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寧一茶客——黃庭堅
江西省修江北岸,“綠叢遍山野,戶戶有茶香”。產(chǎn)于此地的雙井茶,條索纖細,身披白毫,看起來好像銀須一樣,色澤碧綠,茶味甘醇,因此又有 “白茶”、“龍須”、“云腴”、“風爪”、“雪芽”等美譽。然而雙井茶最初時,罕為人知,它的聲名大噪甚至成為朝廷貢茶,北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功不可沒。
黃庭堅的嗜茶一直是人盡皆知的事情,根據(jù)《宋稗類鈔》的記載,當時的宰相富弼聞聽黃庭堅才華橫溢,詩文、書法樣樣精通,便很想與他會上一會。一日,機會終于來了,兩人得以相見并相識?;蛟S是受到黃庭堅其貌不揚的外表影響,宰相富弼在見到他之后對他并沒有產(chǎn)生好感,兩人最終不歡而散。然而,這位宰相偏偏喜歡對人評頭論足,于是還對人評價黃庭堅說:“我還以為是個如何了得的人物,原來只是分寧一茶客而已!”黃庭堅“分寧一茶客”的名號便山此而來。這本是宰相富弼對黃庭堅的詆毀之言,但今人看來,黃庭堅這一“分寧茶客”確實是頗為人稱道的。
且不說其他的,光是黃庭堅以茶代酒:十年,就已經(jīng)可以說是茶人間廣為流傳的千古佳話了。黃庭堅在四十歲時曾寫過一篇名為《文愿文》的文章,目的是為了下決心戒酒戒肉。文章的_,段內(nèi)容說:“今日對佛發(fā)大莆,愿從今日盡未來也,不復淫欲、飲酒、食肉。設復為之,當墮地獄,為一切眾生代受頭苦”。此后二十年里,黃庭堅基本上履行了自己在文章中所說的話,不僅自己以茶代酒,還先后多次規(guī)勸外甥洪駒父節(jié)制飲酒。
修江北岸的雙井茶能夠得到朝野士大夫和文人們的青昧,最終位于貢茶之列,被奉為極品,正是得益于這位“分寧”茶客孜孜不倦的努力。此外,黃庭堅一生醉心于吟茶頌茶,在他的筆下,摘茶、碾茶、煎水、品茶等所有與茶有關的事物都能成為一首首優(yōu)美的詩詞,他所作的數(shù)十首茶詩,不僅是借茶抒懷,字里行間更是分明滲透著黃庭堅所追求的高超茶藝和茶道精神。
1、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酬之以詩
唐代:柳宗元
芳叢翳湘竹,零露凝清華。復此雪山客,晨朝掇靈芽。
蒸煙俯石瀨,咫尺凌丹崖。圓方麗奇色,圭璧無纖瑕。
呼兒爨金鼎,馀馥延幽遐。滌慮發(fā)真照,還源蕩昏邪。
猶同甘露飯,佛事薰毗耶。咄此蓬瀛侶,無乃貴流霞。
譯文:芳香的茶樹叢掩隱在青翠的湘妃竹林里,葉上那滴滴神露凝聚著純潔的光華。更有這山寺的得道高僧深知茶道,在清晨采回了這珍奇的細嫩茶芽。
晨霧緊貼著石澗奔湍的山泉蒸騰而上,采茶之處離山崖之頂也不過咫尺之差。盛茶的器具有圓有方,色澤絕非一般,茶葉品質(zhì)如圭如璧,真是美玉無瑕。
我吩咐家人用華貴的茶具去煎這難得的奇茶,淡淡的余香彌漫到遠處的人家。這純和的茶香讓我的靈魂得以凈化,并以自然的本真蕩去內(nèi)心的昏邪。
它如同佛祖如來那甘露一般的齋飯,一下子熏香了毗耶城和整個天下。這香茶是蓬瀛仙客的友伴,誰不驚嘆,恐怕更珍貴于天上神奇的仙酒流霞。
2、寒夜
南宋-杜耒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譯文:冬天的夜晚,來了客人,用茶當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爐中的火苗開始紅了起來了,水在壺里沸騰著,屋子里暖烘烘的。月光照射在窗前,與平時并沒有什么兩樣,只是窗前有幾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開著,芳香襲人。這使得今日的月色顯得與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3、汲江煎茶
北宋-蘇軾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譯文:要用流動的活水和旺盛的火來烹煮,便親到江邊釣石汲取深處的清水。大瓢把映有月影的江水貯存入甕,小杓將清流濾凈裝進瓶內(nèi)。茶沫如雪白的乳花在煎處翻騰漂浮,沸聲似松林間狂風在煮時震蕩怒吼。清澈醇美使枯腸難以三碗為限,坐著傾聽荒城里長更與短更相連。
4、夏晝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幾熟眠開北牖。
日午獨覺無馀聲,山童隔竹敲茶臼。
譯文:永州的夏天又濕又熱,困得使人像醉漢打盹,推開北窗,憑案酣睡長精神。中午醒來,只覺得大地死一般的寂靜,隔著竹林,惟有山童搗制新茶時敲擊茶臼的聲音。
5、滿庭芳·茶
宋代:黃庭堅
北苑春風,方圭圓璧,萬里名動京關。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煙。尊俎風流戰(zhàn)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淺乳,金縷鷓鴣斑。
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群賢。為扶起燈前,醉玉頹山。搜攪胸中萬卷,還傾動、三峽詞源。歸來晚,文君未寐,相對小窗前。
