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德恩:生活中最尋常的事物,小到如瓶子、杯子、勺子等,因被大量生產(chǎn)而變得不被重視,這種對平庸事物默認式的接受,正逐漸成為當今人類本性的一部分。遺憾的是,大部分人對此缺乏察覺與警醒。
說起來也是奇怪,當下十分為國人鐘意的日本古器物,乃是同樣為我們熟知的日本茶圣千利休對唐物的一次“反/動”,從對唐物的純粹膜拜,而轉(zhuǎn)變成和物的侘寂美學的。由古朝鮮工匠做出來的樂茶碗當屬此類的模范。肇于宋,而尚于日本的天目茶碗,也是一例佳證。我們初看天目,總覺得粗糲,釉又厚,握在手中不但沉,也看不清楚湯色。所以自宋之后,在國內(nèi)就逐漸失傳。但正是由此天目茶盞,日本開始了從“唐物萬能”而生出了“和物審美”的自信。
日本近代的民藝學大家柳宗悅對千利休還頗有微詞,對于時人夸贊他是“千利休”,極為憤懣。他認為千利休迎合當時的大名,建造黃金茶室,對茶器名物的推崇,已經(jīng)背離了“道”。這樣的評價是不是會讓我們很奇怪?
初接觸日本茶器,很容易被他們的精巧所折服,被他們的器物仍然潛藏著唐宋的風韻而五體投地。但致巧則容易流于炫技。這點也是我們這些喜歡日本古器物的人,不可不查的。
日本的花道、茶道、香道等等,流傳有序,并極富生命力。那么,古代中國為什么沒有形成這樣的“道”?非不能也,而不為也。印度東傳而來的佛教就是一個好例子,假設沒有古代中國對印度原始佛教的理解與再造,可以想象小乘佛教留給我們更多的,只能是吳哥窟那樣的歷史建筑品。大乘佛教的著作浩如煙海,佛理千萬,更是結合古代中國的文人精神,造出了新的“佛之道”:禪。
道家也是古代中國極有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作品。
日本的枯山水也是如此。古代中國的寺廟珈藍,很少在“小”里面下功夫。取得一塊形神俱佳之地,其上的建筑就很少需要再進行“二次”布置。
所以說,我們似乎自古到今就是一個比較隨性的民族,不屑于小技,而喜歡在“理學大道”上鉆研學問,故此,沒有產(chǎn)生出日本那樣根基與器物之上的“道”,也就無須奇怪了。
清朝由上而下的審美,則是對唐物精神的一次毀滅。也幸虧日本當時已經(jīng)傳衍出他們的和物美學。
當然也蠻可惜,日本當下的年輕人已經(jīng)不怎么顧惜家族傳承的器物,這當然可以視為我們國內(nèi)茶道、古器物愛好者的福音,但我深為憂慮的是,我們還沒有做好再次傳承的準備。
第一,當然是技藝的斷代。我接觸過一些所謂大師的作品,大多數(shù)還少了那么一點精神氣。無關乎技矣。
第二,還是審美的斷代。近現(xiàn)代的戰(zhàn)爭、文/革,毀掉了太多物質(zhì)遺存,除了博物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難接觸到古器物、古建筑的風雅。
第三,古器物的收藏,大多還僅停留在炫富、炫技的階段,并沒有形成對日常生活規(guī)范的指引,所以看到趙忠祥、和珅(王剛)家里的布置陳設,總感覺完完全全是在糟蹋那些價值連城的藝術品。那樣的收藏,和收藏貴金屬沒什么兩樣。
我也不認為日本當下對茶器具還能有什么發(fā)展或者突破,這并非什么批評之詞,而是我覺得日本茶器具歷經(jīng)江戶與明治時代,已經(jīng)到達了頂峰。明治之后,棄儒滅佛,在西方美式的生活指引下,已經(jīng)不可能再出現(xiàn)什么了不得發(fā)展,能夠修修補補就不錯了。
反觀國內(nèi),我也認為尚未到合適的時機,甚至于這樣的時機會不會到來,我認為也是未知數(shù)。畢竟斷代過于久遠,另外我們當下的生活狀態(tài)還是過于倉促不定,在此情況下,能夠?qū)徝烙凶銐虻膹娜菡J知已經(jīng)是奢望了。
中國人飲茶,一直是——好好喝茶,不求道。
近來接連推送了幾篇關于“恩施玉露”的文,便有些熟人邀我去看茶道表演,據(jù)說是從日本遠渡而來,高端的不得了。我擺擺手,道一句:“俗人不談雅事。”作罷。
“道”之一字,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是很高的字眼,如天道,人道,地道。這個字代表的是萬事萬物的終極規(guī)律與真理,所以不同于日本“茶道”、“劍道”等,國人幾乎沒有把一門技藝做到極致就冠以“道”名的。一直以來,中國茶都有著自己的風骨。
我們祖先喝茶的心路歷程,遠古時代是當藥用,夏商周是當菜來吃,而到了東西漢才有了文化的概念,賦予它日常飲料的功能。到了三國兩晉,提出“以茶代酒”的觀念,茶和酒一樣,成為平起平坐的兩種飲品。自宋以來,還有“茶之為用無異米鹽”的說法,元曲中也經(jīng)常說:“清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彼砸恢币詠恚杈褪菄说纳钣闷?,并沒有那諸多的器皿要求、動作規(guī)范之類。記得曾有幸了解日本茶道學習,發(fā)現(xiàn)連持工具的高度都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不禁有些咋舌。這般儀式化的流程,著實不是國人的茶文化。我想喝茶的時機,一是渴了,二是沒那么忙,心情也剛好,于是就愿意坐下來優(yōu)哉游哉的給自己沖上一壺茶,慢慢沖,慢慢喝,這是一種安靜自在的狀態(tài)。沒人陪的時候就一個人喝,自自在在想干點兒啥就干點啥,有人陪的時候就一起喝,想聊點兒啥就聊點兒啥,沒啥好聊的就安靜喝茶。如果說非要扯到“道”,那中國人的茶道,一定是根植于生活,才是正道。
