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道家

      《因是子靜坐法-續(xù)篇》--民國?蔣維喬(因是子2)

      2023-11-02 16:25:16

      第一章靜坐前后之調(diào)和工夫

      第一節(jié)調(diào)飲食

      既有此身,不可無飲食以滋養(yǎng)之
      ,飲食入胃
      ,經(jīng)消化后,變?yōu)轺缰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入于小腸再為乳狀
      ,為血管所吸收
      ,變成血液,滋養(yǎng)全身
      。故飲食與生命有重大關(guān)系
      。然食若過多,則胃中不能盡量消化
      ,反須將不消化之物
      ,排泄于體外,是使胃腸加倍工作
      ,結(jié)果必氣急身滿
      ,坐不得安
      。又食若過少,則有營養(yǎng)不足
      ,身體衰弱之慮
      ,亦于靜坐不宜。故飲食務(wù)必調(diào)勻
      。吾人之習(xí)慣
      ,大概病在多食。故遇進食后
      ,覺胃中微有飽感
      ,即宜停止。古人云:食欲常少
      ,其言實有至理
      。又食物不宜濃厚,能素食最佳
      。又靜坐宜在早晨空腹時
      。平常亦應(yīng)于食后二小時方可入坐。


      第二節(jié)調(diào)睡眠

      吾人勞力勞心后
      ,必有休息
      ,以回復(fù)其體力。睡眠是休息之最久長者
      。常人以睡眠八小時為度,過多則心神昏昧
      ,于靜坐最不宜
      。若過少,則體力不得回復(fù)
      ,心神虛恍
      ,亦屬不宜。故睡眠亦須有定時
      、有節(jié)制
      ,則神氣清明,可以入道
      。若靜坐功候漸深者
      ,則半夜醒后,即可起坐
      。坐后不再睡
      ,固最妙,若覺未足
      ,再為假寐
      ,亦可。如靜坐功候加深,坐時加久
      ,則睡眠之時
      ,可漸漸減少,故有終年以坐代睡者
      。此非可勉強學(xué)步
      ,終以調(diào)節(jié)睡眠,使不過多過少
      ,乃為合理


      第三節(jié)調(diào)伏三毒

      何謂三毒,貪欲
      、瞋恚
      、愚癡是也。此三者
      ,吾人自有生以俱來
      ,一切煩惱,由之而生
      ,故亦稱根本煩惱
      。為修道之大障礙。故必須調(diào)伏之


      ㈠貪欲 吾人托父母之欲愛而投胎而成身

      。投胎成身之后,又復(fù)數(shù)行淫欲
      ,為未來世投胎成身之因
      。于是死死生生,相續(xù)不已
      ,可見淫欲為生死根本
      。不斷淫欲,終不能超出生死大海也
      。修道之人
      ,欲了脫生死,不可不先斷淫欲
      。茍不能驟斷
      ,亦須自有節(jié)制,漸漸調(diào)伏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v欲之患如飛蛾赴火必至焚身,可不懼哉


      ㈡瞋恚 瞋恚由貪欲而起

      。吾人遇可欲之物
      ,必欲得之,得之則喜
      ,不得則瞋
      。瞋恚不已,必至斗爭仇殺
      。自古至今
      ,殺戮罪惡,相尋不窮
      。推其起原
      ,不過一人數(shù)人一念之瞋,為之導(dǎo)線
      。瞋恚之毒
      ,可勝言哉。


      ㈢愚癡 愚癡亦名無明

      。一切眾生
      ,皆具清凈真心。此心本如明鏡
      ,具無量功德
      。自無始以來,為妄想蔽覆
      ,遂生妄執(zhí)
      ,種種顛倒,故云無明
      。于是造作罪業(yè)
      ,長淪生死,如盲人獨行于黑夜之中
      ,永不見日。愚癡之毒
      ,又為貪與瞋之根本也


      至調(diào)伏之法,于下文止觀章對治觀中詳之

      ,今不贅及


      第四節(jié)調(diào)身

      何謂調(diào)身,即使身體之姿勢
      ,常常調(diào)和是也
      。調(diào)身者于坐前坐時坐后皆當(dāng)注意。坐前如平常之行住進止
      ,均宜安詳
      ,不可有粗暴舉動
      。若舉動偶粗,則氣亦隨之而粗
      ,心意浮動
      ,必難于入靜。故于未坐前
      ,應(yīng)預(yù)先調(diào)和之
      ,是為坐前調(diào)身之法。至于坐時
      ,或在床上
      、或特制坐凳,于此解衣寬帶
      ,從容安坐
      。次當(dāng)安置兩足,若用單盤(亦名半趺)
      ,則以左腳小腿曲置右股上
      ,牽之近身,令左腳指略與右股齊
      ,右腳指略與左股齊
      。若用雙盤(亦名全趺),則更宜將右腳小腿引上交加于左股
      ,使兩跖向上
      。若年長之人,并單盤亦不能者
      ,則用兩小腿向后交叉于兩股下
      ,亦可。次安置兩手
      ,以左掌之背
      ,迭于右掌之面,貼近小腹之前
      ,輕放于腿上
      ,然后向左右搖動其身七八次,即端正其身
      ,令脊骨勿曲勿挺
      。次正頭頸,令鼻與臍如垂直線相對
      ,不低不昂
      。次開口吐腹中穢氣,吐畢
      ,即以舌抵上腭
      ,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潔之氣
      ,如是三次或五次七次,多寡聽各人之便
      。次當(dāng)閉口
      ,唇齒相著,舌抵上腭
      。次當(dāng)輕閉兩眼
      。正身端坐,儼如盤石兀然不動
      。坐久
      ,微覺身體或有偏曲低昂不正者,當(dāng)隨時矯正之
      。是為坐時調(diào)身之法
      。若靜坐畢,應(yīng)開口吐氣數(shù)次
      。然后微微搖動其身
      ,次動肩胛及頭頸。次徐徐舒放兩手兩足
      。次以兩大指背
      ,相合搓熱,摩擦兩目
      ,然后開眼
      。次以指背擦鼻,擦兩耳輪
      。次以兩手掌搓熱
      ,遍摩頭部及腹背手足使全身皆遍。坐時血脈流通
      ,身必發(fā)汗
      ,待汗稍斂方可隨意動作。是為坐后調(diào)身之法


