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十分精通茶事。寫了很多詩詞文藝作品,其中最精彩獨到﹑最膾炙人口的,當屬寫于1942的劇作《孔雀膽》。劇中把中國傳統(tǒng)的品飲武夷山功夫茶藝搬上舞臺。由劇中人王妃與宮女當場把功夫茶的茶藝,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劇作者對茶藝、茶具十分熟悉,并能深入了解到如此程度,實在令人嘆服。
《孔雀膽》寫的是元朝末年云南梁王之女阿蓋公主與云南大理主管段功相愛的悲劇。在第二幕梁王宮苑,王妃準備給國王喝武夷茶時的一段戲:
王妃問宮女甲:“茶葉你們是拿的哪一種來的?”“我們拿來的是福建產(chǎn)的武夷茶呢?”王妃:“國王頂喜歡喝這種茶,尤其是喝了一兩杯酒之后,他特別喜歡喝很釅的茶,差不多澀的不能進口。這武夷茶的泡法,你們還記得?”“記是記得的,不過最好還是請王妃再教一遍。”王妃:“你把那茶具拿來?!保▽m女甲起步到?jīng)鐾で啊鑹夭璞惿跣?,杯如酒杯,壺稱“蘇壺”,實即婦女梳頭用之油壺。別有一茶洗,形如匜,容納于一小盤。)
王妃:“在放茶之前,先要把水燒得很開。用那開水先把這茶杯茶壺燙一遍,然后再把茶葉放進這‘蘇壺’里面,要放大半壺光景。再用開水沖茶,沖得很滿,用蓋蓋上。這樣便有白泡冒出,接著用開水從這‘蘇壺’蓋上沖下去,把壺生出的白泡沖掉。這樣,茶就得趕快斟了,怎樣斟法,記得的嗎?”“記得的,把這杯集中起來,提起‘蘇壺’,這樣的(提壺作手勢)很快地輪流著斟,就像在這些茶壺上畫圈子?!?/p>
今天,我們有些茶文化專家還在探討“茶文化”是上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還是80年代提出來的,不知看了王妃的茶藝表演作何感想?而我最感興趣的是為什么劇中沏茶用的壺稱“蘇壺”?還解釋“實即婦女梳頭用之油壺”。“蘇壺”至今未見有與之相同之提法,喝功夫茶用的小壺,裝了梳頭油就不能沏茶了!可能是根據(jù)劇情在暗示婦女梳頭之“油”,與蘇壺中國王要喝的茶“水”,各代表一方,是“油“、”水“不相容吧!這些是不關(guān)我們要研究“蘇壺”的事。
清袁枚《隨園食單》中說,70歲的他,游覽武夷山到曼亭峰天游寺品武夷茶時,用的“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此書流傳甚廣。除此,所有品飲武夷功夫茶的書中,無不明示使用紫砂小壺。據(jù)說該劇演出時,舞臺上王妃使用的道具,就是紫砂小壺??蔀槭裁垂粢小疤K壺呢”?因為該劇是元末云南梁王宮苑的故事,而紫砂器的興盛時期是在明朝中后期。明代很多茶書如朱權(quán)《茶譜》、錢椿年《茶譜》、顧元慶《茶譜》、田藝衡《煮泉小品》、陸樹聲《茶寮記》、屠隆《茶說》、陳師《茶考》、張源《茶錄》等,所有講到茶壺、茶杯均不提紫砂。為增強時代感,不叫紫砂壺,而叫“蘇壺”,極有可能是因為紫砂壺產(chǎn)自江蘇,所以用產(chǎn)地名之。
郭沫若既是劇作家,又是歷史學(xué)家、考古學(xué)家,雖然《孔雀膽》是文藝作品,有所謂“戲說”因素,可是像他這樣的“大家”,是不會毫無根據(jù)地憑空杜撰的。縱觀歷史,飲茶的茶具是隨著飲茶方式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隨著飲茶的方式變化而變化。元代飲茶完全進入清茶階段,茶不再煮,只沖泡。壺的功夫變化,飲茶方式的改變,勢在必行。成熟的功夫茶藝,已然反映在文藝作品中。清寄泉的《蝶階外史·功夫茶》中:“壺皆宜興紫砂質(zhì)。供春,時大彬不一式。每茶一壺”。功夫茶使用茶具,講究用紫砂壺,富貴人家還要用供春,時大彬等名家制作的紫砂壺。郭沫若把以小壺小杯為主要特點的功夫茶藝,寫進劇本,搬上舞臺,陡增了高雅清麗的藝術(shù)氛圍,活化了紫砂壺在中國茶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他知道也只有紫砂茶具的美感,才能與宮苑高貴豪華的氣派相吻合,才能客觀地反映宮苑生活的真實歷史感。
郭沫若作品的有《棠棣之花》、《孔雀膽》、《星空》、《新月與白云》、《女神》等。
