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入詩,現(xiàn)在有據(jù)可考的,最早是在魏晉時代。張載《登成都樓詩》有句云:“芳荼冠六情,溢味播九區(qū)?!陛保床?。說明魏晉時人們已領略品茗情趣,并吟詠入詩了。茶入畫,又始于何時?前幾年看到一本美國人威廉?烏克斯編撰的《茶葉全書》說:“中國古代之繪畫以茶為題材者殊少,唯在英國博物館中有一幅,題名曰《為皇煮茗》,作者為明朝之周英(譯音),圖上繪一宮殿中之花園,地點可能為當時之首都南京。繪于一暗色之絹軸上,展軸可見皇帝高坐于皇宮之花園中?!睂Υ?,總存疑竇。畫是無聲詩,中國文人的傳統(tǒng)是書畫與詩文密切結(jié)合的。詩人而兼擅書畫的,歷代都不乏其人。茶入畫怎會比入詩晚一千多年!
這幾年,看書看展覽比較注意以“茶事”為題材的繪畫,手頭逐漸積累起一點資料。中國古代繪畫以茶為題材者非但不是“殊少”,而且歷史久遠。一九七二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墓葬中,就有一幅敬茶仕女帛畫,反映了漢時皇室貴族已烹用茶飲。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代墓葬中,有一幅《對棋圖》,上面畫著一個侍女,手捧茶托端茶侍候,描繪的是文人品茗飲茶。到了宋代,民間飲茶之風盛行,畫中的茶也隨之漸多?!肮?,通百藝”的宋徽宗,以皇帝之尊,親著《大觀茶論》,又作過一幅品茶圖。浙江吳興籍的詩畫家錢選畫有《盧仝烹茶圖》,展現(xiàn)了唐代詩人、品茗行家盧仝烹茶的神情。除了這些反映宮廷、富室和文人雅士品茗飲茶的畫以外,還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著名畫師劉松年的《斗茶圖卷》,圖中描摹四茶販息肩樹蔭下作“茗戰(zhàn)”,筆法工細,神態(tài)自然。元代書畫家趙孟?也作過一幅相同題材的畫,叫《斗茶圖》,參與斗茶的四人,人人身邊都備有一副爐、壺、碗、盞等茶炊用具,烹點品嘗,神情各異,刻畫細膩,神韻生動。這兩幅畫反映了宋元時代飲茶已從宮廷富室走到街坊,從官宦貴族、文人雅士傳到民間百姓。
? 明代畫壇名流以“茶事”為題作的畫更多。如文微明有《烹茶圖》,沈周有《醉茗圖》、《虎丘對茶坐圖》,仇英有《松亭試泉圖》,唐寅有《品茶圖》……幅幅是圖又是詩。威廉?烏克斯在英國博物館所見的明朝《為皇煮茗》圖,作者周英(譯音),很可能就是仇英。仇英與文征明、沈周、唐寅并稱“明四家”,他擅畫人物,尤長仕女,曾以賣畫為生。以“茶事”為題材的古代繪畫,是我國繪畫藝術的寶貴遺產(chǎn),也是我國茶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源:浙江日報
中華茶文化發(fā)展簡述
在當今世界文化交流的熱潮中,代表東方文明的茶文化越來越引人矚目。茶文化不但在有其傳統(tǒng)的中國、日本、韓國得到復興和弘揚,在歐美等西方國家,當人們認識到飲茶有益于保健養(yǎng)身之后,也對茶文化日漸發(fā)生興趣,慢慢融入他們的生活,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方式。茶文化日益成為一種超越國界、超越民族、超越宗教信仰的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成為連接和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又一座橋梁。
一
中國是被公認為最早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葉的國家,也是最先孕育出茶文化的國家。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園地里的一枝奇葩,源遠流長,絢麗多彩,博大精深,它的發(fā)展歷程幾乎與中華古國歷史一樣悠久。一千二百年前,茶圣陸羽寫出了一本堪稱世界條史、茶學、茶文化經(jīng)典之作的《茶經(jīng)》,書中提到“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陸羽所據(jù)的是一本叫《神農(nóng)食經(jīng)》的書,該書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即常飲茶能使人精力充沛,身心舒暢。此書未得留傳下來。神農(nóng)則是一位傳說人物,在先秦和漢代古籍中多有記載,相傳是距今五千年前中國原始社會由狩獵向農(nóng)耕過渡時期的一位部落領袖。他為了開拓食物來源,探尋療病藥物,深入山林,嘗嚼草木,鑒別性味,被后人尊為中國農(nóng)業(yè)、醫(yī)藥的始祖。二千年前由漢高祖之孫劉安主編的一本雜家著作《淮南子》記載:“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贏蚘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nóng)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燥濕肥沃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聞于魯周公所據(jù)的是我國最古老的一本辭書《爾雅》,該書最早收錄了古代的茶字:“槚,苦荼”。是借用槚(音jia)這個字來命名被巴蜀地區(qū)百姓稱為“苦荼”的茶。相傳輔佐過兩代周王的賢相周公(名旦,封魯)曾參與《爾雅》最早的編撰。此書歷經(jīng)春秋戰(zhàn)國陸續(xù)增補,約于公元前二百年的西漢初正式成書,有幸留傳了下來,但解說簡略,到公元三百年的晉代,文字學家郭璞為此書作了注釋,其中對茶作了如下闡述;“樹小似桅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茶,晚取者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荼?!惫辈W多才,但畢竟不是茶人,他描述的是一般灌木型茶樹,陸羽《茶經(jīng)》提到有一尺二尺乃至數(shù)十尺,甚至兩人合抱的大茶樹。如此粗大的古茶樹目前在我國云南等地尚可見到。茶樹四季常綠,根深葉茂,散發(fā)清香,秋開白花,素樸可愛,神農(nóng)嘗百草時注意到它似在情理之中?!恫杞?jīng)》開卷就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這個嘉字包含有多重贊美意味。茶樹形象美好,飲茶使人身心舒暢,還有助于保健養(yǎng)生,修心養(yǎng)性。這就是為什么有益于人的食物不少,惟獨茶特別受到青睞,發(fā)展成為歷久不衰的茶道文化的原因吧。