      第五節(jié)調(diào)息

      鼻中之氣
      ,一呼一吸,名之為息
      。靜坐入手最重要之功夫,即在調(diào)息
      。昔人調(diào)息有四相
      ,一風(fēng)相、二喘相
      、三氣相
      、四息相
      。鼻中之氣出入時,覺有聲音者
      ,名為風(fēng)相
      。出入雖能無聲,而急促不通利者
      ,名為喘相
      。出入雖能無聲,亦能不急促
      ,而不能靜細者
      ,名為氣相。平常之人
      ,鮮有不犯此三者
      ,此則息之不調(diào)和也。若既能無聲
      ,亦不急促
      ,亦不粗浮,雖極靜之時
      ,自己不覺鼻息之出入者
      ,名為息相,此則息之調(diào)和者也
      。故于平常時
      ,亦應(yīng)知注意,是為坐前調(diào)息之法
      。若入坐之時
      ,覺有不調(diào)之三相,即心不能安定
      ,宜善調(diào)之
      。務(wù)令鼻息出入,極緩極微
      ,長短均勻
      。亦可用數(shù)息法,數(shù)時或數(shù)出息
      、或數(shù)入息
      ,從第一息數(shù)至第十畢,再從第一息數(shù)起
      ,若未數(shù)至十
      ,因心想他事,至于中斷
      ,即再從第一息數(shù)起
      ,如此循環(huán)
      ,久之純熟,自然能令息調(diào)和
      。是為坐時調(diào)息之法
      。因調(diào)息之故,血脈流通
      ,周身溫?z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故于坐畢,宜開口吐氣
      ,必待體中溫?zé)岬蜏p
      ,回復(fù)平常原狀后方可隨意動作。是為坐后調(diào)息之法


      第六節(jié)調(diào)心

      吾人自有生以來即系妄心用事
      。所謂意馬心猿,極不易調(diào)
      。靜坐之究竟功夫
      ,即在妄心之能調(diào)伏與否耳。人之動作
      ,不外行
      、住、坐
      、臥
      ,所謂四威儀也。未入坐時
      ,除臥以外
      ,即是行與住二威儀。當(dāng)于此二者常常加功
      ,一言一動
      ,總須檢束吾心,勿令散想
      ,久久自易調(diào)伏
      。是為坐前調(diào)心之法。至于坐時
      ,每有二種景象
      ,一者心中散亂,支持不定
      。二者心中昏沉
      ,易致瞌睡。大凡初坐時,每患散亂
      ,坐稍久妄念較少時,即患昏沉
      ,此用功人之通病也
      。治散亂之病,當(dāng)將一切放下
      ,視我身亦如外物擱在一邊不去管他
      ,專心一念,存想臍間
      ,自能徐徐安定
      。治昏沉之病,可注意鼻端
      ,令心向上
      ,使精神振作。大概晚間靜坐
      ,因晝間勞倦
      ,易致昏沉。早晨靜坐
      ,則可免此患
      。又用前之?dāng)?shù)息方法,從一至十務(wù)使不亂
      ,久久習(xí)熟
      ,心息相依,則散亂
      、昏沉二病皆免
      。是為坐時調(diào)心之法。靜坐將畢
      ,亦當(dāng)隨時調(diào)伏妄心
      ,不可聽其胡思亂想。若不坐時
      ,亦能如坐時之心志靜定
      ,則成功不遠矣。是為坐后調(diào)心之法


      以上調(diào)身

      、調(diào)息、調(diào)心三法
      ,實際系同時并用
      。不過為文字上記述便利起見,分作三節(jié),讀者宜善體之


      第二章正修止觀工夫

      第一節(jié)修止

      止者入坐時止息妄念也
      。修止之法有三。


      ㈠系緣止

      。系者
      ,心有所系也。心中起念時
      ,必有所依附之事物
      ,謂之緣。吾人心之所緣
      ,忽甲忽乙忽丙忽丁剎那不停
      ,謂之攀緣。今則系此心念于一處
      ,令不散亂
      ,譬如以鎖系猿猴,故名系緣止
      。至其方法
      ,則有五種。(甲)系心頂上
      ,言坐時專注其心念于頭頂也
      。此可治昏沉之病。然行之若久
      ,則有頭暈之患
      ,只可于昏沉?xí)r,偶一用之
      。(乙)系心發(fā)際
      。發(fā)黑肉白,于此交際之處
      ,專注其心
      ,心易停住。然久則眼好上視
      ,或眩暈而見黃赤等顏色
      ,亦不宜恒用。(丙)系心鼻端
      。此法可覺悟出息入息
      ,來無所從,去無所之
      ,刻刻不停
      ,了無常相
      。吾人生命之表現(xiàn),即此呼吸出入之息
      ,既知息無常
      ,可了知生命亦無常。然此法亦不宜恒用
      ,有使血液上行之患
      。(丁)系心臍下
      。此法較為穩(wěn)妥,故自來多用之
      。今試一言其理
      ,蓋吾人心念,專注于身之何處
      ,血液亦隨之而集注于此
      ,此生理上之定則也。系心于頂及發(fā)際鼻端
      ,有頭暈及見黃赤顏色血逆之病者
      ,即頭部充血所致?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娧簯?yīng)使下降
      ,方無患害。此系心臍間
      ,所以為較妥之法
      ,且能治各種疾病,亦不外此理
      。(戊)系心于地
      。此法將心念專注于座下之地,不但使氣血隨心下降
      ,且能使吾之心念
      ,超出于軀殼之外,亦頗適宜
      ,然初學(xué)之人
      ,毫無依傍,不能安心
      ,故禪家亦不恒用


