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fēng)來葉落,雨打英飛,本是同根并蒂,隨無常緣際,各為各的前程飄零?;蛟谇胺街赜?,或此一別,緣盡無再期。雖人人生而清凈,卻殊途路遠(yuǎn),際遇萬千。于己如黃連苦,于彼卻甘若飴。仰頭驕陽紅日,或覺和風(fēng)熏人醉,或覺波光炫目瞑。天烈日,水扁舟,煮茶添火,觀荷泛舟,心覺暖,則茶添悅,心生安,則茶怯躁。
莊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人生殊途,一心一境,不悟己之樂,常常誤會魚之樂。己之不清,看天地亦渾濛污濁,只道世界雜塵亂舞,處處皆盡頭。己之不怡,遇他人亦郁郁少歡,只覺人生際遇,不過是猙獰相對,惶惶錯過。一路的坎坷順?biāo)?,回首的惋惜欣然,何不放下外慮,內(nèi)省自心,打開胸懷,勿擾魚之樂,廣納天地?zé)o常,靜觀人生百態(tài)。
人生如茶,遇緣則化,遇水則舒。樂有樂的自在,哀有哀的寂寥,己心如水,清澈了解,不雜擾,不添亂。登高望遠(yuǎn),天地眾生如常,濠上風(fēng)清,天寬斜陽滿。
關(guān)于莊子的典故和寓言
視權(quán)貴如腐鼠
《莊子?秋水》載:惠施在梁國作了宰相,莊子想去見見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報告惠子,道:“莊子來,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被葑雍芑趴?,想阻止莊子,派人在國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莊子從容而來拜見他道:“南方有只鳥,其名為鹓雛,您可聽說過?這鹓雛展翅而起。從南海飛向北海,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這時,有只貓頭鷹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只腐爛的老鼠,恰好鹓雛從頭頂飛過。貓頭鷹急忙護(hù)住腐鼠,仰頭視之道:‘嚇!’現(xiàn)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國來嚇我嗎?”
寧做自由之龜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只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愿死后留骨而貴,還是寧愿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鼻f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br>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鼻f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大意:莊子和惠子在橋上游玩,莊子說:“鰷魚游得從容自在,這是魚的快樂呀?!被葑诱f:“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快樂。而你也不是魚,那你肯定不知道魚的快樂?!鼻f子說:“從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在哪里(安:一意為如何,怎么;一意為在哪里)知道魚的快樂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還問我?我是在橋上知道的。”
是貧窮,不是潦倒
《莊子?山木》載:一次,莊子身穿粗布補(bǔ)丁衣服,腳著草繩系住的破鞋,去拜訪魏王。魏王見了他,說:“先生怎如此潦倒???”莊子糾正道:“是貧窮,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體現(xiàn),才是潦倒;衣破鞋爛,是貧窮,不是潦倒,此所謂生不逢時也!大王您難道沒見過那騰躍的猿猴嗎?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樹上,它們則攀緣其枝而往來其上,逍遙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無可奈何??梢窃谇G棘叢中,它們則只能危行側(cè)視,怵懼而過了,這并非其筋骨變得僵硬不柔靈了,乃是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現(xiàn)在我處在昏君亂相之間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巧論三劍,一言興邦
戰(zhàn)國時代,趙國的趙文王特別喜歡劍術(shù)。投其所好的劍士們紛紛前來獻(xiàn)技,以至宮門左右的劍士達(dá)三千人之多。他們?nèi)找乖谮w文王面前相互拚殺。每年為此而死傷的人數(shù)以百計,但趙文王仍興趣不減、好之不厭。于是,民間尚劍之風(fēng)大盛,俠客蜂起,游手好閑之徒日眾,耕田之人日益減少,田園荒蕪,國力漸衰。其他諸侯國意欲乘此機(jī)會攻打趙國。
太子趙悝為此憂慮不已,召集左右大臣商量道:“如此下去,必將國破家亡,為別國所制。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悅大王之意,又能止劍士相斗者?吾將賞賜千金。”左右異口同聲說:”莊子可擔(dān)此任?!碧訂枺骸扒f子是什么人?”一大臣答:“莊子是個隱士。其才足可經(jīng)邦,其能足可緯國,其辯可以起死回生,其說可以驚天動地。如能請他前來,定能順大王之意,又能救民于水火。”于是,太子便派使者帶上千金去請莊子。
莊子見了使者,聽明來意,說道:“此事何難,竟值千金之賞?”堅辭不收千金,而偕使者一道去見太子,問太子道:“太子賜我莊周千金大禮,不知有何指教?”太子道:“聞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為您的學(xué)生們一路上來的開銷。先生不收下,我趙悝還敢說什么呢?”莊子說:“聽說太子想要用我莊子的地方,是欲絕棄大王的癖好。倘若臣上勸大王而逆大王之意。則下有負(fù)太子,我也會受刑而死,要千金何用?假使臣既能上討大王之歡心,下又使太子稱心,我在趙國何求而不得呢?”
三天后,莊子身穿儒服來見太子。太子便帶他去見趙文王。文王長劍出鞘,白刃相待。莊子氣宇軒昂,神色蕭然。入殿門不趨,見大王不拜。大王道:“太子介紹您來,欲以什么教給寡人?”莊子道:“臣聞大王好劍,故特以劍術(shù)拜見大王。”王說:“您的劍術(shù)有何特長?”莊子說:“臣之利劍鋒利無比,臣之劍技天下無雙,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文王聽了,大為欣賞,贊道:“天下無敵矣!”道:“夫善舞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fā),先之以至。愿大王給機(jī)會,讓我得以一試?!蔽耐醯溃骸跋壬倚菹滋欤陴^舍待命,等我安排好后,再請先生獻(xiàn)技比劍?!庇谑牵w文王以比劍選擇高手,連賽七天,死傷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位佼佼者。便讓他們持劍恭候于殿下,請莊子來一決雌雄。莊子欣然前來,趙文王下令:“此六人都是高手,望您大顯身手,一試鋒芒?!鼻f子答道:“盼望好久了!”
