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尋覓覓,擇一處靜地,憑風(fēng)聽雨,弄花煮茶。南山月色,光影照荷塘。禪寺鐘聲,萬籟寂清聽。前行路,因彼岸在前方,是以無論風(fēng)雨,皆前行不輟?;厥讜r,花開了遍地,恍然行已遠,不知回首即是歸途。擇路,則愈迷路,擇處則漸迷所處。不若從心所欲,來之則安之,喧囂有喧囂的熱鬧欣喜,寂寥有寂寥的寧靜純粹。
天地即是禪院,煮茶不必風(fēng)清雨霽,品茶無需善水佳茗,無非片刻功夫,水浸茶舒,風(fēng)由它塵舞,聲由它喧囂,茶入喉時,沁脾暖心,茶入心后,渾然忘機。心在縫隙里,小憂不能解,小怨不能釋,世界只是一線,心在江湖上,愁來隨風(fēng)去,悲生任消弭,世界開闊寬廣。天行健,地勢坤,娑婆世界,眾生蕓蕓。
詩詞,是璀璨奪目的中華文化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顆明珠,它形式各異,博采眾長,體現(xiàn)著先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可以有奢華富麗的詞藻,又可以浸潤在普通的一茶一飯中,千百年來,詩詞以獨特的韻律和口口相傳的形式,傳承和弘揚了中華文明的優(yōu)秀文化,詩詞更是從各個維度全方位的展示了古人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接下來,我將就從禪文化和茶文化角度,淺薄的談一談我對詩詞的理解。
(1) 禪文化和茶文化的歷史淵源
關(guān)于茶的起源,一直存在爭議,先后有先秦說、西漢說和三國說,根據(jù)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考證,“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更是將茶文化的起源追溯到了遠古時期,可見中國人飲茶的歷史之悠久。
雖然中國的佛教文化的起源無法和茶文化一樣追溯至遠古,但自從兩漢時期傳入中國以來,到東漢末年,已經(jīng)從民間滲透到了皇權(quán)宗室,東晉南北朝時期,通過官方大力的發(fā)展,江南江北的佛寺都多如牛毛,大家所熟悉的梁武帝蕭衍四次出家的故事,以及唐代詩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雖然扼腕嘆息,但也足以窺見當時佛教的興盛。
同樣,茶以文化的面貌出現(xiàn),也是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漢朝古詩中難以尋覓到茶的蹤跡,而晉代張載曾寫《登成都樓詩》 “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qū)”,可見當時,茶見于詩詞,而不是“"清晨一杯茶,餓死賣藥家"之類的諺語或者“苦荼久食,益思意”的藥物功效,說明飲茶文化已經(jīng)逐漸推廣至上層社會的文人雅士。西晉文學(xué)家左思在《嬌女詩》中有“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生動的描寫了兩位小女兒調(diào)皮可愛,玩耍回來后口渴難耐,焦急的對嘴吹爐火,盼望早點煮好可以泡茶解渴,側(cè)面體現(xiàn)了飲茶已經(jīng)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受到各年齡層的熱愛。
而茶文化和禪文化的結(jié)合,根據(jù)記載,也始于兩晉,《晉書·藝術(shù)傳》記載: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 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這是較早的僧人飲茶的記載,中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務(wù)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俠,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fēng)俗?!谑遣璧来笮?,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窮曰競夜,殆成風(fēng)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認為禪宗促進了北方飲茶的形成,唐代開元以后,中國的"茶道"大行,飲茶之風(fēng)彌漫朝野,"窮日競夜","遂成風(fēng)俗",且"流于塞外"。