譯文:北苑茶山春風浮動,茶餅形狀萬千,方的如圭器,圓的如璧玉,都十分珍貴。茶餅被研磨地粉碎,進奉御用,可謂有功社稷,可與凌煙閣中為國粉身碎骨的忠臣功德并列。
這茶又能戰(zhàn)勝酒醉風流,解除春天的睡衣,清神醒腦,排憂解愁。纖纖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盞,茶盞繡著金邊,紋色如鷓鴣鳥的羽毛。
司馬相如雖有渴疾,一觴一詠,引來群賢賓客。相如起做燈前,酒興文采,風姿挺秀。竭盡胸中萬卷詩篇,文辭充沛,猶如三峽落水。相如酒醉,很晚才歸家,文君并沒入寢,兩人相對,坐在小窗前面。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這是現(xiàn)代許多文藝青年在表達異地戀相思之情時常用到的詩句,它出自于《寄黃幾復》,作者名為黃庭堅。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是今江西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
黃庭堅兒時便聰慧無比,擁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有一次,黃庭堅的娘舅李常來他們家做客,他得知自己侄子聰穎,便有心考量他一番。于是李常隨手從書柜里拿出一本書,問了黃庭堅一個典故,黃庭堅脫口而出,沒有絲毫猶豫。
李常頗為驚奇,之后又問了許多問題,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黃庭堅背會了書柜上所有的書。此事傳出去之后,許多人都嘖嘖稱奇,李常也認為自己的侄子非同凡人。 黃庭堅六歲的時候,便因景生情,提筆寫出了一首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知君?!边@首詩主要歌頌了牧童的悠閑生活,并表達人應該淡泊名利,過悠閑自在的生活。俗話說,七歲看老,黃庭堅此時的想法影響了他的一生。
公元1067年,黃庭堅以22歲的年齡考上了進士,成為了汝州葉縣縣尉,并在之后參加了四京學官的考試,文章極其優(yōu)秀,得到了主考官的贊揚,朝廷下令讓其擔任國子監(jiān)教授。在此期間,黃庭堅學習到了更多創(chuàng)作手法,并經(jīng)常提筆作文。一日,蘇軾偶然間看到了黃庭堅的作品,十分詫異,視之為陽春白雪,并說已經(jīng)很久沒有看到如此佳作了。
雖然黃庭堅跟蘇軾后來并稱“黃蘇”,但此時的蘇軾早已聞名,黃庭堅算是個晚輩,所以在得到蘇軾的認可后,黃庭堅才逐漸聲名鵲起。之后黃庭堅又屢次升官,公元1085年時,黃庭堅在德平鎮(zhèn)為官,當時他很思念自己兒時好友黃幾復,但迫于種種原因卻無法相見,只能寄情感于詩詞中,寫下了開篇那首詩。
所以《寄黃幾復》是一篇表達對友人思念之詩,但由于文筆優(yōu)美,感情真摯,所以后來才被現(xiàn)代人換了個用法。像這樣的情況其實很常見,就拿蘇軾的“春宵一刻值千金”來說,現(xiàn)代人常用該詩句表達新婚之夜的美好,但實際上蘇軾寫這首詩卻是想表達趁著春天大好光陰趕緊學習。
寫完《寄黃幾復》沒幾個月,黃庭堅便被召入京師,并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之后宋神宗去世,哲宗登基,繼續(xù)重用黃庭堅,提拔其為起居舍人,主要負責記錄皇帝的日?;顒右约皣掖笫?,屬于皇帝的近臣,位高權重。
但不久后,黃庭堅的母親去世,黃庭堅立刻拋棄高官厚祿,回家守孝,并在守孝時悲痛欲絕,險些因此喪命。 守孝期結(jié)束后,宋哲宗也被其孝心所感,加封黃庭堅為秘書丞,兼任國史編修官。后來黃庭堅因遭人誣陷,被貶戎州,但黃庭堅卻絲毫不以為然,畢竟他本就不愛名利,如其兒時所作《牧童歌》一樣,向往悠閑的生活。
公元1100年,宋徽宗登基,想重新啟用黃庭堅,但黃庭堅卻拒絕了,并跟宋徽宗請求做一名郡官,宋徽宗無奈,只能同意了他的請求。 但上任九天后,黃庭堅就被罷免了,當時他寫了一首名為《荊南承天院記》的文章,被一些有心人曲解文意,說黃庭堅對民間發(fā)生的災事感到十分喜悅。以黃庭堅的為人,這顯然是不可能之事,無奈宋徽宗還真的相信了此事。
最后黃庭堅被送到宜州,軟禁起來。沒兩年,朝廷又下令讓黃庭堅去永州,但還未出發(fā),黃庭堅便已客死宜州,時年60歲。 黃庭堅的仕途不順暢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他本身對仕途就沒什么追求,其二則是黃庭堅性格有些剛直,得罪了不少人。
但仕途做到宰相又如何,宋朝宰相眾多,能比黃庭堅有名的屈指可數(shù),黃庭堅最大的貢獻還是在文學上。 他的詩詞凸顯了宋朝人另辟途徑的文化創(chuàng)新精神,并促進了詩歌的文化功能發(fā)展,黃庭堅畢生都在強調(diào)四個字,那便是“因詩求道。
”大致理解便是要從詩詞當中學到東西,存養(yǎng)心性,通過詩詞來提高個人素質(zhì)以及修養(yǎng),去勘破宇宙的奧秘。此外,黃庭堅所作的詩詞也被稱為“黃庭堅體”,后世有無數(shù)人對其進行模仿。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對后世影響很大。
宋徽宗 《瑞鶴圖》
