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也有介紹過一些茶藝知識、茶具知識,今天跟家介紹烹茶技術(shù)相關(guān)的六大弄茶手法,只要將這六大弄茶手法學(xué)會,并能流暢操作,那么你就算是踏入茶藝的大門了!一起來看看這六大弄茶手法是什么吧。
取用器物手法
別看就是泡個茶,但是從取用茶器時便有手法的要求,對于不同的器物就有不同的取用手法,一定要分清。
捧取法:
對于茶罐、箸匙筒、花瓶等物,我們在取用的時候都要采用捧取法。這個方法最重要的是雙手安放的位置,首先將雙手放在前方桌沿,或者搭于胸前。然后把雙手向兩側(cè)移至肩寬,雙手掌心相對捧住器物的基部,慢慢移到需要安放的位置,輕輕放下后收回。
端取法:
主要對于賞茶盤、茶巾盤、扁形茶荷、茶匙等物采用端取法。端取時要雙手手心向上,但掌心下凹,平穩(wěn)的移動物件到需要安放的地方。
溫具手法
溫具其實作用很大。溫具之后,首先是器具得到了清洗,再有溫?zé)岬钠骶呔拖癖粏拘蚜松?。這樣投茶的時候器具是溫?zé)岬?,搖香就能讓茶葉發(fā)出更好的香味!
溫杯法:
對于大茶杯,右手提壺逆時針轉(zhuǎn)動把水沿茶杯壁沖進(jìn)去,水量在杯子的三分之一就夠了,保證茶杯內(nèi)外均能用開水燙到即可;對于小茶杯,在翻杯時把茶杯相連排成一字或者圓圈,右手提壺把水杯倒?jié)M,使茶杯內(nèi)外均用開水燙到即可。
溫蓋碗法:
方法和溫大茶杯的方法類似,但是細(xì)節(jié)要繁瑣一些。
注入熱水后,用右手大拇指和中指搭在碗身中間部位,食指抵住蓋鈕下凹處;左手托碗底,端起蓋碗,右手呈逆時針轉(zhuǎn)動,使蓋碗內(nèi)各部位接觸熱水。倒水時右手提蓋鈕把碗蓋靠右斜蓋;端起蓋碗移到水盂上,水從蓋碗左側(cè)倒進(jìn)水盂。
溫壺法:
開蓋時需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按在壺鈕上,揭開壺蓋,把壺蓋放到茶盤中。倒水時右手提壺,按逆時針方把水順茶壺口倒入,使水從高處沖入茶壺把水倒進(jìn)茶壺的1/2時再低斟,讓開水壺及時斷水,輕輕放下。加蓋就是開蓋順序的顛倒。蕩壺時將雙手取茶巾放在左手手指上,右手把茶壺放在茶巾上,雙手按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使茶壺各部分充分接觸開水。倒水是根據(jù)茶壺的樣式把水倒進(jìn)水盂。
溫盅及濾網(wǎng)法:
揭開盅蓋,把濾網(wǎng)放到盅內(nèi),倒開水即可。
提壺手法
因為茶壺的大小、外形不一,所以提壺手法就要根據(jù)不同類型的茶壺有所改變。
側(cè)提壺
大型壺:用右手的食指、中指勾住壺把,而左手食指、中指按住壺鈕或蓋;
中型壺:用右手食指、中指勾住壺把;
小型壺:和中型壺不同的是把右手食指換成拇指,依然中指勾住壺把。
飛天壺:右手大拇指按住蓋鈕,其他四指勾住壺把。
提梁壺:
右手除中指外四指握住提梁,中指抵住壺蓋。
無把壺:
右手握住茶壺口兩側(cè)外壁。
握杯手法
在茶藝中握杯也是大有講究!要美觀好看,還不能燙手。
大茶杯,無柄杯:
一般就是右手握茶杯底部,而女士通常用左手指尖托杯底更優(yōu)雅。
有柄杯:
除了要用右手食指、中指勾住杯柄,女士最好還是左手指尖輕托杯底。
聞香杯:
用右手把聞香杯握在掌心,或者捧在兩手間。
品茗杯:
右手大拇指、中指握杯兩側(cè),無名指抵住杯底,食指及小指自然彎曲;女士可以做蘭花指狀,然后左手指尖托住杯底。
蓋碗:
右手大拇指與中指扣在杯身兩側(cè),食指按在蓋鈕下四處,無名指和小指搭住碗壁。女士雙手把蓋碗連杯托端起,放在左手掌心。
翻杯手法
翻杯禮是茶藝中的一個重要禮節(jié),有茶藝表演的性質(zhì),是一種茶藝禮儀,一般要經(jīng)過專業(yè)培訓(xùn),這里簡單說一下,大家可以找視頻練習(xí)。
無柄杯:
握茶杯的左側(cè)基部,左手用大拇指輕托在茶杯的右側(cè)基部;雙手翻杯成手相對捧住茶杯。
有柄杯:
右手反手握杯,左手手背朝上用大拇指、食指與中指輕扶茶杯右側(cè)基部;雙手同時轉(zhuǎn)動手腕,茶杯輕輕放下。
沖泡手法
茶水沖泡時,要坐正身體,保持頭正身直、目不斜視,雙肩齊平、抬臂沉肘。