趙文王問:“不知先生要持什么樣的劍?長短何如?”莊子答:“臣持什么劍都可以。不過臣有三劍,專為大王所用。請允許我先言后試。”大王點頭,道:“愿聞三劍究竟何樣?”莊子道:“此三劍分別是: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贝笸鹾闷嫦鄦枺骸疤熳又畡螛樱俊鼻f子道:“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齊國、泰山為愕,以晉、衛(wèi)兩國為背,以周、宋兩國為首,以韓、魏兩國為把,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勃海,系以恒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按之無下,揮之無旁。上決浮云,下絕地維。此劍一出,匡正諸侯,威加四海,德服天下。此即我所謂天子劍也?!?br>文王聽后,茫然若失。又問:“諸侯之劍何如?”莊子道:“諸侯之劍,以智勇之士為鋒,以清廉之士為愕,以賢良之士為背,以忠圣之士為首,以豪杰之士為把。此劍直之亦不見前,舉之亦不見上,按之亦不見下,揮之亦不見旁。上效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效法方地,以順?biāo)臅r;中和民意,以安四鄉(xiāng)。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動,四海之內(nèi),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此乃諸侯劍也?!蔽耐趼犃?,頻頻點頭。
文王接著問:“庶人之劍又如何?”莊子道:“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濃眉長須者所持也。他們衣服前長后短,雙目怒光閃閃,出語粗俗不堪,相擊于大王之前,上斬脖頸,下刺肝肺。此庶人之比劍,無異于斗雞,—旦不慎,命喪黃泉,于國事無補(bǔ)。今大王坐天子之位卻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深感遺憾!”趙文王聽了,馬上起身牽莊子雙手上殿。命廚師殺雞宰羊,好酒好菜款待莊子。趙文王繞桌三圈。莊子見了,道:“大王且請安坐定氣,臣劍事已奏完畢了?!蔽耐踝?,沉思良久。
趙文王自聽莊子暢論三劍后,三月未出宮門。自此戒絕好劍之痛,一心治理國家。那些劍土自覺再無出頭之日,個個心懷憂懼,不久都紛紛逃散或自殺了。
人生本如是迷茫嗎
一天,莊子靠椅而坐,仰天而嘆,沮喪得如失魂落魄一樣。弟子侍立在旁,說:“先生為何噓嘆?人之形體真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嗎?今之靠椅而坐者,不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嗎?”莊子道:“問得好。而今我喪失了自我,你可明白?”弟子道:“自我是什么?弟子愚鈍,實不明白?!鼻f子道:“天下萬物,都是彼此相對。故沒有彼就沒有此,沒有你就沒有我,這就是相反相成,可不知是誰使成這樣的?是冥冥之中的道嗎?道又是什么樣子?骨骼、五腑六臟,遍存于一身,自我究是什么?我與誰親近些呢?都喜歡它們,還是有所偏愛?如此,則百骨九竅、五腑六臟彼此有臣妾關(guān)系嗎?如果皆是臣妾,這些臣妾之間到底是相互制約呢?或是輪流為君臣呢?難道其中真有主宰者嗎?唉,人生一旦接受精氣,成就形體,不知不覺中精力就耗盡了。天天與外物爭斗摩擦,精神耗盡象馬飛奔一樣,而自己卻不能制止,不亦太可悲了?終身忙碌而不見成功,頹然疲役而不知歸宿,可不哀邪!雖說身體不死,有何益處?心神也隨身體消亡,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時,本來就這樣茫然嗎?亦或只我獨覺迷茫而別人都不迷茫嗎?”
齊一萬物,莫強(qiáng)分別
弟子問:“人與天地相比,誰大誰小,誰貴誰賤?”莊子道:“人成形于天地,受氣于陰陽,立于天地之間,猶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一般,實在太渺小了,又憑什么自尊自大?計四海之位于天地之間,不似蟻穴之在大漠中乎?計中國之在海里,不似小米粒之在大倉庫中嗎?天地萬物無數(shù),人不過是其中之一;人與萬物相比,不似毫毛之在馬體乎?”
弟子似有所悟,道:“先生的意思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吧?”莊子說:“有這方面的意思?!钡茏訂枺骸澳敲次乙蕴斓貫榇?、以毫末為小,可以嗎?”
莊子道:“不可!任何物體,從度量上講無法窮盡,從存在的時間上講又無休無止;可以無限地分割下去,來無始,去無終。因此,大智大慧的人對待遠(yuǎn)近的看法是:小而不以為少,大而不以為多,知量上各無窮也。他博通古今:遠(yuǎn)古雖遙不可及,但不感困惑;近雖伸手可及,亦不踮腳去取,知時間上各無起止也。他知天道有盈虛消長、得失存亡,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他明白天道坦蕩,故生而不悅,死而無憾,知終始之變化也。計人之所知的東西,遠(yuǎn)不如其所不知的東西多;其生之時,不如其未生之時長久。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如此則迷亂而無所獲世。由此觀之,又怎能知道毫末就足以定為至小至細(xì)的界限呢?又怎能知道天地就足以窮盡至大之域呢?”
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您是說:大中有小,不要以大為大;小中有大,不要以小為小?!鼻f子道:“似不確切。不如說:大上有大,小下有小。大無窮,小亦無窮?!?br>弟子問:“那物里物外,怎樣來分別貴賤,怎樣去區(qū)別小大?”莊子道:“站在道的立場去看,萬物無貴無賤;站在物的立場來看,自貴而相賤;以世俗的觀點來看,貴賤不在自己本身,都以外在的榮辱毀譽(yù)作標(biāo)準(zhǔn)。以外在的差別去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如果懂得天地如同株米,毫末如同丘山,則無所謂大小之別也。古時候診堯、舜相禪讓而稱帝,但子之與燕王哈相禪讓而亡國;商湯王、周武王相爭而稱帝,但白公爭奪王位卻自取滅亡。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梁之行,貴賤有時,不一定常貴常賤。大柱可以撞破城門卻不能塞住洞口,用途不同也;騏驥一日奔馳千里,捕鼠不如貍貓,技能有別也;貓頭鷹夜能抓蚤,明察毫末,但白天即使雙目圓睜卻不見丘山,性能有限也。帝王禪接有不同的方式,或同姓相傳,或傳給他姓;三代間繼承的方式也不同,或父子相繼,或興兵討伐。但如不合時宜,有背世俗。則稱之為篡夫。如合其時,順其俗,則稱之為義士??梢娰F賤有時,不由自主也。我說弟子,你怎能了解貴賤之門、小大之家?”
