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茶區(qū)
現(xiàn)今狹義的“易武茶區(qū)”則只稱易武與曼撒,市場廣義的“易武茶區(qū)”涵蓋范圍包括易武、基諾山、攸樂、倚邦等茶區(qū)。清朝普洱茶極盛時期即以普洱為集散地,所依賴為名的即江北的大山茶,就是所謂的瀾滄江以北的江內茶,涵蓋當時六大茶山。目前易武茶區(qū)并無大型制茶廠,然因有古老歷史制茶傳統(tǒng),茶區(qū)中還有許多野生型與栽培型古樹茶、大量野放茶園及少數(shù)民族栽培茶園,目前坊間仍有大量標榜易武茶區(qū)的茶品為消費者所喜愛。
此茶區(qū)因人工栽培茶園歷史悠久,目前尚有許多百年左右之古茶園;也因此許多古茶園變異茶種甚多,在茶種與茶性、茶質上的特色較難分辨,只能以地理氣候環(huán)境造成的特質加以分析。緯度與海拔較低,氣溫最高、雨量最多,古老原始茶種種類多、茶質厚重、各種茶種香氣特異、苦澀度低,是此茶區(qū)茶菁特色。
1、易武產區(qū)
此產區(qū)包括易武茶區(qū),及攸樂、倚邦等舊六大茶山。此區(qū)域以易武茶出名,產量也大,并且茶性類似,都是以“柔”見長。
易武是最古老的茶區(qū),歷史上號級茶多出自易武。易武茶區(qū)包含整個易武鄉(xiāng)的產茶區(qū),也包含著過去的慢撒茶山。
易武茶區(qū)老樹茶比較多的有易武、麻黑、落水洞、刮風寨、老丁家寨、曼秀等地。
易武古茶山古茶樹多為大葉種茶,以此采制的普洱茶,其條索肥大粗壯,在普洱茶界有著“香揚水柔”的泛稱。
沖泡后,湯質柔和順滑、蜜香高揚、苦澀感低、滋味較為厚重、回甘生津持久,山野氣韻強。
2、勐海產區(qū)
此產區(qū)包括勐海縣的南糯山、布朗山、勐宋,及巴達、賀開等茶山。此產區(qū)的茶葉較其他產區(qū)更為勁道,當屬“剛”。
勐海茶歷史悠久,茶樹資源豐富、優(yōu)質品種較多。古茶園中主要是栽培型古茶樹,有部分野生型古茶樹和近緣植物。
勐海普洱茶就生長在這終年濕潤、云霧彌漫、土層深厚、土地肥沃、無污染、不施農藥的原始森林中,屬于有機茶。
芽葉發(fā)得又大又嫩,白毫特多,內含的化學成分特別豐富,制出的茶葉香高味濃。
3、臨滄產區(qū)
此產區(qū)包括臨滄市的勐庫茶區(qū),勐庫大雪山(即冰島所在茶山)、邦東茶區(qū)等,此產區(qū)茶葉最大的特點是甜中帶青澀,“秀”于林。
臨滄是非常重要的普洱茶產茶區(qū),茶樹資源十分豐富,是云南省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qū)域之一,是古茶樹遺產存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地區(qū)之一。
苦弱澀強,在口感表現(xiàn)上稍硬,湯質剛強,口感較窄,葉質肥厚寬大,香型特殊、勁揚,舌面甘韻與上顎中后段香氣飽滿,刺激性稍高。
4、普洱(思茅)產區(qū)
此產區(qū)包括普洱市的困鹿山、景谷、無量山、哀牢山等,此產區(qū)茶葉的茶氣相對平淡,當屬“和”。
普洱是“世界茶源、中國茶城、普洱茶都”,是世界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也是普洱茶的原產地,思茅區(qū)是歷史上的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為云南三大海關重鎮(zhèn)之一,曾有“東南亞陸路碼頭”和“銀思茅”之稱。
總的來說思茅的現(xiàn)代茶園建設在幾大茶區(qū)里面是比較好的,產量大,味道偏苦澀,臺地茶的味道略顯淡薄。
1、易武老街
易武老街位于今易武鎮(zhèn)新街附近一山坡,初去易武的人必往之,也是不少普洱茶愛好者的朝拜之地。其 歷史 可追溯到乾隆年間,因紅河州石屏漢族人的遷入,漢文化隨之進入。發(fā)展到光緒年至民國時期,易武老街茶莊林立,成為六大茶山的中心。 至今,易武老街仍保留有數(shù)處老式房屋,其中車順號、同興號、元泰豐、福元昌等老字號舊址還有幸可以看到。
