊”特點,茶色金黃,清香撲鼻,喉下潤滑,齒爽留芳,耐樸泡,飲后有“巖韻”回味。武夷巖茶具有提神化食、生津止渴、利尿、止痢、解暑、醒酒、降壓、減肥等功效,常飲可延年益壽。故來武夷山尋勝的游人,在玩賞山水之余,總也志不了一品此茶。 ·
沖泡方法:1‘用潔凈的紫砂茶壺和小瓷杯;2.先甩開水將壺杯燙熱;3.用泉7K煮沸的開水最佳;4.撮適量茶葉於壺內(nèi),沖滿開水,用壺蓋刮去泡沫,蓋緊壺口;5.沖泡1—2分鐘即可飲,二泡2—3分鐘,三泡3—5分鐘。
怎樣選購:1.就品種而言,大紅袍、肉桂為上等茶,同一品種茶又有不同級別之分。其次是水仙、鐵觀音、梅占、奇種等;2.就產(chǎn)地而言,景區(qū)內(nèi)生產(chǎn)的為正宗巖茶,景區(qū)附近生產(chǎn)的為半巖茶;3.憑實際經(jīng)驗通過觀、聞、嚼、飲等方法鑒別,或在誠實可靠富有實踐經(jīng)驗者指導下進行選購。
武夷山茶葉生產(chǎn)的歷史十分悠久。武夷巖茶為烏龍茶類,屬半發(fā)酵的青茶。清鮮甘爽回味悠悠。它既有紅茶的甘醇,又有綠茶的清香,是“活、甘、清、香”齊備的茶中珍品。也有著悠久的歷史,下面就武夷巖茶貴為貢茶的歷史做一詳細介紹。
古時候,有個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被天心廟的老方丈救回廟中。老方丈見秀才臉色蒼白,體瘦腹脹,便從一個精致的小錫罐里抓出一撮茶葉,放在碗里用滾水泡開,讓秀才喝下去,秀才見那茶葉在碗中舒張,片片綠葉紅鑲邊,染得水色黃中帶紅,如琥珀一樣光亮,一股帶有桂花的.清香味沁心透肺,啜了幾口,立覺腹脹消退、精神爽快。秀才連忙起身,向老方丈拜了三拜說:"多承老方丈見義相救,倘若小生今科得中,定返此修整廟宇,重塑金身!"后就赴京趕考去了。
果然不久,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并被皇上招為東床附馬。他雖春風得意,但仍未忘報恩之事。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春天,狀元騎著高頭大馬,離開了京城,回武夷山天心廟還愿。
與天心廟方丈相見后,談及當年治病之事,狀元問是何仙藥,方丈說這不是什么靈丹仙草,而是九龍窠的茶葉,狀元聽了,認為這是救命的神茶,意欲帶些回京,進貢皇上。此時正值春茶開采季節(jié),第二天老方丈就帶領廟內(nèi)大小和尚和狀元一同來到九龍窠,采來茶葉,由最好茶師加工,并用特制小錫罐盛裝,由狀元帶回京城。
誰知狀元回到朝中,正值皇后犯病,百醫(yī)無效,上下慌亂。狀元一問病情,乃肚疼鼓脹,食無味,寐不安。于是向皇上陳述神茶藥效后取出那罐茶葉呈上?;实垴R上命人熬煮讓皇后服下,說也怪,皇后飲服以后,但覺回腸蕩氣,痛止脹消,精神漸爽,身體不僅逐漸復原了,而且比沒有病之前更加健康、美麗。
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去九龍窠披在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專人看管茶樹,年年歲歲采下茶葉,悉數(shù)進貢朝廷,不得私匿。從此,武夷巖茶的珍品大紅袍,就成為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
以上就是對武夷巖茶貴為貢茶的歷史介紹,希望對大家了解這一知識有所幫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41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六大茶山的古往今來細說六大茶山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