品茶
當然,你也可以說日本自唐宋時期將茶文化帶回自己的國度,并發(fā)揚光大。但就當時所留下的文字記載來看,茶文化絕不僅僅只是打茶時的手勢和斟茶時沸水的高度那般簡單的儀式。比如茶文化一度風靡的宋時,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風極盛。
斗茶
斗茶——即比賽茶的優(yōu)劣,又名斗茗、茗戰(zhàn)。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錢有閑人的一種雅玩。具有很強的勝負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
提到宋代茶藝,就不得不說一位皇帝,宋徽宗。這位被稱為“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的帝皇精于茶藝,曾多次為臣下點茶,蔡京《太清樓侍宴記》記其“遂御西閣,親手調(diào)茶,分賜左右”。據(jù)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還下詔北苑官焙制造、上供了大量名稱優(yōu)雅的貢茶,如玉清慶云、瑞云翔龍、浴雪呈祥等。
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趙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朝第八位皇帝,在位初期頗有明君之氣,后經(jīng)蔡京等大臣的誘導,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在位25年,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他自創(chuàng)一種書法字體被后人稱為“瘦金體”,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藝術天才與全才。
選錯專業(yè)入錯行,是一件十分悲催的事。這一點,宋徽宗肯定深有同感。趙佶是書畫雙絕,本應去北大文學系當個教授,卻稀里糊涂做了皇帝。讓文藝青年來治理國家,注定兇多吉少。
選錯專業(yè)入錯行
但政績的灰暗,反倒顯出了別的方面。宋徽宗對中國茶事的貢獻極大,不僅撰寫了中國茶書經(jīng)典之一的《大觀茶論》,為歷代茶人所引用;還對當時風靡的“斗茶”活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
宋徽宗趙佶《文會圖》記錄“斗茶”活動
每年清明節(jié)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斗。古人斗茶,或十幾人,或五六人,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還有店鋪的老板,街坊亦爭相圍觀,像今天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斗茶內(nèi)容包括:一斗湯色,二斗水痕的茶品;舉與茶有關的故事及吟詩作賦來斗茶令;以及最重要的茶百戲和茶的口感。
古人斗茶流程圖
古人斗茶場景
茶百戲
茶百戲茶百戲始見于唐代,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描述:“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庇址Q分茶、水丹青、湯戲、茶戲等等,是一種能使茶湯紋脈形成物象的古茶道,其特點就是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湯中顯現(xiàn)出文字和圖像。