二
茶之利用,在漫長數(shù)千年歷史中,先后被食用、藥用和飲用,幾種利用方式又同時并存。我國自古有“藥食同源”“飲食同宗”之說。重視用調(diào)整飲食的方法去適應自然季節(jié)的變化,調(diào)整身體的不適?!渡褶r(nóng)食經(jīng)》大概就是一本關于食療方面的書。郭璞說茶葉可煮作羹飲,即為早期的一種利用方式?!案笔且环N將肉類、蔬類、糧食類和調(diào)味類一鍋煮的濃湯薄粥食物,也可充作主食。古人重視食物的五味調(diào)合,取鹽之成,姜之主,梅之酸,棗之甜,苦菜之苦,茶葉也被用作苦味調(diào)味食物。在《茶經(jīng)》“七之事”中,就提到以茶作菜、以茶煮粥、以茶充藥以及將茶葉與姜、蔥、桔等一起烹飲的事例。時至唐代,陸羽對人們?nèi)詫⒉枞~摻雜它物混煮啜飲是鄙棄的,認為只配倒入溝渠。陸羽提倡茶葉清飲。茶葉獨特的性味、功效也只有在清飲中才能充分顯示出來。陸羽在《茶經(jīng)》中說,為解渴,飲水就可以了;要消愁,得飲酒;提神醒腦,則宜飲茶。若頭疼、熱渴、眼澀、胸悶、四肢疲勞、關節(jié)不適,喝上四、五口茶,可與仙水媲美也。但粗劣茶葉是不堪清飲的,古時下層百姓在茶中放人姜鹽混煮,與他們飲用茶葉的粗劣不無關系。因此,茶葉清飲的提倡必然要求改進茶葉生產(chǎn)加工,提高茶葉品質(zhì)。為此,陸羽在《茶經(jīng)》中具體介紹了茶葉采制工具和工藝,總結(jié)了茶葉煎煮品飲技藝。陸羽《茶經(jīng)》的一大貢獻是,使茶葉生產(chǎn)加工有了規(guī)范,使茶葉清飲方式成為主流,促成了茶葉生產(chǎn)消費史上的一次飛躍。在唐代,已有粗茶、散茶、未茶、餅茶等各種加工形態(tài),曬、烘、蒸、炒等加工方法均有應用,但作為大批量生產(chǎn)的商品茶則是餅茶,這大概與餅茶便于運輸、保存,不易變質(zhì)有關。但餅茶品類單調(diào),不能充分體現(xiàn)茶葉色香味形的本色。到了宋代,隨著茶葉保管手段的改進以及宋都南遷后,散茶生產(chǎn)逐漸擴大和發(fā)展。到明代,散茶生產(chǎn)已成主流,貢茶也改餅茶為芽茶。從而各地名優(yōu)茶脫穎而出,各種加工茶類紛紛涌現(xiàn),飲茶方式也由烹點改為較簡易的沖泡,出現(xiàn)了茶葉生產(chǎn),消費上的又一次飛躍。
當今我國各地各類名茶數(shù)以千計,由《中國茶經(jīng)》收錄的就達201種,分別歸屬綠茶、紅茶、青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明謂六色俱全。在形態(tài)上。條、扁、圓、片、尖五形俱備。其中綠茶多達138種,烏龍茶13種,紅茶8種。按我國傳統(tǒng)說法。色、味與性能相關,如紅茶(全發(fā)酵茶);色紅.性溫,味甘,暖胃安神;綠茶(非發(fā)酵茶、,色綠,味甘苦,性微寒,清熱明目;烏龍茶(半發(fā)酵茶),色橙黃,性味介于紅綠茶之間。此外尚有再加工茶;花茶、緊壓茶、保健茶、果味茶、速溶茶、飲料茶等,各有自己的性味特色。
三
茶葉清飲的普及和茶葉品質(zhì)的提高為茶藝茶道的產(chǎn)生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但茶道的形成有一個茶與人、物質(zhì)與精神的交互作采過程。茶給人帶來身心舒暢,人對茶注入了思想感情。從而不斷完善飲茶技藝,豐富飲茶活為,乃至創(chuàng)造出飲茶意境,使飲茶從物質(zhì)享受提高到精神享受的層次,茶藝茶道就此誕生。對此,吳覺農(nóng)《茶經(jīng)述評》中說得好:“人們飲茶……一種是把茶當作生活的必需品,不可一日或缺,甚至每餐必備,由于生理上需要,從而代代相傳下來。又一種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手段,這也有一定道理,生理作用與精神作用是密切相關的、《茶經(jīng)》作者陸羽可說是一個講求精神效果的代表人物?!?br>在我國歷史上。不同階層的人形成不同色彩的茶文化圈。首先是宮廷茶文化v據(jù)晉人常的《華陽國志》記載,周武王聯(lián)合巴蜀等力量滅紂后,曾封略干巴。此后,巴蜀地區(qū)出產(chǎn)的茶葉與其他土產(chǎn)一起進貢到宮廷。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中也提到過“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貢茶在唐宋發(fā)展到高峰,從生產(chǎn)、制作、運送、保管,到飲用、祭祖、宴請、賜贈,形成有一套完整嚴格的管理制度,成為宮廷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盧仝有詩:“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彼位兆诓坏破凡?、點茶、斗茶,還親自寫了茶書《大觀茶論》。無疑,貢茶皆屬優(yōu)異之品,受到皇室的珍視。宮廷茶文化往往追求精美絕倫,但客觀上促進了茶藝水平的提高。它影響及于官宦士大夫階層,這些人多為文人學士,與茶一拍即合,由此帶動文人茶文化圈的形成。文人飲茶,茶助文思,相得益彰。文人以他們的詩、文、書、畫所長極大地豐富了飲茶活動。他們又多博學之士,兼通儒釋道,為茶藝茶道注入了深厚思想內(nèi)涵,在茶文化的弘揚發(fā)展上起了主導作用。陸羽本人應屬文人茶文化圈中的一位伎伎者。