真人行世,入火不熱,沉水不溺
弟子問:“怎樣才算了解大道的人呢?”莊子道:“了解道的人必定通達(dá)于理,通達(dá)于理的人必定明白權(quán)變,‘明白權(quán)變的人才不會因外物而害累自己。有至德的人,入火不覺熱,沉水不能溺,寒暑不能害,禽獸不能傷。這是因為他能明察安危,安于禍福,謹(jǐn)于去就,故沒有什么東西能損害他。”
弟子問:“世士真有至德之人嗎?”莊子說:“孔子即是?!钡茏訂枺骸昂我砸姷茫俊鼻f子道:“孔子周游列國,推行仁義,雖到處碰壁,仍堅持不懈。其憂國憂民之心,可敬可佩、可歌可泣也。一次,孔子游說到匡地,被衛(wèi)國人層層包圍時,仍彈琴高歌,滿不在乎。路人見孔子,問道:‘老師您有什么可樂的呢?’孔子說:‘過來!我告訴你吧:我早就忌諱貧窮。仍難免潦倒,命運所制也;我也早就向往騰達(dá),仍未得富貴,時運所限也。當(dāng)堯舜之時而天下無窮人,非智得也;當(dāng)繼紂之時而天下無通達(dá)者,亦非智失也。時勢使然也。行于水中不避蚊龍,此是漁夫之勇;行于陸上不避獅虎,此乃獵人之勇;白刃交于前,視死若生,此乃烈士之勇;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仲由,你且坐下。我的命運自有老天安排!’不一會兒,有身披銷甲的人走過來,向孔子道歉:‘很對不起先生!我們以為是陽虎,故包圍起來?,F(xiàn)在才明白誤認(rèn)先生了,我們馬上撤退!’孔子可謂通達(dá)權(quán)變的至德之人??!”
利害唯己,誰貴誰賤
弟子又問:“先生說,以道觀之。無貴無賤,無大無小。那么有沒有一定的是非標(biāo)準(zhǔn)呢?也就是說,先生您知道萬物有一個共同認(rèn)可的真理嗎?”莊子說:“我怎么知道?”“那您知道您所不知道的原因嗎?”莊子說:“我怎么知道?”“那么萬物就不可知了嗎?”莊子說;“我怎么知道?即使如此,我不妨嘗試著說說。怎么知道我所謂知不是不知呢?又怎么知道我所說的不知不是知呢?我且試著問你幾個問題:人睡在濕地上則會腰痛,泥鰍會這樣嗎?人在樹上則心驚膽戰(zhàn),猿猴會這樣嗎?這三者誰知真處?人喜歡吃蔬菜肉食,廖鹿吃草,蜈蚣愛吃蛇,貓頭鷹嗜鼠,人、獸、蟲、鳥這四者誰知真味?狙愛雌猿,麋愛與鹿交,鰍愛同魚游。毛嬙、麗姬,人認(rèn)為美;可魚見之則深入于水,鳥見之則高飛于天,麋鹿見之則遠(yuǎn)逃于野,這四者誰知真正的美色?在我看來,仁義之端,是非之途,或?qū)ξ矣欣?,或?qū)Ρ擞泻?,利害各有其?biāo)準(zhǔn),我怎能搞清其中的區(qū)別?”
弟子問:“您不知利害,那至人也不知利害嗎?”莊子說:“至人可神了!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fēng)振海而不能。象這樣的人,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對待生死尚且無動于衷,何況利害之端呢?”
逞能辯論,終于徒勞
弟子問:“辯論可否確定是非?”莊子答道:“假使我與你辯論,你勝了我,你就果真是,我就一定非嗎?我勝了你,我就一定是,你就一定非嗎?我倆有一個是,有一個非嗎?亦或都是,亦或都非嗎?我與你無法判斷,則人各執(zhí)己見,有所不明也。那我們請誰來訂正呢?請意見與你相同的人來裁判,既與你相同了,怎能判定呢?請意見與我相同的人來裁決,既與我相同了,怎能判決呢?請意見與我你都不同的人來裁決,既與你我都不同,又怎能斷定你我究竟誰是誰非呢?請意見與你我都相同的人來裁決,既與你我都相同了,又怎能裁定?那么我與你與人都不能確定誰是誰非,再又靠誰來判定呢?”
弟子深感困惑苦惱,問:“那怎么對待是非問題呢?”莊子道:“事物皆有兩面。從彼方面看,無不是彼,從此方面看,無不是此。自彼方看問題看不清楚,自此方看問題則很明白。故彼出于此,因彼而有此,彼此并生也。既然這樣,那么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此圣人不拘泥于是非之途,而明照于天道。此亦彼也,彼亦此也。彼亦有一是非,此亦有一是非,果真有彼此嗎?果真無彼此嗎?如彼此俱空,是非兩幻,彼此不對立而互為偶,則道存于其中了。這就叫道樞。執(zhí)道樞而立于環(huán)中,以應(yīng)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以道言之,是無定是,非無定非。照之以自然之明,而不固執(zhí)我見,則無是非之說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珊蹩?,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路,物稱之而有名。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因此,粗與細(xì),丑與美,正與斜,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fù)通為一。唯有曠達(dá)者知通為一!”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一天,莊子偕弟子穿行在崇山峻嶺之中。時值秋冬之際,萬木凋零,枯草遍野,黃葉漫卷,烏鴉哀號。莊子破帽遮頭,舊衣裹身,腳穿爛麻草鞋,踩著崎嶇的山路,迎著蕭瑟的秋風(fēng),望著慘淡的夕陽,不禁仰天長嘯、放聲高歌道:
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天下無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福輕干羽,莫之知載;
禍重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臨人以德。
殆乎,殆乎!畫地而趨。
迷陽迷陽,無傷吾行。
吾行卻曲、無傷吾足。
至樂無樂,至譽(yù)無譽(yù)
弟子不解,問道:“先生一向樂觀大度,今日為何悲歌哀嘆?”莊子道:“天下有至樂的國土嗎?有可以養(yǎng)生全身的訣竅沒有?身處當(dāng)今亂世,干什么正當(dāng),不干什么無兇?住在哪兒為安,逃向哪兒無險?依就什么可靠,舍棄什么無憂?喜歡什么合理,厭惡什么無禍?”。弟子道:“天下人所尊崇的,是富貴、長壽、美麗;所喜好的,是身安、厚味、美色、美服、音樂;所鄙棄的,是貧賤、病夭、丑陋;所苦惱的,是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昧、身不得美服、眼不得好色,耳不得好音樂。以上不就是常人的好惡避就、養(yǎng)生全身的道理嗎?先生還有何高見?”
莊子道:“倘若不能如愿,則大憂而懼,其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豈不是很愚蠢?想那貪富者,辛苦勞作,積財很多而木能用盡,其養(yǎng)身之法是知外而不知內(nèi);想那求責(zé)者,夜以繼日,思慮好壞,其養(yǎng)身之法是知疏而不知密。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壽者昏昏,久憂不死,何苦呢?其養(yǎng)生之法是知遠(yuǎn)而不知近。”弟子道:“先生之意,是說富貴、長壽等都是外在的東西,都不足以真正地養(yǎng)生。對吧?”