宋徽宗不僅撰《大觀茶論》論述點茶、分茶,還親自烹茶賜宴群臣。宋代“文青”更有三寶,喝茶寫詞很煩惱。陸游、李清照、楊萬里、蘇軾都喜愛分茶,并留下了許多描述分茶的詩文。陸游在《臨安春雨初霽》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薄肚瀹愪洝ぼF·茶百戲》載:“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另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秉c茶需要“擊拂”,即是用工具把茶湯打出均勻細密的泡沫。宋人斗茶,就是以這個泡沫的顏色定勝負,純白為上、青白次之,灰白為下。分茶是“點茶”技藝的升級版,就是不僅要在茶湯表面打出泡沫,還要使泡沫形成抽象的“物象”,要求“纖巧如畫”。不同于日本茶道,即使是這樣精巧的分茶手藝,遍觀宋詩,宋人也并不追求器具之華美精致?!靶∈淙粼缥叮夏嘈缕贩捍喝A”,多美!就用“紫泥”兩個字,就把建盞的風貌寫了出來。遺憾的是,自元代后分茶逐漸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見分茶的詳細文獻記載。
張世卿墓點茶圖
壁畫中的點茶圖
古代文人分茶圖
現(xiàn)代茶百戲于2009年在武夷山初步恢復,并列入武夷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但是否與古代一致,已不得而知。
武夷山現(xiàn)代茶百戲
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基于當時蒸青的制茶工藝,衍生出的茶文化遠播日本流傳至今,并成為日本國技之一;但我們卻漸因炒青技術的日臻成熟,逐漸失去了基于蒸青綠茶而大行其道的斗茶盛景。如今,仍舊保留唐宋遺風制茶工藝的,也僅剩下恩施玉露茶等寥寥幾種。對比之下,倒是教人唏噓。但即便古人技藝已是出神入化,于中國人來說,不論斗茶與否,最終喝茶還是要落到口感上,現(xiàn)如今只有形似而無神似的形式化喝茶,反而顯得畫蛇添足了些。
恩施玉露茶
茶通六藝,也正是因其易上手難精求,難免淪于附庸風雅。但如果只是喜愛飲茶,那就飲茶好了,一泡清湯,隨你牛飲也好,細酌也罷,喝到肚里一樣舒心快意。也許因穿越漫長時間而帶上古人一貫的真切心意,樸拙認真,但茶到底不過是茶,不會掠奪你的生活,也不會贈予你更多。
在我看來,侃侃而談茶道之人,都是想要賣茶給你罷了;
中國人飲茶,一向是好好喝茶罷了。
本帖為“楚地拾遺”原創(chuàng),更多精彩請關注“楚地拾遺”官方微信喲~
文|筱離
圖&編輯| 璇子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國的茶文化。
而中國寺院的喝茶、茶湯禮的盛行,是禪學與之結合的現(xiàn)實前提;日常生活中飲茶習慣的普及、普遍,是禪學選擇茶文化、引茶文化入于禪修實踐的社會基礎;茶道的盛行、士大夫階層對茶禮的重視,茶宴、茶會、斗茶等的風行,是唐宋時代禪、茶結合的時代趨勢;南禪一枝獨秀的現(xiàn)實,以及“平常心是道”等禪修生活化、日?;淖陲L的倡導,是禪、茶之融合的信仰要素。
茶禪文化可以用之于怡情養(yǎng)性,但其終極的目標是關乎于精神的解脫,承載著深厚的宗教內(nèi)涵。而中國唐宋時代的禪茶文化,特別是“茶禪一味”之理趣在傳入日本後,真正成為事實上的日本茶道之魂,一直保持至今,并成為當代中國佛教界倡導茶禪文化之借鑒,以及衡量其意趣內(nèi)涵的坐標。
中國的茶文化傳入日本后,歷經(jīng)幾代茶人的不懈努力、潛心研究和改革創(chuàng)新,將飲茶這種簡單的日?;顒由A到極具 形式美和內(nèi)在美 的藝術高度。日本茶道是禪宗日本化以后孕育出的一種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文化式樣。茶道的內(nèi)容極其豐富,包括了藝術、宗教、哲學體現(xiàn)了日本人的獨特的審美意識。
茶自唐代傳入東瀛,日本茶道受中國禪宗的影響而創(chuàng)設。 公元1259年,昭明到中國天目山徑山寺拜師學佛,學成歸國時,將茶具、茶葉及飲茶方式和方法帶回日本,廣為傳播。東山文化時期,禪師村田珠光創(chuàng)造了一種在四張半榻榻米大小的草庵點茶的方式,把 清淡、簡樸的審美觀點 應用到茶禮儀之中。16世紀經(jīng)日 本茶道大家千利休 進一步完善, 把宜人的自然融入庭院的設計之中,用寥寥數(shù)石、一朵茶花、一顆小草這種最簡樸的方式將大自然濃縮于一個小茶室中,讓人們直覺地感受、理解自然。千利休的草庵式茶室的外觀和內(nèi)部的構造都力求表現(xiàn)“不對稱”美:自然、樸素、色彩淡雅,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那份寧靜與肅穆的氣息。
講日本茶道,自然要提到茶室。茶室的簡述單純及茶室里的器具均模仿禪院,所用的建筑材料也意在給人 以清貧或回歸自然 的印象。每一個細節(jié)的設置,每一種材料的選擇,茶人們 以藝術家的匠心,像制作工藝品一樣,求精致而寓深意,顯現(xiàn)出茶人對藝術追求的理想 。在整個茶的儀式中,崇尚的是平等,茶儀式是追求藝術氛圍的。除了鐵壺中的水沸聲以外,沒有任何聲響,茶室的色彩是柔和的,即使在白天,室內(nèi)也是幽暗的。客人們會精心地挑選那些顏色不亮艷的服裝,這一切都構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畫,讓茶人在其中充分享受古樸與純真。茶儀式同時又是崇拜自然的, 茶 的主人懷著虔誠的心,在這幅水墨畫中勾勒出生動的線條,讓人感覺似乎可以呼吸到大自然的氣息。