飲茶傳入佛門道院,別有一種特殊親和力?!恫杞?jīng)》中關于佛門飲茶的最早記載見于晉。敦煌人單道開,在河南昭德寺修行,整日打坐,不畏寒暑,晝夜不睡,每日只服幾粒藥丸子,喝幾碗茶蘇。僧侶飲茶起先也出于養(yǎng)生,禪宗的興起給茶飲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清淡益思的茶性與靜慮思維的禪修得到了自然的融合,以禪入茶,借茶傳禪,創(chuàng)造出了“茶禪一味”的意境。寺院飲茶由產(chǎn)茶的南方傳到不產(chǎn)茶的北方,由寺內(nèi)傳到寺外。僧侶不僅是茶葉消費者,而且是茶葉生產(chǎn)者,寺院精于茶藝,名茶竟出,大大推動了飲茶的發(fā)展。相比之下,道教人數(shù)不多,但對茶文化的影響也不小?!恫杞?jīng)》所列早期的飲茶人中就有道仙丹丘子、黃山君、道教尊奉大思想家老子為祖師,產(chǎn)生過象葛洪、陶弘景、孫思逸那樣的杰出學者、醫(yī)家、愛茶人。道家思想超逸,崇尚自然,擅長修煉養(yǎng)生,追求長生不老,把茶與仙藥等同看待,說苦茶能輕身換骨,提高了茶的身份。
飲茶最初從茶產(chǎn)區(qū)的民間傳向社會上層,形成了宮廷、文士、僧道等茶文化圈,反過來上層飲茶又帶動了市民的仿效之風。在唐代,城市飲茶已形成“比屋皆飲”的盛況。到宋代,茶被列入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中。民間飲茶雖不及上層風雅,但也豐富多彩,“客來敬茶”成為百姓家的普遍習尚。唐宋以后,大小不一、層次不等的各類茶肆、茶坊、茶樓、茶園、茶室興起,由城市遍及村鎮(zhèn),形成中國茶館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廣大茶產(chǎn)區(qū)農(nóng)村,茶農(nóng)自產(chǎn)自飲,他們懂茶、愛茶,對茶有特殊的感情,在勞動生活中產(chǎn)生了許多動人的茶歌、茶舞,流傳下不少美麗的神話故事。在我國還有許多生動活潑的茶禮茶俗,如訂婚結(jié)婚以茶作禮,象征愛情純潔,和偕到老;小孩出生滿月以茶湯洗頭,為求早開智慧,長命富貴。云南大理地區(qū)白族的“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更是蘊含人生哲理。生活于四川、云南交界處的納西族,人數(shù)不多,約在十一世紀創(chuàng)造出了自己的象形文字“東巴文”,其中就有三個美麗的茶字。民間飲茶風習俱有濃郁的生活倫理色彩,在我國歷代筆記小說中多有反映。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古代形成的茶文化內(nèi)涵有的消失了,有的變化了,有的被保留繼承下來,更有新的產(chǎn)生出來,它們對促進社會生活文化起到良好的作用。今天我們歸納一下我國茶文化的內(nèi)涵,至少有下列許多:
以茶會友 以茶示禮 以茶聯(lián)誼 以茶入俗 以茶代酒 以茶倡廉 以茶勵志 以茶表德 以茶為媒 以茶祭祀 以茶修性 以茶入禪 以茶作詩 以茶入畫 以茶歌舞 以茶獻藝 以茶旅游 以茶休閑 以茶恰情 以茶養(yǎng)生 以茶入菜 以茶調(diào)食 以茶舉宴 以茶制藥
上述內(nèi)涵約可歸納成三類功能。一是通過完善用茶技藝,創(chuàng)造飲茶意境,使人獲得物質(zhì)美和精神美的享受,這可稱之為茶文化的藝能,或叫茶藝;二是借茶以行禮儀,和諧人際關系,借茶以倡德行,促進道德風尚,這可稱之謂茶文化的德能,或叫茶德;三是借茶修心養(yǎng)性,開慧益思,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可稱之謂茶文化的禪能,或叫茶禪。在茶文化現(xiàn)實活動中,這些內(nèi)涵與功能又往往交融一起并不截然分開。
四
最后,探討一下茶文化的內(nèi)在精神。我國茶文化受儒、釋、道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集我國茶文化大成的茶圣陸羽出身佛門,苦研儒學,一生與文人、學士、僧道為友,所著《茶經(jīng)》處處滲透茶道思想?!恫杞?jīng)》第一章就提到了“精行儉德”,說的是美好的茶葉最適合有修養(yǎng)的人品飲,也是對廣大茶人、愛茶人提出了為人的準則?!熬袃€德”四字言簡意賅,淵源于《周易大傳》中“慎乃儉德,惟懷永圖”的思想。陸羽在他設計的茶鼎三足上刻了三句話:“坎上巽下離于中”、“體均五行去百疾”、“圣唐滅胡明年鑄”。第一句取自八卦名,代表水、火、風,意為煮茶要掌握好水、火、風,使之協(xié)調(diào),才能煎出好茶。風能滅火,也能興火,水能熄火,火也能熟水,寓有事物相生相克之理。第二句取自五行學說,說的是人體要五臟協(xié)調(diào)才能不生病,為此,甜酸苦辛咸五味要平衡。茶味苦,是五味之一,苦味利心,不可或缺,當然也不可過分。陰陽、五行、八卦,源于中國古老而又深邃的太極文化。第三句標志該鼎設汁制作于平定安祿山之亂的第二年,說明陸羽也是一位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者。陸羽還將煮茶鍋的形狀用“令正”、“務遠”、“守中”這樣的儒家治國格言作比喻。陸羽收集在《茶經(jīng)》“七之事”中的48條史料,既包括了茶文化內(nèi)涵,也反映出茶道精神。陸羽不愧是一位“寓道于茶”、“寓教于樂”的大師。陸羽之外的歷代許多茶人、愛茶人也為中國茶道注人了優(yōu)秀的思想內(nèi)涵。許多蘊含于茶文化中的藝理、倫理、哲理精華,為后代茶人所繼承。我國當代茶人吳覺農(nóng)、王澤農(nóng)、莊晚芳、陳椽、錢梁等均為杰出代表。吳覺農(nóng)更被譽為當代茶圣,在晚年還主編出版了劃時代總結(jié)性茶著《茶經(jīng)述評》。