      ㈡制心止。制心者

      ,隨其心念起處
      ,制之使不流動也
      。習(xí)系緣止后,稍稍純熟
      ,即當(dāng)修制心止
      。是由粗入細之法。蓋所謂心者
      ,若細言之
      ,則有心王心所種種之名詞。然若就現(xiàn)在專談用功之便利而簡單言之
      ,即將心字看作胡思亂想之心亦可也
      。今所言制心止者,制之之法
      ,即是隨吾人心念起處
      ,斷其攀緣以制止之,心若能靜
      ,則不須制
      ,是即修制心止。然有意制心
      ,心既是一個妄念
      ,制又是一個妄念,以妄制妄
      ,其妄益增
      。譬如家有盜賊進門,主人起而與之抵抗
      ,未必能勝
      ,反或被害,倘端坐室中目注盜賊
      ,毫不為動
      ,則盜賊莫測所以,勢必逡巡退出
      。故余常用一種簡便方法
      ,于入坐時,先將身心一切放下
      ,然后回光返照
      ,于前念已滅,后念未起之間
      ,看清念頭所起之處
      ,一直照下,不令自甲緣乙
      。于是此妄念自然銷落
      ,而達于無念之境
      。念頭再起,即再用此法
      。余久習(xí)之
      ,極有效驗,此猶目注盜賊
      ,令其逡巡自退也


      ㈢體真止。此法更較制心止為細

      。前二法為修止之方便
      ,此法乃真正之修止。又制心止可破系緣止
      ,體真止可破制心止
      ,是由淺入深,由粗入細之工夫
      。體是體會,真是真實
      。細細體會心中所念一切事事物物皆是虛妄
      ,了無實在,則心不取
      。若心不取則無依無著
      。妄想顛倒毋須有意制之,自然止息
      。是名體真止
      。至于修體真止之法,當(dāng)于坐時先返觀余身自幼而壯而老而死
      ,刻刻變遷
      ,剎那剎那不得停住。倘吾身有一毫實在者當(dāng)有停住
      ,今實無法可使之住
      ,可知吾身全是因緣假合假散。又返觀余心
      ,念念遷流
      。過去之念已謝,現(xiàn)在之念不停
      ,未來之念未至
      ,究竟可執(zhí)著哪一念為我之心耶。如是于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際周遍求之
      ,了不可得
      。既不可得
      ,則無復(fù)有心,無心則無生
      ,又何有滅
      。吾人自覺有妄心生滅者,皆是虛妄顛倒
      ,有此迷惑
      。久久純熟,其心得住
      ,自然能止
      ,止無所止,方為體真止也
      。此所言者
      ,乃專言用功之方法耳。若據(jù)實而論
      ,則吾人此身
      ,乃是煩惱業(yè)識為因,父母為緣
      ,因緣湊合而成者也
      。又唯心之外,別無境界
      。所謂一切唯心是也


      第二節(jié)修觀

      觀是觀察,內(nèi)而身心
      ,外而山河大地
      ,皆當(dāng)一一觀察之。而以回光返照為修持之主旨
      。今因?qū)χ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為說三種觀法。對治者
      ,吾人應(yīng)自己觀察貪瞋癡三毒
      ,何者偏多,即對此病而修觀法以治之也


      ㈠淫欲多者應(yīng)修不凈觀

      。試思吾身受胎,無非父母精血污穢不凈之物
      ,和合而成
      。胎之地位,在母腹腸臟糞穢之處
      。出胎以后
      ,得此不凈之身
      。從頭至足,自外至內(nèi)
      ,不凈之物
      ,充滿其中。外則兩眼兩耳兩鼻孔及口大小便
      ,共計九竅
      ,無時不流臭液。遍身毛孔
      ,發(fā)散汗垢
      。內(nèi)察臟腑,膿血尿屎種種不凈
      。及其死也
      ,不久腐爛,奇臭難聞
      。如是男觀女身如一革囊
      ,外形雖美,內(nèi)實滿貯糞臭
      。女觀男身
      ,亦應(yīng)如是。久久觀察
      ,淫欲自減。是為對治淫欲修不凈觀


      ㈡瞋恚多者應(yīng)修慈悲觀

      。當(dāng)念我與眾生,本皆平等
      ,有何彼此分別
      。慈者,推己及人
      ,與以快樂也
      。若我身心,愿得種種快樂
      ,如寒時得衣
      ,饑時得食,勞倦時得休息之類
      。應(yīng)發(fā)慈心
      ,推廣此等快樂,及于我之親愛
      。修習(xí)既久
      ,應(yīng)推及疏遠之人
      ,更進而推及向所怨憎之人。怨親平等
      ,了無分別
      ,方謂大慈。悲者
      ,悲憫眾生種種苦惱
      ,我為拔除之也。亦對親疏怨憎了無分別
      ,方謂大悲
      。如此常常觀察,瞋恚之病自然消除
      。是為對治瞋恚修慈悲觀