“畫者,文之極也。”大部分的中國畫作品,也像詩詞文章一樣,是作者用以抒發(fā)胸臆、表達情思的媒介。撇開應制、習作、酬答等帶有濃厚目的性的特例不說,中國畫所傳達的思想、意境值得細細品味,而不能只當做簡單的畫面來看。
“茶”在宋、明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也是文人在畫作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的題材。古畫中的文人茶事,往往與傳統(tǒng)文化的其它元素相配合,組成生動的場景,以表達畫者心中的理想生活圖景。畫作中的茶,或在書齋內(nèi)、庭院里,或在禪寺中、山水間;與茶一起的,往往還會有琴棋書畫、白石清泉、文房雅玩,及松竹梅蘭、梧桐仙鶴等被賦予君子意象的象征物。畫家們根據(jù)自己的喜好或特定場景的需求,選取必要的素材入畫。
宋·佚名《春游晚歸圖》
“茶”有其孤寂、自修的一面,好茶往往需要知音共賞。如果拿出一款好茶,換來的卻是大碗吃茶、大口啃肉的場景,那就有焚琴煮鶴、糟踐風雅的毛病了。故而,文名滿天下的蘇東坡,只在“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四人到來的時候,才會令侍妾朝云取出當時極難得的貢茶“密云龍”款待,其他人縱是權貴,亦無福享受。
這種“知音”的精神訴求反映到畫作中,便成就了“客至”的場景:主人備茶、待佳客臨門。明代文徵明的《品茶圖》、唐伯虎的《事茗圖》便是很典型的例子。以《事茗圖》來看,畫面左右兩側(cè)以巨石掩映,如山門般守護著桃花源般的美好景致。山水之間,雙松樹下,茅草屋里,一讀書人端坐,隔間有童子在煮水備茶。屋外的小橋上一老者拄杖緩步而來,后緊隨一抱琴童子??梢韵胍?,一場有琴、有茶、有書的美好聚會即將拉開帷幕。
明·唐寅《事茗圖》
然而,知音難覓,佳友難得,有時候與其空待嘉賓,倒不如遙想古人,通過畫作來一場時空的“穿越”。據(jù)傳南宋劉松年的《攆茶圖》便是記錄唐代書法家懷素展卷作書的情景。惟劉松年在畫中植入了宋代點茶的畫面,與懷素所處的年代并不相契?;蛟S,這不僅僅是畫家表達“古意”的方式,還是他們透過畫作在與古人進行一場精神的約會吧。
以古人入畫是托古追思的好方式,在宋明的古畫中,茶仙盧仝是經(jīng)常被描摹的對象。宋代被傳為劉松年所作的《盧仝煮茶圖》、元代錢選的《盧仝烹茶圖》、趙原的《盧仝煮茶圖》、明代杜堇的《盧仝茶歌詩意圖》、丁云鵬的《玉川煮茶圖》、陳洪綬的《玉川子像》等都是著名的畫作。相比而言,茶圣陸羽卻似乎沒有盧仝那么受畫家們偏愛。或許是盧仝的出身高貴,秉性高潔,茶癡成命,又死得冤屈而悲慘,其人格與經(jīng)歷讓文人們心有戚戚而惺惺相惜吧。
南宋·劉松年《碾茶圖》
以托古為題材的茶事畫作中,最熱鬧的大概是《西園雅集圖》系列了。北宋駙馬都尉王詵邀請?zhí)K軾、蘇轍、黃庭堅、秦觀、米芾等多位翰苑名流到他的府邸宴游,并請著名畫家李公麟到場摹繪,記錄了現(xiàn)場諸人賦詩、作畫、看書、講經(jīng)、撥阮等各色雅事。這幅名畫為南宋劉松年、馬遠,元代錢選、趙孟頫,明代唐伯虎、仇英,清代石濤、丁觀鵬,乃至近代蔣洽、張大千等數(shù)位畫家描摹,以至于“西園雅集”成為了傳統(tǒng)中國畫的重要題材。然而,后世的畫家們對西園雅集場景的描繪各個不同,帶入了不同時代、不同人的理解,從而使王詵的西園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理想景觀??梢哉f,后代畫者對古畫的每一次描摹,都成了畫家的再創(chuàng)作,也是再一次的精神解讀。
南宋·劉松年《西園雅集圖》(局部)
明·周翰《西園雅集圖》(局部)
當然,西園雅集之所以著名,主要還是因為與會的諸人無論是從當時還是后世來看,都是真正的雅士,與那些“洶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或是附庸風雅之徒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
不同于茶會必須有“人”的情境,甚有“潔癖”的倪瓚延續(xù)他一貫的作畫風格,在其寫茶的畫作中也并不見“人”,仿佛“人”是破壞畫面空靈感的糟粕一般。一方遠山、兩間茅廬、幾株枯柳便將“茶”的蕭疏淡遠意境寫了出來,連喝茶的清客也不曾露面。如何知道這是一幅茶畫?只能從題款“菊苗春點磨頭茶”來想象一二了。
元·倪瓚《安處齋圖》
讀畫與讀詩一樣,不可讀得過“實”了。畫家所畫之物,不必于現(xiàn)實中偏找個一樣的來對,不然那和畫照片又有什么不同呢——當然,現(xiàn)當代很多所謂畫家是畫照片的。中國畫講究的是寫“意”,此“意”何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必得淫浸于造化之間,師法自然,然又不脫于本心方可。這樣一內(nèi)一外的涵養(yǎng),所得之“意”,訴諸筆端,自然是現(xiàn)實圖景的升華、內(nèi)心圖景的外現(xiàn),是“天”與“人”的契合。好比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如果硬拿著畫作去比對富春江兩岸的景色,或許找不到一處能完全對上的,然而熟悉兩岸風景的人又很難說那畫的不是富春江畔。也許,畫作之妙就妙在其“似與不似之間”吧。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董仲舒說:“天不變,道亦不變。”這“天”、這“道”,既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天地之間,又在這數(shù)千年中華民族的人心之中。雖則我們與宋明時期的畫家們相去千百年,但那顆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圖景的心是一樣的。