寓居杭州的莊晚芳先生,一直致力于弘揚中華茶文化,由他倡導的中國茶德“廉、美、和、敬--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四則,今天已傳誦于海內(nèi)外茶人中。在他晚年常常提到“天地人,你我他,昨今明”九字訣,實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協(xié)調(diào)、人際和諧、自強不息思想的概括,可以具體詮釋為: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人生活于天地間,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從自然界獲取生活資源,但不能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人生活于社會中,要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做到友好相處,互助互利;人生活于歷史長河中,要處理好繼承發(fā)展的關系,借鑒歷史,總結(jié)經(jīng)驗,繼承優(yōu)秀文化成果,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未來。這正反映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在思想精神,也符合廣大茶人、愛茶人的共同愿望。讓我們繼往開來,共創(chuàng)茶文化更為美好的明天。
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那么我們對中國茶文化有什么理解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對中國茶文化的理解和認識,一起來看看。
對中國茶文化的理解和認識:中國茶文化的定義
茶葉是勞動生產(chǎn)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并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xiàn)一定時期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jié)合,并通過茶藝表現(xiàn)精神。興于中國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nèi)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huán)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有兩種: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面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yōu)劣的一種品茶藝術。斗茶又稱為茗戰(zhàn),興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帶。斗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qū)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
對中國茶文化的理解和認識:中國茶文化的社會功能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展示文化藝術 、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jié)、表現(xiàn)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經(jīng)濟貿(mào) 易等。傳統(tǒng)美德是經(jīng)過幾千年積淀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美好道德 ,是民族精神和社會風尚的體現(xiàn)。茶文化具有的傳統(tǒng)主要有熱愛祖國 、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jié)儉和相敬互讓等。吳覺農(nóng)先生和湖南劉先和,為茶葉事業(yè)鞠躬盡瘁,既是愛國主義者,又是當代茶人杰出代表。
陸羽《茶經(jīng)》,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 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jié)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jié)險的真實反映。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lián)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nóng)、以茶促貿(mào)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飲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fā)明(火藥、 造紙、指南針和印刷術)之后,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唐代陸羽 《茶經(jīng)》是世界第一部茶書。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今天所處的市場經(jīng)濟 ,競爭激烈,優(yōu)勝劣汰,講利益、講效益。但人情較為冷漠,人際關 系趨于淡漠。通過茶樓、茶藝館品茗或茶藝,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溝通友誼。朋友相聚在舊式茶館里,隨意 說笑,回憶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古代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說,以茶代酒體現(xiàn)傳統(tǒng)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導的厲行節(jié)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規(guī)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時期茶文化孕育出來的新的社會功能。
