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入畫,畫中茶
? 茶入詩,現(xiàn)在有據(jù)可考的,最早是在魏晉時代
。張載《登成都樓詩》有句云:“芳荼冠六情
,溢味播九區(q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即茶
。說明魏晉時人們已領略品茗情趣
,并吟詠入詩了
。茶入畫,又始于何時?前幾年看到一本美國人威廉?烏克斯編撰的《茶葉全書》說:“中國古代之繪畫以茶為題材者殊少
,唯在英國博物館中有一幅
,題名曰《為皇煮茗》,作者為明朝之周英(譯音)
,圖上繪一宮殿中之花園
,地點可能為當時之首都南京。繪于一暗色之絹軸上
,展軸可見皇帝高坐于皇宮之花園中
。”對此
,總存疑竇
。畫是無聲詩,中國文人的傳統(tǒng)是書畫與詩文密切結合的
。詩人而兼擅書畫的
,歷代都不乏其人。茶入畫怎會比入詩晚一千多年!
這幾年
,看書看展覽比較注意以“茶事”為題材的繪畫
,手頭逐漸積累起一點資料。中國古代繪畫以茶為題材者非但不是“殊少”
,而且歷史久遠
。一九七二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墓葬中
,就有一幅敬茶仕女帛畫
,反映了漢時皇室貴族已烹用茶飲。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代墓葬中
,有一幅《對棋圖》
,上面畫著一個侍女,手捧茶托端茶侍候
,描繪的是文人品茗飲茶
。到了宋代,民間飲茶之風盛行
,畫中的茶也隨之漸多
。“工書畫
,通百藝”的宋徽宗
,以皇帝之尊
,親著《大觀茶論》,又作過一幅品茶圖
。浙江吳興籍的詩畫家錢選畫有《盧仝烹茶圖》
,展現(xiàn)了唐代詩人、品茗行家盧仝烹茶的神情
。除了這些反映宮廷
、富室和文人雅士品茗飲茶的畫以外,還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著名畫師劉松年的《斗茶圖卷》
,圖中描摹四茶販息肩樹蔭下作“茗戰(zhàn)”
,筆法工細,神態(tài)自然
。元代書畫家趙孟?也作過一幅相同題材的畫
,叫《斗茶圖》,參與斗茶的四人
,人人身邊都備有一副爐
、壺、碗
、盞等茶炊用具
,烹點品嘗,神情各異
,刻畫細膩
,神韻生動。這兩幅畫反映了宋元時代飲茶已從宮廷富室走到街坊
,從官宦貴族
、文人雅士傳到民間百姓。

? 明代畫壇名流以“茶事”為題作的畫更多
。如文微明有《烹茶圖》
,沈周有《醉茗圖》、《虎丘對茶坐圖》
,仇英有《松亭試泉圖》
,唐寅有《品茶圖》……幅幅是圖又是詩。威廉?烏克斯在英國博物館所見的明朝《為皇煮茗》圖
,作者周英(譯音)
,很可能就是仇英。仇英與文征明
、沈周
、唐寅并稱“明四家”,他擅畫人物
,尤長仕女
,曾以賣畫為生
。以“茶事”為題材的古代繪畫,是我國繪畫藝術的寶貴遺產(chǎn)
,也是我國茶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源:浙江日報
誰能介紹一下各地的茶文化?