2、丁家寨
丁家寨分漢寨和瑤族,主要管理和使用的茶地包括彎弓和白茶園。
3、彎弓
縱觀目前的大產茶區(qū),易武茶區(qū)是生態(tài)最好的茶區(qū)之一,而且易武茶區(qū)排的上號的高端山頭茶也很多, 如:易武彎弓、易武刮風寨茶王樹、易武薄荷塘等。
彎弓大寨興盛較漫撒老街還早,兩寨相距很近。去易武必不可錯過彎弓。彎弓曾有過建筑得十分精美,且面積頗具規(guī)模的關帝廟;此外,當時由于有回族定居,彎弓還建有清真寺。如今隨著逝去的歲月,彎弓大寨遺址還有石板街、殘磚碎瓦嵌埋土中。
彎弓茶,茶香清雅且持久、山野之韻強勁。初始清雅的蘭香揚起,而后是甜糯的花香和著野蜜香。 越往后品飲,茶湯甜柔,喉韻清涼舒爽,心也跟著靜了下來。
4、白茶園
白茶園為丁家寨瑤族發(fā)現(xiàn)管理。 本屬于彎弓片區(qū),因茶質出眾有特色,而被單獨劃分出來。
5、麻黑
麻黑,是易武七村八寨的一村,位于易武茶山的中心地。通常說起麻黑的茶,大家都約定俗成指代麻黑自然村,而非麻黑行政村范圍的茶,因此其面積范圍并不大。
麻黑村居民多為石屏后裔,自移居到易武開始,幾代人皆以茶為生。
麻黑曾是貢茶要地,馬幫從易武出發(fā),需要從麻黑的古茶園中經過。如今仍然可以找到茶馬古道的痕跡。因是重要交通樞紐,所以麻黑一度成為易武茶的價格的風向標。
再加上其細膩、溫婉、飽滿的口感,溫潤甜柔的余韻,是易武茶的典型代表。簡單的說, 不品麻黑不懂易武茶。
6、刮風寨
刮風寨為瑤族村寨,位于易武范圍的最東邊,與老撾接壤。其村寨附近原本無茶樹,瑤族原本亦不種茶制茶。因近年人們對易武古樹茶的熱切探求,多年被人們徹底遺忘在深山中的野放茶樹,在瑤族兄弟的驚人的深山荒野探尋下,又重新被人們發(fā)現(xiàn)和利用,原本寨邊無茶樹、不以茶為生的情況隨之改變。
7、薄荷塘
目前易武價格最昂貴的微產區(qū),由一周姓家族發(fā)現(xiàn)、管理,分上下茶地,其中下茶地部分古茶樹被掛上標號牌,為薄荷塘核心古樹,以賣鮮葉為主。
薄荷塘山高路險生態(tài)佳,好生態(tài)必出好茶,但燙手的茶地生態(tài)難以維系,薄荷塘也不例外。
8、落水洞
村中神秘大洞落水從不滿,遂將曼落改落水洞。
這里90%的村民,祖籍源自石屏,改土歸流后落水洞(即曾經的曼落)村民不斷增加,再加上村民對茶樹的愛護、制茶工藝的嚴謹,使得落水洞村成為一個較大的產茶中心。
并且在易武的斗茶大賽上,多次奪得金獎,因此 落水洞可以說是低調中的王者。
落水洞茶農的制茶工藝, 歷史 悠久,且始終堅持手工炒茶,非常純熟,經驗豐富,幾乎沒有瑕疵。
也使得《落水洞》的適口性非常好,直接但又不失風度,靈動清越卻又不失穩(wěn)重。
要是對易武茶保有熱情和好奇,《落水洞》必品。
9、張家灣
舊時運往香港的茶,只要經越南萊州的,都必從張家灣出去,因此張家灣占據了地理上的優(yōu)勢。而除了地理優(yōu)勢,張家灣也出產好茶,且茶樹品種豐富。以陳云號為代表的幾家老字號曾在張家灣創(chuàng)辦經營。
10、茶王樹
茶王樹是易武各產地中道路最險的,傳說其茶地中有過樹干粗得難以想象的茶樹,因而得名“茶王樹”。由刮風寨瑤族重新發(fā)現(xiàn)管理,是目前刮風寨采制茶地中價格最貴的。
以上便是易武的一些標志性地方了,今年春茶季南茗佳人也會去到上面其中一些地方,到時候會和茶友們及時分享當?shù)氐牟柩可L情況。 當然,還有上面沒有提到的地方,茶友們也可以留言告訴我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69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清代茶文化地方茶俗的發(fā)展流傳
下一篇: 古代茶人毛文錫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