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飲茶法基本上是唐人的延伸,但比唐人進(jìn)步,程序也有所縮減。宋代流行的是“點茶”,方法如下:
洗茶:
茶餅放太久香味會變陳,應(yīng)先放于清潔的容器中用熱水浸漬,以便把表面凝固的膏去除,再以鈴鉗夾住,用微火灸干。
.
碾茶:
茶餅烘焙灸干后,包上一張清潔無味的白紙,用銀制或鐵制的茶碾擊碎,碾茶的時間要短,動作愈快愈好,如此才能使茶色白,若耽擱過久,茶色即呈昏暗。
.
羅茶:
茶雖經(jīng)碾碎,然茶并不十分勻細(xì),還得借茶羅篩過細(xì)粉,粗茶屑則不用。茶羅的綱目愈細(xì)愈好,茶末要足夠細(xì)才能與湯完全融合,若茶粗,便易沉淀于杯底。
候湯:
唐代煮茶用釜,將茶末置入釜中煮。宋代則用湯瓶盛水煮湯,用來點沖盞中的茶末,因此將這種方法稱為點茶。
湯瓶宜小不宜大,小則候湯較易,點茶注湯時也較易控制出水量。因為湯瓶口小,煮水時不易觀察判斷,湯應(yīng)煮至何種程度也很難分辨,所以說“候湯”難也。
又因候湯難以用目測,故除陸羽的三沸“形辨法”外,尚有“聲辨”法和“氣辨”法,以辨別湯之老嫩。而將茶湯控制得恰到好處,不老熟也不生嫩,需要相當(dāng)豐富的經(jīng)驗。
.
溫盞:
用意如同今之溫杯,即點茶前先使杯溫?zé)?,如此茶末才能全融于湯中,若杯冷則茶末與湯分離。
茶盎以建安瓷最好,它呈深青色且有兔毫般的紋路,盎身較厚,保溫效果佳,不易冷卻。
溫過盎后,以鐵匙或銀匙取適量的茶末放入盎中。置茶量需適中,茶少湯多則云腳散,湯少茶多則粥而聚,置好茶即可點茶了。
點茶:
趙佶《大觀茶論》記載了兩種點茶法。
一是靜面點:將茶放于盎中徐徐提瓶環(huán)繞盎緣注入熱湯,再以筅輕輕搖動不使有茶的浮末產(chǎn)生;
二是一發(fā)點:此法是置茶于盎中后,提瓶將熱水一口氣注入,一邊注入一邊隨手以筅用力攪拌,使茶泡漂浮。
但這兩種點茶法都不是最好的。另一種點法是先將盅中的茶粉調(diào)成糊狀,再將熱湯環(huán)繞注入,然后加以攪拌使茶湯均勻,這才是最好的點茶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82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歐陽修和茶的故事
下一篇: 茶文化與儒家思想有什么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