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茶道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shù),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中華茶道有環(huán)境、禮法、茶藝、修行四大要素。
01、環(huán)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下所進行的茶事活動,茶道對環(huán)境的選擇、營造尤其講究,通過環(huán)境來陶冶、凈化人的心靈,因而需要一個與茶道活動要求相一致的環(huán)境。
一是自然環(huán)境:如松間竹下,泉邊溪側(cè),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環(huán)境:如僧廟道院、亭臺樓閣、畫舫水榭、書房客廳。三是特設(shè)環(huán)境,即專門用來從事茶道活動的茶室。室內(nèi)環(huán)境則往往有掛畫、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掛畫、插花,必不可少。
總之,茶道的環(huán)境要清雅幽靜,使人進入到此環(huán)境中,忘卻俗世,洗盡塵心,熏陶德化。
02、禮法
茶道活動是要遵照一定的禮法進行,禮既禮貌、禮節(jié)、禮儀,法即規(guī)范、法則。
禮是約定俗成的行為規(guī)范,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儀容、態(tài)度、語言、動作。茶道之禮有主人與客人、客人與客人之間的禮儀、禮節(jié)、禮貌。茶道之法是整個茶事過程中的一系列規(guī)范與法度,涉及到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一些規(guī)定,如位置、順序、動作、語言、姿態(tài)、儀表、儀容等。
03、茶藝
即飲茶藝術(shù),茶藝有備器、擇水、取火、侯湯、習茶五大環(huán)節(jié),以習茶方式劃分,可劃分為煎茶、點茶、泡茶茶藝;以主茶具來劃分,則可將泡茶茶藝分為壺泡茶藝、工夫茶藝、蓋碗泡茶藝、玻璃杯泡茶藝、工夫法茶藝。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chǔ)和載體,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道離不開茶藝、茶道依存于茶藝、舍茶藝則無茶道。
04、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過茶事活動怡情悅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華茶道的修行為“性命雙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雙修亦即身心雙修。
中華茶道的理想就是養(yǎng)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結(jié)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泡茶技法(一):傳統(tǒng)泡法
一.特色:道具簡單,泡法自由十分適合大眾飲用。
二.沖泡步驟:
燙壺:將沸水沖入壺中至溢滿為止.
倒水:將壺內(nèi)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置茶:這是比較講究的置茶方式,將一茶漏斗放在壺口處,然后用茶匙撥茶入壺。
注水:將燒的水注入壺中,至泡沫溢出壺口。
倒茶:
1.先提壺沿茶船沿逆行轉(zhuǎn)圈,用意在于刮去壺底的水滴,俗稱“關(guān)公巡城”(是因為一般壺都是紅色,剛從茶池中提出時熱氣騰騰,有如關(guān)公威風凜凜,帶兵巡城),注意磨壺時的方向,右手執(zhí)壺的歡迎喝茶時要逆時針方向磨,送客時則往順時針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壺,則反之。
2.將壺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湯均勻。
3.另一種均勻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壺輪流給幾杯同時倒茶,當將要倒完時,把剩下的茶湯分別點入各杯中,俗稱“韓信點兵”。注意倒茶時不能一次倒?jié)M一杯,至七分滿處為好。
分茶:將茶中的茶湯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
奉茶:自由取飲,或由專人奉上。
去渣:用渣匙將壺中茶渣清出。
以備后用:客人離去后,洗杯,洗壺以備下次用。
茶葉飲法(一):紅茶飲法
自從我們的祖先發(fā)現(xiàn)和飲用茶葉以來,飲茶方法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發(fā)展變化過程。在我國古代,茶葉最初作為藥用,是采摘生葉煎服。以后,發(fā)展為以茶當菜,煮作羹飲,或與其他食物調(diào)劑飲用,到了明代,才發(fā)展成為我們現(xiàn)在常用的茶葉沖泡飲用的方法,同時,由于我國地域遼闊,茶類眾多,風怕習慣不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飲東方法。不同類的茶葉的飲法雖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差異。這是必須加以區(qū)別的。
(一)紅茶飲法
從使用的茶具來分,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杯飲法,一種是壺飲法。一般說,各類工夫紅茶、小種紅茶、袋泡紅茶和速溶紅茶等,大多采用杯飲法;各類紅碎茶及紅茶片、紅茶末等,為使沖泡過的茶葉與茶湯分離,便于飲用,習慣采用于壺飲法。
從茶湯中是否添加其他調(diào)味品來劃分,又可分為“清飲法”和“調(diào)飲法”兩種。我國絕大部分地方飲紅茶采用“請飲法”,不在茶中加添其他的調(diào)料。但在廣東,有些地方要在紅茶里加牛奶和糖,使營養(yǎng)更豐富,味道更好。在我國西藏、內(nèi)蒙古,這種飲法更為普遍,稱之為酥油茶和奶茶。通常的飲法是:
先將茶葉放入預先燙熱的茶壺中,沖入沸水浸泡約五分忡,然后把茶湯倒入茶杯中,沖入適量的糖、牛奶和乳酪。在茶壺中泡過一次的茶渣,一般棄去不再用。
一. 泡茶茶具