莊子點點頭,又道:“烈士是為天下所稱贊的人,未足以保全己身。你說烈士是該稱善還是不該稱善?若以為善,不能保全自己;若不以為善,卻能保全他人。古人道:忠諫不聽,則閉口莫爭。伍子胥忠諫強(qiáng)爭,結(jié)果被吳王害了性命;如不爭,伍子胥又難成忠臣之名。你說怎樣作才算善行?”
弟子似有所悟:“先生是說:名可害生,追求美名并非養(yǎng)生之道?”
莊子未置可否,繼續(xù)說:“今世俗之所作與所樂者,我也不知其樂果真是樂,果真不樂?我看世俗之所樂,不過是舉世群起追趕時髦,蜂涌向前如被鞭之羊,洋洋自得而不知何求,都自以為樂,我也不知是否真樂。不過,我視無為恬淡方是真樂,而世俗卻不以為然,以為是大苦?!?br>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認(rèn)為:至樂無樂,至譽(yù)無譽(yù)。”
莊子道:“對,對!無樂方為至樂,無為方可保命。天下是非果未定也,不過,無為可以定是非。至樂活身,唯有無為可以保命。為何這么說呢?你想:天無為而自清,地?zé)o為而自運。此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生。恍恍炮炮,不知所由;恍恍惚惚,不知所出;萬物紛紜,皆從無為而生。因此,天地?zé)o為而無不為,人誰能體會到無為的益處呢?”
無用之用,方是大用
莊子與弟子,走到一座山腳下,見一株大樹,枝繁葉茂,聳立在大溪旁,特別顯眼。但見這樹:其粗百尺,其高數(shù)千丈,直指云霄;其樹冠寬如巨傘,能遮蔽十幾畝地。莊子忍不住問伐木者:“請問師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無人砍伐?以至獨獨長了幾千年?”伐木者似對此樹不屑一顧,道:“這何足為奇?此樹是一種不中用的木材。用來作舟船,則沉于水;用來作棺材,則很快腐爛;用來作器具,則容易毀壞;用來作門窗,則脂液不干;用來作柱子,則易受蟲蝕,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壽?!?br>聽了此話,莊子對弟子說:“此樹因不材而得以終其天年,豈不是無用之用,無為而于己有為?”弟子恍然大悟,點頭不已。莊子又說:“樹無用,不求有為而免遭斤斧;白額之牛,亢曼之豬,痔瘡之人,巫師認(rèn)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會把它們投進(jìn)河里;殘廢之人,征兵不會征到他,故能終其天年。形體殘廢,尚且可以養(yǎng)身保命,何況德才殘廢者呢?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鼻f子愈說愈興奮,總結(jié)性地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一龍一蛇,與時俱化
師徒二人出了山,留宿于莊子故友之家。主人很高興,命兒子殺贗款待。兒子問:“一贗能鳴,一贗不能鳴,請問殺哪只?”主人道:“當(dāng)然殺不能鳴的?!钡诙?,出了朋友之家,沒走多遠(yuǎn),弟子便忍不住問道:“昨日山中之木,因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贗,因不材被殺。弟子糊涂,請問:先生將何處?”莊子笑道:“我莊子將處于材與木材之間。材與木材之間,似是而非,仍難免于累……”莊子欲言又止,弟子急待下文:“那又怎處世呢?有材不行,無材也不行,材與木材間也不行,究竟如何是好?”
莊子沉思片刻,仰頭道:“如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yù)無毀,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不肯專為。一下一上,以和為量,浮游于萬物之初,物物而不物于物,則還有什么可累的呢?此神農(nóng)、黃帝之法則也。至于物之性、人倫之情則不然:成則毀,銳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厚,不肖則欺。怎能免累呢?弟子記住,唯道德之鄉(xiāng)才逍遙啊!”
弟子道:“道德之鄉(xiāng),人只能神游其中;當(dāng)今亂世,人究竟怎樣安息?”莊子道:“你知道鵪鶉、鳥是怎樣飲食起居的嗎?”
弟子道:“先生的意思是說:人應(yīng)象鵪鶴一樣起居、以四海為家,居無常居,隨遇而安;象鳥一樣飲食:不擇精粗,不挑肥瘦,隨吃而飽;象飛鳥一樣行走:自在逍遙,不留痕跡?”莊子微笑著點點頭。
太多了,寫不完。你自己去下載吧。。。
寫歷史人物的高考作文素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人,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人物事略
盡善盡美 孔子對音樂的內(nèi)容與形式是非常重視的,它贊美古代樂舞《韶》及《九辯》完善的藝術(shù)形式。《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笨鬃釉u價《韶》樂盡善盡美。而對周朝樂舞《大武》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給以高度贊揚外,對其表現(xiàn)周武工伐紂滅商的戰(zhàn)爭功績的內(nèi)容卻給予批評:“《大武》,盡美未盡善也?!?br>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痹诳鬃有哪恐?,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fā)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hù)道??鬃右苍f:“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薄案欢汕笠?,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br>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碑?dāng)時孔子已帶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信任,還險些喪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君子固窮 孔子到達(dá)陳國,寄居在司城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國聽說孔子在陳蔡之間,便使人聘請孔子,準(zhǔn)備把有戶籍的民社方圓七百里之地封給孔子。孔子前往拜見回禮,從陳地往蔡地遷徒被圍閑,沒法行路,斷絕了糧食。隨從的弟子疲憊不堪,餓得站不起來。但孔子仍“講誦弦歌不絕”(講習(xí)誦讀,演奏歌唱,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子路生氣,來見孔子說:“君子亦有窮乎?”孔子說:“君子同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能固守窮困而不動搖,小人窮閑就胡作非為了)?!备嬲]君子任何艱難的時候,不管發(fā)生什么事情,也應(yīng)該維護(hù)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 孔子佇立于尼山腳下,望著滾滾遼河,觸景生情,禁不住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于司空見慣的流水綠波之中發(fā)現(xiàn)了深奧的道理,懊喪的情緒也如水般流去了。后來莊子在《莊子?知北游》中也有類似感嘆:“人生天地間,如白駒之過隙,忽忽而過?!毙稳輹r間流逝得非常快,這也是“白駒過隙”的來歷。
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過泰山,見有一位婦女在墳瑩旁痛哭哀號,于是詢問。婦女回答說:“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讓子路問道:“為什么不離開這個地方呢?”婦人回答道:“因為這里沒有苛捐雜稅的暴政。”孔子對隨從的弟子們說:“苛政對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待價而沽 孔子游說諸侯,想得到重用,卻四處碰壁,十分感傷,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貢得一美玉,來問孔子,是要收藏,還是找個識貨的賣掉??鬃哟舐晣@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意為:賣掉吧,賣掉吧,我正等著識貨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賞識自己的人才會出來效勞出力。
一、莊子簡介
莊子 (約公元前369梷前286),名周,宇子休,蒙城縣城東郊(今城關(guān)鎮(zhèn)東城路)人。曾為漆園吏,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xué)家。莊子是繼老子之后,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同時他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他以其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jīng)》)闡發(fā)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fā)展了道家學(xué)說,使之成為影響深遠(yuǎn)的哲學(xué)流派
(一)人物事略
濠梁之辯
莊子和惠子一一道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倐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魚游得多么悠閑白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葑诱f: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說: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循其本。子日 ‘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嚎上也(還是讓我們順著先前的話來說。你剛才所說的 ‘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的話,就是己經(jīng)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而我則是在壕水的橋上知道魚兒快樂的)?!肚锼?
