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何處,一山一谷,一草一木,法依何物,清風細雨,斜陽晨曦,萬法皆易,不過云在青天水在平瓶,世事亦難,此起風雨彼伏塵。易者,皆易,一時桑田一時滄海,難者,亦難,好事歹事皆是多磨。青天云聚散,晨如野馬,晝?nèi)绺m,一片清心如水,漣漪陣陣,波光粼粼。風來花頷首,雨來樹低頭。
禪境皆易,極目望天際,陽光白云,低眉聽風語,蟬鳴荷香,心靜了,世界亦靜下來,炎炎午后,斑駁樹影,一地金,喧囂都市,車水馬流,渾如影。禪境亦難,守著清虛偏覺寂寞,沐著陽光徒生炎躁,自在清凈處,反去惹塵埃,本是逍遙游,迷茫生桎梏,執(zhí)著了,即生雜念,困惑,則生妄想。
風雨亂,心澄靜,諸事難,心為簡,萬法皆不二,百念俱空禪,只看青天蒼藍色,且知凈瓶水清澄,將心渾然于天地之中,隔離于浮塵之外,境自然生。
佛門甘露之謎
盧理湘
在佛道信眾中流傳著這樣一首贊美觀音菩薩的詩歌:
“觀音菩薩妙難酬,清凈莊嚴累劫修。
浩浩紅蓮安足下,灣灣秋月鎖眉頭。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nèi)楊 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yīng),苦海常作度人舟?!?br>
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災(zāi)難。頂禮觀世音菩薩!在人們遇到災(zāi)難時,只要念其名號,她即聽見世上苦難的聲音,所以人們親切的稱之為“觀世音”。觀音菩薩佛道普尊,吾教稱其為慈航道人。
而我們普通人,知道甘露,是吳承恩的《西游記》,據(jù)其第二十六回:“孫悟空三島求方,
觀世音甘泉活樹”記載:唐僧師徒四人在西天取經(jīng)路上,孫悟空毀掉了鎮(zhèn)元大仙的人參果樹,無法醫(yī)活,只好請觀世音菩薩幫忙。只見觀音菩左手持凈瓶,右手持楊柳枝,稍蘸甘露,即使人參果樹復(fù)活。
隨著電視劇《西游記》的熱播,婦孺皆知甘露為觀世音菩薩之楊柳枝所蘸之物,認為甘露是圣物,可望而不可即。甘露是圣物不假,在道教經(jīng)典中頻頻出現(xiàn),如:
老圣《道德經(jīng)》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br>
呂祖《百字碑》云:“白云朝頂上,甘露灑須彌?!?br>
張紫陽祖師云:“甘露降時天地合,黃芽生處坎離交?!?br>
白玉蟾祖師曰:“靈芝一生甘露降,龜蛇千古常相纏?!?br>
……
相對于道教經(jīng)典而言,佛門信眾常誦念的阿彌陀佛,他有三個名稱,分別為無量壽、無量光、甘露,甘露居其一,明示甘露在佛門真正修持中的重要性。密教稱阿彌陀佛為甘露王,又稱真言兩部不二之灌頂水為不死甘露。據(jù)《注維摩經(jīng)》記載:“什曰‘諸天以種種名藥著海中,以寶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藥?!保ㄖ新裕┥唬骸疤焓碁楦事段兑?,食之長壽,遂號為不死食也。”一言以蔽之,正如《瑜伽》所云“甘露者:謂生老病死,皆永盡故”??梢姡瑢τ诜痖T而言,亦極為推崇甘露。
我們可以稍作分析,甘露在佛門中稱為不死藥,道門中稱為長生酒,一個長生,一個不死,合起來,就是長生不死。佛門推崇“甘露〔之〕味”
為“天食”,道門也飲之,其味甜如蜜,張三豐祖師《參禪歌》云:“口飲甘露比蜜甜”。飲甘露之后的效果,佛門是“長壽、永盡生老病死”,道門為身體健康長壽、超凡入圣。我們知道,佛門之舍利,為圣物,信眾爭相供奉,如修佛者不能得甘露,萬無成舍利之理!而舍利,道門稱為金丹。
在道佛二門中,甘露有許多別名,如神水、長生酒、醍醐酒、西江水、玉漿、金液、趙州茶、漕溪水、不死食、不死藥、法王……
在佛門中,趙州茶的禪門公案最為有名。某日,兩位外來的和尚慕名找到趙州禪師,請教明心見性之道。禪師先問一和尚“以前來過沒有”?答曰:“沒有”,禪師讓他“吃茶去”。又問另一和尚同樣的問題,對曰:“來過”,禪師也讓他“吃茶去”。身邊的院主表示不解,禪師叫一聲院主的名字,院主應(yīng)答,禪師依舊讓院主“吃茶去”。后世因參究“趙州吃茶去”而大徹大悟者,實是大有人在。沒有得佛門真?zhèn)髡撸J為趙州茶是山僧所種,茶是茶杯之茶,而不知趙州茶實為甘露。自古以來,“禪茶一味”,禪之真旨,實與甘露水乳交融。大家可以稍作思考,如果修禪只是飲茶杯之茶,那天下都是成佛之人,都是菩薩,那豈不是開玩笑!釋迦如來也不需要六年苦行了!