中華茶文化發(fā)展簡述
在當今世界文化交流的熱潮中,代表東方文明的茶文化越來越引人矚目
。茶文化不但在有其傳統(tǒng)的中國
、日本、韓國得到復興和弘揚
,在歐美等西方國家
,當人們認識到飲茶有益于保健養(yǎng)身之后,也對茶文化日漸發(fā)生興趣
,慢慢融入他們的生活
,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方式。茶文化日益成為一種超越國界
、超越民族
、超越宗教信仰的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成為連接和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又一座橋梁
。
一
中國是被公認為最早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葉的國家
,也是最先孕育出茶文化的國家。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園地里的一枝奇葩
,源遠流長
,絢麗多彩,博大精深
,它的發(fā)展歷程幾乎與中華古國歷史一樣悠久
。一千二百年前,茶圣陸羽寫出了一本堪稱世界條史
、茶學
、茶文化經(jīng)典之作的《茶經(jīng)》,書中提到“茶之為飲
,發(fā)乎
神農(nóng)氏
,聞于魯周公”。陸羽所據(jù)的是一本叫《神農(nóng)食經(jīng)》的書
,該書記載:“茶茗久服
,令人有力悅志”,即常飲茶能使人精力充沛
,身心舒暢
。此書未得留傳下來
。神農(nóng)則是一位傳說人物,在先秦和漢代古籍中多有記載
,相傳是距今五千年前中國原始社會由狩獵向農(nóng)耕過渡時期的一位部落領袖
。他為了開拓食物來源,探尋療病藥物
,深入山林
,嘗嚼草木,鑒別性味
,被后人尊為中國農(nóng)業(yè)
、醫(yī)藥的始祖。二千年前由漢高祖之孫劉安主編的一本雜家著作《淮南子》記載:“古者
,民茹草飲水
,采樹木之實,食贏蚘之肉
,時多疾病毒傷之害
。于是神農(nóng)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
,宜燥濕肥沃高下
。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令民知所避就
。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聞于魯周公所據(jù)的是我國最古老的一本辭書《爾雅》
,該書最早收錄了古代的茶字:“槚,苦荼”
。是借用槚(音jia)這個字來命名被巴蜀地區(qū)百姓稱為“苦荼”的茶
。相傳輔佐過兩代周王的賢相周公(名旦,封魯)曾參與《爾雅》最早的編撰
。此書歷經(jīng)春秋戰(zhàn)國陸續(xù)增補
,約于公元前二百年的西漢初正式成書,有幸留傳了下來
,但解說簡略
,到公元三百年的晉代,文字學家郭璞為此書作了注釋
,其中對茶作了如下闡述
;“樹小似桅子,冬生
,葉可煮作羹飲
。今呼早采者為茶
,晚取者為茗,一名
,蜀人名之苦荼
。”郭璞博學多才
,但畢竟不是茶人
,他描述的是一般灌木型茶樹,陸羽《茶經(jīng)》提到有一尺二尺乃至數(shù)十尺
,甚至兩人合抱的大茶樹。如此粗大的古茶樹目前在我國云南等地尚可見到
。茶樹四季常綠
,根深葉茂,散發(fā)清香
,秋開白花
,素樸可愛,神農(nóng)嘗百草時注意到它似在情理之中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恫杞?jīng)》開卷就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這個嘉字包含有多重贊美意味
。茶樹形象美好,飲茶使人身心舒暢
,還有助于保健養(yǎng)生
,修心養(yǎng)性。這就是為什么有益于人的食物不少
,惟獨茶特別受到青睞