鴟得腐鼠
惠子在魏國做宰相,莊子前去看他。有人對惠子說: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十分恐慌,在都城內(nèi)搜尋莊子,整整三天三夜。莊子去看他,對他說: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雛,子知之乎?夫鹓雛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雛過之,仰而視之口:‘嚇!’今子欲以子之魏國而嚇我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鹓雛,你知道嗎?鹓雛從南海出發(fā)飛到北海,不是梧桐樹它不會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實它不會進(jìn)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會飲用。正在這時一只鷂鷹尋覓到一只腐爛了的老鼠,鹓雛剛巧從空中飛過,鴟鷹抬頭看著鹓雛,發(fā)田一聲怒吼:‘哧!’如今你也想用你的魏國來怒吼我嗎?
材與非材
莊子行走于山中,看見一棵大樹枝葉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樹旁卻不去動手砍伐。問他們是什么原因,說:沒有什么用處。莊子說: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這棵樹就是因為不成材而能夠終享天年?。∏f子走出山來,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興,叫童仆殺鵝款待他。童仆問主人: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請問殺哪一只呢)?主人說:殺不能鳴者。第二天,弟子問莊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鵝,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道: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我將處于成材與不成材之間)。
莊周夢蝶
莊子為了說明物化的道理,講了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莊子說這就叫物化。簡單的一個故事,既表現(xiàn)了一種人生如夢的人生態(tài)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莊周與蝴蝶的關(guān)系揭示出來。形而下的一切,盡管千變?nèi)f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莊周也罷,蝴蝶也罷,本質(zhì)上都只是虛無的道,是沒有什么區(qū)別的。
鼓盆而歌
莊子回到家不到一年,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來吊唁,見莊子正盤腿坐地,鼓盆而歌?;葑迂?zé)問道: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人家與你夫妻一場,為你生子、養(yǎng)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還鼓盆而歌,豈不太過分,太不近人情了嗎)?莊子說: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不是這意思。她剛死時,我怎會獨獨不感悲傷呢?思前想后,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來,也就不感悲傷了)。他主張人生在世,要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人樂觀豁達(dá)。
莊子陪葬
莊子快要死了,弟子們l打算用很多東西作為陪葬。莊子說: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吾葬具豈不備邪?弟子說: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說: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孫臏,戰(zhàn)國時代著名軍事家,孫武后裔。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鄄(今鄄城北)一帶人,主要活動于齊威王時期。
人物事略
師從鬼谷子孫臏,自幼聰慧。不幸幼年喪父,二哥孫虎因兵亂走失。孫臏立志拜師學(xué)藝,造福百姓。當(dāng)時楚國有位學(xué)者,姓王名栩,精通兵法,武藝高強(qiáng),隱居鬼谷山中收徒傳藝,世人尊稱"鬼谷先生",孫臏于是學(xué)藝于鬼谷先生。與孫臏一起學(xué)藝的還有龐涓、蘇秦、張儀,被后人稱為"鬼谷四友"。
因才遭妒龐涓是其同學(xué),孫臏勤奮好學(xué),為人忠厚,與師兄弟們相處和善。而龐涓卻心胸狹窄,驕傲自大,嫉賢妒能。龐涓比孫臏先下山,做了魏惠王的大將軍。他自認(rèn)為才能不及孫臏,就悄悄派人召孫臏到他那里共事。等孫臏到了以后,龐涓設(shè)計陷害孫臏,削去了他的兩只膝蓋骨(古代稱為臏擯刑),想使孫臏的才能不得顯現(xiàn)于世。這是"孫臏"這一名字的由來。
逃魏奔齊孫腔被削去了膝蓋骨后,成了殘疾人,并且是受人賤視的"刑徒"。有一天,他聽說齊國的使者到了魏國郡城大梁,就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會見了齊使,陳說自己的遭遇、行軍布陣的策略及政治主張。齊國的使臣大為感動,認(rèn)為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車把他帶回齊國。
賽馬顯才孫臏到齊國時,齊威王即位不久。齊國王公貴族常以賽馬為樂。有一次,孫臏去看田忌和齊威王賽馬。孫臏出主意說:"將軍先用下等馬和威王的上等馬賽,再用上等馬和他的中等馬賽,用中等馬和他的下等馬賽。"田忌照做了,結(jié)果一負(fù)兩勝。以往比賽,田忌都輸給了齊威王,這次齊威王對田忌突然贏了自己感到奇怪,就問他用的是什么辦法。田忌借機(jī)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召見孫臏,跟他談?wù)摫ê椭螄?,威王衷心信服?遂以為師"。