素材來源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 《說茶》一文中,茶文化有哪些 明末清初山陰史學家張岱,對茶甚有研究,他在《茶史序》一文中寫了他對品茶的切身體會,同時他又是精于茶藝的行家,曾幫助茶農(nóng)創(chuàng)制了受人歡迎的“蘭香茶”,當時民間有“茶飲蘭香”之傳,是日鑄茶中的精品。
古人對平水珠茶的評價一直很高。陸羽在《茶經(jīng)》中說:“浙東以越州上。”宋代吳處厚的《青箱雜記》說:“越州日鑄茶為江南第一。日鑄茶芽纖白而長,味甘軟而永,多啜宜人,無停滯酸噎之患。”宋代歐陽修的《歸田錄》說:“兩浙之品,日鑄第一?!彼胃咚茖O在《剡錄》中也說:“會稽茶以日鑄名天下?!?/p>
舊時紹興的茶館,可稱是綜合性的民間文化場所,聽說書、聽蓮花落,情趣盡在品茗之中,那情味,那濃郁的古越風采,使它成為紹興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代茶圣陸羽,以畢生精力撰寫了《茶經(jīng)》,這是一部全面論述茶的性狀、功用、品質(zhì)、產(chǎn)地、水質(zhì)、采制、烹飲、茶具的“茶事大全”,全書三卷十章,文筆精簡,僅7000余字,曾三易其稿,于唐大歷八年完成。在三卷《茶經(jīng)》中,說述到平水珠茶的有多處,且贊譽有加。
古今茶人浙江多,浙江茶人數(shù)紹興。著名的園林專家、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祖籍紹興,他也是愛茶崇茶,在長期從事茶事的經(jīng)歷中,他深深感受到茶文化是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他在《說茶》一文中說:“飲茶,中國人稱之為品茶,重在品字,這是真正的東方文化?!苯B興茶文化源遠流長,它是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 模仿愛蓮說寫一篇關于愛茶說的文言文 亦瀹茶而非煎茶。
余少好攻雜藝,而性尤嗜茶,每閱《茶經(jīng)》,未嘗不三復求之,久之若有所悟。時正伺先君于維揚,因精茶所集也,乃購茶具依法煎之,然后知古人煎茶,為得茶之正味,后人之瀹茗,何異帶皮食哀家梨者乎。
閑居多暇,撰為一編,用貽同嗜。 一擇器 器之要者,以銚居首,然最難得佳者。
古人用石銚,今不可得,且亦不適用。蓋銚以薄為貴,所以速其沸也,石銚必不能??;今人用銅銚,腥澀難耐,蓋銚以潔為主,所以全其味也,銅銚必不能潔;瓷銚又不禁火;而砂銚尚焉。
今粵東白泥銚,小口甕腹極佳。蓋口不宜寬,恐泄茶味,北方砂銚,病正坐此,故以白泥銚為茶之上佐。
凡用新銚,以飯汁煮一二次,以去土氣,愈久愈佳。次則風爐,京師之石灰木小爐,三角,如畫上者,最佳。
然不可過巨,以燒炭足以供一銚之用者為合宜。次則茗盞,以質(zhì)厚為良,厚則難冷,今江西有仿郎窯及青田窯者佳。
次茶匙,用以量水,瓷者不經(jīng)久,以椰瓢為之,竹與銅皆不宜。次水罌,約受水二三升者,貯永置爐旁,備酌取,宜有蓋。
次風扇,以蒲葵為佳,或羽扇,取其多風。
3. 茶經(jīng)全文翻譯的,謝謝 茶經(jīng)全文陸羽(733--804),唐復州競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鴻漸,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岡子。自幼好學,性淡泊,閉門著書,不愿為官。安史之亂后,盡心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經(jīng)》一書,對促進我國茶業(yè)的發(fā)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后人為了紀念陸羽在茶業(yè)上的功績,祀他為“茶圣”。
《茶經(jīng)》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歷代茶事、茶葉產(chǎn)地等十章,內(nèi)容豐富、詳實。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輯錄了自上古神農(nóng)氏到唐代中葉數(shù)千年間有關茶事的記錄,系統(tǒng)而全面地介紹了我國古代茶的發(fā)展演變,尤具史料價值。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shù)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木并]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木并]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原注: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賈],三曰[上艸下設],四曰茗,五曰[下艸下舛]。