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三絕
王建
蘋洲須覺池沼俗,苧布直勝羅紈輕。
清風樓下草初出,明月峽中茶始生。
吳興三絕不可舍,勸子強為吳會行。
【詳解】
張文規(guī)曾為吳興太守,吳興顧渚山區(qū)的顧渚紫筍茶在唐時享有盛名,奉為貢茶。而明月峽中生長的茶葉,更是顧渚茶中的絕品?!度圃姟分校瑥埼囊?guī)僅存詩兩首,這兩首都是盛贊吳興所產(chǎn)貢茶的詩。
“湖州三絕”是指:一絕塔里塔,二絕廟里廟,三絕橋里橋。
一、塔里塔
塔里塔指湖州飛英塔。湖州飛英塔位于湖州市中心的塔下街,屬于湖州第一古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飛英塔修建于唐懿宗咸通五年。唐僖宗中和五年更名為“上乘寺”,北宋真宗景德二年始才改為飛英塔。
二、廟里廟
廟里廟,顧名思義,廟的里面有一座廟。它是湖州的城隍廟,名為府廟。
府廟總共有三代城隍廟神,而廟里廟中里面的那個廟,是當初湖州人為了紀念湖州知府勞鉞所修建的勞公祠。勞鉞在任四年,為官清廉,為人正直,愛民如子,而且他在任期間,不僅滅了蝗災、治理了匪患還開辦了府學,治理水利,深受百姓愛戴。湖州百姓在他死后,對他頗為想念,就將他尊為城隍,在城隍廟里修了個祠堂來紀念他,也因此產(chǎn)生了“廟里廟”。
三、橋里橋
橋里橋是在一座三孔石橋下,又修建了一個小橋。這個橋名叫潮音橋,而潮音橋又和“啞子橋”有關系。相傳,很久以前,這里是沒有橋的,只有一個渡口名叫潮音渡。潮音渡對面修了一座寺廟,就有很多香客前去上香。有個財主看重了商機,就雇了個啞巴在這里擺渡賺錢。啞巴自己攢了錢,第二年在潮音渡上面修了一座木橋。
財主看到?jīng)]有人再來坐船,斷了他的商機,就很生氣,派人去拆。啞巴拼上命去阻攔,而后被人打死扔入河中,木橋也被拆了。這一下,激怒了河兩岸的居民,大家將財主告上官府。官府知道眾怒難消,于是帶人修了上面的三孔石橋,并且又在下面修了一座小橋來紀念這個啞巴。于是,當?shù)赜袀€不成文的規(guī)定,在過那個小橋的時候,大家都會自覺將嘴閉上,默默過橋。
飛英塔的文獻記載
《嘉泰吳興志》關于它的記述始自大唐咸通年間(860-874年)。相傳,一位叫云皎的湖州和尚游歷至長安,得到僧伽大師(又名泗州大圣菩薩)所授“舍利七粒及阿育王飼虎面像”。這僧伽據(jù)說本是西域人,因在中宗皇帝面前成功求雨而聲名大噪。大詩人李白還特意寫過一首《僧伽歌》,贊譽他的生平與神跡。
毛筆的起源:史記中曾記載:「秦始皇命太子扶蘇與蒙恬筑長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筆」,文房四譜上也記載:「昔日蒙恬造筆,以拓木為管,鹿毛為柱,兔毛為被,此乃謂蒼毫也」,博物志云:「秦之蒙恬將軍取狐貍毛為柱,兔毫為被以書」,因此,我們通常稱蒙恬將軍為毛筆的史祖。毛筆的發(fā)明過程,最早可朔自新石器時代末期的仰韶文化期,雖然沒有足夠的文字記載可資證明,但由已出土的仰韶彩陶上的花文研究,可能是由類似毛筆的工具所繪制而成,及至商朝甲骨文的研究,可明顯的看出刀刻的甲骨文邊緣,是先用毛筆書寫其上再刻成的,可見此一時期已有毛筆的存在。周朝的青銅器上所鑄的文字,依其字形判斷,已明顯可知系由柔軟的筆尖所書寫筆觸的痕跡,由書寫的形狀與筆意,知道書寫的工具—也就是毛筆,1954年在湖南長沙郊外的左家公山出土的戰(zhàn)國時代楚墓文物中,已有多種古毛筆及其相關之書寫文物,這是首度使我們對漢朝以前的毛筆形象的想像,真像大白,該批文物中的毛筆稱之為「長沙筆」是由高級的兔毫所制成毛長2.42公分,筆管長達16.6公分,筆管是由細竹制成,制法是將兔毛夾插于管端,以細絲綁緊后用漆固定,此一制作在技術上已是相當高超。