圍魏救趙公元前354年,趙國出兵攻占了衛(wèi)國的漆和富丘,衛(wèi)國原來就依附于魏國,當(dāng)受到趙國的軍事壓力后,衛(wèi)國屈服了。魏惠王為了奪回屬國,以龐涓為將率軍伐趙,兵圍邯鄲。次年,邯鄲在久攻之下己岌岌可危,趙國便向齊國求救。齊國應(yīng)趙國之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向田忌提出"批亢搗虛"、"疾走大梁"、"攻其所必救"的戰(zhàn)略。田忌依計而行,令一部輕兵乘虛直趨魏都大梁,而以主力埋伏于龐涓大軍歸途必經(jīng)的桂陵之地。魏惠王見齊軍逼進(jìn),急令龐涓回師自救。剛剛攻下邯鄲的龐淚聞大梁告急,急率疲憊之師回救。至桂陵時,遭到齊軍迎頭痛擊,幾乎全軍覆滅,龐涓僅以身免。
馬陵之戰(zhàn)公元前342年,魏國發(fā)動對韓國的戰(zhàn)爭。韓國遂派使向齊國求救。齊威王采納孫臏"深結(jié)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議,在魏韓兩國幾經(jīng)激戰(zhàn),韓危魏疲之際,再次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韓。孫臏依然采用圍魏救趙的計策,率兵長驅(qū)魏境,兵鋒直逼大梁。魏國鑒于桂陵之戰(zhàn)的教訓(xùn),遂撤韓國之圍,調(diào)十萬大軍,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副,準(zhǔn)備與齊軍進(jìn)行一場戰(zhàn)咯性決戰(zhàn)。孫臏為調(diào)動敵人,創(chuàng)造戰(zhàn)機(jī),果斷引兵東撤。他命令軍隊進(jìn)人魏境先砌十萬人做飯的灶,第二天砌五萬人做飯的灶,第三天砌三萬人做飯的灶。龐涓行軍三日,特別高興地說:"我就知道齊軍膽小怯懦,進(jìn)人我國境才三天,開小差的就超過了半數(shù)?。?于是放棄了他的步兵,只和他的輕裝精銳部隊,日夜兼程地追擊齊軍。孫臏估計他的行程,當(dāng)晚可以趕到馬陵。孫臏就叫人砍去樹皮,露出白木,寫上:"龐涓死于此樹之下。"命令一萬名善于射箭的齊兵,隱伏在馬陵道兩邊,說:"晚上看見樹下火光亮起,就萬箭齊發(fā)。"龐涓當(dāng)晚果然趕到砍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白木上寫著字,就點火照樹干上的字,上邊的字還沒讀完,齊軍伏兵就萬箭齊發(fā),魏軍大亂,互不接應(yīng)。龐涓自知無計可施,敗成定局,就拔劍白刎,臨死說:"遂成豎子之名!"齊軍就乘勝追擊,把魏軍徹底擊潰,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回國。孫臏也因此名揚天下。
回歸田園、著書立說齊宣王拜田忌為右丞相,孫臏為左丞相。不料一些朝中權(quán)貴大臣不斷向宣王進(jìn)讒言,宣王起了疑心。孫臏知道后,即勸田忌一同棄官隱居。孫臏回到自己的老家,在這里寫成了《孫臏兵法》繼承和發(fā)展了《孫子兵法》的軍事戰(zhàn)略思想,這是一部享譽(yù)世間的兵家寶書。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毫州市)人。
人物事例
疑殺華佗 晚年的曹操患了頭腦痛風(fēng)癥,僚臣華歆向他推薦了神醫(yī)華倫。遺憾的是,當(dāng)華倫指出其癥因風(fēng)而起,病根入腦,風(fēng)涎不能出,枉服湯藥,須利斧開腦取風(fēng)涎方可根除時,曹操竟疑心華佗是想乘機(jī)害他性命,遂將華佗殺了,一代神醫(yī)命絕于世。
廢除寒食節(jié) “寒食節(jié)”相傳起于春秋時嚴(yán)明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人們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一百余天。曹操有一年視察并了解當(dāng)?shù)匕傩盏纳蠲袂闀r,發(fā)現(xiàn)民間百姓每年度過“寒食節(jié)”的方式,己經(jīng)非常嚴(yán)重地影響和危害了老百姓的身體健康,于是下令廢除。
提倡薄葬 218年,曹操頒布了一道《終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將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為壙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樹。一年后,他為自己準(zhǔn)備了送終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遺囑說:我如果死了,請按當(dāng)時季節(jié)所穿衣服入殮,金玉珠寶銅器等物,一概不要隨葬。曹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割發(fā)代首 有一次,曹操大軍經(jīng)過農(nóng)田,看見田里莊稼豐收在望,于是下令凡踐踏麥田的,就斬首示眾。不料自己的馬受驚而一下子躥入麥田中,踐踏壞了一塊麥田。為了實踐自己的命令,取信于民,于是就割了自己的頭發(fā)來代替。
望梅止渴 曹操征張繡時,路上缺水,將士皆渴,于是他以鞭虛指著前面說有梅林,軍士聽說后均感到口中生津,不那么渴了,最終走出了困境。
煮酒論英雄 一日,曹操與劉備邊喝酒邊評論天下英雄,曹操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zhí)匙箸,不覺落于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劉備于是從容俯首拾箸說:“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丈夫亦畏雷乎?”劉備說:“圣人迅雷風(fēng)烈必變,安得不畏?”意即連圣人對迅雷烈風(fēng)都會失態(tài),我怎能不怕呢?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曹操于是不疑劉備。
裸足迎才 許攸來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覺,一聽舊友許攸來投,連忙從床上跳下來,鞋襪不穿,跑出恭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操先拜于地。許攸一見,感慨萬千。