如果水壺較沉,可以雙手取茶巾放在左手上,右手提壺左手托住壺底;然后把水注入茶杯中。另外往杯中注水時還有注意力度,不同的茶葉要有不同的方式。比如緊壓茶的潤茶,沖泡普洱茶
茶道流程與注意事項
茶道流程與注意事項,茶道是喝茶時候的感悟,茶道的程序是指喝茶的一個過程,茶道流程與注意事項是有很多的呢,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茶道流程與注意事項的相關(guān)資料。
茶道流程與注意事項1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唐代要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
古人品茶講究六境:擇茶、選水、侯火、配具、環(huán)境和品者修養(yǎng),一招一式有極嚴(yán)格的要求和相應(yīng)的規(guī)范。
宋代品茶有一條法則,叫做“三點”: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景
色宜人為一;風(fēng)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明代品茶要求更為嚴(yán)格細(xì)致,有“十三宜”和“七禁忌”?!笆恕奔矗?/p>
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吟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賞鑒,十三文僮。
“七禁忌”,即:一不如法,烹點不得法;二惡具,茶具不清潔;三主
客不韻,主人,客人舉止粗俗;四冠裳苛禮,過于拘束禮儀;五葷肴雜陳,茶貴清,一案葷腥,不能辨味;六忙,沒有品茶的工夫;七壁間案頭多惡趣,環(huán)境布置俗不可耐。
因此,品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說法。
【茶道表現(xiàn)形式】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有三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shù)品嘗形式。
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面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yōu)劣的一種品茶藝術(shù)。斗茶又稱為茗戰(zhàn),興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帶。斗茶是古代品茶藝術(shù)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湯花,最后斗茶者還要品茶湯,確實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勝利。
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qū)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shù)的流風(fēng)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后來在安徽祁門地區(qū)也有盛行。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以及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泡茶禮儀】
室內(nèi)基本陳設(shè):茶師位置一般在室內(nèi)北面,對面隨意擺放幾張繡墩作為主人和客人的座位。中式茶道中的坐次很隨便,不拘一格,主要是感受自然的氛圍(日本茶道中客人皆列排坐于室內(nèi)的左右兩邊,皆嚴(yán)襟正坐,座次的.排位很關(guān)鍵,品茶時將杯子傳遞每人只品一口,有點類似先秦時朝會的感覺,氛圍莊嚴(yán)肅穆)茶師用一長條方桌,背后設(shè)一屏風(fēng),中間一坐墩,桌左邊設(shè)茶洗、水,桌右邊擺設(shè)一插花花瓶。茶師坐著事茶,侍女捧案于旁邊。