      ㈢愚癡者應(yīng)修因緣觀。愚癡即無明三毒之中

      ,最難破除
      。故亦得謂前二法為修觀之便,此法是真正之修觀
      。世間一切事事物物
      ,皆從內(nèi)因外緣而生。如種子為因
      ,水土?xí)r節(jié)為緣
      ,因緣湊合,種能生芽
      ,從芽生葉
      ,從葉生節(jié),從節(jié)生莖
      ,從莖生華
      ,從華生實。無種子
      ,即不能生芽以至生實
      。無水土,種子亦不能生芽生實
      。時節(jié)未到
      ,種子亦不能生芽以至生實。然種子決不念我能生芽
      ,芽亦不念我從種子生
      ,水土亦不言我能令種子生芽以至生實,時節(jié)亦不言我能令種子生芽以至生實?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姺参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了無自性。若有自性即應(yīng)永久常住
      ,不應(yīng)因緣湊合而生
      ,因緣分散而死。我身亦然
      ,前生之業(yè)為因
      ,父母為緣,因緣湊合即生
      ,因緣分散即死
      ,死死生生、生生死死
      ,剎那剎那
      ,不得稍住。如是常常觀察
      ,自能豁破愚癡
      ,發(fā)生智慧。是為對治愚癡修因緣觀


      以上止觀二法

      ,在文字上記述之便利,自不得一一羅列
      。至于實際修持
      ,則愈簡單愈妙。宜就各人性之所近
      ,擇一法修之
      ,或多取幾法試之。察其何法與我相宜
      ,則抱定一法,恒久行之
      ,不必改變
      。此應(yīng)注意者也。


      第三節(jié)止觀雙修

      前文所述止觀方法
      ,雖似有區(qū)別
      ,然不過修持時,一心之運用方向
      ,或偏于止
      ,或偏于觀耳。實則念念歸一為止
      ,了了分明為觀
      。止時決不能離觀
      ,觀時決不能離止。止若無觀
      ,心必昏沉
      。觀若無止,心必散亂
      。故必二者雙修
      ,方得有效。今略舉如下


      一對治浮沉之心

      ,雙修止觀。靜坐時
      ,若心浮動
      ,輕躁不安,應(yīng)修止以止之
      。若心昏暗時欲沉睡
      ,應(yīng)修觀以照之。觀照以后
      ,心尚不覺清明
      ,又應(yīng)用止止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傊?dāng)隨各人所宜
      ,以期適用。若用止時
      ,自覺身心安靜
      ,可知宜于用止,即用止以安心
      。若于觀中
      ,自覺心神明凈,可知宜于用觀
      ,即用觀以安心


      二對治定中細心,雙修止觀

      。止觀法門
      ,習(xí)之既久,粗亂之心漸息
      ,即得入定
      。定中心細,自覺此身,如同太虛
      ,十分快樂
      。若不知此快樂本來虛妄,而生貪著
      ,執(zhí)為實有
      ,則必發(fā)生障礙,不得解脫
      。若知是虛妄不實
      、不貪不執(zhí),是為修止
      。雖修止后
      ,猶有一毫執(zhí)著之念,應(yīng)當(dāng)觀此定中細心與粗亂之妄心
      ,不過有粗細之別
      ,畢竟同是虛妄不實。一經(jīng)照了
      ,即不執(zhí)著定見
      。不執(zhí)定見,則功候純熟
      ,自得解脫
      。是名修觀。


      三均齊定慧

      ,雙修止觀
      。修止功久,妄念銷落
      ,能得禪定
      。修觀功久,豁然開悟
      ,能生真慧
      。定多慧少,則為癡定
      。爾時應(yīng)當(dāng)修觀照了
      ,使心境了了明明?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鄱喽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則發(fā)狂慧
      。心即動散
      ,如風(fēng)中之燈,照物不能明了。爾時應(yīng)復(fù)修止
      ,則得定心
      ,如密室中之燈,照物歷歷分明
      。是謂止觀雙修定慧均等


      第四節(jié)隨時對境修止觀

      自第二章第一節(jié)至第三節(jié),所述止觀方法
      ,皆于靜坐中修之
      。密室端坐,固為入道之要
      。然此身決不能無俗事牽累
      ,若于靜坐之外,不復(fù)修持
      ,則功夫間斷
      ,非所宜也。故必于一切時
      ,一切境常常修之
      ,方可。