對中國茶文化的理解和認識:中國茶文化的藝術鑒賞
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huán)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xiàn)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tǒng)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jié)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huán)境的選擇創(chuàng)造等一系列內(nèi)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zhì)樸的氣質(zhì),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huán)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xiàn)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tǒng)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jié)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huán)境的選擇創(chuàng)造等一系列內(nèi)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zhì)樸的氣質(zhì),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中國歷史上有所謂六圣之稱,藥圣是誰 1. 藥圣一般指李時珍(明朝醫(yī)藥學家)。孫思邈是藥王。
2.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zhèn)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yī)藥學家。后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yī)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并拜漁人、樵夫、農(nóng)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y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jīng)27個寒暑,三易其稿,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jīng)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jīng)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1982年,其墓地李時珍陵園(李時珍墓)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國古代藥圣是誰藥圣指的是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zhèn)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yī)藥學家。后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yī)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并拜漁人、樵夫、農(nóng)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y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jīng)27個寒暑,三易其稿,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jīng)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jīng)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中國歷史上的六圣分別是誰史圣: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自幼讀書,博文強識,著有《史記》,他被后人稱為“史圣”。
草圣:人稱漢朝書法家張芝是“草圣”,他擅長草書,對章草(舊隸的草體)造詣更深。 醫(yī)圣:漢末時期著名醫(yī)學家張仲景,勤奮學習古人治病經(jīng)驗,寫出著名的《傷寒雜病論》一書,這本書被后代醫(yī)學家視為必讀經(jīng)典,張仲景也就成了“醫(yī)圣”。
書圣:東晉王羲之的書法“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稱他為書圣,當之無愧。 畫圣:被尊稱為“畫圣”的吳道子,是唐代著名畫家,他最擅長人物畫,他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