,發(fā)展成為歷久不衰的茶道文化的原因吧。
二
茶之利用
,在漫長數(shù)千年歷史中
,先后被食用、藥用和飲用
,幾種利用方式又同時并存
。我國自古有“藥食同源”“飲食同宗”之說。重視用調整飲食的方法去適應自然季節(jié)的變化
,調整身體的不適
。《神農(nóng)食經(jīng)》大概就是一本關于食療方面的書
。郭璞說茶葉可煮作羹飲
,即為早期的一種利用方式
。“羹”是一種將肉類
、蔬類
、糧食類和調味類一鍋煮的濃湯薄粥食物,也可充作主食
。古人重視食物的五味調合
,取鹽之成,姜之主
,梅之酸
,棗之甜,苦菜之苦
,茶葉也被用作苦味調味食物
。在《茶經(jīng)》“七之事”中,就提到以茶作菜
、以茶煮粥
、以茶充藥以及將茶葉與姜、蔥
、桔等一起烹飲的事例
。時至唐代,陸羽對人們?nèi)詫⒉枞~摻雜它物混煮啜飲是鄙棄的
,認為只配倒入溝渠
。陸羽提倡茶葉清飲。茶葉獨特的性味
、功效也只有在清飲中才能充分顯示出來
。陸羽在《茶經(jīng)》中說,為解渴
,飲水就可以了
;要消愁,得飲酒
;提神醒腦
,則宜飲茶。若頭疼
、熱渴、眼澀
、胸悶
、四肢疲勞、關節(jié)不適
,喝上四
、五口茶
,可與仙水媲美也
。但粗劣茶葉是不堪清飲的
,古時下層百姓在茶中放人姜鹽混煮
,與他們飲用茶葉的粗劣不無關系
。因此
,茶葉清飲的提倡必然要求改進茶葉生產(chǎn)加工
,提高茶葉品質
。為此
,陸羽在《茶經(jīng)》中具體介紹了茶葉采制工具和工藝,總結了茶葉煎煮品飲技藝
。陸羽《茶經(jīng)》的一大貢獻是,使茶葉生產(chǎn)加工有了規(guī)范
,使茶葉清飲方式成為主流,促成了茶葉生產(chǎn)消費史上的一次飛躍
。在唐代
,已有粗茶
、散茶
、未茶
、餅茶等各種加工形態(tài)
,曬
、烘
、蒸
、炒等加工方法均有應用
,但作為大批量生產(chǎn)的商品茶則是餅茶,這大概與餅茶便于運輸
、保存,不易變質有關
。但餅茶品類單調
,不能充分體現(xiàn)茶葉色香味形的本色
。到了宋代
,隨著茶葉保管手段的改進以及宋都南遷后
,散茶生產(chǎn)逐漸擴大和發(fā)展
。到明代
,散茶生產(chǎn)已成主流
,貢茶也改餅茶為芽茶
。從而各地名優(yōu)茶脫穎而出
,各種加工茶類紛紛涌現(xiàn)
,飲茶方式也由烹點改為較簡易的沖泡
,出現(xiàn)了茶葉生產(chǎn)
,消費上的又一次飛躍
。
當今我國各地各類名茶數(shù)以千計
,由《中國茶經(jīng)》收錄的就達201種
,分別歸屬綠茶
、紅茶
、青茶(烏龍茶)
、白茶
、黃茶
、黑茶六大類
,明謂六色俱全
。在形態(tài)上
。條、扁
、圓
、片
、尖五形俱備
。其中綠茶多達138種
,烏龍茶13種
,紅茶8種
。按我國傳統(tǒng)說法
。色
、味與性能相關
,如紅茶(全發(fā)酵茶)
;色紅.性溫
,味甘
,暖胃安神
;綠茶(非發(fā)酵茶
、,色綠
,味甘苦,性微寒
,清熱明目
;烏龍茶(半發(fā)酵茶)
,色橙黃
,性味介于紅綠茶之間
。此外尚有再加工茶
;花茶
、緊壓茶
、保健茶、果味茶
、速溶茶、飲料茶等
,各有自己的性味特色
。
三
茶葉清飲的普及和茶葉品質的提高為茶藝茶道的產(chǎn)生提供了物質基礎
,但茶道的形成有一個茶與人
、物質與精神的交互作采過程
。茶給人帶來身心舒暢
,人對茶注入了思想感情
。從而不斷完善飲茶技藝
,豐富飲茶活為
,乃至創(chuàng)造出飲茶意境
,使飲茶從物質享受提高到精神享受的層次
,茶藝茶道就此誕生
。對此
,吳覺農(nóng)《茶經(jīng)述評》中說得好:“人們飲茶……一種是把茶當作生活的必需品
,不可一日或缺
,甚至每餐必備
,由于生理上需要
,從而代代相傳下來
。又一種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
,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是一種藝術