東臨碣石 公元207年,統(tǒng)一北方的大局已定。仲秋八月,秋高氣爽,曹操親率威武之師,滿懷勝利豪情,長驅(qū)東進(jìn)。渤海西南岸有一山突兀,靈秀獨鐘,曹操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滄海,歌以詠志。于是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觀滄?!?。
濫殺無辜 董卓敗亂朝綱,曹操帶領(lǐng)兒個人逃回鄉(xiāng)里,經(jīng)過友人成皋呂伯奢的家。伯奢出去了,只有他的五個兒子。夜晚聽到他們食器碰撞的聲音,誤以為是想謀害自己,于是在夜里殺了他們。而且還凄愴地說:“寧可我負(fù)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fù)我!”由此可見曹操陰險冷酷的權(quán)謀。
曹操焚稿 《三國演義》第六十回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張松出許都求見曹操,曹操見張松矮小,相貌又丑,便有意冷落他,邊洗足邊接見,使張松憋了一肚子氣。次日,曹操掌庫主簿楊修拿出曹操新著兵書《孟德新書》給張松看,意欲示曹操的大才。張松看了一遍即記了下來,故意笑曰:“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誦,何為新書?此是戰(zhàn)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為己能。”楊修不信,張松說:“如不信我試誦之?!彼鞂ⅰ睹系滦聲窂念^至尾朗誦一遍,并無一字差錯。楊修大驚,就去告知曹操,曹操奇怪地說:“莫非古人和我想的都一樣?”認(rèn)為自己的書沒有新意,就讓人把那本書燒了。
生性多疑 曹操死后采取了“疑冢”的措施。布置疑冢,一方面為了防止盜墓,另一方面,也和他生性多疑有關(guān)。傳說,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郵城所有的城門全部打開,七十二具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城門抬出。從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謎隨之懸設(shè)。
韓信(?—前196)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陳勝、吳廣起義后,韓信始投項梁,繼隨項羽,后從劉邦(見漢高祖劉邦)。漢高祖元年(前206),經(jīng)丞相蕭何力薦,始為大將,協(xié)助劉邦制定了還定三秦以奪天下的方略。
人物事略
胯下之辱淮陰有個屠戶侮辱韓信,說:“雖長大,好帶刀劍,怯耳”。并當(dāng)眾侮辱他說:“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表n信注視了對方良久,慢慢低下身來,從他的胯檔下爬了出去。街上的人都恥笑韓信,認(rèn)為他是個怯懦之人。
命運多舛秦末,項梁起兵反秦,渡過淮河北上,韓信此時帶著寶劍投奔了項梁,留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后,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韓信多次給項羽獻(xiàn)計,項羽不予采納。
離楚歸漢韓信離開楚軍,投奔劉邦,做管理倉庫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來韓信坐法當(dāng)斬,同案的十三人都己處斬,就要輪到韓信了,韓信舉日仰視,說:“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夏侯嬰覺得此人話語不同凡響,看他相貌威武,就同他交談,很欣賞他,于是進(jìn)言漢王。漢王封韓信一個管理糧餉的官職,沒有發(fā)現(xiàn)他與眾不同的地方。
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多次同蕭何交談,得到蕭何的賞識,卻始終不被劉邦所重用,于是乘月而走。蕭何聽說韓信走了,來不及向劉邦報告便騎上馬去追韓信。追上韓信后,蕭何問韓信為什么要走,韓信說:“漢王不信任我,不用我,我留在這兒也沒什么意思,想去投奔別人?!笔捄握f:“你先別走,和我一塊回去。如果這次漢王再不封你為大將,你再走也不遲呀?!痹谑捄蔚脑偃龖┣笙?,韓信勉強(qiáng)跟蕭何回去了。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有一回,漢高祖劉邦在和韓信的閑談中,議論朝中將領(lǐng)的軍事才能。到后來,劉邦問韓信:"你看我能指揮多少軍隊呢?"韓信說:"陛下您最多能指揮十萬人。"劉邦又間:"那么你能帶多少兵呢?"韓信說:"我?guī)П蕉嘣胶茫ǘ喽嘁嫔疲?反映出韓信的自信。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劉邦與韓信議定元年八月吉日,出師東征。當(dāng)時出征的棧道已被燒毀,不能行軍。問韓信該如何進(jìn)兵,韓信提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于是派了兵士幾百人,裝作去修建棧道,自己卻率領(lǐng)三軍,悄悄地從南鄭出發(fā),偷渡陳倉。
斷水塞流,大破聯(lián)軍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九月,韓信與齊楚聯(lián)軍對峙于濰水。韓信連夜秘密派人裝滿一萬多個沙袋,將濰水上游堵起來,這樣下游河水變淺了。次日上午。當(dāng)齊楚聯(lián)軍剛剛走到河心,韓信暗令埋伏在上游的漢軍扒開沙袋,飛瀉而下的大水將正在渡河的齊楚聯(lián)軍截為兩段,被大水卷走的士兵不計其數(shù)。韓信回兵追殺過去,一舉全殲了已過河的齊楚聯(lián)軍。齊王逃跑,尤且(齊楚聯(lián)軍主帥)戰(zhàn)死,留在東岸尚未渡河的齊楚聯(lián)軍見主帥已死,紛紛棄甲曳兵,落荒而逃。就這樣,漢軍一舉占領(lǐng)了齊國全境。
四面楚歌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漢兩軍在該下(今安徽靈璧南)展開決戰(zhàn)。劉邦以韓信為主將,統(tǒng)一指揮各路大軍。項羽指揮十萬楚軍,從正面向漢軍陣地猛攻。韓信采用典型的側(cè)翼攻擊戰(zhàn)法,令漢軍中軍稍稍后退,避開楚軍銳氣,而將兩翼展開,實行側(cè)擊,然后再令中軍推進(jìn),一下子完成了合圍。人夜,韓信令漢軍四面唱起楚歌,楚軍喪失斗志,被漢軍一舉聚殲于垓下。項羽眼見大勢己去,自剔于烏江邊。歷時五年的楚漢戰(zhàn)爭以漢王劉邦奪得天下而告終。
司馬遷(前 145或前 135梷前87?)
