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起源與歷史
1. 茶的起源
茶,源于中國。茶文化更是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茶的發(fā)現(xiàn)至今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根據(jù)歷史資料記載,茶樹的原產(chǎn)地是中國的西南地區(qū),包括云南、貴州、四川等。
2. 中國茶的歷史
茶開始作為防病治病的藥物,生煮羹飲,發(fā)展到蒸青塑型,唐朝的煮茶,宋朝的點茶,明朝的泡茶。從明末清初開始做發(fā)酵茶、紅茶、花茶等。
茶的起源:
《茶經(jīng)·六之飲》中指出:“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在同書《七之事》中又提出“三皇炎帝神農(nóng)氏”為茶祖的觀點,又引相傳為神農(nóng)所撰的《神農(nóng)食經(jīng)》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以證其說。
發(fā)展:
與陸羽同時代的韓翃曾代田神玉作《謝茶表》,其中有一聯(lián)名句稱:“吳主禮賢,方聞置茗;晉臣愛客,才有分茶?!?《文苑英華》卷五九四引)前句指吳主孫皓密賜韋曜以茶代酒的故事,后句指晉臣分茶給友人。
此乃中國文人常見之禮俗,又稱“分甘”或“分貺”等,而有學者竟又與宋代才有的茶藝形式“分茶”混為一談。唐宋時人仍有將名茶贈給友人稱作“分茶”者,如邵雍《擊圵集》卷五《謝城中張孫二君惠茶》:“仍攜二友所分茶,每到煙嵐深處點?!奔礊槊黠@例證。
擴展資料:
茶的好處:
1、幫助散熱
在現(xiàn)在這樣炎熱的天氣里,很多人都會喜歡喝冷飲來解暑,但其實喝涼的東西會把熱給遏制住,不容易散出體外,導致生病,多疑在夏天想要好好地解渴消暑散熱的話,應該喝些熱茶,發(fā)一發(fā)汗,很快就將體內(nèi)的熱散走。
2、防曬
綠茶含有一種叫兒茶素的成分,有著很強的抗氧化的功效,將綠茶中的兒茶素提取出來支撐護膚品,涂在肌膚上,可以幫助肌膚抵抗陽光照射的傷害。當然直接喝綠茶也有著防曬的效果。
參考資料:人民網(wǎng)-喝茶有4大好處 但要根據(jù)體質(zhì)決定“茶”性
參考資料:人民網(wǎng)-茶究竟起源于何時 中國出土最早茶具
茶起源于中國。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漢人飲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名茶品種也繁多,有西湖龍井、碧螺春、鐵觀音、信陽毛尖、都勻毛尖等,根據(jù)名茶制作工藝以及發(fā)酵程度又分為紅茶、綠茶、黑茶、白茶、黃茶、烏龍茶,那么茶是怎么起源的呢?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約成于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選;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謂皋蘆;唐陸羽在《茶經(jīng)》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設,四曰茗,五曰荈。
唐代陸羽(728—804)在《茶經(jīng)》中指出: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在神農(nóng)時代(約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曾有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發(fā)現(xiàn)茶治病的起源,這說明中國利用茶葉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是西漢時代一些儒生托名神農(nóng)嘗百草的神話,搜集了自古以來勞動人民所積累的藥物知識,編輯而成的藥物學典籍。
西晉到隋朝,茶逐漸成為普通飲料。關于飲茶的記載也日益增多?!稄V陵吾老傳》中載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競買之句,說明茶已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至唐、宋時代,茶已成為人家一日不可無的普遍飲用之品。
直到秦統(tǒng)—了中國,促進了四川和其它地區(qū)的經(jīng)濟交流,種茶和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先流傳至長江流域,5世紀,北方飲茶相效成風。六七世紀再傳播到西北。隨著飲茶習慣的廣為傳播,茶葉消費量迅速增加,從此,茶葉成為中國各族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飲料。
茶葉的功效:
1、利尿強心;
飲茶可治療多種泌尿系統(tǒng)疾病,如水腫、膀胱炎、尿道炎等,對于泌尿系統(tǒng)結(jié)石,茶葉也有一定的排石作用。不喝茶的人群冠心病的發(fā)病率為3.1%,偶爾喝茶的為2.3%,常喝茶的為1.4%。這是因為茶葉中所含的咖啡因和茶堿,可直接興奮心臟,擴張冠狀動脈,使血液充分地輸入心臟,提高心臟本身的功能。
2、殺菌消炎;
茶葉對大腸桿菌、葡萄球菌及病毒等都有抑制作用。因為茶葉中的兒茶酚和茶黃素等多酚類物質(zhì)會與病毒蛋白質(zhì)結(jié)合,降低病毒活性。
《本草綱目》記載:茶苦味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尤其是在夏天,茶是防暑、降溫、除疾的最佳飲料。
3、消食除膩;
飲茶能去油膩、助消化。由于茶中含有一些芳香族化合物,它們能溶解脂肪,幫助消化肉類食物。
4、降壓、抗老防衰;
茶多酚、維生素C和煙酸能降脂、降血壓和改善血管功能。
5、提神醒腦;
茶葉之所以提神,是因為茶葉中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具有興奮中樞神經(jīng)的作用。
茶葉起源于中國,種茶、飲茶、品茶、茶道在中國已經(jīng)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其影響遠播海外。無論是老百姓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文人雅士的“琴棋書畫詩酒茶”,都說明茶葉是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由此衍生出的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那么對于如此愛茶的各位,您又真的了解“茶”字是如何而來的嗎?