1、《棠棣之花》:敘述的是戰(zhàn)國時義士聶政刺韓相俠累的故事。聶政是重義氣的俠客,但他刺俠累的行為超出了“士為知己者死”而升華為雪家國“公仇”而舍身報國的崇高行為。
2、《孔雀膽》:是2010年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蔚。它是一本歷史小說,而不是武俠小說,主體故事、人物關(guān)系全部取自正史。本書與吳蔚同系列圖書《韓熙載夜宴》同時參選第八屆茅盾文學(xué)獎。
3、《星空》:是郭沫若創(chuàng)作的詩歌,載于1923年出版的詩集《序詩》中。其不再禮贊“光芒萬丈的太陽”,而是仰望幽光閃爍的“星空”,不再是要“赤裸著雙腳”,永遠和地球“母親”相親,而是羨慕“天上的街市”。
4、《新月與白云》:是郭沫若于1919年春秋之間所作的一首新詩。詩人借月兒、白云這兩個意象抒發(fā)其愛情的煩惱和焦灼。
5、《女神》: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間的主要詩作。連同序詩共57篇。多為詩人留學(xué)日本時所作。其中代表詩篇有《鳳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爐中煤》、《日出》、《筆立山頭展望》、《地球,我的母親!》、《天狗》、《晨安》、《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等。
著名詩人郭沫若的故鄉(xiāng)——四川樂山是個茶鄉(xiāng),郭沫若小時候經(jīng)常到他的家鄉(xiāng)沙灣鎮(zhèn)郊外的茶溪玩耍,那曲曲彎彎的茶溪,那青翠欲滴的茶山,給郭沫若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郭沫若在11歲時寫了一首題為《茶溪》的詩:“閑酌茶溪水,臨風(fēng)誦我詩?!北磉_了郭沫若對家鄉(xiāng)的茶和茶溪的深厚情。這是他的第一首記游詩,也是他最早寫到茶的一首詩。他以其淵博的學(xué)識,超群的才華和豐富的閱歷著稱于世。
? ? ? ?
擴展資料
新中國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國事之余從事更為豐富的書法創(chuàng)作。他慷慨為人,博識廣聞,為全國各地名勝古跡、工礦學(xué)校、以及社會各界、海內(nèi)外友人留下難計其數(shù)的辭章墨寶。其書法作品數(shù)量之多,影響之廣,少有出其右者。為紀念建國15周年而創(chuàng)作的巨幅書法作品是郭沫若書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1928年的上海碼頭,“大學(xué)教授吳誠”在深情地凝望了一眼身后這塊他所深深愛著、卻不能容他的苦難大地后悄然登上了開往日本的郵船。其實這個“吳誠”并無其人,登船的正是當時被通緝的愛國詩人郭沫若,他為防止被迫害只能假借往東京考察教育的名義離開自己的祖國。
當時的日本并不是郭沫若的樂土,他長期在警方的監(jiān)視下,過著半牢籠的生活。但就在這樣長達10年的亡命生涯中郭沫若沒有放棄學(xué)術(shù)堅持。
當時東京的“文求堂”,是一家經(jīng)營古籍的書店。有段時間總有一對奇怪的“主仆”出入這里,那就是收集資料的郭沫若和警方監(jiān)視他的人,那人為了防止他逃跑自愿為他拎包,看起來就像一主一仆。
在“文求堂”發(fā)現(xiàn)《殷墟書契考釋》的郭沫若喜出望外,但索價12元的書價卻是他無法承擔的,在店主好心指點下,他來到了“東洋文庫”借閱,并一發(fā)不可收拾地讀了文庫中所有關(guān)于甲骨文和金文的著作,“對于中國古代的認識算得到了一個比較可以自信的把握”。
——郭沫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70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乾隆皇帝茶詩《觀采茶作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