茶藝泡茶的工具種類繁多。置茶器包括茶則、茶匙、茶漏、茶荷;理茶器包括茶夾、茶匙、茶針、茶槳;分茶器包括茶海、茶盅、公道杯;品茶器包括茶杯、聞香杯、杯碟;滌潔器包括茶盤、茶船、渣方、水方、滌方、茶巾、容則;其它還包括煮水器、香爐、奉茶盤等。
以上介紹了林林總總的茶具,但喝茶的用具絕非一定繁瑣復雜,而應由簡入繁,重在培養(yǎng)自己對茶葉的基本認識。
二、泡茶的注意事項
功夫茶一般一泡只沖四次:一為皮;二三為肉,四為極。四沖之后,茶湯基本轉(zhuǎn)薄。四泡茶浸泡時間應依次增加。
出茶四字決:低、快、均、盡。出茶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不敬;快,使香味不容易散失,且可保持茶湯熱度;勻,表示對客人一視同仁;盡,茶水瀝盡,茶葉不浸泡過久,茶湯不會苦澀。
任何茶葉都不宜浸泡過久,茶湯應與茶葉分離,即泡即飲。過濃的茶湯對身體不利,浸泡過久的茶湯會破壞茶葉特有的香氣和滋味。
三、泡茶用水
泡茶最好用山泉水,用江水最好用中間,用上茶濃,用下茶淡。
在古箏樂曲的伴奏下,主泡人熏香、凈手,先引茶入茶,請來賓賞茶,然后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zhèn)的瓷器、宜興的紫砂壺。
燙杯溫壺: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潔具提溫。
烏龍入宮:將烏龍茶放入茶壺。
洗茶:將沸水倒入壺中,又迅速倒出。
沖泡:沸水再次入壺,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春風拂面: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
封壺:蓋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壺身。
分杯: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壺:將壺中茶湯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壺:將茶湯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
奉茶:以茶奉客。
聞香: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 最后主泡人向客人答謝品茶,鞠躬退場。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廣東的今潮汕地區(qū)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shù)、評品質(zhì)量為一體的茶道形式。
功夫茶器具精致,泡工獨特,飲用程式亦相當講究。這不但是他們工余飯后的一種消遣,享受,也是他們交際往來的一種工具,更是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功夫茶的茶具小巧玲瓏,非??季?。一套茶具,一般為一壺三杯,也有兩杯和四杯的。泡茶用的水,以泉水、井水為最佳。泡制工夫茶采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fā)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沖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泡制時先將水燒開后沖茶。沖時要掌握以下幾個要領(lǐng),即:“高沖”、“低灑”、“括沫”、“淋蓋”、“燒杯熱罐”、“澄清”等。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后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
標準的功夫茶藝,有后火,蝦須水(剛開未開之水),捅茶,裝茶,燙杯,熱罐(壺),高沖,低斟,蓋沫(以壺蓋將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頂十法。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并將茶葉放入沖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積之七分為宜。待水開即沖入沖罐中之后蓋沫。第一沖杯,以初沏之茶澆沖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氣韻徹里徹外的氣氛。洗過茶后,再沖入蝦須水,此時,茶葉已經(jīng)泡開,性味俱發(fā),可以斟茶了。
斟茶時,四個茶杯并圍一起,以沖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程為“關(guān)公巡城在”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第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yǎng)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钡臇|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nèi)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xiàn)一定的禮節(jié)、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shù)。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jié)合,并通過茶藝表現(xiàn)精神。興于中國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nèi)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huán)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茶分六種:紅茶、綠茶、黑茶、黃茶、清茶(烏龍茶)和白茶。