到了唐代,中國茶文化已基本形成,茶無論是物質(zhì)層面、體系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陸羽的《茶經(jīng)》到現(xiàn)在仍舊被奉為經(jīng)典,茶道、茶禮、茶文化與中國的儒、禪、道哲學(xué)思想緊密結(jié)合,形成了一整套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更有甚者,古代多數(shù)名茶同佛門存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有名的西湖龍井茶,陸羽《茶經(jīng)》說:“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chǎn)茶。君山銀針,“云霧茶”黃山毛峰等等,古時候均由僧人種植,即便是茶圣陸羽本人,孩童時代也成長在競陵龍蓋寺,由住持撫養(yǎng),可見禪/茶文化歷史淵源之深厚。
(2) 禪與茶的關(guān)聯(lián)與詩詞表現(xiàn)
佛教禪師認為:茶有三德,即“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交友時以茶為媒廣結(jié)善緣”,這就是佛教禪師提倡茶道的原因之一。禪道和茶道歸根到底,在于“正”“清”“和”“雅”四個字。
a. “正”
禪茶中的“正”指的是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擴展到茶道,就是泡茶時,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心無雜念,才能體會到茶中的色、香、味。
唐詩人元稹,曾寫過一首與茶有關(guān)的寶塔詩,從茶的本性,對茶的喜愛以及茶的功能三個層面,體現(xiàn)了茶的正念,也通過“慕詩客,愛僧家”,點出了茶和禪的關(guān)聯(lián)。
?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zhuǎn)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后豈堪夸。
b. “清”
“清”,可以理解為清醒、清淡、清廉,禪道文化中可以理解為清凈和清心寡欲。三國時期,就有孫皓“密賜茶荼以代酒”的典故,茶相比于酒的濃烈,本自就帶有清新和清醒的功效,蔡襄《圣泉》中的“清甘本無滓,渴飲得真味。”說的是茶性清潔;《北齋雨后》中的“小庭幽圃絕清佳”“留客臨軒試越茶”說的是飲茶環(huán)境的清幽。
除了清凈的環(huán)境外,從茶具到內(nèi)心都要清明節(jié)凈。兩晉北朝時,也有政治家提出“以茶養(yǎng)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fēng)。魏晉以來,黃老之道與清淡之風(fēng)盛行。思想觀念帶動著生活方式的轉(zhuǎn)遍,逐漸以好茶為風(fēng)氣。陸游的《晚秋雜興十二首》,更是道出了清茶與清性的關(guān)聯(lián):
置酒何由辦咄嗟,清言深愧談生涯。
聊將橫浦紅絲碨,自作蒙山紫筍茶。
c. “和”
所謂“和”是儒、道、釋三家思想共同的哲學(xué)理念,禪宗更是強調(diào)明心見性,內(nèi)心和對立的觀念調(diào)和、化解,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和諧的觀念在詩詞中也是比比皆是,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內(nèi)心的平和;有曹丕“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人與人關(guān)系之間的友愛和諧;有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钡娜撕妥匀坏暮椭C,而白居易的詩詞《食后》更是把和諧平靜之禪的心情,和飲茶做了緊密的關(guān)聯(lián):
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
舉頭看日影,已復(fù)西南斜。
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
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
d. “雅”
唐代茶詩中的《五言月夜啜茶聯(lián)句》中,也體現(xiàn)了禪茶文化中的雅,首先文人雅客相約飲茶,是雅之一,以茶為題,聯(lián)句吟詩,是雅之二,詩句中體現(xiàn)的“流華”“素瓷”“芳氣““閑軒”等等讓人心曠神怡的描述,是雅之三。詩詞,正是體現(xiàn)禪茶雅文化的最好的方式。
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情言。--陸士修
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張薦
不須攀月桂,何假樹庭萱。--李崿
御史秋風(fēng)勁,尚書北斗尊。--崔萬
流華凈肌骨,疏瀹滌心原。--顏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辭綠菽繁。--皎然
素瓷傳靜夜,芳氣清閑軒。--陸士修
?
