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茶,為我國西雙版納的傣族群眾所喜愛。做法是:先把清毛茶倒人特制的竹筒中,在火塘中一邊烤一邊搗壓,之后再往里面加,一直等到竹筒里面的茶葉裝滿并烤干。
這時就將竹筒剖開,將茶葉取出,以開水沖泡飲用,這種茶喝起來兼具濃郁的茶香和清清的竹香。
1999利昌號竹筐茶是生茶的,竹筒茶是云南西雙版納的傣族最喜歡的一種茶,傣語稱為“臘跺”,屬于圓柱形緊壓茶,可以放入生茶,也可以放入熟茶。主要產于云南騰沖壩外、湖南雪峰山、新化奉家山等鄉(xiāng),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一般是將清毛茶放入特制的竹筒內,在火塘中邊烤邊搗壓,直到竹筒內的茶葉裝滿并烤干。取茶方法:用刀剖開竹筒,取出圓柱形的竹筒茶,以待沖泡。竹筒茶為圓柱體形,外形柱體光滑,色綠潤顯毫,沖泡后既有茶香、又有竹子清香,清涼解渴。制作方法為先將鮮葉殺青,揉出茶汁,再裝入一定規(guī)格的竹筒內,邊裝邊搗實,裝滿后加塞蓋好,并在竹筒體上打孔,以利于散發(fā)水分,然后放在40℃左右炭火上慢慢烘烤,隨時轉動,直至足干。冷卻后剖開竹筒,用印有規(guī)格商標的牛皮紙包裝。
居住在湖南中部的瑤族,云南南部的傣族、哈尼族、景頗族人民,有用竹筒茶當菜的食用方法。先將采下的新鮮茶時用鍋蒸煮,當葉子柔軟時,放在竹簾上搓揉,然后把它裝入竹筒里,用棒椿實,封口,讓它緩慢發(fā)酵。經過二三個月后,筒內茶葉發(fā)黃,劈開竹筒,取出緊壓的茶葉晾干,裝入瓦罐中,加香油浸腌,隨時可以取出作蔬菜食用。
各民族喝茶習俗
藏族:酥油茶、奶茶。
特色茶種: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藏族有句俗話:“飯可以一天不吃,茶卻不能一天不喝?!边@句話說明,飲茶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頭等大事。藏族人愛喝酥油茶,賓客臨門,敬上一杯酥油茶,這是藏民的高尚禮節(jié)。
蒙古族:蒙古奶茶、磚茶。
特色茶種:奶茶、磚茶、鹽巴茶、黔茶、咸茶。在牧區(qū),蒙古族往往是“一日三次茶”,卻“一日一頓飯”。在蒙古民族中,茶葉被稱為“仙草靈丹”。蒙古民族特別喜歡喝青磚茶和花磚茶,視磚茶為飲食之上品。
維吾爾族:奶皮茶、茯磚茶。
特色茶種: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茯磚茶。維吾爾族的茶文化是維吾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維吾爾族的茶葉品種很多,如紅茶、茯磚茶(黔茶)、青磚茶、綠茶、花茶。其中,引用時間最長,普遍受歡迎的要數(shù)茯磚茶(黔茶)。
傣族:竹筒香茶、檸檬茶。
特色茶種:竹筒香茶、花茶、檸檬茶。傣族“三大茶”是指傣族人常喝竹筒茶、花茶和檸檬茶。竹筒茶是居家茶,過去一直是傣族人招待客人用的。花茶是傣族同胞的一味特色查。檸檬茶,其實是愛情茶,是傣家“三味茶”里最爛漫的一味,也是最讓游客難忘的一味。
朝鮮族:人參茶、三珍茶。
特色茶種:人參茶、三珍茶、大麥茶。與漢族茶不同的是,朝鮮族的“傳統(tǒng)茶”不放茶葉,不用開水沖泡,而是將原料長時間浸泡、發(fā)酵或熬制。通常參加蜂蜜或糖,成為一種強調天然和健康的甜飲。常見的有五谷茶、藥草茶、水果茶。朝鮮族家庭最常喝的是大麥茶、人參茶、三珍茶。
苗族:米蟲茶、油茶。