      何謂一切時

      ,曰行時
      、曰住時、曰坐時
      、曰臥時
      ,曰作事時,曰言語時
      。云何行時修止觀
      。吾人于行時,應(yīng)作是念
      ,我今為何事欲行
      。若為煩惱及不善事無益事,即不應(yīng)行
      。若為善事有益事即應(yīng)行
      。若于行時,了知因有行故
      ,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
      。了知行心及行中所現(xiàn)動作,皆是虛妄不實
      ,毫不可得
      ,則妄念自息
      。是名行中修止。又應(yīng)作是念
      ,由先起心以動其身
      ,見于行為,因有此行
      ,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
      。即當(dāng)返觀行心,念念遷流
      ,了無實在
      ,可知行者及行中所現(xiàn)動作,畢竟空寂
      。是名行中修觀
      。云何住時修止觀。吾人于住時
      ,應(yīng)作是念
      ,我今為何事欲住。若為煩惱及不善事無益事
      ,即不應(yīng)住
      。若為善事有益事,即應(yīng)住
      。若于住時
      ,了知因有住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
      。了知住心及住中所現(xiàn)狀態(tài)皆是虛妄不實
      ,毫不可得,則妄念自息
      。是名住中修止
      。又應(yīng)作是念,由先起心以駐其身
      ,見其住立
      ,因有此住,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
      。即當(dāng)返觀其心念念遷流了無實在
      ,可知住者及住中所現(xiàn)狀態(tài),畢竟空寂
      。是名住中修觀
      。云何坐時修止觀。此坐非指靜坐
      ,乃指尋常散坐而言
      。吾人于坐時
      ,應(yīng)作是念,我今為何事欲坐
      。若為煩惱及不善事無益事,即不應(yīng)坐
      。若為善事有益事
      ,即應(yīng)坐。若于坐時
      ,了知因有坐故
      ,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了知坐心及坐中所現(xiàn)狀態(tài)
      ,皆是虛妄不實
      ,毫不可得,則妄念自息
      。是名坐中修止
      。又應(yīng)作是念,由先起心以安其身
      ,見此坐相
      ,因有此坐,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
      。即當(dāng)返觀坐心
      ,念念遷流,了無實在
      ,可知坐者及坐中所現(xiàn)狀態(tài)
      ,畢竟空寂。是名坐中修觀
      。云何臥時修止觀
      。吾人于臥時,應(yīng)作是念
      ,我今為何等事欲臥
      。若為不善放逸等事,即不應(yīng)臥
      。若調(diào)和身心
      ,即應(yīng)臥。若于臥時了知因有臥故
      ,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幻夢
      ,皆是虛妄不實,毫不可得
      ,則妄念自然不起
      。是名臥中修止
      。又應(yīng)作是念,由于勞乏
      ,即便昏暗
      ,見此臥相,因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
      。即當(dāng)返觀臥心
      ,念念遷流,了無實在
      ,可知臥者及臥中所現(xiàn)情狀
      ,畢竟空寂。是名臥中修觀
      。云何作事時修止觀
      。吾人于作事時,應(yīng)作是念
      ,我今為何等事欲如此作
      。若為不善事、無益事
      ,即不應(yīng)作
      。若為善事、有益事
      ,即應(yīng)作
      。若于作時,了知因有作故
      ,則有一切善惡等業(yè)
      ,皆是虛妄不實,毫不可得
      ,則妄念不起
      。是名作中修止。又應(yīng)作是念
      ,由先起心
      ,運其身手,方見造作
      ,因此有一切善惡等業(yè)
      。即當(dāng)返觀作心,念念遷流
      ,了無實在
      ,可知作者及作中所經(jīng)情景,畢竟空寂
      。是名作中修觀
      。云何言語時修止觀
      。吾人于言語時,應(yīng)作是念
      ,我今為何事欲語
      。若為煩惱及不善事、無益事
      ,即不應(yīng)語
      。若為善事、有益事即應(yīng)語
      。若于語時,了知因此語故
      ,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
      ,皆是虛妄不實,毫不可得
      ,則妄念自息
      。是名言語中修止。又應(yīng)作是念
      ,由心鼓動氣息
      ,沖于咽喉舌齒腭,故出音聲語言
      ,因此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
      。即當(dāng)返觀語心,念念遷流
      ,了無實在
      ,可知語者及語中所有音響,畢竟空寂
      。是名語中修觀


      何謂一切境,即六根所對之六塵境

      ,眼對色
      、耳對聲、鼻對香
      、舌對味
      、身對觸、意對法也
      。云何于眼對色時修止觀
      。凡眼所見一切有形之物皆為色,不僅指男女之色而言
      。吾人見色之時
      ,當(dāng)知如水中月
      ,無有定質(zhì)。若見好色
      ,不起貪愛
      ,若見惡色,不起瞋惱
      ,若見不好不惡之色
      ,不起分別想。是名修止
      。又應(yīng)作是念
      ,今所見色,不過內(nèi)而眼根
      ,外而色塵
      ,因緣湊合,生出眼識
      ,同時即生意識
      ,強為分別種種之色,因此而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
      。即當(dāng)返觀緣色之心
      ,念念遷流,了無實在
      ,可知見者及所見之色
      ,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云何于耳對聲時修止觀
      。吾人聞聲之時,當(dāng)知悉屬空響
      ,倏爾即逝
      ,若聞好聲,不起愛心
      ,若聞惡聲
      ,不起瞋心,若聞不好不惡之聲
      ,不起分別想
      。是名修止。又應(yīng)作是念
      ,今所聞聲
      ,不過內(nèi)而耳根,外而聲塵,因緣湊合
      ,生出耳識
      ,同時即生意識,強為分別種種之聲
      ,因此而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
      。即當(dāng)返觀緣聲之心,念念遷流
      ,了無實在
      ,可知聞?wù)呒八勚暎吘箍占?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是名修觀
      。云何于鼻對香時修止觀。吾人嗅香之時
      ,當(dāng)知如空中氣
      ,倏爾不留。若嗅好香
      ,不起愛心
      ,若嗅惡香
      ,不起瞋心
      ,若嗅不好不惡之香,不起分別想
      。是名修止
      。又應(yīng)作是念,今所嗅香
      ,不過內(nèi)而鼻根
      ,外而香塵,因緣湊合
      ,生出鼻識
      ,同時即生意識,強為分別種種之香
      ,因此而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
      。即當(dāng)返觀緣香之心,念念遷流
      ,了無實在
      ,可知嗅者及所嗅之香,畢竟空寂
      。是名修觀
      。云何于舌對味時修止觀。吾人于嘗味之時,當(dāng)知是虛妄感覺
      ,倏爾即滅
      。若得美味,不起貪心
      ,若得惡味
      ,不起瞋心,若得不美不惡之味
      ,不起分別想
      。是名修止。又應(yīng)作是念
      ,今所嘗味
      ,不過內(nèi)而舌根,外而味塵因緣湊合
      ,生出舌識
      ,同時即生意識強為分別種種之味,因此而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
      。即當(dāng)返觀緣味之心
      ,念念遷流,了無實在
      ,可知嘗者及所嘗之味
      ,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云何于身對觸時修止觀
      。吾人于受觸之時,當(dāng)知幻妄接觸
      ,倏爾即無
      。若受樂觸,不起貪著
      ,若受苦觸
      ,不起瞋惱,若不樂不苦之觸
      ,不起分別想
      。是名修止。又應(yīng)作是念
      ,輕重
      、冷暖、澀滑
      、硬軟等
      ,謂之觸,頭、胴
      、四肢
      ,謂之身,觸是虛假
      ,身亦不實
      ,因緣湊合,乃生身識
      ,同時即生意識強為分別種種之觸
      ,因此而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即當(dāng)返觀緣觸之心
      ,念念遷流
      ,了無實在,可知受觸者及所受之觸
      ,畢竟空寂
      。是名修觀。意對法時修止觀
      ,與前文靜坐中所述方法相同
      ,茲不復(fù)贅。