[原注:周公云:[木賈],苦荼?!睏顖?zhí)戟云:“蜀西南人謂荼曰[上艸下設]。郭弘農(nóng)云:“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曰[上艸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注:櫟字當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款項堪采掇,性凝滯,結(jié)瘕疾。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上艸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注釋: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條?!对娊?jīng).周南》:伐其條枚。掇,拾揀。
2.[木并]櫚:棕樹?!墩f文》:“[木并]櫚,棕也”。[木并]讀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礫:下孕,在地下滋生發(fā)育。兆,裂開,指核桃與茶樹生長時根將土地撐裂,方始出土成長。
4.開元文字音義:字書名。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編輯的字書。早佚。
5.[木賈]:讀音jia。
6.[上艸下設]讀音she,本為香草名?!队衿罚骸癧上艸下設],香草也”。
7.[上艸下舛]:讀音chuan。
8.楊執(zhí)戟:即楊雄。西漢人。著有《方言》等書。
9.郭弘農(nóng):即郭璞。晉時人。注釋過《方言》、《爾雅》等字書。
10.藝而不實,藝,同“藝”,指種植技術。
11.葉卷上,葉舒次:葉片成卷狀者質(zhì)量好,舒展平直者質(zhì)量差。
12.性凝滯,結(jié)瘕疾:凝滯,凝結(jié)不散。瘕,腹中腫塊。《正字通》:“腹中腫塊,堅者曰癥,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飲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說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黨:唐時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16.百濟、新羅:唐時位于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17.高麗:唐時周邊小國之一,即今朝鮮。
18.澤州、易州、幽州、澶州:皆為唐時州名。治所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qū)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19.薺[上艸下尼]一種形似人參的野果。[上艸下尼],讀音ni。
20.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冫廖],痊愈。
4. 幫忙尋幾段與茶有關的古文或古詩 止為荼荈據(jù),吹噓對鼎 。《嬌女詩》--- 左思
下面的題目自己去找內(nèi)容
(一)札、傳
1、劉琨《與兄子演書》
2、《陸羽傳》
3、陸羽《陸文學自傳》
4、蘇軾《葉嘉傳》
(二)記
1、《顧渚山記》
2、歐陽修《大明水記》
3、歐陽修《浮槎山水記》
4、唐庚《斗茶記(1)》
5、楊維禎《煮茶夢記》
6、乾隆《玉泉天下第一泉記》
7、張潮《中泠泉記》
(三)序、跋
1、呂溫《三月三日茶宴序》
2、皮日休《茶經(jīng)》序(1)
3、歐陽修《龍茶錄》后序
4、蔡襄 進《茶錄》序
5、陳師道《茶經(jīng)》序(2)
6、黃 儒《品茶要錄》序
7、李維貞《茶經(jīng)》序(3)
8、魯 彭《茶經(jīng)》序(4)
9、陳文燭《茶經(jīng)》序(5)
10、徐同氣 《茶經(jīng)》序(6)
11、曾元邁《茶經(jīng)》序(7)
12、常 樂《茶經(jīng)》序(8)
13、歐陽修《陸文學傳跋尾》
(四)賦
1、杜育《舛賦》
2、顧況《茶賦》(1)
3、吳淑《茶賦》(2)
4、梅堯臣《南有嘉茗賦》
5、黃庭堅《煎茶賦》
(五)頌、銘、檄
1、周履靖《茶得頌》
2、李贄《茶夾銘》
3、張岱《瓷壺銘》
4、張岱《王二公徐氏家藏壺銘》
5、張岱《斗茶檄》
(六)表、啟
1、韓 《為田神玉謝茶表》
2、劉禹錫《代武中丞謝賜新茶第二表》
3、柳宗元《為武中丞謝賜新茶表》
4、丁謂《進新茶表》
5、王安石《謝賜銀盒、茶、藥表》
6、楊萬里《謝傅尚書惠茶啟》
7、文徵明《致琴山》
(七)散文
1、張岱《閔老子茶》
2、張岱《蘭雪茶》
3、范煙橋《茶煙歇》
4、魯迅《喝茶》(1)