準(zhǔn)備器具:一茶座(最好表面帶格為漏水裝置);一茶煲(盛開水用);一茶爐(煮茶用,旁最好帶有小擋風(fēng)屏);一茶洗(洗茶杯用);一茶葉罐(裝茶葉用);一茶罐(搗茶葉用)、茶勺(盛茶葉用)、茶漏(盛茶湯用)、茶搗(搗碎茶葉用)、茶竹(夾茶杯用的夾子)放于一瓶里;一小香爐,茶座上擺放一套聞香杯、一套品茗杯,外加茶壺。
對主客要求:做到安靜,有禮有序,正裝出席,不說話私語,主人禮讓客人。
對茶師要求:動作有序不緊不慢,莊重,行動優(yōu)雅(注重)有禮。人員一般為一茶師,兩陪侍侍者,侍者站屏風(fēng)左右斜向捧案而立,無案時應(yīng)合手而立(合手,手搭于腹前掩于袖中)茶師與侍者行禮時都應(yīng)合手而鞠躬。
儀式:
待客賞境(茶境)——茶藝前,主客聚齊,主人與客人依次行禮問安,一般是客人行禮,主人答禮。主人招待客人,陪其談話,順便請客人參觀茶室,主人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布置,并請客人點評,作為話題。
品初禮茶——茶藝開始前,主客落座,這時都不再講話,茶師率其侍女進(jìn),到桌前,橫列一排鞠躬致敬,主客起身答禮,然后皆落座。茶會便正式開始。
凈手焚香——侍女先捧水盆進(jìn),茶師凈手(象征性)然后依次走到客人跟前,先客后主,主客也需凈手。古代人認(rèn)為茶事是心誠莊重的,同時亦要保持清潔,凈手無疑已等于凈心)然后茶師點燃香爐,一放于自己桌上,一讓侍女放于客人坐中間的矮案上。靜氣之香在茶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增添意境外,還利于調(diào)節(jié)氣氛,增添平和的氣息,更利于在座人們心靈之間的聯(lián)系交流。
展示茶具——然后茶師將茶具放于案上,侍女捧案將茶具(主要是茶杯)分發(fā)給客人供其觀賞點評。
洗茶
巖泉初沸——第一步先煮水,泡茶道直接用開水沖泡茶葉末即可。(唐宋時期的煎茶法則是將茶餅直接煮成茶湯,因此第一步需要“搗茶-煮茶-調(diào)茶”,用茶勺取茶葉放入茶罐中,用茶搗將茶葉搗碎,搗時要慢,細(xì),雅;再將茶葉放入茶爐中,注入開水煮茶;煮好后,用茶拌輕調(diào)茶湯,盛起復(fù)放回,調(diào)法很有技藝)。
洗茶 孟臣三沐——水開(茶湯煮好)后,用茶漏盛開水輕輕淋洗于茶壺上(謂之溫壺);再打開茶爐,用茶漏盛茶湯注入茶壺中,盡量注過多量的水,然后用壺蓋輕輕一掃,茶湯順流淋滿壺身(沖泡);然后蓋上壺蓋,再盛茶湯淋壺身(使茶壺里外皆有茗香)。(在沒興用茶壺泡茶之前,直接用茶漏將煮好得茶湯淋于茶杯上,也為三淋,第一步用開水輕淋杯身,第二步注入茶湯,第三步復(fù)用茶湯整個淋之,淋法有技藝,或沖或滴,或緊或慢)后來有了茶壺,不同茶器質(zhì)料泡茶時能更加有利于保存味道,例如紫砂,還有一種茶壺,頂蓋處有孔,這樣是使茗香能散發(fā)出來,同時又利于蒸發(fā)味佳,明茶藝愛用露孔散氣,稱之為“茗香壺”。
洗杯-溫杯-熏杯——與料理茶壺是一樣的,茶杯也需要溫-洗-薰,這邊用精致的茶壺還須泡上一些時間,先取出手帕(最好為綢巾)放于桌上疊成小方,逐個擦拭茶杯,再用茶夾夾杯依次放入茶洗中過水清洗,再夾茶杯于茗氣前滾熱溫燙,最后將茶杯放于香爐前熏香靜氣。
盛湯倒茶——茶泡好后,依次往茶杯里注水,玉液回壺,如果茶壺是“茗香壺”的話,還可將茶杯里的水重新澆回茶壺中。 茶香合壁、遞手傳香——回壺后,再次注入茶水,這回將聞香杯蓋于其上,左手托起,右手覆于杯上,端至胸前,左右晃三次,是為茶茗之香與茶氣之香交合在一起,然后取下聞香杯,雙手端于鼻前,捻轉(zhuǎn)而嗅,然后侍女再將聞香杯奉與客人,客人依次如狀品嗅。
奉茶——將所有茶杯注上茶水后,取聞香杯覆于其上,再取絲帕覆茗香上反復(fù)靜氣,然后將絲帕放于左手,用右手折疊,將茶杯放于絲帕上,然后雙手放茶杯于案上(用絲帕墊茶杯主要是怕燙手,而且一些好質(zhì)的絲料隔熱,至于動作,則是為了好看,同時亦要講究奉茶時的幽雅禮儀),然后侍女捧案依次奉于客人,先客后主。侍女奉茶時,應(yīng)舉案至眉一下,以示尊敬,客人原座躬身答禮,方可接過案。
