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鶴唳華亭》開播,宋代點茶火了。
這部劇,不僅預告和海報古韻十足,劇情里的細節(jié)也很認真,比如“點茶”的一段視頻,隔著屏幕都能讓人聞到茶香。
《鶴唳華亭》片花
點茶是宋代最盛行的茶飲方式,通過挑選合適的茶葉經(jīng)過處理碾成粉調(diào)制成茶膏,置碗中待用,燒一盞熱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入碗。堪稱中國優(yōu)雅的極致美學,也是中國茶文化中最是有趣。
點茶法,追求茶湯的美感和形式美,茶具的配備最為精致,對茶藝要求也最為高級復雜。《大觀茶論》有云:“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中,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蘗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這些都大大提升了古代中國茗茶的品飲藝術水平,可以說是中國茶藝發(fā)展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
《鶴唳華亭》劇中多次描摹的點茶場面其中用茶筅擊茶湯,使之起湯花的動作——“運筅”或“擊拂”,這一點茶的重要手法貫穿全劇始終,也成為蕭定權與父親之間情感起伏的重要線索。
中國歷史上最頂級的茶人宋徽宗曾經(jīng)夸口說:“近歲以來,采擇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
不僅如此,除了《鶴唳華亭》,穎寶馮紹峰參演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廋》,兩部著作都將傳統(tǒng)文化之美融于情節(jié)之中,觀眾的代入感和古樸的意境美油然而生。
下面跟著網(wǎng)我們來看一下:宋代點茶法的具體步驟
宋代主流還是用點茶法飲用餅茶。本文的點茶法主要參考資料是蔡襄的《茶錄》和趙佶的《大觀茶論》。
1、存放經(jīng)年的餅茶因有陳味,故要放進沸水里浸濕,然后刮掉餅茶表面的油膏,再小火炙烤干燥,當年的新茶則可免去這一道工序。
2、用茶碾把餅茶碾碎,茶碾宋徽宗建議用銀制的。唐代煎茶也有這一道工序,但是唐代是將茶碾成細米般的顆粒狀。
而宋代卻是茶葉碾得越細越好,成粉末狀。碾完之后要用羅篩篩幾次,目的是要使茶末足夠細,能粒粒懸浮在茶湯中,這樣的茶湯才漂亮。
3、候湯。蔡襄認為候湯最難,未熟和過熟都不好,然而宋代煮水的器具是瓶子,因此看不到水沸騰的情況,只能聽聲音,因此要水要煮得恰到好處很難。
4、熁盞。熁是烤的意思,就是說要先熱盞,作用是能讓茶末更好地懸浮起來。熁盞后將碾得最細膩的茶粉篩進茶盞里面。
茶盞以青黑色為貴,因為宋人喜歡白色的茶湯,黑色更能彰顯茶的色澤,因此深色茶盞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
5、點茶需要茶筅,茶筅的樣子類似于竹刷子,主要作用是通過擊拂茶湯打起沫餑。這跟唐代也是相似的,唐人也喜歡茶湯上的沫餑。
6、好了,正式開始點茶。根據(jù)茶量注入適量的開水,將茶粉調(diào)成融膠狀。
7、接著連續(xù)注湯擊拂,茶粉均勻地融入湯里,茶湯表面形成如雪花一般乳白色的厚厚的泡沫。點茶才算完成。宋徽宗在點茶上是頗有造詣,他在《大觀茶論》里將點茶的注水擊拂分解成7個步驟,每一次擊拂都有用意,真是讓人嘆服。
那么,在宋代怎么判斷一款茶好不好呢?一個是湯面是否鮮白,越白越好;二個是湯花咬盞的時間長短,也就是茶湯上乳白色泡沫的存續(xù)時間,時間長則為之好。
宋代斗茶斗什么呢?除了斗茶的好壞,還斗“茶百戲”。在《茗荈錄》中有記載:“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茶百戲?!薄安璋賾颉庇址Q“分茶”。
據(jù)說,分茶有兩個方法。比較容易的是用茶匕蘸水點在湯面上,勾畫出各色圖案。難的是一手提壺注水,控制手勢和水流;一手握盞,晃動茶盞,通過這個方法,讓湯面上變幻出須臾即散滅的各種圖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50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七分茶、八分酒、三叩首是什么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