其實在《上陽子〈金丹大要〉》中,早就揭露了那些未得真?zhèn)髡咄媾乃^禪機,上陽子〔陳致虛祖師〕引其師趙緣督真人之言曰:“釋氏以妙空不空為宗,多喻之曰狐孫、狗子、露柱、剎竿、黃花、翠竹、棒拂、花草、燈籠、佛殿、西江水、趙州茶等類,全無意義,使人不可解悟。學(xué)者思之不得,議之不及,遂云禪機。因執(zhí)為無,流于頑空靜坐,入定出神,而終莫悟不空之妙,豈知禪憂頑坐,道怕旁門。”
既然趙州茶不是茶杯之茶,那又是什么?又有愚蠢之人妄自猜測。據(jù)清代張師誠《徑中徑又徑·辨魔門》記載:“妄人指漱津三十六次,為吃趙州茶。又教人臨終點辰砂茶服之,為了悟趙州機關(guān)。更有以飲小便為吃趙州茶者。”
作者斥責此等愚蠢之人“一切如鬼如魅,醉夢顛狂,變亂是非,互相排斥,所謂一盲引眾盲”。
有意思的是,佛門愚蠢之人“漱津三十六次,為吃趙州茶”
,道門中也有愚蠢之人,也認為口中唾液,為神水,二者何其相似。神水,非“漱津”產(chǎn)生的唾液,吾已多次著文明辨之,今再說一下,神水是佛道真?zhèn)飨率炙弥事?。神水運行路線及實證,吾在《大丹神水論》中已說得明明白白。
最后,揭露一些密宗所謂上師的丑行,他們口中的醍醐灌頂,是將他們玩弄女性后,產(chǎn)生的分泌物,稱為甘露,給信眾飲食,號稱秘密灌頂,真是人渣、地獄種子,“丑穢不堪聽”
!此等敗類,希望佛門信眾遠離之!
真正的醍醐灌頂,又稱為“西江水灌太子頂”,因為釋迦為太子,取尊崇釋迦之意。永嘉禪師《證道歌》云:“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究其實際,也就是“口飲甘露比蜜甜”
??墒?,當今佛門,為末法時代,得真?zhèn)髡咭擦热舫啃牵?br>
希望佛門信眾 “獨飲趙州茶,拂袖出煙霞” !
道門信眾“ 獨飲長生酒,逍遙有誰知”?