[編輯本段]【茶道法則】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笆恕睘橐粺o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肴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編輯本段]【表現(xiàn)形式】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有兩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shù)品嘗形式。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面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yōu)劣的一種品茶藝術(shù)。斗茶又稱為茗戰(zhàn),興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帶。斗茶是古代品茶藝術(shù)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湯花,最后斗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勝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qū)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shù)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后來在安徽祁門地區(qū)也有盛行。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編輯本段]【茶道歷史】
盡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于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碧拼鷦⒇懥猎凇讹嫴枋隆分幸裁鞔_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br>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边@是現(xiàn)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jīng)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yǎng)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yōu)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huán)境、禮節(jié)、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guī)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yǎng)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經(jīng)山寺求學取經(jīng),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比毡尽侗境呱畟鳌芬灿校骸澳掀终衙饔伤螝w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于我國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并總結(jié)出茶道四規(guī):“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guī)范仍源于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于日本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lǐng)域中不斷實踐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fā)展這項事業(yè),也沒有規(guī)范出具有傳統(tǒng)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于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于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于復雜或是過于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復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并沒有僅僅滿足于以茶修身養(yǎng)性的發(fā)明和儀式的規(guī)范,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chuàng)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jié)合,使茶飲在醫(y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并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fā)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shù),包含茶禮、禮法、環(huán)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chǔ),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獨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于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shù),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yǎng)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nèi)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內(nèi)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nèi)涵大于茶藝,茶藝的外延大于茶道。