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約812—866),原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文思敏捷,精音律,工詩詞,但仕途不得意,官止國子助教。
【西嶺道士茶歌】
筠乳竇濺通石脈,綠塵愁草春江色。
澗花入井水味香,山月當人松影直。
仙翁白扇霜鳥翎,拂壇夜讀黃庭經(jīng)。
疏香皓齒有余味,更覺鶴心通杳冥。
【詳解】
山月當空的春天夜晚,在朋友的道觀中,一邊品嘗令人齒頰留香的好茶,一邊誦讀道家的經(jīng)典《黃庭經(jīng)》,在超凡脫俗、沖淡閑適的雅興中避開世俗的營營擾擾,詩人此時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中國茶道概念
茶道發(fā)源于中國。中國茶道興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國茶道傳入日本、朝鮮,獲得了新的發(fā)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卻對作為日、韓茶道的源頭、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中國茶道知之甚少。這也難怪,"道"之一字,在漢語中有多種意思,如行道、道路、道義、道理、道德、方法、技藝、規(guī)律、真理、終極實在、宇宙本體、生命本源等。因"道"的多義,故對"茶道"的理解也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筆者認為,中國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shù),其目的是借助飲茶藝術(shù)來修煉身心、體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jié)合。"飲茶之道"是指飲茶的藝術(shù),"道"在此作方法、技藝講;"飲茶修道"是指通過飲茶藝術(shù)來尊禮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講;"飲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飲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實在、本體、本源講。下面分別予以闡釋之。
一、中國茶道:飲茶之道
唐人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記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統(tǒng)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陸羽,字鴻漸,又字季疵,號桑苧翁,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縣人)。陸羽著《茶經(jīng)》三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十章。四之器敘述炙茶、煮水、煎茶、飲茶等器具二十四種,即封氏所說"造茶具二十四式"。五之煮、六之飲說"煎茶炙茶之法",對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規(guī)則作了細致的論述。封氏所說的"茶道"就是指陸羽《茶經(jīng)》倡導的"飲茶之道。"《茶經(jīng)》不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
中國茶道約成于中唐之際,陸羽是中國茶道的鼻祖。陸羽《茶經(jīng)》所倡導的"飲茶之道"實際上是一種藝術(shù)性的飲茶,它包括鑒茶、選水、賞器、取火、炙茶、碾末、燒水、煎茶、酌茶、品飲等一系列的程序、禮法、規(guī)則。中國茶道即"飲茶之道",即是飲茶藝術(shù)。
中國的"飲茶之道",除《茶經(jīng)》所載之外,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明代朱權(quán)的《茶譜》、錢椿年的《茶譜》、張源的《茶錄》、許次紓的《茶疏》等茶書都有許多記載。今天廣東潮汕地區(qū)、福建武夷地區(qū)的"工夫茶"則是中國古代"飲茶之道"的繼承和代表。工夫茶的程序和規(guī)劃是:恭請上座、焚香靜氣、風和日麗、嘉葉酬賓、巖泉初沸、盂臣沐霖、烏龍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薰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壺初傾、關(guān)公巡城、韓信點兵、鑒賞三色、三龍護鼎、喜聞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細啜甘瑩、三斟石乳、領(lǐng)悟神韻。
二、中國茶道:飲茶修道
陸羽的摯友、詩僧皎然在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寫道:"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 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認為,飲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諳其中之道。皎然此詩中的"茶道"是關(guān)于"茶道"的最早記錄。
唐代詩人玉川子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膾炙人口,"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唐代詩人錢起《與趙莒茶宴》詩曰:"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唐代詩人溫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詩中則有"疏香皓齒有余味,更覺鶴心通杳冥。"這些詩是說飲茶能讓人"通仙靈","通杳冥","塵心洗盡",羽化登仙,勝于煉丹服藥。
唐末劉貞亮倡茶有"十德"之說,"以茶散郁氣,以茶驅(qū)睡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飲茶使人恭敬,有禮、仁愛、志雅,可行大道。
趙佶《大觀茶論》說茶"祛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竟為閑暇修索之玩。"朱權(quán)《茶譜》記:"予故取烹茶之法,米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與客清談欺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趙佶、朱權(quán)的帝、王的高貴身份,撰著茶書,力行茶道。