(3) 詩詞中的禪茶一味
禪與茶的“正”“清”“和”“雅”是禪茶一味的本質(zhì)和精髓,茶是參禪悟佛之機、顯道表法之具,禪是以茶凈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二者互為表里,互為因緣,互為體用,互為能所。可以茶喻禪,以茶行禪,以茶悟禪,以茶參禪;也可以禪釋茶,以禪施茶,以禪品茶,以禪悟茶。
古人在詩詞的表現(xiàn)形式中,不僅僅只是吟詠其中的某個片面,對于禪茶一味的整體理解和闡述的詩詞,也比比皆是。
比如說白居易 -《山泉煎茶有懷》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表面上看去只是白居易閑來無事,以煎水煮茶為樂,并且愛屋及烏,把這個飲茶愛好傳遞給友人,在我看來,無論是“坐酌”還是“看煎”不僅體現(xiàn)了作者云淡風(fēng)輕的心情,更傳遞了他心如明鏡,看破紅塵的隱喻,禪茶一味不僅僅是精神上的共通,在詩詞中也有極為深刻的體現(xiàn)。
另一首典型的詩歌是宋代朱敦儒 -《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
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擔花。
把住都無憎愛,放行總是煙霞。
飄然攜去,旗亭問酒,蕭寺尋茶。
恰似黃鸝無定,不知飛到誰家。
作者對生活的解讀上升到了“把住都無憎愛,放行總是煙霞?!薄捌焱柧疲捤聦げ琛?,逢人見事不起愛憎心,身心和大自然合一,更是體現(xiàn)了閑云野鶴無欲無求,“饑來吃飯困來眠”的超凡境界。
錢起 -《與趙莒茶宴》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錢起的這首詩,“塵心洗盡興難盡”,也體現(xiàn)了洗凈紅塵雜念,但茶性更濃,直到夕陽西下才盡興而散,無論是從竹林、蟬等峻潔高志意象的刻畫,還是對于心態(tài)的描寫,都巧妙的體現(xiàn)了人們試圖在山水的清幽中拂去心靈的塵土,追求心靈的凈化和升華。
從上可見,禪茶一味的文化不僅僅體現(xiàn)在禪道和茶道上,更是在文人雅客切實的體會中,通過詩詞的方式表達了出來,詩詞即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無論是茶道、禪道亦或是詩詞,都是博大精深的文化,以上僅僅是粗略的簡述,如有理解不正確的地方,請老師包涵。
文/騰越朝元
寵辱不驚天下順,
淡泊寧靜洗凡塵。
溫文止語心安處,
定慧清仁悟禪音。
[注]仄起,中華新韻
云樹山花禪茶堂執(zhí)筆
2018年1月14日午時
注:愛喝茶的人,寵辱不驚,低調(diào)沉穩(wěn),談吐文雅喝茶止語,靜而安,安而定,定而慧,慧而悟,悟而禪。
夜已深了,喧囂吵雜也已漸漸退去,此時此刻的時間里為自己沏上一杯茶,靜靜將自己融化在裊裊茶香之中,生活猶若一杯清茶,雖然很淡,卻散發(fā)著縷縷優(yōu)優(yōu)清香,慢慢品味,回味其間,人生百味一杯好茶!
我喜歡這茶的謙靜平和之氣,喜歡品茶時淡若清風(fēng)的慢心境,喜歡茶中深邃悠遠的禪道。茶是醒神的優(yōu)水,禪是開悟的修行。唐代高僧趙州禪師的禪語“吃茶去”,則表達出禪的大智慧。人之有品,茶有茶品,從品茶的體悟中去細品人生,是種特靜雅致,從做普通人的角度去參悟茶的禪意,是種豁達。
茶,集山水之滋潤,沐天地雨露之精華,自然之物,聚天地靈氣;禪,自在隨緣,不在于講,而在印心,明人生之實相,道天地之機關(guān)的不二法門。古今禪師以茶悟道、以茶傳道,一茶一禪,內(nèi)心修為。
茶性“苦澀”,品茶的苦后回甘淡甜,苦中有甘甜。人生有八苦,苦海了無邊。而習(xí)佛法、修心養(yǎng)氣正是求得回頭是岸、苦盡甘來。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以求大徹大悟,而品茶有如修習(xí)佛法,品味人生,參破苦諦。茶禪一味,是頓想,是感悟,是自我修行。
茶性“靜”,茶道講究和靜怡真,由靜達到潔凈身心、滌除凡塵的境界。靜為佛之首,空為佛之本,佛學(xué)中的戒、定、慧三學(xué)也都以靜為基礎(chǔ)。禪宗便是從靜中創(chuàng)造出來,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心清如佛,佛者,茶也。
茶性“了凡”,日本茶道宗師利休曾說過:“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此話一語道中茶道本質(zhì),禪在心中,悟自心生,從平凡小事中去透悟大道。心中的一份淡然恬靜,清澈了歲月的浮華。
茶性“須放”,人生的苦惱,皆因放不下,修佛特別強調(diào)放下。品茶也強調(diào)“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半日浮閑,放松一下被囚禁困鎖的自然心性。在一杯清茶的時光里似乎沒有什么放不下的。此時,無牽掛的茶人和四大皆空的出家人不是有著同樣的心境?
佛法存于茶湯,所言誠然。茶與禪,味味一味,融合著無有精神與物質(zhì)之別,真可謂百和妙殊,恰融一體。茶中有禪,禪在茶中,茶禪一味,茶禪一心,悟道如水;茶與禪,天生因緣,心心相??!