西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人。太初元年(前I04),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替李陵辯護(hù),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xù)發(fā)憤著書,終于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
人物事略
少年司馬遷 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親司馬談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達(dá)三十年之久。司馬遷10歲起誦讀《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啟蒙教育。淵源久長的家學(xué)對他后來治學(xué)道路有深刻的影響。后隨父去長安,同當(dāng)時著名經(jīng)學(xué)大師孔安同、董仲舒學(xué)習(xí)《古文尚書》和《春秋》。19歲為補(bǔ)博士子弟。
游歷天下 20歲開始了他的游歷生活。他的足跡到達(dá)會稽,訪問夏禹的遺跡:到過姑蘇,眺望范蠡眨舟的五湖:到達(dá)淮陰,訪求韓信的故事:到過豐沛,訪問劉邦、蕭何的故鄉(xiāng):到過大梁,訪問夷門,并考察秦軍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過楚,訪問春申君的宮殿遺址:到過薛地,考察孟嘗君的封邑:到過鄒魯,拜仰孔孟的家鄉(xiāng)。此外,他還北過涿鹿,登長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壯游使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
臨危父命 司馬遷的父親病危時,拉著兒子的手,流著眼淚對他說:“……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著做太史,千萬不要忘記我一生希望寫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yè),不要忘記啊!”這一番諄諄囑托極大地震動了司馬遷,他看到了父親作為一名史學(xué)家難得的使命感和責(zé)任感,他也知道父親將自己畢生未竟的事業(yè)寄托在白己的身上。
修著歷法 太初元年(前104),司馬遷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qū)O卿、壺遂及歷官鄧平、落下閎、天文學(xué)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歷法。經(jīng)這批專家通力合作,反復(fù)計算、選擇,終于在這年五月制定出新歷,這就是著名的《太初歷》
仗義執(zhí)言 天漢二年 (前99),李陵出征匈奴時被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罵李陵投降可恥。司馬遷辯言:"李陵轉(zhuǎn)戰(zhàn)千里,矢盡道窮,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投降,尚屬情有可原。臣以為只要他不死,他還是會效忠漢朝的。"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rèn)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護(hù)短開脫,把他投人監(jiān)獄,并處以腐刑。
忍辱負(fù)重 不幸的遭遇,尤其是腐刑,使司馬遷精神受到極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殺。但他想起了父親的遺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孫子、韓非等在逆境中發(fā)憤有為鼓勵自己,終于以驚人的意志忍辱負(fù)重地活了下來。經(jīng)過六年的囚禁生活,終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巨著一一《史記》
史書體系 《史記》開創(chuàng)了“紀(jì)傳體”體例。何謂紀(jì)傳體呢?紀(jì),指本紀(jì),即皇帝的傳記:傳,指列傳,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傳記。在《史記》中以本紀(jì)、表、書、世家、列傳五體結(jié)構(gòu),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為主體的歷史編纂學(xué)方法。司馬遷創(chuàng)造性地把這五種體裁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系。
開綜合纂史之法 《史記》開創(chuàng)了政治、經(jīng)濟(jì)、民族、文化等各種知識的綜合纂史方法?!妒酚洝返谝淮伟颜?、經(jīng)濟(jì)、文化各個方面都包容在歷史學(xué)的研究范圍之內(nèi),從而開拓了歷史學(xué)研究的新領(lǐng)域,推動了我國歷史學(xué)的發(fā)展。
荊軻
戰(zhàn)國末期衛(wèi)人,先世為齊人,喜好讀書擊劍。衛(wèi)人稱之為“慶卿”,后游歷到燕國,被當(dāng)?shù)胤Q為“荊卿”(或荊叔)。后來,由燕國智勇深沉的“節(jié)俠”田光推薦給太子丹,拜為上卿。后刺殺秦王不中,被殺。
人物事略
結(jié)識高漸離荊柯到燕國之后,跟那里一屠狗者和一位善于擊筑的高漸離很投合。荊柯喜歡喝酒,每天都跟屠狗的人和高漸離在燕國街市上喝酒,喝到興頭上之后,高漸離擊筑,荊柯隨著筑曲在街市上唱歌,以此相樂。過后又相對哭泣,旁若無人。遂與高漸離成為知己。
田光識才荊柯到了燕后,與田光相識,田光知他并非一個平庸的人,非常欣賞他。恰逢燕太子丹在秦國當(dāng)人質(zhì)后逃回燕國,尋求報復(fù)秦王的人。鞠武推薦田光,田光推薦了荊卿??墒翘拥μ锕獠⒉恍湃?,田光認(rèn)為長者辦事,應(yīng)該不讓人懷疑;一個人辦事卻讓人懷疑,就算不上是有節(jié)操的俠義之人了,于是自殺。
相遇燕丹燕太子丹為了刺殺秦王,委托荊軻以大任,并且懇請荊軻不要謙讓推辭,于是把荊卿尊為上卿,請他住上等賓館。太子每天都上門問候,準(zhǔn)備最豐盛的酒席,隔不多久就獻(xiàn)上珍異物品,車騎之類,荊柯有感于太子丹的誠意,于是與之相謀。
謀計樊於期樊於期本為秦將,因事得罪于秦王而出逃到燕。只有得到樊將軍的首級和燕國督亢的地圖去奉獻(xiàn)給秦王,秦王才會樂于接見荊軻,這樣才有刺殺秦王的機(jī)會。荊軻知道太子于心不忍,便背著太子私下去見樊於期,用道理說服了他,樊於期自刎而死。
易水蕭蕭太子以及知道荊軻要去刺殺秦王這件事的賓客,部一身素裝來送別荊軻。至易水之上。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fēng)蕭蕭分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復(fù)為羽聲慷慨,士皆填目,發(fā)盡上指冠。于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己不顧。
謀計于蒙嘉荊軻帶著價值千金的禮物,厚贈秦王寵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蒙嘉替荊軻先在秦王面前說:“燕王確實被大王的威嚴(yán)震懾得心驚膽戰(zhàn),不敢出動軍隊抗拒大王的將士,情愿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子,謹(jǐn)此砍下樊於期的首級并獻(xiàn)上燕國督亢地區(qū)的地圖,裝匣密封。燕王還在朝廷上舉行了拜送儀式,派出使臣把這種情況稟明大王,敬請大王指示?!鼻赝趼牭竭@個消息,非常高興。
智解危機(jī)秦王布置九賓的禮儀,在咸陽宮接見燕國的使者。荊柯捧著有樊將軍頭顱的匣子,秦舞陽捧著裝有地圖的匣子,依次走到臺階下面。秦舞陽內(nèi)心害怕,臉色突然變了,秦國的大臣對此都驚疑起來。荊軻回頭對秦舞陽笑了笑,上前對秦王謝罪說:"北方邊遠(yuǎn)地區(qū)的粗俗人,不曾見過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寬恕。"
圖窮匕見在秦殿上,荊軻取出地圖捧著它獻(xiàn)給秦王,地圖展完了,匕首忽然露了出來。荊軻乘勢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迅速拿起匕首向秦王胸口刺去。匕首沒有刺到秦王,秦王大驚,嚇得連連后退,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著。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臺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guī)矩,沒有秦王命令是不準(zhǔn)上殿的,秦王撥出了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扔過去,卻沒有擊中。武士們這時沖上來,把荊軻殺死了。
齊物論排序具體如下:
1、“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也是魚的臺詞。
2、“蝴蝶是我,我就是蝴蝶”,魚的人物設(shè)計。
3、“人非草木,安知草木無情?”此句也是借鑒著名的濠梁之辯。
4、“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5、“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p>
莊周的最新皮膚,這款皮膚命名為高山流水,是王者榮耀與古琴文化聯(lián)動的皮膚。對于這個周年慶限定皮膚結(jié)果,我個人認(rèn)為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指的是這款皮膚延續(xù)了此前的周年慶皮膚套路,都是文化聯(lián)動皮膚,同時所屬的英雄有一定人氣但絕非最熱門的英雄;而意料之外則是指雖說是古琴聯(lián)動皮膚,但最終沒有給到諸葛亮或周瑜,這個結(jié)果還是讓許多小伙伴吃驚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55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普洱茶茶道有何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