由上可知,飲茶能恭敬有禮、仁愛雅志、致清導和、塵心洗盡、得道全真、探虛玄而參造化??傊?,飲茶可資修道,中國茶道即是"飲茶修道"。
三、中國茶道:飲茶即道
老于認為:"道法自然"。莊子認為"道"普遍地內(nèi)化于一切物,"無所不在","無逃乎物"。 馬祖道一禪師主張"平常心是道",其弟子龐蘊居士則說:"神通并妙用,運水與搬柴",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禪師則認為修道在于"饑來吃飯,困來即眠"。道一的三傳弟子、臨濟宗開山祖義玄禪師又說:"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眠"。道不離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須于日常生活中無心而為,順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運水搬柴,著衣吃飯,滌器煮水,煎茶飲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五燈會元》南岳下三世,南泉愿禪師法嗣,趙州從諗禪師,"師問新到:'曾到此間否?'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后院主問曰:'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yīng)諾,師曰:'吃茶去。"從諗是南泉普愿的弟子,馬祖道一的徒孫。普愿、從諗雖未創(chuàng)宗立派,但他們在禪門影響很大。茶禪一味,道就寓于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后世禪門以"吃茶去"作為"機鋒"、"公案",廣泛流傳。當代佛學大師趙樸初先生詩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五燈會元》南岳下四世,溈山祜禪師法嗣,仰山慧寂禪師,"……又問:'和尚還持戒否?'師曰:'不持戒。'曰:'還坐禪否?'師曰:'不坐禪。'公良久。師曰:'會么?'曰:'不會。'師曰:'聽老職僧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攫頭邊。一仰山慧寂是溈山靈祜的嗣法弟子,師徒二人共同創(chuàng)立了禪宗五家中的溈仰宗?;奂耪J為,不須持戒,不須從禪,唯在飲茶、勞作。
道法自然,修道在飲茶。大道至簡,燒水煎茶,無非是道。飲茶即道,是修道的結(jié)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順其自然,無心而為,要飲則飲,從心所欲。不要拘泥于飲茶的程序、禮法、規(guī)則,貴在樸素、簡單,于自然的飲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四、中國茶道:藝、修、道的結(jié)合
綜上所說,中國茶道有三義: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shù),且 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shù)。它與詩文、書畫、建筑、自然環(huán)境相結(jié)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zhì)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于飲茶的藝術(shù)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
在中國茶道中,飲茶之道是基礎(chǔ),飲茶修道是目的,飲茶即道是根本。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shù)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國茶道集宗教、哲學、美學、道德、藝術(shù)于一體,是藝術(shù)、修行、達道的結(jié)合。在茶道中,飲茶的藝術(shù)形式的設(shè)定是以修行得道為目的的,飲茶藝術(shù)與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藝之為道,道之為藝。
中國茶道既是飲茶的藝術(shù),也是生活的藝術(shù),更是人生的藝術(shù)。
晉杜育
荈賦
靈山惟岳,奇產(chǎn)所鐘,厥生荈草,彌谷披崗,承豐
壤之滋潤,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農(nóng)功少休,偶結(jié)
同旅,是采是求。水則氓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擇陶簡,
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沉華
浮,炔如積雪,曄若春敷。
唐李白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山仙人掌茶并序
余聞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咧卸嘤袢涣?,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鴉(一作鴨)。按仙經(jīng)蝙蝠一名仙鼠。
千歲之后,體白如雪,棲則倒懸。蓋飲乳水而長生也。其水邊處
處有茗草羅生,枝葉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飲之。年八十余
歲,顏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異于他者,所以能還童振枯,
扶人壽也。余游金陵,見宗侄僧中年,示余茶數(shù)十片。拳然重迭,
其狀如手,號為仙人掌茶。蓋新出乎工泉之山,曠古未覿,因持
之見遺,兼贈詩,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隱,知仙人
掌茶發(fā)乎中年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請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余興,長吟播諸天。
唐李嘉佑
秋晚招隱寺東峰茶宴送
內(nèi)弟閻伯均歸江州
萬畦新稻傍山村,數(shù)里深松到寺門。
幸有香茶留釋子,不堪秋草送王孫。
煙塵怨別唯愁隔,井邑蕭條誰忍論。
莫怪臨歧獨垂淚,魏舒偏念外家恩。
唐皇甫冉
送陸鴻漸棲霞寺采茶
采茶非采綠,遠遠上層崖。
布葉春風暖,盈筐白日斜。
舊知山寺路,時宿野人家。
借問王孫草,何時泛碗花?