飲茶不僅是一種詩意的消遣,還是一種自我實現(xiàn)的方式。個體的人可以是藝術品的鑒賞者,更可以是藝術品本身;所有的興趣在于過程而不在于結果, 真正的生機在于去完成而不在于完成 。掌握了生活藝術的人便可以享受這種自然之美, 世俗的生活可以發(fā)現(xiàn)美的極致 ,這些審美理想可在茶道中討諸現(xiàn)實。
茶道是基于崇拜日常生活里俗事之美的一種儀式。品茶,可以超越自我的局限,使人以達觀順從的態(tài)度看待人生命運,在一種純樸、平和、冥想中超凡脫俗。在茶道中可以體會到這種 人茶合一 藝術境界,由此也可以窺探出日本人親近自然的一種審美情趣。
日本茶道作為日本民族文化的代表,集日本式建筑、庭園、工藝等為一體,體現(xiàn)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茶道的開山者村田珠光提出了“ 謹敬清寂 ”四諦,將佛教中禪的思想引入茶道,為茶道找到了理論依據(jù)。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 把茶道提高到藝術境界,改了一個字——“和敬清寂”,自此 成為400多年來日本茶人的行為準則,并將其立為茶道的根本精神。 千利休創(chuàng)造了日本美的完整的藝術體系 ,日本茶道是一種以飲茶為手段的禮儀規(guī)范,其基本特色是恬靜和樸素,在百忙中擠出片刻閑暇,以達到“和敬清寂”的精神追求。
“和”是指和諧,是說自然萬物要處于一種調(diào)和的狀態(tài) 。和諧能更好地表達那種支配著茶道進行過程中的精神。茶室的氣氛,就是要在周圍創(chuàng)造出這種和諧的“和”,在這里,可以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人與自然的和諧,體會到一種特有的意境之美。
“敬”指的是心靈誠實 、尊敬長輩、愛護朋友和晚輩以及主客之間、茶客之間互敬互愛。茶道吸收了禪宗的“心佛平等”觀,并加以升華和提煉,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
“清”是構成茶道精神的又一要素 ,可以說是日本人心靈的獨特貢獻。在茶道中,要求 茶具,環(huán)境都必須清清靜靜,心也要清凈 ,不能有雜念,用純潔無垢的心情來進行茶事。茶道經(jīng)典《南方錄》說:“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實現(xiàn)清凈無垢的凈土,創(chuàng)造出一個理想的社會?!?br>作為茶道四諦的第四個構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終境界,沒有它就沒有茶道的存在意義。 “寂”是指“靜寂”,“閑寂”, 即當茶人完成了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后,便進入了一個無的世界,“無”在藝術領域里被看作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頭和出發(fā)點。當茶人們 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審美價值,拋棄了所有的思想束縛之后,一種新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就應運而生了。
“和敬清寂”可以說是茶道思想的精辟概括和總結,從這四個字中我們可以初窺日本茶道的精神內(nèi)涵。從中體會到日本人所推崇的審美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茶道的精神不變,簡單的儀式、樸素的擺設、幽靜的空間,茶事是在這樣的扭轉(zhuǎn)中展開的。在茶事進行時,茶人會心生一種美的“空寂”與“幽玄”,置身于這種境界,會對這種意境之美有更深切的體味。
茶禪一味的宗教之美
遣唐僧的來往加強了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茶及飲茶方法才傳到日本。公元805年遣唐留學僧最澄回到日本,帶回了茶種并種植在京都比睿山延歷寺的北側,這里便形成了 日本最古老的茶園——日吉茶園 。茶道的本質(zhì)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受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因此,日本茶道美學體現(xiàn)應該是禪學,日本茶道即是美的宗教。由僧侶引進的日本茶道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使茶與禪融會貫通,達到“茶禪一味”之境界。