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shù);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guī)律、本源與本質(zhì),它經(jīng)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jié)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zhì)與精神高度統(tǒng)一的結(jié)果。茶藝、茶道的內(nèi)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qū)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藝與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zhì)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huán)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guān)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yǎng)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評論】
1、在中國,“道”是一種很嚴肅的東西,而不是這些生活的枝葉。反觀日本,它從中國拿過去的一些皮毛就堂而皇之地稱之為“道”!中日茶文化的根源都在中國,而其發(fā)展之路卻走向了兩個不同的方向,這其中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中國茶文化的主體是人,茶是作為人的客體而存在的,茶是為人而存在的。中國茶文化被稱為美的哲學。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1.中國茶文化美學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奠定中國古典美學理論基礎(chǔ)的宗師是大哲學家。
2.其理論基礎(chǔ)源于一些哲學命題。
3.中國茶文化美學在發(fā)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釋,道,儒三教的哲學理論,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學家的推動。
4.中國茶文化美學強調(diào)的是天人合一,從小茶壺中探求宇宙玄機,從淡淡茶湯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國茶文化美學從哲學的高度,廣泛深刻的影響著茶人,特別是從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藝術(shù)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總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理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滋潤著中國茶文化這朵奇葩。在中國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圓通空靈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曠達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中國十大名茶
1.西湖龍井
2.洞庭碧螺春
3.君山銀針
4.廬山云霧
5.祁紅
6.黃山毛峰
7.安溪鐵觀音
8.云南普洱茶
9.凍頂烏龍
10.蘇州茉莉花茶答案補充水有泉水、溪水、江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之分,但只有符合“源、活、甘、清、輕”五個標準的水才算得上是好水。所謂的“源”是指水出自何處,“活”是指有源頭而常流動的水,“甘”是指水略有甘味,“清”是指水質(zhì)潔凈透澈,“輕”是指分量輕。所以水源中以泉水為佳,因為泉水大多出自巖石重疊的山巒,污染少,山上植被茂盛,從山巖斷層涓涓細流匯集而成的泉水富含各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經(jīng)過砂石過濾,清澈晶瑩,茶的色、香、味可以得到最大的發(fā)揮。泡茶燒水要武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剛煮沸起泡為宜,用這樣
四大茶道 四大茶道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國四大茶道流派。貴族茶道生發(fā)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貴;雅士茶道生發(fā)于"茶之韻",旨在藝術(shù)欣賞;禪宗茶道生發(fā)于"茶之德",旨在參禪悟道;世俗茶道生發(fā)于"茶之味",旨在享樂人生。
貴族茶道
雅士茶道
禪宗茶道
世俗茶道
貴族茶道
由貢茶而演化為貴族茶道,達官貴人、富商大賈、一豪門鄉(xiāng)紳于茶、水、火、器無不借權(quán)方和金錢 求其極,很違情肯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權(quán)力和富有。 源于明清的潮閩工夫茶即貴族茶道,發(fā)展至今日漸大眾化。
茶雖為潔品,但當它的功能被人們所認識,被列為貢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員,再是達官 貴人。“小家碧玉”一朝選在君王側(cè),還能保持質(zhì)樸純潔么?恐怕很難。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茶列為貢品的記載最早見于晉代常據(jù)著的《華陽國志· 巴志》,周武王發(fā)聯(lián)合當時居住川、陜、部一帶的庸、蜀、羨、苗、微、盧、彭、消幾個方國共同伐紂,凱旋而歸。此后,巴 蜀之地所產(chǎn)的茶葉便正式列為朝廷貢品。此事發(fā)生在公元前1135年,離今有3000年之久。