,或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手段
,這也有一定道理
,生理作用與精神作用是密切相關的
、《茶經(jīng)》作者陸羽可說是一個講求精神效果的代表人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在我國歷史上
。不同階層的人形成不同色彩的茶文化圈
。首先是宮廷茶文化v據(jù)晉人常的《華陽國志》記載
,周武王聯(lián)合巴蜀等力量滅紂后
,曾封略干巴
。此后
,巴蜀地區(qū)出產(chǎn)的茶葉與其他土產(chǎn)一起進貢到宮廷
。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中也提到過“自秦人取蜀而后
,始有茗飲之事”
。貢茶在唐宋發(fā)展到高峰
,從生產(chǎn)
、制作
、運送
、保管
,到飲用
、祭祖
、宴請
、賜贈
,形成有一套完整嚴格的管理制度,成為宮廷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
。盧仝有詩:“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宋徽宗不但善品茶
、點茶
、斗茶,還親自寫了茶書《大觀茶論》
。無疑
,貢茶皆屬優(yōu)異之品
,受到皇室的珍視
。宮廷茶文化往往追求精美絕倫
,但客觀上促進了茶藝水平的提高
。它影響及于官宦士大夫階層
,這些人多為文人學士
,與茶一拍即合
,由此帶動文人茶文化圈的形成
。文人飲茶
,茶助文思
,相得益彰
。文人以他們的詩
、文
、書
、畫所長極大地豐富了飲茶活動
。他們又多博學之士
,兼通儒釋道
,為茶藝茶道注入了深厚思想內(nèi)涵
,在茶文化的弘揚發(fā)展上起了主導作用
。陸羽本人應屬文人茶文化圈中的一位伎伎者
。
飲茶傳入佛門道院
,別有一種特殊親和力
。《茶經(jīng)》中關于佛門飲茶的最早記載見于晉
。敦煌人單道開
,在河南昭德寺修行
,整日打坐
,不畏寒暑
,晝夜不睡
,每日只服幾粒藥丸子
,喝幾碗茶蘇
。僧侶飲茶起先也出于養(yǎng)生
,禪宗的興起給茶飲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
,清淡益思的茶性與靜慮思維的禪修得到了自然的融合
,以禪入茶
,借茶傳禪,創(chuàng)造出了“茶禪一味”的意境
。寺院飲茶由產(chǎn)茶的南方傳到不產(chǎn)茶的北方,由寺內(nèi)傳到寺外
。僧侶不僅是茶葉消費者,而且是茶葉生產(chǎn)者
,寺院精于茶藝,名茶竟出
,大大推動了飲茶的發(fā)展
。相比之下
,道教人數(shù)不多
,但對茶文化的影響也不小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恫杞?jīng)》所列早期的飲茶人中就有道仙丹丘子
、黃山君、道教尊奉大思想家
老子為祖師
,產(chǎn)生過象葛洪
、陶弘景、孫思逸那樣的杰出學者
、醫(yī)家、愛茶人
。道家思想超逸,崇尚自然
,擅長修煉養(yǎng)生,追求長生不老
,把茶與仙藥等同看待
,說苦茶能輕身換骨
,提高了茶的身份
。
飲茶最初從茶產(chǎn)區(qū)的民間傳向社會上層
,形成了宮廷
、文士
、僧道等茶文化圈
,反過來上層飲茶又帶動了市民的仿效之風
。在唐代
,城市飲茶已形成“比屋皆飲”的盛況
。到宋代
,茶被列入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中
。民間飲茶雖不及上層風雅
,但也豐富多彩,“客來敬茶”成為百姓家的普遍習尚
。唐宋以后,大小不一
、層次不等的各類茶肆、茶坊
、茶樓
、茶園、茶室興起
,由城市遍及村鎮(zhèn),形成中國茶館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廣大茶產(chǎn)區(qū)農(nóng)村,茶農(nóng)自產(chǎn)自飲