筆的起源 「筆」 被列為文房四寶之首,正確稱為「毛筆」。相傳毛筆是秦代大將蒙恬創(chuàng)造的。晉人張華的《博物志》上就有"蒙恬造筆"的記載;南朝周興嗣《千字文》中也有"恬筆倫紙"之說,都把蒙恬作為制造毛筆的始祖。 近幾十年,隨著考古新發(fā)現(xiàn),毛筆的產(chǎn)生,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fā)現(xiàn)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筆。其后,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zhàn)國筆,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及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甘肅省武威、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內蒙古古居延地區(qū)的漢筆等都有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1954年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的一座戰(zhàn)國墓中出土的一支毛筆,筆身套在一支小竹管內,筆桿竹制長18.5厘米,徑0.4厘米,筆毛長2.5厘米,是極佳的野兔箭毛所制,極宜書寫簡牘。還有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支毛筆,其形制和戰(zhàn)國筆大致相同,并在此基礎上有所改良。該筆在竹管的端部鑿成腔,以 納筆頭。整枝毛筆納入一個和毛筆等長的細竹筒中,竹筒中間的二側,鏤有8.5厘米的長方形空糟,以便取用毛筆,竹筒髹以黑漆,并繪有朱色線條。蒙恬時代的筆,制作已非常精良考究。蒙恬創(chuàng)筆未曾見諸正式的史書,據(jù)《史記》記載,他在做大將之前,"嘗書獄典文字"。唐韓愈《毛穎傳》中說蒙將軍南伐楚國,曾獵山兔而制筆,獻于始皇。毛筆因此有了"管城子"和"中書君"的別稱。由此,我們可以推想,蒙將軍是一位制筆專家,在工藝改革上負有盛名。 2007-06-12 23:21:00 補充: 「筆」的分類廣為使用的原子筆 鉛筆 鋼筆 簽字筆 螢光筆 粉筆 白板筆 [編輯] 藝術使用粉彩筆 蠟筆 炭筆 水彩筆 油畫筆 麥克筆 毛筆:又分為大楷、中楷、小楷。 針筆 代用針筆 油漆筆 [編輯] 特殊使用雷射筆 紋身筆 隱形墨水筆 來自“zh. *** /wiki/%E7%AD%86” 2007-06-12 23:24:52 補充: 筆的結構毛筆的結構很簡單,主要由筆管、筆頭、筆帽三部分構成,其中筆頭最為重要,而筆帽屬毛筆的附件。尖:指筆鋒要尖,尤其是毛鋒尖端外透明發(fā)亮的部分,中國書法界稱之為錐穎,日本書法界稱作命毛。鋒穎長則耐久好用,便于書寫。齊:指毛鋒散開要齊,如刀切一般。因為毛鋒若參差不齊,在書寫時就會影響筆頭吸墨效果,吐墨也不均勻。圓:指筆頭要圓,要緊密。毛鋒上部的毫毛部分飽滿、 *** 、密實,沒有凹凸之處,才能保證筆鋒的尖和齊,不至于因筆尖分叉、吐墨不勻而影響書寫。?。褐腹P頭要有彈性,要柔中有剛,剛柔相濟。書寫者在運筆、提筆、挑筆、頓筆、轉筆時容易把握,利于顯示筆力。