關于“茶”字的來源,大都認為中唐(約公元 8 世紀)以前表示“茶”的字,就是“荼”字?!拜薄弊肿钤缫娪凇对娊?jīng)》,但《詩經(jīng)》在不少詩篇中所說的“荼”,并不是茶。開始以“荼”字明確地包含有“茶”字意義的,是《爾雅?釋木》中的“槚,苦荼”。晉代郭璞的《爾雅注》還對此作了比較詳細的注解:“樹小如梔子,冬生(常綠的意思),葉可煮作羹飲。”公元 2 世紀前期,東漢許慎在所著《說文解字》中也說:“荼,苦茶也?!边@個“荼”字,據(jù)宋代徐鉉等在該書的注中說,“此即今之茶字”。我國西南地區(qū)的兄弟民族,是早已知道“茶’的(見前引司馬相如《凡將篇》和揚雄《方言》),發(fā)音為“荈詫”或“蔎”。秦漢以來,茶在由西南地區(qū)傳播于廣大漢民族居住地區(qū)時,因其味苦和發(fā)音近似“荼”字,“荼”即被用來以表達“茶”這種藥物和飲料。
《茶經(jīng)述評》“荼”字的字音不止一個,其字義也不只一個?!拜薄弊直挥脕肀磉_“茶”的含義歷時很久,后來才省了一筆,變?yōu)椤安琛弊帧_@種改變,據(jù)說是受了陸羽的《茶經(jīng)》和盧仝的《茶歌》等的影響(見宋代魏了翁《邛州先茶記》),同意這種說法的有明代的楊慎(見《丹鉛雜錄》)和清代的顧炎武(見《唐韻正》)。但此說與《茶經(jīng)》注的說法不符,這個注已清楚地說明了“茶”字的出處是《開元文字音義》?!堕_元文字音義》三十卷,唐玄宗撰。(《開元文字音義》已佚,玄宗曾自為此書作序,說這是一部與《說文》《字林》相類似的字書,凡三百二十部)這就可知將“荼”字略去一筆,定為現(xiàn)在的“茶”字,是唐玄宗以御撰的形式定下來的。但在這個新文字剛剛開始使用時,新舊文字必然會通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且安史之亂以后,接著又是頻年的藩鎮(zhèn)割據(jù)的動亂時期,所以顧炎武在《唐韻正》中說:
愚游泰山岱岳,觀覽唐碑題名,見大歷十四年(779)刻荼字,貞元十四年(798)刻荼藥字,皆作荼……其時字體尚未變。至會昌元年(841)柳公權(quán)書《玄秘塔碑銘》、大中九年(855)裴休書《圭峰禪師碑》茶毗字,俱減此一畫,則此字變于中唐以下也。
因此,當陸羽撰寫《茶經(jīng)》時,能在“荼”字仍為很多人所沿用的情況下,把“荼”字一律改為“茶”字,從而使“茶”字得以廣泛地流傳開來,這不能不說是他的獨具卓識的一個創(chuàng)舉。以后,隨著茶葉生產(chǎn)貿(mào)易的發(fā)展,音義專用的“茶”字,經(jīng)過了大約 80 年的時間,終于為廣大人民所接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69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