,他們懂茶
、愛茶
,對茶有特殊的感情
,在勞動生活中產(chǎn)生了許多動人的茶歌
、茶舞
,流傳下不少美麗的神話故事
。在我國還有許多生動活潑的茶禮茶俗
,如訂婚結婚以茶作禮
,象征愛情純潔
,和偕到老
;小孩出生滿月以茶湯洗頭
,為求早開智慧,長命富貴
。云南大理地區(qū)白族的“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更是蘊含人生哲理
。生活于四川、云南交界處的納西族
,人數(shù)不多,約在十一世紀創(chuàng)造出了自己的象形文字“東巴文”
,其中就有三個美麗的茶字
。民間飲茶風習俱有濃郁的生活倫理色彩,在我國歷代筆記小說中多有反映
。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古代形成的茶文化內(nèi)涵有的消失了
,有的變化了,有的被保留繼承下來
,更有新的產(chǎn)生出來,它們對促進社會生活文化起到良好的作用
。今天我們歸納一下我國茶文化的內(nèi)涵,至少有下列許多:
以茶會友 以茶示禮 以茶聯(lián)誼 以茶入俗 以茶代酒 以茶倡廉 以茶勵志 以茶表德 以茶為媒 以茶祭祀 以茶修性 以茶入禪 以茶作詩 以茶入畫 以茶歌舞 以茶獻藝 以茶旅游 以茶休閑 以茶恰情 以茶養(yǎng)生 以茶入菜 以茶調食 以茶舉宴 以茶制藥
上述內(nèi)涵約可歸納成三類功能
。一是通過完善用茶技藝,創(chuàng)造飲茶意境
,使人獲得物質美和精神美的享受
,這可稱之為茶文化的藝能
,或叫茶藝
;二是借茶以行禮儀
,和諧人際關系
,借茶以倡德行
,促進道德風尚
,這可稱之謂茶文化的德能,或叫茶德
;三是借茶修心養(yǎng)性,開慧益思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這可稱之謂茶文化的禪能,或叫茶禪
。在茶文化現(xiàn)實活動中
,這些內(nèi)涵與功能又往往交融一起并不截然分開。
四
最后
,探討一下茶文化的內(nèi)在精神
。我國茶文化受儒
、釋
、道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集我國茶文化大成的茶圣陸羽出身佛門
,苦研儒學
,一生與文人
、學士
、僧道為友,所著《茶經(jīng)》處處滲透茶道思想
。《茶經(jīng)》第一章就提到了“精行儉德”
,說的是美好的茶葉最適合有修養(yǎng)的人品飲
,也是對廣大茶人
、愛茶人提出了為人的準則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熬袃€德”四字言簡意賅
,淵源于《周易大傳》中“慎乃儉德
,惟懷永圖”的思想
。陸羽在他設計的茶鼎三足上刻了三句話:“坎上巽下離于中”
、“體均五行去百疾”
、“圣唐滅胡明年鑄”
。第一句取自八卦名
,代表水
、火
、風
,意為煮茶要掌握好水
、火
、風
,使之協(xié)調
,才能煎出好茶
。風能滅火,也能興火
,水能熄火,火也能熟水
,寓有事物相生相克之理
。第二句取自五行學說
,說的是人體要五臟協(xié)調才能不生病
,為此
,甜酸苦辛咸五味要平衡
。茶味苦
,是五味之一
,苦味利心
,不可或缺
,當然也不可過分
。陰陽
、五行、八卦
,源于中國古老而又深邃的太極文化。第三句標志該鼎設汁制作于平定安祿山之亂的第二年
,說明陸羽也是一位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者
。陸羽還將煮茶鍋的形狀用“令正”、“務遠”
、“守中”這樣的儒家治國格言作比喻。陸羽收集在《茶經(jīng)》“七之事”中的48條史料
,既包括了茶文化內(nèi)涵,也反映出茶道精神
。陸羽不愧是一位“寓道于茶”
、“寓教于樂”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