筆的起源 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最早的毛筆實物,屬戰(zhàn)國時代。1954年,在長沙左家公山舊戰(zhàn)國木槨墓的發(fā)掘中出土了毛筆。根據(jù)發(fā)掘報告講,“毛筆,在竹筐內,全身套在一枝小竹管內,桿長18.5厘米,徑口0.4厘米,毛長2.5厘米。據(jù)制筆的老技工觀察,認為毛筆是用上好的兔箭毫做成的,做法與現(xiàn)在的有些不同,不是筆毛插在筆桿內,而是將筆毛圍在桿的一端,然后用絲線纏住,外面涂漆。與筆放在一起的還有銅削、竹片、小竹筒三件,據(jù)推測,可能是當時寫字的整套工具。竹片的作用相當于后世的紙,銅削是刮削竹片用的,小竹筒可能是貯墨一類物質的。 先秦文獻中用筆的記載屢見不鮮,但缺少對筆形制的具體描述。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提供的直觀材料,從早期筆的形制上看,筆尾部削尖,合乎記載中的“簪筆”說法,便于別在頭發(fā)或冠巾上。這種用法到了漢代即演變?yōu)椤棒坠P”制度; 白筆指未蘸過墨的新筆,以新筆作簪用,漢代時很多見。秦筆較之戰(zhàn)國筆在技術上有一定的改良,即筆頭鏤成腔狀納人筆毫。它的優(yōu)點是筆頭可以保持 *** 的狀態(tài),更利于吸墨和書寫,且更具穩(wěn)定性。這種模式至今仍在沿用,可以說是制筆史上一次重要的革新。 兩代時期的毛筆,繼承了戰(zhàn)國及秦的遺制,筆的粗細、長短都差不多。東 *** 蔡邕在他的的《筆賦》中,對當時毛筆的形制進行了較為具體的描述:“惟其翰之所生,于季冬之狡兔,性精亟以悍,體遄迅以騁步。削文竹以為管,加漆絲之纏束。形調摶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蔽闹袑γP的筆桿、筆毫及纏束方法都有詳細的說明,考古所發(fā)現(xiàn)的實物與這一記載也基本相似。 魏晉時期,隨著制筆工藝的不斷發(fā)展,出現(xiàn)了對制筆進行總結的著述,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筆經(jīng)》及“韋誕制筆法”。 唐時,安徽的宣州成為全國的制筆中心,這里所產(chǎn)的毛筆,稱為“宣筆”。宣筆以兔毫為原料,精選勁挺毫毛,稱為紫毫。這種筆,精致絕倫,在選料及制作技藝上都有著極高的水平。當時最為流行是鋒短形如雞距的“雞距筆”,毫芒犀利勁健,如劍如戟,使書寫者的筆力得以施展?,F(xiàn)日本奈良正倉院收藏的中國唐筆,就多為這種類型的,有斑竹管、斑竹管鑲象牙、金管象牙等,工料精致,極為講究。 到了宋代,宣州制筆名工輩出。制筆技術不斷提高,宣筆聲譽日隆。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一種新式的毛筆——散卓筆,這種筆逐漸趨向軟熟、散毫、虛鋒,改變了晉代以前的舊制。散卓筆“無心”,顯然不是兼毫,可能是單用羊毫制成的較軟的長鋒筆。過去的筆則用較硬的筆毫,如兔毫、鹿毫作心,僅以羊毛作副,由于兔毫偏硬,在書寫楷書、行書時還可以,但作草書時就不適應了。在這方面無心散卓筆卻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散卓筆在宋代頗為流行,有專家研究認為,無心散卓筆的出現(xiàn)與適應卓椅上懸肘懸腕書寫的需要有密切關系,看來是有一定的道理。 