在茶道大師千利休之前創(chuàng)立“草庵茶湯”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參禪而受禪旨印可。村田珠光從日本高僧一休宗純那里得到中國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的一張墨跡,這一墨跡是與“茶禪一味”有密切關系的茶道界的寶物,后來成為茶與禪結合的最初標志,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于茶湯之中”的道理。
“茶道是由茶到心,又由心至茶的人生之路?!辈璧览铩岸U”的內(nèi)涵,在于通過繁瑣的規(guī)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規(guī)則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終達到“茶禪一味”的境界。繁復而熟練的茶道禮法是為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后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們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經(jīng)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時光來領悟。
在茶道的歷史上,有不少重名的人,為求心之道花費一生的時間。茶道正是在建立與世隔絕的基礎上的,所以它很自然地把追求一種獨特的精神境界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即所謂的求道性。人們通過發(fā)現(xiàn)閑寂,幽雅之中的美,掌握“茶禪一味”的理念,識茶道本身的精神。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所努力追求的“茶心”,乃求道之心與娛樂之心的重合、感悟。將“茶禪一味”的精神貫徹于飲茶中,把當時流行的禪院的茶禮儀、奈良庶民茶、貴族書院茶揉成一體,給其中注入禪的精神,并根據(jù)此精神,對茶室和茶具進行改良,使茶進入道的境界,使茶道文化大放異彩。
豐臣秀吉統(tǒng)治時期,對黃金充滿了崇拜,豐臣秀吉本人對黃金的興趣也很高。當時日本流行喝茶,豐臣秀吉為了炫耀自己的金子,特意推出 “黃金茶”: 所有的茶具全用金子,還特意刻上皇室專用的菊花圖紋,在寬敞的四鋪席半黃金茶室里,掛中國石畫,擺高貴的古銅花瓶,插大白菊,展名貴金銀茶具,開轟動茶界的北野大茶會。來飲茶的人,看著金光閃閃的茶室,晃得兩眼冒金星。豐臣秀吉志得意滿,心想“黃金茶”一定會成為日本的最新時尚。
同豐臣秀吉正相反,千利休的 “空寂茶” 處處充滿了窮酸的味道。千利休提倡茶道應當 以“貧困”為根底,去掉一切裝飾,追求至簡至素 的情趣。首先將原來“書院式”的茶室建筑改為“草庵式”,一切使用自然材料,原木結構,草葺人字型屋頂,屋內(nèi)外均為土墻,竹窗框,白窗紙,一宇草庵,兩鋪席,展示“枯淡”的茶道精神。但仍有其獨特的審美追求:“草庵式”茶室使用多種材料,不同的質(zhì)感給茶室豐富的變化,墻壁上抹土,再抹一層厚厚的混合稻草和泥土的涂料,多是灰色、茶褐色。茶具用色同樣沉靜,茶葉罐、茶壺、形狀不均勻的粗陶茶碗,古樸簡素。在壁龕里掛上意境淡雅的水墨畫或書法。茶幾上擺上精巧的竹花瓶,插上一朵小花或花蕾,在用手指在花蕾上輕輕點上一滴露珠,整個茶室象一闋小詩。
茶室外同樣壓韻。茶室前的庭園叫露地,在前庭置石,植松、竹,綴苔蘚。置石一般為奇數(shù),七至十五塊,為求自然,以“撒豆法”置石,以不引人注目為美。日本人認為 “松無古今之色” 即無色是純潔的象征,青竹是“ 清寂” 的表現(xiàn),在松竹間的踏腳石、點景石底部、石燈籠周圍綴滿苔蘚釀造一種“ 枯淡 ”的氛圍。
茶人進入茶室前,先經(jīng)過露地走到石制洗手缽前,舀水凈手凈口,以“凈身凈心”然后進入茶室,按照嚴格的茶道規(guī)范動作喝茶。茶人在靜靜的茶室,悠悠的茶香中得到凈化,體會禪宗思想的空寂幽玄。
漸漸的 千利休的“空寂茶”,被日本人稱為“天下第一” 。這引起了豐臣秀吉的嫉妒,這個靠武力發(fā)達的黃金男,下令讓千利休自殺。千利休的“草庵式”茶室,目前保存下來的僅有妙喜庵待庵。古代的月亮照在茶室的花蕾上,千利休的名字永遠散發(fā)著淡淡的茶香。