唐皇甫曾
陸鴻漸采茶相遇
千峰待逾客,香茗復叢生。
采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
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
寂寂燃燈夜,相思一磐聲。
唐皎然(四首)
1.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2.飲茶歌消崔石使君
越人遺我判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cè)餄{。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秋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己,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3.顧渚行寄裴方舟
我有云泉鄰渚山,山中茶事頗相關(guān)。
伯勞飛日芳草死,山家漸欲收茶子。
鶗鳴時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時。
由來慣采無近遠,陰嶺長兮陽崖淺。
大寒山下葉未生,小寒山下葉初卷二山名。
吳婉攜籠上翠微,蒙蒙香刺胃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亂,度水時驚啼鳥飛。
家園不遠乘露摘,歸時露彩猶滴瀝。
初看抽出欺玉英,更取煎來勝金液。
昨夜西風雨色過,朝尋新茗復如何?
女宮露澀青芽老,堯市人稀紫筍多。
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采之長大息。
清伶真人待子元,貯此芳香思何極。
4.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晨
喜見幽人會,初開野客茶。
日成東井葉,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勝,寒泉味轉(zhuǎn)佳。
投銷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稍與禪經(jīng)近,聊將睡網(wǎng)賒。
知君在天目,此意日無涯。
唐袁高
茶山
禹貢通遠俗,所圖在安人。
后王失其本,職吏不敢陳。
亦有好佞者,因茲欲求申。
動生千金費,日使萬姓貧。
我來顧清源,得與茶事親。
氓輟農(nóng)桑業(yè),采采實苦辛。
一夫擔當役,盡室皆同臻。
們葛上欹壁,蓬頭入荒棒。
終朝不盈掬,手足皆鱗敏。
悲嗟遍空山,草木為不春。
陰嶺芽未吐,使者蝶已頻。
心爭造化功,走挺麋鹿均。
選納無晝夜,搗聲晨繼昏。
眾工何枯櫨,俯視彌傷神。
皇帝尚巡狩,東郊路多堙。
周回繞天涯,所獻逾艱勤。
況滅兵革困,重茲固疲民。
未知供御余,誰合分此珍?
顧省忝邦守,又慚復因循。
茫茫滄海間,丹憤何由申?
唐白居易
1.重題新居東壁
長松樹下小溪頭,班鹿胎中白布裘。
藥圃茶園為產(chǎn)業(yè),野糜林鶴是交游。
云生潤戶衣裳潤,嵐隱山廚火燭幽。
最愛一泉新引得,清泠屈曲繞階流。
2.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故園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
紅紙一封書后信,綠芽十片火前春。
湯添勺水煎魚眼,未下刀圭攪曲塵。
不及他人先寄我,應(yīng)緣我是別茶人。
3.謝蕭員外寄蜀茶
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
滿毆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
4.吟元郎中白須詩兼飲雪水茶因題壁上
吟詠霜毛句,閑嘗雪水茶。
城中展眉處,只是有元家.
5.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
想羨歡宴因寄此詩
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且繞身。
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遞舞應(yīng)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
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
6.琴茶
兀兀寄形群動內(nèi),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后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閑。
琴里知聞唯泳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令無往還?
唐柳宗元
巽上人以竹間自采茶見贈酬之以詩
芳叢翳湘竹,零露凝清華。
復此雪山客,晨朝掇靈芽。
蒸煙俯石獺,咫尺凌丹崖。
圓芳麗奇色,圭壁無纖暇。
呼兒爨金鼎,余香延幽遐。
滌慮發(fā)真照,還原蕩昏邪。
猶同甘露飲,佛事薰毗耶。
咄此蓬瀛侶,無乃貴流霞。
唐薛能
謝劉相公寄天柱茶
兩串春團放月光,名題天柱印維揚。
偷嫌曼倩桃無味,搗覺嬸娥藥不香。
惜恐被分緣利市,盡應(yīng)艱覓為供堂。
粗官寄與真拋卻,賴有詩情合得嘗。
唐溫庭筠
西陵道士茶歌
乳竇濺濺通石脈,綠塵愁草春江色。
澗花入井水味香,山月當人松影直。
仙翁白扇霜鳥翎,拂壇夜讀黃庭經(jīng)。
疏香皓齒有余味,更覺鶴心通香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71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晏殊《煮茶》茶詩作品賞析
下一篇: 湘西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