      第五節(jié)念佛止觀

      若多障之人
      ,學(xué)習(xí)止觀
      ,心境暗劣,但憑自力不能成就者
      ,當(dāng)知有最勝最妙之法門
      ,即專心一志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
      ,發(fā)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也
      。若修持不怠,則臨命終時
      ,必見彼佛前來接引
      ,決定得生
      。此法是依仗佛力
      ,極易下手,惟在信之篤
      、愿之切
      、行之力
      。所謂信愿行三者,不可缺一也


      問:念佛與止觀何關(guān)

      。答:各種修持法門,無非為對治妄念而設(shè)。吾人之妄念剎那剎那
      ,自甲至乙
      、至丁、至丙等等攀緣不已
      。念佛則可使此粗亂妄念
      ,專攀緣在此“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之上,收束無數(shù)之妄念
      ,歸于一念
      ,念之精熟,妄念自能脫落
      ,是即修止
      。又念佛時,可心想阿彌陀佛
      ,現(xiàn)在我前
      ,無量光明,無量莊嚴(yán)
      。應(yīng)知眾生之所以不得見佛者
      ,蓋由無明遮蔽故也。今若能專心念佛
      ,久久觀想
      ,則我與佛,互相為緣
      ,現(xiàn)在當(dāng)來必得見佛
      。此即修觀也。


      此法修持最易

      ,無論何時何地
      ,均可行之。又一字不識之愚人
      ,讀書萬卷之智者
      ,若行此法,其成功相等
      。惟吾人為習(xí)見所囿
      ,最難生信,故以信為最要
      。往往有才智之人
      ,信心不及愚人之堅,一則無成
      ,一則有成者
      。故佛門中惟在能深信力行
      ,世間聰明才智,至此幾無所用之也
      。欲知其詳
      ,應(yīng)讀凈土諸經(jīng)論。無量壽經(jīng)
      ,觀無量壽經(jīng)
      、阿彌陀經(jīng),往生論
      ,乃凈土宗之要典也


      第三章善根發(fā)現(xiàn)

      第一節(jié)息道善根發(fā)現(xiàn)

      吾人若依前法,善修止觀
      。于靜坐中
      ,身心調(diào)和,妄念止息
      ,自覺身心漸漸入定
      ,湛然空寂,于此定中
      ,忽然不見我身我心
      。如是經(jīng)歷一次數(shù)次,乃至經(jīng)旬經(jīng)月經(jīng)年
      ,將息得所
      ,定心不退。即于定中
      ,忽覺身心運動
      ,有動癢冷暖輕重澀滑等八種感觸,次第而起
      ,此時身心安定
      ,虛微快樂,不可為喻
      。又或在定中
      ,忽覺鼻息出入長短
      ,遍身毛孔
      ,悉皆虛疏,心地開明
      ,能見身內(nèi)各物
      ,猶如開倉窺見谷米麻豆,心大驚異
      ,寂靜安快
      。是為息道善根發(fā)現(xiàn)之相


      第二節(jié)不凈觀善根發(fā)現(xiàn)

      若于定中,忽見男女死尸
      ,膖脹爛壞
      ,膿血流出。又或見身內(nèi)不凈
      ,污穢狼藉
      ,自身白骨,從頭至足
      ,節(jié)節(jié)相拄
      。其心驚悟,自傷往昔昏迷
      ,厭離貪欲
      ,定心安穩(wěn)。又或于定中
      ,見自身他身
      ,以及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山林樹木
      、國土世界悉皆不凈
      。此觀發(fā)時,能破一切貪著之心
      。是為不凈觀善根發(fā)現(xiàn)之相


      第三節(jié)慈悲觀善根發(fā)現(xiàn)

      若于定中,忽發(fā)慈悲
      ,念及眾生
      。內(nèi)心愉悅,不可言喻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蛴X我所親愛之人,皆得安樂
      。對于疏遠之人以及怨憎之人
      ,推至世界一切萬物,亦復(fù)如是
      。從定起后
      ,心中常保持一種和樂之象,隨所見人顏色柔和
      。是為慈悲觀善根發(fā)現(xiàn)之相