茶道在日本人的藝術生命里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是在茶事中加入種種藝術性的作法而形成的一門藝術學問,因此,茶道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藝術特征,對于提高人的情操和精神修養(yǎng)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茶道是體現(xiàn)日本社會傳統(tǒng)文化的綜合性的古老藝術,展現(xiàn)了日本民族獨特的美意識,通過研究茶道,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茶道作為日本獨樹一幟文化結晶,對于我們了解日本文化,認識日本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南陽-古雅月整理
日本茶道4種美
大家對日本茶道知識與茶道文化知道多少呢?日本的茶道是起源于我國茶道的,以下是我整理的日本茶道4種美,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雖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卻倡導面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完美,欣賞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論從造型到色彩等,常??梢姷讲痪庖恢碌奶沾善?,有的左右不對稱,有的是釉沒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還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掛軸等茶道美術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齊劃一的感覺,多是參差不齊。這種帶有缺陷的美,卻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認為,缺陷的美,是一種奇數(shù)單一的美。就如中國書法中的行草,行云流水間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獨自擁有一種看似不整齊規(guī)范的奇美。
簡素之美
簡潔樸素單純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屬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禪宗的“無”,所以,茶道的簡素,就是“無”的表現(xiàn)之一。比如,日本古來建筑中,神宮和茶室的建筑,雖然理念上都推崇簡素之美,但神宮的簡素和茶室的簡素,卻是同一概念下的兩種簡素。
神宮的建筑是古樸、莊巖、靜穆,京都的桂離宮,東京的明治神宮,選材上用巨木和整齊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筑,則是簡單、純樸、寂靜,選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簡瓦搭成,詮釋了一種脫離于寺院的俗世修心養(yǎng)性之愿望。
這兩種簡素,都體現(xiàn)了日本禪學的美感。茶庭中只有常綠樹木而無花草,茶室中的掛畫,也多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橫梁,看似毫無精雕細刻,卻有種稚拙笨樸的素美,令人入目難忘。進入茶庭和茶室,舉目所見,沒有絢爛只有素雅,這種簡單的素美的深處,蘊藏著枯淡的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
世人若能心中有道,胸中有規(guī)地行走塵路,便不易迷失本我,會走得更逍遙自在。比如在茶席中聚會的開始前或結束后,禁忌高談闊論地炫耀財富和擺弄學問之談。不論是茶師還是茶客,茶前茶后的交流,大多是輕語溫句的情趣之事。脫俗,便是俗人在此一時,求得此一刻的清凈俗念之愿。
靜寂之美
沉穩(wěn)、安靜、平和,面對日常中的“我”內(nèi)省內(nèi)悟,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元素之一。茶道的開始和完了,時常都是在一種無言的靜寂中展落。從茶師到茶客到茶具到掛軸到茶花,均以靜為旨,以求得悟淡中感知雅美,靜中品味動美。窗外的風聲雨聲鳥聲,室內(nèi)的水沸滾動聲和茶師手中竹刷的輕動做聲,眾靜皆一動過程中的寂美,是紅塵俗人在日常中忘知忘覺的美感,而在日本茶道中,寂靜之美,卻非常重要。
日本茶道源于徑山茶宴
中國是茶道的發(fā)源地,日本茶道收到中國茶道許多的影響,可以這么說,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國,中國對于日本寺院茶影響最大的,一是唐代陸羽的《茶經(jīng)》,二是以兼具山園風味與禪林高韻而聞名中外的“徑山茶宴”。