詩圣:唐代偉大詩人杜甫,一生寫下了大量現(xiàn)實主義詩篇,代表作品是“三吏”、“三別”。他被世人稱為詩圣。
中國歷史上的六圣分別是誰史圣: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自幼讀書,博文強識,著有《史記》,他被后人稱為“史圣”。
草圣:人稱漢朝書法家張芝是“草圣”,他擅長草書,對章草(舊隸的草體)造詣更深。
醫(yī)圣:漢末時期著名醫(yī)學家張仲景,勤奮學習古人治病經(jīng)驗,寫出著名的《傷寒雜病論》一書,這本書被后代醫(yī)學家視為必讀經(jīng)典,張仲景也就成了“醫(yī)圣”。
書圣:東晉王羲之的書法“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稱他為書圣,當之無愧。
畫圣:被尊稱為“畫圣”的吳道子,是唐代著名畫家,他最擅長人物畫,他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
詩圣:唐代偉大詩人杜甫,一生寫下了大量現(xiàn)實主義詩篇,代表作品是“三吏”、“三別”。他被世人稱為詩圣。
中國歷史上藥圣和醫(yī)圣分別是誰啊 醫(yī)圣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史稱醫(yī)圣。
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鄧縣穰東鎮(zhèn)張寨村,另說河南南陽市)人。生于東漢桓帝元嘉、永興年間,(約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最后幾年(約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歲左右。
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 張仲景從小嗜好醫(y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
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yī)學的書。他的同鄉(xiāng)何颙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jīng)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后將為良醫(yī)”(《何颙別傳》)。
后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yī),被人稱為“醫(yī)中之圣,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yī)藥專業(yè),善于“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結(jié)果。
年輕時曾跟同郡張伯祖學醫(yī)。經(jīng)過多年的刻苦鉆研和臨床實踐,醫(yī)名大振,成為中國醫(yī)學史上一位杰出的醫(yī)學家 藥圣孫思邈 孫思邈(541或581~682)為唐代著名道士,醫(yī)藥學家。
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幼聰穎好學。
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y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chǎn)”。及長,通老、莊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
年十八立志究醫(y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在今陜西郿縣)學道,煉氣、養(yǎng)形,究養(yǎng)生長壽之術。
及周靜帝即位,楊堅輔政時,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就。隋大業(yè)(605~618)中,游蜀中峨眉。
隋亡,隱于終南山,與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再入峨眉煉“太一神精丹”。
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
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上元元年(674),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
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
中國歷史上的十圣分別是誰 1 至圣孔子 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南)人。
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2 亞圣孟子 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著有《孟子》一書,是儒家的經(jīng)典之一。他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正宗繼承者,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尊為“亞圣”。
3 詩圣杜甫 字子美,號少陵,河南鞏縣人。我國唐代偉大詩人。
4 詞圣蘇軾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我國宋代著名的詞人,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5 酒圣杜康 又名少康,字仲宇,夏朝人。6 書圣王羲之 字逸少,人稱“王右丞”,東晉山東臨沂人,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