      第四節(jié)因緣觀善根發(fā)現(xiàn)

      若于定中,忽然生覺悟之心
      ,推尋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
      ,初不見我與人之分別
      。又覺此心一念起時,亦必仗因托緣
      ,了無確實之自性
      。即能破除執(zhí)著之邪見,與正定相應(yīng)
      。智慧開發(fā)猶如涌泉
      ,身口清凈,得未曾有
      。是為因緣觀善根發(fā)現(xiàn)之相


      第五節(jié)念佛善根發(fā)現(xiàn)

      若于定中身心空寂,忽然憶念諸佛
      ,功德巍巍
      ,不可思議,其身有無量光明
      ,其心有無邊智慧
      ,神通變化,無礙說法
      ,普度一切眾生
      。作是念時即生十分敬愛。身心快樂
      、清凈安穩(wěn)
      。或于定中
      ,見佛身相
      ,或聞佛說法,如是等妙善境界
      ,種種不一
      。是為念佛善根發(fā)相。


      以上五種善根發(fā)現(xiàn)

      ,各隨其所修止觀
      ,發(fā)現(xiàn)一種或數(shù)種,并非同時俱發(fā)
      。又切不可有意求之
      ,若有意尋求,非徒無益
      ,且恐著魔
      。又于善根發(fā)現(xiàn)時,須知本性空寂
      ,不可執(zhí)著
      ,以為實有。惟宜仍用止觀方法
      ,加功進修
      ,令之增長可已。


      第四章覺知魔事

      學(xué)靜坐之人
      ,若心地不清凈
      ,往往發(fā)生魔事。須知魔事實由心生
      ,一心不亂
      ,即魔不能擾。魔事甚多
      ,今略舉大概
      ,使學(xué)者得以覺知,不致惑亂耳
      。一可怖魔事
      ,如現(xiàn)惡神猛獸之形,令人恐懼
      ,不得安定
      。二可愛魔事,如現(xiàn)美麗男女之形
      ,令人貪著
      ,頓失定心。三平常魔事
      ,則現(xiàn)不惡不美等平常境界
      ,亦足以動亂人心,令失禪定
      。吾人于靜坐之中
      ,既覺知有魔,即當(dāng)設(shè)法卻之
      ,仍不外止觀二法
      。凡見魔境,當(dāng)知悉是虛妄
      ,不憂不懼
      ,不取不著,惟安住正念
      ,絲毫不動
      ,魔境即滅,是修止卻魔法
      。若修止卻魔而魔仍不去
      ,即當(dāng)返觀吾心
      ,亦是念念虛妄,了無處所
      ,既無能見之心
      ,安有所見之魔,如是觀察
      ,自當(dāng)消滅
      。若修止修觀,而魔終遲遲不去
      ,更有最便之法
      ,即默誦佛號,提起正念
      ,邪不勝正
      ,自然謝滅矣。又須切記魔境不滅時
      ,不必生憂
      ,魔境滅時,亦勿生喜
      ,心不為動
      ,決無害也。


      于此更有一言須告讀者

      ,即余自十七歲
      ,始學(xué)靜坐,至今已三十余年
      ,其間未嘗一遇魔事
      。從余學(xué)靜坐者則間有之。有某君者
      ,習(xí)之?dāng)?shù)年
      ,頗有成效,忽一夕
      ,于靜中突見許多裸體女子
      ,圍而鼓噪之。某君大驚
      ,急攝其心
      ,不為所動,而魔不退
      ,乃大駭異
      。遑急之間,默誦南無阿彌陀佛,魔境遂立時消滅
      。某君尚未篤信佛教
      ,臨時應(yīng)用,已有大效
      ,故知此為卻魔之妙法也


      第五章治病

      止觀方法
      ,以超脫生死為最后目的
      ,其功用原不在治病,治病
      ,乃其余事也
      。吾人安心修持,病患自然減少
      ,然或因身體本有舊病
      ,偶然重發(fā),或因不能善調(diào)身心息三者
      ,致生病患
      ,皆是恒有之事。故宜了知治病方法
      ,方法不出二種


      一、察知病源

      凡病自肢體發(fā)者為外病
      ,自臟腑發(fā)者為內(nèi)病,然無論外病內(nèi)病
      ,皆由血脈不調(diào)而起
      。治病之法,首在使血脈調(diào)和
      。又吾人之心力
      ,影響于身體極大,故病患雖現(xiàn)于身體
      ,實際皆由心生
      。故察知病源所在,仍從內(nèi)心治之
      ,其收效乃較藥石為靈
      。又病之發(fā)生,必有潛伏期
      ,常人當(dāng)自覺有病時
      ,其病之潛伏于體內(nèi)者,為時已久,苦于不能覺察耳
      。若能治心者
      ,則察知病源,必較常人為早
      ,故可治病于未發(fā)之時