徑山是什么什么地方呢?徑山處于我們現(xiàn)在的浙江省的余杭市,隸屬天目山脈。這里山巒疊障,流水潺潺,古木參天。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僧人法欽偶遇此山,愛其秀麗奇拔,留戀不已,后在此創(chuàng)建寺院。唐太宗詔至闕下,賜他為“國一禪師”。
法欽特別喜歡在寺廟里種植茶樹,用茶樹數(shù)株,采以供佛,不久茶林便蔓延山谷,鮮芳殊異。徑山寺自此香火不絕,僧侶上千,并以山明、水秀、茶佳聞名于世,享有“三千樓閣五峰巖”之稱。宋政和七年(1117),徽宗賜寺名為“徑山能仁禪寺”。
南宋開禧年間(1205一1207),寧宗親筆賜額“徑山興圣萬壽禪寺”,后改為“徑山香林禪寺”。清高宗乾隆時,又定名為“徑山興圣萬壽禪寺”。因此,自宋代起,徑山寺遂有“江南禪林之冠”的譽稱。
徑山是著名茶區(qū),宋代時名茶就成為饋人禮品,寺院里飲茶之風頗盛。僧侶們常在雄麗的殿宇樓閣之下,聚會研經(jīng),并汲山中清泉,煎水烹茗。每年春季寺內(nèi)經(jīng)常舉行茶宴,招待高貴的賓客,自然也要舉行茶宴。
徑山茶宴,有一套固定和較為講究的儀式。佛徒們圍坐在一起,按照程序和教儀,依次獻茶、聞香、觀色、嘗味、渝茶、敘誼。先由住持法師親自調(diào)徹香茗佛茶,以表敬意。爾后命近侍一一奉獻給赴宴者品飲,這便是獻茶。
僧客接茶后,先打開碗蓋聞香,再舉碗觀色,接著才是啟口“嘖噴”嘗味。一旦茶過三巡,便開始評品茶香、茶色,稱贊主人品行。然后,說佛談經(jīng),談事敘誼。“徑山茶宴”時既有鑒評各種優(yōu)質(zhì)茶葉的“斗茶”競爭游戲,還有把粉末茶用開水沖泡調(diào)制的“點茶法”。
元明清各代都有景慕徑山風光、寺中品飲高致的人到徑山游覽進香。如明代王洪、王徽、王澎、王沂等,曾在徑山松源樓聚會品茗,并作聯(lián)句:“登高喜雨坐僧樓,共語茶林意更幽。萬丈龍?zhí)讹w瀑倒,五峰鶴樹片云收。碑含御制侵苔碧,徑起曇花拂暑秋。還擬凌霄好風月,海門東望大江流。”山堂夜坐,汲泉渝茗,芳香四溢,意暢心清,這也是對“徑山茶宴”的.生動寫照。
南宋時,日本佛教高僧大啟禪師和圣一禪師,皆曾于公元1235年前后來徑山結廬憩息,研究佛學,并將徑山茶的碾飲之法(“末茶”)和茶具(“天目碗”)傳到日本。公元1259年(南宋理宗開慶元年),南浦昭明和尚來中國,拜徑山虛堂和尚為師。
“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具一式,帶到崇福寺?!?據(jù)《續(xù)視聽草》與《本朝高僧傳》)《類聚名物考》記載得更明確:“南浦昭明到余杭徑山寺濁虛堂傳其法而歸,時文永四年?!薄安璧乐?,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人?!闭悄掀终衙靼选皬缴讲柩纭钡淖龇ê途駧ィ胖饾u發(fā)展成為日本的“茶道”。
日本茶道歷史發(fā)展
室町時代,隨著商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競爭激烈,商務活動繁忙,城市奢華喧囂。不少人厭棄這種生活,追求“侘(わび)”的審美意識,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塊僻靜的處所,過起隱居的生活,享受一點古樸的田園生活樂趣,尋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閑寂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這種美意識引進“茶湯”中來,使“清寂”之美得到廣泛的傳播。
茶道之茶稱為“侘茶”,“侘”有“幽寂”、“閑寂”的含義。邀來幾個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邊品茶邊閑談,不問世事,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修身養(yǎng)性,心靈凈化,別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禪一味”、“茶即禪”觀點,可以視為茶道的真諦所在。
而“和敬”這一倫理觀念,是唐物占有熱時期中衍生的道德觀念。自鐮倉以來,大量唐物宋品運銷日本。特別是茶具、藝術品,為日本茶會增輝。但也因此出現(xiàn)了豪奢之風,一味崇尚唐物茶會,輕視倭物。熱心于茶道藝術的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人,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認為本國產(chǎn)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zhì)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養(yǎng)。