5、周作人《吃茶》(2)
6、梁實秋《喝茶》 (2)
7、林語堂《談茶和交友》
8、冰心《我家的茶事》
9、冰心《茶的故鄉(xiāng)和我故鄉(xiāng)的茉莉花茶》
10、楊絳《將飲茶》
11、楊絳《孟婆茶》
12、徐映璞《清平茶話》
13、王曾祺《尋常茶話》
14、黃裳《茶館》(2)
15、陳從周《“香”思》
16、鄒荻帆《我和茶神》
17、賈平凹《品茶》(2)
18、何為 《佳茗似佳人》
19、蘇烈 《茶香》(2)
20、楊羽儀 《水鄉(xiāng)茶居》
21、王景山 《茶館與情味》
22、江藝平 《茶緣》(2)
23、陳學昭 《夜雨沉思》
24、陳學昭 《龍井隨想》
(八)小 說
馮夢龍《趙伯升茶肆遇仁宗》
2、蘭陵笑笑生《老王婆茶坊說技》
3、蘭陵笑笑生《吳月娘掃雪烹茶》
4、李漁《生二女連吃四家茶》
5、吳敬梓《馬二先生游湖訪茶店》
6、曹雪芹《櫳翠庵茶品梅花雪》
7、李汝珍《小才女亭內(nèi)品茶》
8、劉鶚《三人品茗促膝談心》
9、李綠園《盛希僑地藏庵品茶》
10、曾樸《清茶話舊侯夫人名噪賽工場》
11、李慶辰《醉茶志怪》
12、李 《死水微瀾》
13、沙汀《在其香居茶館里》
14、陳學昭《春茶》(2)
15、廖琪中《茶仙》(2)
16、寇丹《壺里乾坤》
17、穎明《茶圣陸羽(2)》
18、章士嚴《茶與血》
19、王旭烽 《南方有嘉木》
5. 關于茶的一個古文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 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 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jié)珠琲瓃, 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 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 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 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盧仝,自號玉川子。這首詩就是同陸羽《茶經(jīng)》齊名的玉川茶歌。
全詩可分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著力之處,也是全詩重點及詩情洋溢之處。第四段忽然轉(zhuǎn)入為蒼生請命,轉(zhuǎn)得干凈利落,卻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來的飽滿酣暢的氣勢。
頭兩句:送茶軍將的扣門聲,驚醒了他日高三丈時的濃睡。軍將是受孟諫議派遣來送信和新茶的,他帶來了一包白絹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
讀過信,親手打開包封,并且點視了三百片圓圓的茶餅。密封、加印以見孟諫議之重視與誠摯;開緘、手閱以見作者之珍惜與喜愛。
字里行間流溢兩人的互相尊重與真摯友誼。 第二段寫茶的采摘與焙制,以烘托所贈之茶是珍品。
頭兩句說采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嘗新茶,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樹而開花。
接著說帝王的“仁德”之風,使茶樹先萌珠芽,搶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著重渲染珍品的“珍”。
以下四句,說象這樣精工焙制、嚴密封裹的珍品,本應是天子王公們享受的,現(xiàn)在竟到這山野人家來了。在最后那個感嘆句里,既有微諷,也有自嘲。
以上兩段,全用樸素的鋪敘,給人以親切之感。詩中雖然出現(xiàn)了天子、仁風、至尊、王公等字樣,但并無諂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卻把自己和他們區(qū)別開來,把自己劃入野人群中。
作為一個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詩人,他有一種坦直淡泊的胸襟。盧仝一生愛茶成癖。
茶對他來說,不只是一種口腹之欲,茶似乎給他創(chuàng)造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似乎只有在這片天地中,他那顆對人世冷暖的關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第三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現(xiàn)他內(nèi)心風云的不平文字。
反關柴門,家無俗客,這是一種極為單純樸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環(huán)境。只有在這種環(huán)境中,才能擺脫可厭的世俗,過他心靈的生活。
紗帽,這里指一般人用的紗巾之類。紗帽籠頭,自煎茶吃,這種平易淡泊的外觀,并不說明他內(nèi)心平靜。