宋代著名的制筆家是諸葛氏一家,有諸葛高、諸葛漸、諸葛豐、諸葛方等,其中最為出眾者為諸葛高。諸葛筆甲于天下,在歙州一帶,當時還相繼出現(xiàn)了一大批著名的制筆工匠。如: 呂道人,歙州人。其制筆在繼承宣筆工藝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名揚一時。 呂大淵,黟縣(今安徽省黃山市黟縣)人。 汪伯立,新安(今安徽省黃山市歙縣)人。南宋理宗時,徽州知府謝暨以汪伯立筆、澄心堂紙、李廷珪墨、羊斗嶺硯(今龍尾硯)稱為“新安四寶”,一并列為進獻的貢品。 南宋以后,朝廷偏安一隅,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亦隨之南移。到了元代,浙江吳興(今湖州)的制筆業(yè)異軍突起,漸漸取代了宣筆的地位。湖筆雖采用紫毫、狼毫、雞毫、羊毫,但它主要是以羊毫制筆,因為羊毫價廉易得,其價值只有兔毫的二十分之一,所以為湖筆的發(fā)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湖筆的羊毫主要采用“嘉興路”的山羊毛,這里的山羊毛,毛細、鋒嫩、色白、質凈。筆管出自余杭縣文山,非此則不中筆材。湖筆選料考究,工藝精絕,從選擇原料到制成筆,要經(jīng)地近百道工序,制成的筆具有鋒穎尖銳,修削整齊,豐碩圓潤,勁健有力的特點,即所謂“四德”,被譽為“毛穎之技甲天下”。元代許多著名的制筆家都是出自吳興的筆工,如馮應科、張進中、吳升、姚愷、楊茂林、沈秀榮、潘又新等。吳興的筆工也大量向外輸出,使湖筆在江蘇、浙江各處普遍制作,馳名于東南各地。吳興筆工的技藝受到了極高的贊譽,如《歸安縣志》載:“元馮應科制筆妙絕天下,時稱趙子昂字、錢舜舉畫、馮應科筆為吳興三絕?!背疬h在他的詩中亦贊道:“浙間筆工麻粟多,精工唯推馮應科。 到了明清時期,制筆在工藝上不但講究實用,且更注意裝飾。隨著書畫藝術的發(fā)展,作為工具的毛筆制作也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筆頭的選毫極精,多捆扎出竹筍式、香盤式、蘭花式、葫蘆式等多種形式。當時用毫有羊毫、紫毫、狼毫、貂毫、豬鬃等不同性質的毛,兼毫制筆多被采用,使筆毫軟而圓健,強勁有力,剛柔適中,經(jīng)久耐用。根據(jù)書法、繪畫的要求,還新創(chuàng)了摣筆、斗筆、聯(lián)筆、提筆等寫特大字的大型筆,而且在筆管的制作形式上也創(chuàng)制了許多精巧的工藝,有金管、銀管、瓷管、斑竹管、象牙管、玳瑁管、琉璃管、綠沉漆管、棕竹管、紫檀管、花梨管、琺瑯管,等等,還加上雕刻、鑲嵌,大體以吉祥圖案為主,形成了一種特制的工藝品?,F(xiàn)今各博物館所陳列的那些富麗堂皇的筆,多為明清遺物。 除了以上所介紹的宣、湖兩大筆派之外,尚有江西、鎮(zhèn)江、湖南諸派。江西派,原宗宣州派,歷史較早,現(xiàn)在漢口的鄒紫光閣筆莊,即江西派的嫡傳。鎮(zhèn) *** ,以專制水筆知名,精致耐用,銷行各地。湖南派原宗江西,不過百余年的歷史,以制羊毫及雞毫筆有名,但工料遠不及湖州派,其勢力在西南諸省,然售價低廉,頗為一般人樂用。
參考: shop.sf108/archiver/?tid-33305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68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