列為貢品從客觀上講是抬高了茶葉作為飲品的身價,推動了茶葉生產(chǎn)的大發(fā)展,刺激了茶葉的科學研究,形成了一 大批名茶。中國社會是皇權(quán)社會,皇家的好惡最能影響全社 會習俗。貢菜制度確立了茶葉的“國飲地位”,也確立了中國是世界產(chǎn)茶大國、飲茶大國的地位,還確立了中國茶道的地位。
但茶一旦進入宮廷,也便失去了質(zhì)樸的品格和濟世活人的德行。反之,貢茶坑苦了老百姓。
為了貢茶,當此時,男廢耕,女廢織,夜不得息,晝不得停。茶之靈魂被扭曲,陸羽所創(chuàng)立的茶道生出一個畸形的貴族茶道。條被裝金飾銀,脫盡了質(zhì)樸;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濟世活人。達官貴人借茶顯示等級秩序,夸示皇家氣派。
貴族們不僅講“條”,也講“真水”,為此,乾隆皇帝親自參與“孰是天下第一泉”的爭論,"稱水法"一錘定音,欽定北京玉泉水為天下第一泉。為求"真水"又不知耗費多少民脂民膏。相傳,唐朝宰相李德裕愛用惠泉水煎茶,便令人用壇封裝,從無錫到長安"鋪遞",奔波數(shù)千里,勞民傷 財。此后因一云游和尚點化,知其弊端,才“人不告勞,浮位乃洱”。
貴族茶道的茶人是達官貴人、富商大賈、豪門鄉(xiāng)紳之流的人物,不必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但一要貴,有地位,二要富,有萬貫家私。于茶藝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無不求其“高品位”,用“權(quán)力”和“金錢”以達到夸示富貴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損“皇權(quán)至上”,有負“金錢第一”。
貴族茶道有很多違情背理的地方,但因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這一茶道成為重要流派香火綿延,我們不得不承認 其存在價值。作為茶道應有一定儀式或程序,貴族茶道走出宮門在較為廣泛的上層社會流傳,其富貴氣主要體現(xiàn)在程序上。其變種即源于明清至今仍在流傳的閩潮功夫茶。
雅士茶道
古代的“士”有機會得到名茶,有條件品茗,是他們最先培養(yǎng)起對茶的精細感覺;茶助文思,又最先體會茶之神韻。是他們雅化茶事并創(chuàng)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響此后相繼形成茶道各流派??梢哉f,沒有中國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中國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緣,可以說沒有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此處所說的“士”是已久仕的士,即已謀取功名撈得一官半職者,或官或吏。最低也是個拿一份工資的學差,而不是指范進一類中舉就患神經(jīng)病的腐儒,嚴監(jiān)生一類為多了一根燈草而咽不下最后一口氣的庸儒?quot;那些篤實好學但又囊空如洗的寒士亦不在此之列。
中國的“士”就是知識分子,士在中國要有所作為就得 “入仕”。榮登金榜則成龍成風,名落孫山則如同草芥。當然不一定個個當進士舉人,給個“地師級”、“縣團級”官兒做做,最起碼的條件是先得溫飽,方能吟詩作賦并參悟茶道。這便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特點。
中國文人嗜茶沓在魏晉之前不多,詩文中涉及茶事的漢 有司馬相如,晉有張載、左思、郭噗、張華、杜育,南北朝有鮑令暉、劉孝綽、陶弘景等,人數(shù)寥寥,且懂品飲者只三、五人而已。但唐以后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幾乎沒有,不僅品飲,還詠之以詩。唐代寫茶詩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還有李白、杜甫,陸羽、盧金、孟浩然:劉禹錫、陸龜蒙等;宋代寫條詩最多的是梅堯臣、蘇城、陸游,還有歐陽 修、蔡襄、蘇轍、黃庭堅、秦觀、楊萬里、范成大等。原因 是魏晉之前文人多以酒為友,如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一個中山濤有八斗之量,劉伶更是拼命喝酒,“常乘一鹿車,攜酒一壺,使人荷鋪隨之,云:死便掘地以理”。唐以后知識界頗不贊同魏晉的所謂名土風度,一改“狂放嘯傲、棲隱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風,人人有“入世”之想,希望一展所學、留名干秋。文人作風變得冷靜、務實,以茶代酒便蔚為時尚。這一轉(zhuǎn)變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文化背景,是歷史的發(fā)展把中國的文人推到這樣的位置:擔任茶道的主角。
中國文人頗能勝任這一角色:一則,他們多有一官半職,特別是在茶區(qū)任職的州府和縣兩級的官和吏員近水樓臺先得月,因職務之便可大品名茶。貢茶以皇帝為先,事實上他們比皇帝還要“先嘗為快”;二則,在品茗中培養(yǎng)了對茶的精細感覺,他們大多是品茶專家,既然“窮春秋,演河圖,不如 載茗一車”,茶中自有“黃金屋”,茶中自有“顏如玉”,當年為功名頭懸梁、錐刺股的書生們而今全身心投入茶事中,所以,他們比別人更通曉茶藝,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茶藝,著之以文傳播茶藝;三則,茶助文思,有益于吟詩作賦。、李白可以“斗酒詩百篇”,一般人做不到,喝的酷叮大醉,頭腦發(fā)脹,手難握筆何以能詩?但菜卻令人思勇神爽,筆下生花。正如元代賢相、詩人耶律楚材在《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中所言:
啜罷江南一碗茶.枯腸歷歷走雷車。
黃金小碾飛瓊雪,碧玉深甌點雪芹。
筆陣兵陳詩思奔,睡魔卷甲夢魂賒。
精神爽逸無余事,臥看殘陽補斷霞。
茶助文思,興起了品茶文學,品水文學,還有茶文、茶學、茶畫、茶歌、茶戲等;又相輔相陳,使飲茶升華為精神享受,并進而形成中國茶道。