意思是:我親自去拜見高僧,高僧卻對我不予理會,用手指指天空,又指指凈瓶,只說了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原來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
出自:唐代文學(xué)家李翱贈與藥山惟儼禪師的組詩《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
全詩為: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jīng)。我來問道無馀說,云在青霄水在瓶。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云嘯一聲。
白話譯文:
藥山的高僧修煉了一身好功夫,體型像飛鶴一般,經(jīng)常在松樹下讀經(jīng)書。我親自去拜見高僧,高僧卻對我不予理會,用手指指天空,又指指凈瓶,只說了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
高僧選了一處幽靜的地方,非常愜意,此處幽靜的常年見不到人影。有時高僧會登上山峰,在皎潔的月光下伴著云彩長嘯一聲。
擴展資料
作品鑒賞:
士與僧的交往,為禪林平添了不少風流。此詩記述了詩人向一代高僧問禪訪道的逸事。此詩的詩眼在于“無馀說”與“嘯一聲”。
大道無言,故無余說,既無馀說,便于月下長嘯,讓一個人的身、心、聲與大自然的峰、云、月完全融合為一體。
詩中的“云在青(霄)天水在瓶”乃一名播千秋的絕句,引發(fā)了不少后世學(xué)人與禪子的褒贊。
極有氣勢的當推宋僧北海心的吟偈:“云在青天水在瓶,平生肝膽向人傾。黃金自有黃金價,終不和沙賣與人。”好一句“黃金自有黃金價”,其豪情干天,可謂深得禪趣。
李翱是唐代儒家的一個思想家,和佛教高僧也有很深的交往,他任太守時,非常傾慕惟儼禪師,曾經(jīng)屢次邀請他進城,都沒有請得動。
于是就親自到山里拜訪惟儼,向惟儼禪師問道。惟儼禪師看到李翱進來,手里拿著佛經(jīng)不放,好像不答理他的樣子。
侍者就說:太守在此。李翱性子比較急,就說:見面不如聞名。意思是說:名聲那么大,見了面原來是這樣啊。惟儼就招呼說:太守。李翱馬上答應(yīng)。
惟儼說:你為什么要貴耳賤目呢?李翱拱手感謝惟儼禪師,問他說:什么是道?惟儼就指了指上面和下面,問李翱:明白了嗎?
李翱說:不明白。惟儼就講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云在天上,水在凈瓶里。李翱一聽,有所開悟,于是就寫了這首偈子,也可以說是他的悟道偈。
《全唐詩》中,用的是《贈藥山高僧惟儼》詩題,“練得身形似鶴形”是贊惟儼禪師,身形似仙鶴,“千株松下兩函經(jīng)”則是贊惟儼禪師在林下執(zhí)佛經(jīng)。
關(guān)鍵的一句,就是“云在青天水在瓶”,原來云就是在青天,水就是在瓶里,道就是這樣的存在。
參考資料:-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
“我來問道無余說,云在青天水在瓶”出自李翱《贈藥山高僧惟儼(其一)》一詩。意思是:我親自去拜見高僧,高僧卻對我不予理會,用手指指天空,又指指凈瓶,只說了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原來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
【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唐)李翱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jīng)。
我來問道無余說,云在青天水在瓶。
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云嘯一聲。
釋義:
藥山的高僧修煉了一身好功夫,體型像飛鶴一般,經(jīng)常在松樹下讀經(jīng)書。
我親自去拜見高僧,高僧卻對我不予理會,用手指指天空,又指指凈瓶,只說了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
高僧選了一處幽靜的地方,非常愜意,此處幽靜的常年見不到人影。
有時高僧會登上山峰,在皎潔的月光下伴著云彩長嘯一聲。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李翱是中唐時著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和哲學(xué)家,當時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藥山惟儼禪師駐錫的藥山道場,正是他的治下。李翱早就景仰藥山禪師的嘉聲,以太守之尊屢請不至,于是就屈駕親自拜山。哪知到了藥山,唯儼禪師執(zhí)經(jīng)在手誦讀,根本就不理他。
李翱的侍者就告訴惟儼禪師說,太守大人來看他了,但惟儼禪師還是不顧。李翱性急,說:"真是見面不如聞名啊。"拂袖而出。這時惟儼禪師回過頭來說:"太守何得貴耳賤目?"意謂:相信耳朵的虛聞還是相信眼睛的實見呢?這句極有分量,李翱心中一震,立即謝過,并請教大道。
當他問"如何是道"時,惟儼禪師一言不發(fā),卻用手上下一指問:"會么?"李翱茫然不懂,惟儼禪師才說:"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悟性畢竟不凡,當下"欣然",于是就題此詩贈惟儼禪師。
參考資料:-云在青天水在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54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道之中韓日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