7 畫圣吳道子 名道玄,唐代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他的畫立體感很強,擅長畫人物,用朱粉的厚薄來表現(xiàn)骨肉的高低起伏,如同塑像一樣真實。
又善于畫佛像,形象逼真,人物的衣帶子飄飄若飛,有“吳帶當風”之譽,后世尊他為“畫圣”。8 醫(yī)圣張仲景 名機,漢末南陽人,我國古代杰出的醫(y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
9 藥圣孫思邈 公元581-682年,自號孫真人,京兆華原(今陜西省耀縣孫家塬)人,是隋、唐兩代大醫(yī)學家。10 茶圣陸羽 字鴻漸,號東岡子,唐代夏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我國古代著名的茶葉專家。
中國歷史上的十圣都是誰 酒圣:杜康,即少康,傳說為酒的發(fā)明者。
文圣: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 史圣:司馬遷,字子長,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作者。
詩圣:杜甫,安子美,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認詩人著有《杜工部集》。 醫(yī)圣:張仲景,東漢著名的醫(yī)學家,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對我國醫(yī)學發(fā)展影響很。
武圣:關羽,字云長,東漢末期蜀國大將,重義氣,精武藝,后稱其為“關圣”、“關帝”。 書圣:王羲之,字逸少,是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
草圣:張旭,唐朝書法家,擅長草書,對舊隸的草體造詣很深。 畫圣:吳道子,唐朝著名畫家,擅長人物畫,有“吳帶當風”之美譽。
茶圣:陸羽,唐朝人,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經(jīng)》三卷。
中國史上的茶圣是誰 中國史上的茶圣是陸羽。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
陸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而聞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diào)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并擅長品茗。
陸羽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酷愛自然,堅持正義?!度圃姟份d有陸羽的一首歌,正體現(xiàn)了他的品質(zhì):“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薄度圃姟返?08卷007首〖歌〗。附記陸羽另一首詩:“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斷綠林西。昔人已逐東流去,空見年年江草齊?!薄度圃姟返?08卷008首〖會稽東小山〗。
擴展資料
陸羽之前的時代,茶寫作荼,有著藥的屬性。華夏族的鼻祖神農(nóng)氏終生都在尋找對人有用的植物,神農(nóng)嘗完百草而成《神農(nóng)本草》,里面記載的植物更多是功能性質(zhì),體現(xiàn)了華夏人對自然的簡單認識:哪些草木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饑,哪些能醫(yī)病……神農(nóng)氏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焙茱@然,在這里荼是類似于靈芝草之類的藥物而已。
陸羽的《茶經(jīng)》,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 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jié)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jié)儉的真實反映。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lián)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nóng)、以茶促貿(mào)和以茶致富。
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飲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fā)明之后,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
這是裝逼的歌詞嗎?純?yōu)檠b逼,沒有什么特別的意境。當年我喝醉躺倒在桃花樹下,看見你彈琴鼓瑟,喝茶(到底在干嘛?),我一輩子的相思情緒被畫入畫境,卻剎那想起你明亮的雙眸。(語句完全不通,主謂賓全部找不到),說白了就是把一堆聽著很高端的詞語瞎湊在一起,順便湊個韻腳,花,茶,畫,那,現(xiàn)在的歌詞為了湊韻腳什么破事都能寫上去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67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北宋茶人黃庭堅介紹
下一篇: 黃金桂原產(chǎn)地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