雅士茶道是已成大氣候的中國茶道流派。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識分子,“入仕”的土為主體,還包括未曾發(fā)跡的土,有一定文化藝術(shù)修養(yǎng)的名門因秀,青樓歌妓、藝壇伶人等。對于飲茶,主要不圖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導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脫俗的境界,于鬧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點什么。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間,在乎風月之間,在乎詩文之間,在乎名利之間,希望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寄托、有所忘懷。“雅”體現(xiàn)在下列幾個方面:
一是品茗之趣
二是茶助詩興
三是以茶會友
四是雅化茶事
正因為文人的參與才使茶藝成為一門藝術(shù),成為文化。文人又將這門特殊的藝能與文化、與修養(yǎng)、與教化緊密結(jié)合從而形成雅士茶道。受其影響,又形成其它幾個流派。所以說是中國“士”創(chuàng)造了中國茶道,原因就在此。
禪宗茶道
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發(fā)出禪宗茶道。僧人種茶、制茶、飲茶并研制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茶學的發(fā)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日本茶道基本上歸屬禪宗茶道,源于中國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明代樂純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課”有“焚香、煮茗、習靜、尋僧、奉佛、參禪、說法、作佛事、翻經(jīng)、懺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參禪”之前, 這足以證明“茶佛一味”的說法是于真萬確。
和尚飲茶的歷史由來已久?!稌x書·藝術(shù)傳》記載:
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 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
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進入世俗社會,行于官場,染幾分官氣。行于江湖,染幾分江湖氣;行于商場,染幾分銅臭;行于清湯,雜幾分脂粉氣;行于社區(qū),染幾分市儈氣;行于家庭,染幾分小家子氣。熏得幾分人間煙火,焉能不帶煙火氣。這便是生發(fā)于“茶之味”以“享樂人生”為宗旨的?!笆浪撞璧馈?,其中大眾化的部分發(fā)展前景看好。茶是雅物,亦是俗物。
當它進入官場,與政治結(jié)緣,便演出一幕幕雄壯的、悲壯的、偉大的、渺小的、光明的、卑劣的歷史活劇。
唐代,朝廷將茶沿絲綢之路輸往海外請國,一借此打開外交局面,都城長安能成為世界大都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之中心,茶亦有一份功勞。
唐代,文成公主和親西藏,帶去了香茶,此后,藏民飲茶成為時尚,一此事在西藏傳為歷史美談。
唐代,文宗李昂太和九年(835),為抗議榷茶制度,江南茶農(nóng)打死了榷茶使王涯,這就是茶農(nóng)斗爭史上著名的"甘露事變"。
明代,朝廷將茶輸邊易馬,作為殺手銅,欲借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個重要的政治磋碼。
清代,左宗棠收復新疆,趁機輸入湖茶,并作為一項固邊的經(jīng)濟措施。
茶是個靈物,隨國家政治的舉措而升沉起伏,輝煌過,也晦氣過。
史書記載,1044年(宋仁宗慶歷四年。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詐七年八家與夏議和,宋封元是為夏國王,并每年給以“銀七萬兩,綱十五萬匹,茶葉三萬斤。”
宋朝國人將茶貢給朝廷,朝廷又將它貢給西夏,以取悅強敵。茶負載的不是友誼,而是對強權(quán)的屈服。
在我國清代,官場欽榮有特殊的程序和含義,有別于貴族茶道、雅士茶道、禪宗茶道。在隆重場合。如拜謁上司或長者,仆人獻上的蓋碗茶照例不能取飲,主客同然。若貿(mào)然取飲,便視為無禮。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馬上告辭,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換茶”,表示留客,這叫“留茶”。
茶作為有特色的禮品,人情往來靠它,挖門子搭橋鋪路也靠它。機構(gòu)重疊,人浮于事,為官為燎的,“一杯茶,一包煙,一張‘參考’看半天”。茶通用于不同場合,成事也壞事,溫情又勢利,茶雖潔物亦難免落入染缸,常扮演尷尬角色,借茶行“邪道”,罪不在茶。
茶入商場,又是別樣面目。在廣州,“請吃早茶!”是商業(yè)談判的同義語。一盅兩件,雙方邊欽邊談。隔著兩縷裊裊升騰的水氣打開了“商戰(zhàn)”,看貨叫板,討價還價,暗中算計,價格廝殺,終于拍板成交,將茶一飲而盡,雙方大快朵頤。沒茶,這場商戰(zhàn)便無色彩,便無詩意。只要吃得一杯早茶,縱商戰(zhàn)敗北,但那茶香仍難讓人忘懷。
茶入江湖,便添幾分江湖氣。江湖各幫各派有了是是非非,不訴諸公堂,不急著“擺場子”打個高低,而多少講點江湖義氣,請雙方都信得過的人物出面調(diào)停仲裁,地點多在茶館,名叫“吃講茶”。這不為錯,茶道之宗旨就有“致清導和”一說。
茶道進入社區(qū),趨向大眾化、平民化,構(gòu)成社區(qū)文化一大特色。如城市的茶館就很世俗,《清稗類鈔》記載:
京師茶館,列長案,茶葉與水之資,須分計之;有提壺以注者,可自備茶葉,出錢買水而已。漢人少涉足,八旗人士,雖官至三四品,亦廁身其間,并提鳥籠,曳長裙、就廣坐,作茗憩,與困人走卒雜坐談話,不以為懺也。然亦絕無權(quán)要中人之蹤跡。
民國年間的北京茶館溶飲食、娛樂為一體,賣茶水兼供茶點,還有評書茶館,說的多是《包公案》、《雍正劍俠圖》、《三俠劍》等,顧客過茶病又過書痛;有京劇條社,唱戲者有專業(yè)演員也有下海票友,過茶癮又過戲癮;有藝茶社,看雜耍,聽相聲、單弦,品品茶,樂一樂,笑一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59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浮生若茶甘苦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