讀完全詩,才會見到他內(nèi)心熾熱的一面。 碧云,指茶的色澤;風,謂煎茶時的滾沸聲。
白花,煎茶時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里,煎茶自是一種極美好的享受,這里也不單純是為了修飾字面。
以下全力以赴寫飲茶,而所飲之茶就象一陣春雨,使他內(nèi)心世界一片蔥翠。在這里,他集中了奇特的詩情,并打破了句式的工穩(wěn)。
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淺出”,或說“險入平出”。七碗相連,如珠走坂,氣韻流暢,愈進愈美。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看似淺直,實則沉摯。第三碗進入素食者的枯腸,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腸中搜索的結(jié)果,卻只有無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卻又使人平添無限感慨。
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要緊處。看他寫來輕易,筆力卻很厚重。
心中郁積,發(fā)為深山狂嘯,使人有在奇癢處著力一搔的 *** 。 飲茶的 *** 以致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說是匪夷所思了。
這,雖也容或有之,但也應該說這是對孟諫議這位飲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贊譽。同時,從結(jié)構上說,作者也要用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飄飄欲仙的感覺,轉(zhuǎn)入下文為蒼生請命的更明確的思想。
這是詩中“針線”,看他把轉(zhuǎn)折處連縫得多么熨貼。 蓬萊山是海上仙山。
盧仝自擬為暫被謫落人間的仙人,現(xiàn)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風,返回蓬萊。因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哪知下界億萬蒼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萊山,替孟諫議這位朝廷的言官去問一下下界蒼生的事,問一問他們究竟何時才能夠得到蘇息的機會! 這首詩寫得揮灑自如,宛然毫不費力,從構思、語言、描繪到夸飾,都恰到好處,能于酣暢中求嚴緊,有節(jié)制,盧仝那種特有的別致的風格,獲得完美的表現(xiàn)。
6. 神農(nóng)百草 中國飲茶的歷史悠久,并且可以找到證據(jù)顯示,世界上很多地方飲茶的習俗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唐代陸羽的《茶經(jīng)》認為:“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在中國的文化發(fā)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nóng)業(yè)、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都最終歸結(jié)于神農(nóng)氏。歸到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因此,神農(nóng)時期也許就是飲茶的發(fā)源時間。
飲茶發(fā)源的地點,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fā)源地的研究上來。關于茶樹的發(fā)源地,說法各異。陸羽的《茶經(jīng)》認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卑蜕綅{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制成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jù)。
人類是怎樣發(fā)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作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xiàn)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作為祭品用的,后來有人嘗食之發(fā)現(xiàn)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渡褶r(nóng)百草經(jīng)》中寫到:“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guī)律。
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fā)展成為“飲茶”。?