品茶——品茶時,先合香;茶師示意,眾人左手托杯,右手覆于杯上,一起端于胸前晃動三次,謂之茗氣合香。再聞香;右手取下聞香杯,左手托于鼻前,捻轉(zhuǎn)而嗅,然后才是品茗;左手端起茶杯(連帶絲帕),端至嘴前,右手將茶杯于絲帕上轉(zhuǎn)三圈,謂之觀湯色,然后遮注杯前部而飲(其實不只茶道時這樣,古人無論喝酒還是品茶,都要將手遮于杯前部,防御品飲時的不雅觀)然后放下。(對于品茶時動作最為注意,也算是整個茶藝中唯一要求行儀,規(guī)矩得體的地方吧,先前都不是注意動作的,最多是“弄茶”一做一觀而已,因此,品茶時左手右手等動作,是為注意的)品飲一共舉三次。
因品茶至多三口,亦不能大口喝,只能細(xì)細(xì)抿之,一品苦澀,二品甜膩,三細(xì)細(xì)回味。
品道——品完三口茶后,將茶杯放于自己桌上,眾人靜肅一段時間,不僅回味剛才喝過的茶,也默默感受這一切。
禮盡謝茶——最后賓主起立,茶師及侍女橫列一排行禮,主客回禮,一同謝茶。茶師走后,主客留下來細(xì)細(xì)賞香品茶,或聽琴悅耳,或高談闊論,或安靜思考,靜靜感悟這茶境,感受這寧靜致遠(yuǎn)的氛圍,客散后,主人相送至門外,也算是品茶會圓滿成功的舉行了吧。
茶道流程與注意事項2第一道凈手和欣賞器具:也就是洗手,喝茶衛(wèi)生很重要,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后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zhèn)的瓷器或宜興的紫砂壺為上,這個都是為了喝茶前有個放松心情的準(zhǔn)備。
第二道燙杯溫壺:就是把茶葉器具都用開水沖洗一次,目的也是為了衛(wèi)生清潔,同時給茶具預(yù)熱,這樣出來的茶的味道更香,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也有朋友說這叫潔具提溫。
第三道馬龍入宮:把茶葉放到器具里,也就是放茶過程到茶壺里,名字叫的好聽,程序簡單,表演可以適當(dāng)加入花式,更具有茶韻。
第四道洗茶:將沸水倒入壺中,讓水和茶葉適當(dāng)接觸,然后又迅速倒出。目的是為了把茶葉表面的不清潔物質(zhì)去掉,還有就是把沒炒制好的茶葉過濾掉。
第五道沖泡:把沸水再次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jié)M,茶道的程序其實也只是好看而已,只有這步才是平時大家常用的,表演上有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第五道春風(fēng)拂面:完全是表現(xiàn)技巧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為的是只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中。
第六道封壺:蓋上壺蓋,保存茶壺里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
第七道分杯:準(zhǔn)備喝茶開始的步驟,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第八道玉液回壺:輕輕將壺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簡單點說就是給客人每人一杯茶。
第九道分壺:然后將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茶道的程序茶斟七分滿,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第十道奉茶:把杯子雙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禮儀,以茶奉客的中國古代禮儀之本。
第十一道聞香:這個是客人開始獨自感悟的步驟,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余香,最好能有陶醉狀,表示對主人茶的欣賞和贊嘆。