特色茶種:米蟲茶、青茶、油茶、茶粥。苗族有著悠久的種茶、飲茶歷史,飲茶成俗,并將茶作為寄托或表達思想感情甚至哲理觀念的載體世代相襲。在苗族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節(jié)慶娛樂等社會交往中,處處離不開茶。
在單薄纖細的竹子未成竹筒茶之前,竹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筆下的詩歌、散文、圖畫,是琴手手中的樂器。當竹筒意外地被少數(shù)民族當作器皿使用后,竹子與茶便因彼此的存在建立長久依賴的生活習俗,成為了少數(shù)民族永不厭倦的茶文化流傳至今,竹香幽幽的竹筒茶成為少數(shù)民族勤勞與智慧的結合體和伴手禮,也是少數(shù)民族最早的一種緊壓儲存茶的方法之一。
云南竹筒茶種類頗多,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形式:
一,以竹筒作為貯茶工具,拉祜族那卡竹筒茶、壯族姑娘茶、布朗族酸茶為代表;
二、以竹筒作為烤制茶工具,以傣族竹筒香茶為代表;
三、以竹筒作為煮飲茶工具,茶壺,茶杯以布朗族、阿昌族的青竹茶,景頗族的鮮竹筒茶為代表。
在云南少數(shù)民族制作竹筒茶的材料很有講究。
首先,不是什么竹子都可以使用,扎大說傳統(tǒng)竹筒茶必須選取秋季成熟的新鮮香竹,又稱甜竹、金竹,顧名思義,選用香竹做茶葉容器會使茶葉潛移默化地吸收竹子新鮮時的清香。
火塘邊擺放了一堆按竹節(jié)分切成段的新鮮香竹,扎大抓起一撮那卡干毛茶塞入竹筒后置火上烘烤,溫度逐漸上升,慢慢地,新鮮香竹溢出竹汁浸潤茶葉后他便用木棍舂緊,再次裝填茶葉,烘烤,反復幾次直到裝滿竹筒,用木塞塞好,放在火塘上烘烤,待竹筒表層起泡,流出黃油為止。
我迫不及待地撬開一筒扎大去年做的竹筒茶,沸水一入蓋碗,濃郁的茶香夾雜著竹子的清香和炭火烘焙過的焦香便升騰而起,茶湯黃綠清澈,滋味鮮爽甘醇。
在少數(shù)民族眾多,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云南,相同的少數(shù)民族對于竹筒茶有著看似相同,卻各自相異的制作方式。
比如,拉祜族,在那卡外其他地區(qū)的拉祜族比較喜愛另一種方法制作的竹筒香茶,這茶是拉祜人比較講究的一種待客茶,拉祜語稱為“瓦結那”。因其原料細嫩也被稱為“姑娘茶”。
這種竹筒香茶的制作方法稍微復雜一些,將曬干的青茶放進飯甄中,甄底堆放一層被水浸透的糯米,甄的中央則鋪墊一塊紗布,放上毛茶,蒸十五分鐘左右,待茶葉軟化并充分吸收糯米香味后倒出,裝進竹筒,邊裝邊用木棍將筒內茶葉舂壓烘烤,直至竹筒內茶葉填滿壓緊為好,再用甜竹葉或草紙堵住筒口,放置于火塘上,以文火慢慢烘烤,至筒色由綠變?yōu)榻裹S,筒內茶葉完全烤干,剖下竹筒或儲存于竹筒內,即成竹筒香茶。茶香氣馥郁,竹香、糯米香、茶香三香一體,極易儲藏。
(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
【此文章為英德姐妹茶莊的懂茶妹整理發(fā)布,轉載請說明,特此聲明!】有任何問題直接留言或加私信懂茶妹交流哦~
記得在評論區(qū)留言與我們互動哦,更有機會獲得2017新茶體驗裝,還等什么快去評論區(qū)留言吧,留言越多機會越多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69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