秋
微涼
觀禪舞
歲月寧靜
賞翩躚身姿
聽聞大師論道
解禪茶一味真諦
在寶華寺遇見美好
世事忙碌,我們可能已經(jīng)很久沒有平靜下來審視內(nèi)心,看看自己究竟有多久沒有好好地去感悟美好了,而8月18日在寶華寺,我們又與純凈的美好不期而遇。由如意老師帶領(lǐng)的來自曼殊·妙院的禪舞修習(xí)者們,舞姿柔美靈動,婉轉(zhuǎn)悠緩,讓我們在欣賞她們翩躚身姿的同時,竟然也能感受到內(nèi)心的寧靜。
或許是我們終日的忙碌操勞,對生活中的細微美好已逐漸麻木,而在觀看禪舞的同時,我們內(nèi)心的柔軟,也似乎在隨著舞蹈慢慢生發(fā)。這天下午,在場的每一個人,似乎都透過禪舞,學(xué)會了專注于當下,并且讓自己從紛繁復(fù)雜的生活情境中解脫出來,不被外在事物干擾,保持內(nèi)心的安詳與平靜。
而后,禪舞修習(xí)者們又來到了大雄寶殿前,換上了更為莊嚴肅穆的紅紗,天際云層高聳,金色陽光傾瀉,再就著輕柔如絲的細雨,大家在佛法莊嚴的樂聲中也仿佛被從頭到腳凈化了一遍。一曲舞畢,大家隨著禪舞修習(xí)者們,沿著順時針方向,圍繞著大雄寶殿,虔誠而肅穆的,繞走了一圈。
之后,回到禮堂,便是崇化大和尚親講的禪茶一味的心得體會,崇化大師從佛教的發(fā)源、傳承,講到在中國慢慢的生根發(fā)芽,讓我們了解到了何為菩提樹下悟道,讓我們也明白了為何中國第一座寺廟叫做白馬寺,是因為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夜晚夢見一個金人飛至宮殿,博士傅毅解釋道這就是西方的神,名為佛,神通廣大。然后后續(xù)便是天竺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中國宣講佛法,漢明帝為他們興建的寺院也用了白馬馱經(jīng)的典故取名為白馬寺。
講解完了佛教的由來后,崇化大師又為大家科普了茶的發(fā)展之路,從一開始的神農(nóng)嘗百草到唐代的煎茶再到宋代的點茶,直至現(xiàn)在廣泛被運用的清飲法,使得大家對茶葉的來歷有了整體的認識。
崇化大師還講解了佛家極為著名的一個公案就是唐代趙州從諗禪師的“吃茶去”公案。
公案如是說:1000多年以前,有兩位僧人從遠方來到趙州,向趙州禪師請教如何是禪。趙州禪師問其中的一個,“你以前來過嗎?”那個人回答:“沒有來過?!壁w州禪師說:“吃茶去!”趙州禪師轉(zhuǎn)向另一個僧人,問:“你來過嗎?”這個僧人說:“我曾經(jīng)來過?!壁w州禪師說:“吃茶去!”這時,引領(lǐng)那兩個僧人到趙州禪師身邊來的監(jiān)院就好奇地問:“禪師,怎么來過的你讓他吃茶去,未曾來過的你也讓他吃茶去呢?”趙州禪師稱呼了監(jiān)院的名字,監(jiān)院答應(yīng)了一聲,趙州禪師說:“吃茶去!”對“吃茶去”這三個字歷來也是見仁見智的,這三字禪有著直指人心的力量,也從而奠定了趙州柏林禪寺是“禪茶一味”的故鄉(xiāng)的基礎(chǔ)。
崇化大師親切和藹的態(tài)度,嚴謹有趣而不失生動的講述,讓在場的聽眾們興致愈發(fā)濃烈,之后大師在分享了茶圣陸羽的故事后,又跟在場的觀眾進行了提問互動,最后大家在歡樂的氛圍下,結(jié)束了與崇化大和尚的愉快交流。
正如崇化大師所說,禪茶一味,為何是禪要在前,茶要在后?是因為我們的修行就是在每天日復(fù)一日的生活當中進行的,表面上看,喝茶只是一種生活習(xí)慣,而修行卻是貫通生活的。在寶華寺雖然只待了今日一日,但卻讓每個人都感受到,修行,內(nèi)悟身心,外悟世界,任何事情都不能成為我們觀省內(nèi)心的阻礙。8月8日—9月8日的寶華寺書畫藝術(shù)展,豐富活動仍在繼續(xù),隨時歡迎您的光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63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從茶道看透竹簾的文化內(nèi)涵
下一篇: 茶道與茶藝一茶一世界一味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