第十二道品茗:現(xiàn)在終于可以喝茶了,呵呵,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然后放下,可以在談話交流期間繼續(xù)如此,顯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茶道流程與注意事項3 【飲茶禮節(jié)】
鞠躬禮
鞠躬禮是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的茶道禮儀,根據(jù)彎腰的不同,分為真禮、行禮、草禮三種。真禮用于主客之間,行禮用于客人之間,草禮用于說話前后。
站式鞠躬
真禮以站姿為準(zhǔn)備,將相搭的兩只手逐漸分開,貼著大腿根往下滑,手指尖部觸及膝蓋的上沿為止。上半身由腰部開始傾斜,頭、背、腿呈現(xiàn)出90℃的姿勢,慢慢直起身子,鞠躬要與呼吸配合,彎腰下傾的時候吐氣,直起上身的時候吸氣。
行禮的基本姿勢與真禮相同,雙手滑于大腿中部,頭、背與腿部呈現(xiàn)出120℃的夾角。
草禮的基本姿勢與真禮相同,頭、背與腿部呈現(xiàn)出150℃的夾角。
坐式鞠躬
真禮以坐姿為準(zhǔn)備,雙手搭于膝蓋上,腰部前傾,頭、頸、背都呈現(xiàn)出弧形的狀態(tài)。
行禮以坐姿為準(zhǔn)備,與真禮差不多,但是位置稍低。
草禮即雙手平放在大腿上,稍微欠身即可。
跪式鞠躬
真禮的跪式鞠躬,以跪姿為準(zhǔn)備。背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傾倒,雙手從膝蓋上逐漸下滑,雙手著地,雙手手指相對。行禮的時候要配合呼吸,彎腰向前,抬身時需要吐氣。前傾的時候,身體與膝蓋之間的距離只容一個拳頭。
行禮的基本姿勢與真禮相同,身體傾斜程度為55℃。
草禮的基本姿勢與真禮相同,身體傾斜程度為65℃。
伸掌禮
這是茶道中使用最多的禮儀,多用于主人向客人請茶的時候使用,表示“請”或者“謝謝”的含義。兩人對坐時,伸出左手,四指并攏,虎口分開,側(cè)斜于敬奉的物品旁側(cè)。對坐時候,左側(cè)坐伸出左掌,右側(cè)坐伸出右掌。在飲茶的時候,男性應(yīng)該多照顧女性。
寓意禮
鳳凰三點頭:每次泡茶沖水的時候,需要高提水壺向茶壺內(nèi)注水,上下提拉水壺,反復(fù)三次,表示一種敬禮。
放置茶壺的時候,茶壺嘴不能對著客人,這樣表示請客人離開。
如果使用的茶杯有柄,就應(yīng)該便于客人取用,放置于右側(cè)。對坐的時候,左利手的客人可以自行調(diào)換。
提壺倒水的方向也是一種語言。右手提茶壺需要逆時針轉(zhuǎn)來表示歡迎,左手需要順時針表示歡迎。如果方向相反,就意味著送客(送客也在三泡之后,中途送客很不禮貌)。
【茶道注意事項】
1、茶具要清潔
家里賓客來訪,先讓坐,后備茶。沖泡茶前,一定要把茶具清洗干凈。清洗干凈后最好再用開水燙一下茶壺、茶杯。這是禮誠待客最基本的禮儀規(guī)矩。
2、茶水濃度要恰當(dāng)
泡茶,茶葉用量要適當(dāng),不宜過多,也不宜太少。茶葉過多,茶味過濃;茶葉太少,泡出的茶沒有味道。泡茶前,不妨先問問賓客的飲茶習(xí)慣,再根據(jù)客人的口味濃淡習(xí)慣沖泡。
3、七分茶三分情
俗語有說:七分茶三分情,茶滿欺客。倒茶給賓客,無論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滿,以倒七分滿為宜,留下三分人情給客人是禮法。
4、端茶要得法
中國的傳統(tǒng)習(xí)慣是只要兩手健全,都必須用雙手給客人端茶。此外,雙手端茶也要有講究,有杯耳的茶杯,一般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給客人。
5、添茶要及時
要時刻關(guān)注客人的杯子,需要添茶時,要義不容辭及時去添茶。添茶時,必須先給客人添茶,最后再給自己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57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
下一篇: 一片茶一個人透過杯中茶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