日本的茶道有煩瑣的規(guī)程,如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干凈,插花要根據(jù)季節(jié)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yǎng)等來選擇。主持人的動作要規(guī)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jié)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凡此種種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xiàn)“和、敬”的精神。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日本茶道的禮儀
日本茶道發(fā)揚并深化了唐宋時“茶宴”、“斗茶”之文化涵養(yǎng)精神,形成了具濃郁民族特色和風格的民族文化,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顯示了有中國傳統(tǒng)美德的深層內(nèi)涵的茶文化之巨大影響。按照茶道傳統(tǒng),賓客應邀入茶室時,由主人跪坐門前表示歡迎,從推門、跪坐、鞠躬,以至寒喧都有規(guī)定禮儀。
參加茶事的客人根據(jù)身份的不同,所坐的位置也不同。正客須坐于主人上手(即左邊)。這時主人即去“水屋”取風爐、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賞茶室內(nèi)的陳設布置及字畫、鮮花等裝飾。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后,跪于榻榻米上生火煮水,并從香盒中取出少許香點燃。在風爐上煮水期間,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這時眾賓客則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園中閑步。待主人備齊所有茶道器具時,這時水也將要煮沸了,賓客們再重新進入茶室,茶道儀式才正式開始。
沏茶時主人要先將各種茶具用茶巾(茶巾的折疊方法也有特別規(guī)定)擦拭后,用茶勺從茶罐中取二三勺茶末,置于茶碗中,然后注入沸水,再用茶筅攪拌碗中茶水,直至茶湯泛起泡沫為止。
客人飲茶時口中要發(fā)出“嘖嘖”的贊聲,表示對主人“好茶”的稱譽。待正客飲茶后,余下賓客才能一一依次傳飲,飲完后將茶碗遞回給主人。客人飲茶也可分為“輪飲”或“單飲”。即客人輪流品一碗茶,或單獨飲一碗茶。茶道禮法不僅是飲茶,主要還在于欣賞以茶碗為主的茶道用具、茶室的裝飾、茶室前的茶園環(huán)境及主客間的心靈交流。
整個茶會,主客的行、立、坐、送、接茶碗、飲茶、觀看茶具,以至于擦碗、放置物件和說話,都有特定禮儀。一次茶道儀式的時間,一般在兩小時左右內(nèi)。結束后,主人須再次在茶室格子門外跪送賓客,同時接受賓客的臨別贊頌。
日本茶道強調(diào)通過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強調(diào)賓主間有一種高尚精神、典雅儀式和雙方間的融洽關系。日本茶道的禮法分為三種:炭禮法、濃茶禮和淡茶禮法。
炭禮法:炭禮法即為燒沏茶水的地爐或者茶爐準備炭的程序。無論是初座還是后座都分別設有初炭禮法和后炭禮法。它包括準備燒炭工具、打掃地爐、調(diào)整火候、除炭灰、添炭、占香等。
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是主人制茶、客人品茶的一整套的程序章法。一般情況下,主人先將少許呈粉末狀的末茶放入瓷碗中后加點水,用特制的竹筅把茶末攪成糊狀,再加水至碗四分之三即可。喝時用右手拿起茶碗,放至左手撐上,再把茶碗從對面向身前轉(zhuǎn),經(jīng)細品、慢啜后奉還主人。
每次茶道舉行時,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動格子門外跪迎賓客,頭一位進茶室的必須是來賓中的一位首席賓客(稱為正客),其他客人則隨后人室。
來賓人室后,賓主均要行鞠躬禮。有站式和跪式兩種,且根據(jù)鞠躬的彎腰程度可分為真、行、草三種。“真禮”用于主客之間,“行禮”用于客人之間,“草禮”用于說話前后。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58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禪茶︳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下一篇: 禪茶一味|天清雨霽歲月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