現(xiàn)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jīng)》傳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币簿褪钦f,茶在開始采制以后,有1 000年以上的時間并不為大眾所熟知。
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fā)現(xiàn)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以后,才為人們發(fā)現(xiàn)和利用。中國是最早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 000多年前已經(jīng)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人類的用茶經(jīng)驗,也是經(jīng)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qū)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長時間,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fā)展和新發(fā)現(xiàn),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chǎn)地,并確認中國西南地區(qū),包括云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chǎn)地的中心。由于地質(zhì)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并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茶樹起源的時間必是遠遠早于有文字記載的3 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后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jīng)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六七千萬年歷史了。
茶樹原產(chǎn)于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稜栄拧分芯吞岬接幸吧蟛铇?,且現(xiàn)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qū)198處發(fā)現(xiàn)野生大茶樹。其中云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 700年左右,僅是云南省內(nèi)樹干直徑在1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qū),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shù)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shù)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 覺得不錯的話。就給分。 不滿意的話。說下
7. 為什么說《茶經(jīng)》是世界茶葉“奇書” 茶葉類著作中以陸羽的《茶經(jīng)》為最早。
陸羽(733?804年),復州竟陵 (今湖北天門)人。字鴻漸。
厚本為棄兒,后為僧人收養(yǎng),因不堪師傅虐待, 離開了寺院,并一度作為伶工,后隱居。上元初(公元前760年)又至苕溪 (今浙江湖州)隱居。
在湖州的顧渚山,陸羽與皎然、朱放等人論茶。 顧渚山 在浙江湖州,此地是個著名的產(chǎn)茶區(qū)。
據(jù)《郡齋讀書志?雜家類》載,陸羽還 著有《顧渚山記》一卷?當年陸羽與皎然、朱放等論茶,以顧渚為第一。陸羽 和皎然都是當時的茶葉名家,分別著有《茶經(jīng)》和《茶訣》。
后來陸龜蒙在此 開設茶園,深受前輩的影響,著有《茶書》一篇,是繼《茶經(jīng)》、《茶訣》之 后又一本茶葉專著。 可惜《茶訣》和《茶書》均已失傳,唯有陸羽的《茶經(jīng)》 三卷傳世。
《茶經(jīng)》分三卷十門:一之源、工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 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全書系統(tǒng)總結(jié)了唐以前種茶事經(jīng)驗和 自己的體會,也講述了包括茶的起源、種類、特性、制法、烹煎、茶具、水的 品第、飲茶風俗、名茶產(chǎn)地以及有關茶葉的典故和藥用價值等,是世界第一部 關于茶葉的專著。
《茶經(jīng)》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茶經(jīng)》系統(tǒng)地記載了我國 古代有關茶事活動的歷史,從而說明我國是世界上茶樹的原產(chǎn)地。同時它還從 植物學和古農(nóng)學的角度,記錄了茶樹的植物形態(tài)、命名、生態(tài)環(huán)境、種植方 法以及自古以來種茶的加工、制作和飲用方法等,表明我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
第 二,《茶經(jīng)》對飲茶功效的探討,為茶學的建立和發(fā)展提供了基礎和動力。書 中把飲茶的作用概括為幾個可以理解和驗效的方面,即飲茶有解熱渴、驅(qū)凝 悶、緩腦疼、明眼目、息煩勞、舒關節(jié)、蕩昏寐等功效。
同時《茶經(jīng)》中還具 體提出,飲茶能“醒酒”,“令人不眠”,長期飲茶能“有力悅志”,“增益 思考”,“輕身換骨”(減肥);茶葉還被列入醫(yī)藥處方,主治“瘺瘡”, “小兒驚厥”等癥。 第三,《茶經(jīng)》總結(jié)并推廣了迄唐代中期我國先進的造茶 工藝,書中把造茶法歸結(jié)為采、蒸、搗、拍、焙、穿、封七道工序,并提出了 造茶質(zhì)量的鑒別方法“別”,使得造茶有了完整的概念和統(tǒng)一的規(guī)范便于推 廣。
這部分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在《茶經(jīng)?二之具》和《茶經(jīng)?三之造》中。 第 四,《茶經(jīng)》記載了一整套茶的煮飲方法,被后人稱為“煎茶法”。
正如唐代 皮日休在“茶經(jīng)序”中所言:“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淪蔬而 啜者無異也。”陸羽的煎茶法是飲茶史上的一次飛躍,這種煎茶法至今仍然流 傳于閩越一帶的功夫茶和日本的茶道之中。
《茶經(jīng)》的問世對于茶業(yè)和茶學的發(fā)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恫杞?jīng)》的問世還促進了中國各民族之間以及和世界各國的經(jīng)濟、文化的交往。
《茶經(jīng)》的 流傳極廣,版本也有很多。除收入到中國的一些古典叢書外,還被譯成外文流 傳至日本、英國等國,所以說《茶經(jīng)》是世界茶葉“奇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64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藝華夏文化之國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