      二、對治疾病

      靜坐中內(nèi)心治病法亦有多種
      ,然仍不出止觀二者。先言用止治病法
      。其最普通者
      ,即將心意凝集于臍下小腹,止心于此
      ,牢守勿失
      ,經(jīng)時既久,百病可治
      。其理即是心意凝集于此處
      ,血液即隨之凝集于此處,凝集之力愈充
      ,則運行之力亦強
      ,運行力強,血液之阻滯可祛
      ,血液無阻滯
      ,則百病之根本拔除矣。其余方法尚多
      。如察知病在何處
      ,即將心意凝集于病處,止而勿失
      ,默想病患必除
      ,亦能治病。又如常常凝集心意
      ,止于足底
      ,不論行住坐臥,皆作此想
      ,即能治病
      。此其理由乃系一切病患,皆由氣血上逆所致
      ,今止心足底
      ,則氣血下降
      ,身心自然調(diào)和而病瘳矣。又如了知世間一切皆空
      ,毫無所有
      ,即種種病患,亦是虛誑現(xiàn)象
      ,心不取著
      ,寂然止住,亦能治百病
      ,此為最上乘之用止治病法
      。維摩經(jīng)云:“何為病,所謂攀緣
      ,云何斷攀緣
      ,謂心無所得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贝酥^也。次言用觀治病法
      。其最普通者
      ,為觀想運心,以六種氣治病是也
      。云何六種氣
      ,一吹、二呼
      、三嘻
      、四呵、五噓
      、六呬
      。假如腎臟有病,則于靜坐開始
      ,觀想腎臟
      ,口中微念吹字以治之,每次或七遍
      ,或十遍
      ,或數(shù)十遍,均隨各人之便
      。如脾胃有病
      ,則觀想脾胃,口中微念呼字以治之
      。如臟腑有壅滯之病
      ,則觀想臟腑,口中微念嘻字以治之。如心臟有病
      ,則觀想心臟
      ,口中微念呵字以治之。如肝臟有病
      ,則觀想肝臟
      ,口中微念噓字以治之。如肺臟有病
      ,則觀想肺臟
      ,口中微念呬字以治之。此六種氣治病
      ,或因病擇用其一
      ,或無病者兼用其六,均無不可
      。余則每于入坐時
      ,每字各念七遍,如念呵字時
      ,確與心臟有感覺
      ,念呼字時,確與脾胃有感覺
      ,余字亦然
      ,學(xué)者試行之便知。又有于呼吸出入時
      ,心中觀想
      ,運作十二種息以治眾病者,此則純屬心理治病之法
      。何謂十二息
      ,一上息、二下息
      、三滿息
      、四焦息、五增長息
      、六滅壞息
      、七暖息、八冷息
      、九沖息
      、十持息、十一和息
      、十二補息
      。此十二息皆從觀想心生
      。如身體患滯重之病,則呼吸時
      ,心想此息
      ,輕而上升,是為上息
      。如身體患虛弱之病
      ,則呼吸時,心想此息
      ,深而下降
      ,是為下息。如身體患枯瘠之病
      ,則呼吸時心想此息充滿全身
      ,是為滿息。如身體患臃腫之病
      ,則呼吸時
      ,心想此息,焦灼其體
      ,是為焦息
      。如身體患羸損者,則呼吸時
      ,心想此息,可以增長氣血
      ,是為增長息
      。如身體患肥滿者,則吸呼時
      ,心想此息
      ,可以滅壞機體,是為滅壞息
      。如身體患冷
      ,則心想此息出入時,身中火熾
      ,是為暖息
      。如身體患熱,則心想此息出入時
      ,身中冰冷
      ,是為冷息。如內(nèi)臟有壅塞不通時
      ,則心想此息之力
      ,能沖過之
      ,是為沖息。如肢體有戰(zhàn)栗不寧時
      ,則心想此息之力
      ,能鎮(zhèn)定之,是為持息
      。如身心不調(diào)和時
      ,則心想此息,出入綿綿
      ,可以調(diào)和之
      ,是為和息。如氣血敗衰時
      ,則心想此息
      ,善于攝養(yǎng),可以滋補之
      ,是為補息
      。以上十二息治病,蓋利用一種假想觀念
      ,以心意之力
      ,漸漸影響于身體,久久行之
      ,自然有效耳
      。至于最上乘用觀治病法,但須返觀吾身吾心
      ,本來是虛妄不實
      。求身求心,既不可得
      ,更何有于病
      ,故疾病為虛誑中之虛誑現(xiàn)象。如此觀察
      ,眾病自瘳矣


      第六章證果

      修習(xí)止觀,其最大目的
      ,既為超出生死大海
      ,茍積修習(xí)之功,必得所證之果
      ,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理固然也
      。然因心量之廣狹不同
      ,其證果乃有小乘大乘之別
      。如修體真止者,了知我身及一切事物
      ,皆虛假不實
      ,悉歸空寂,如是作觀
      ,名從假入空觀
      。此觀既成,斷除煩惱
      ,證得寂滅
      ,超出生死,不再投生
      ,是為聲聞果
      。又如修體真止者,了知我身及一切事物
      ,皆是仗因托緣
      ,而有虛妄生滅,實則非生非滅
      ,如是亦作從假入空觀
      。此觀既成,深悟世間一切無常變壞
      ,亦者如是
      ,朗然覺悟,證得寂滅
      ,超出生死
      ,不再投生,是為緣覺果
      。以上二果,皆屬小乘
      。所以稱小乘者
      ,因其只知自度,不能度人
      ,心量較狹也
      。若夫大乘,則知吾人與眾生
      ,實為平等
      ,應(yīng)發(fā)大慈悲心,不應(yīng)不度眾生而自取寂滅
      ,于是應(yīng)修從空入假觀
      。諦觀心性雖空
      ,而善惡業(yè)報,不失不壞
      。眾生不悟
      ,乃種種顛倒,造作諸業(yè)
      ,枉受無量苦惱
      。我應(yīng)自度度人,隨眾生根性之不同
      ,為之說法
      ,是名方便隨緣止。住此觀中
      ,雖終日度眾生
      ,而不見眾生可度,平等平等
      ,其心無量
      ,是為菩薩果。然以上所云空假二觀
      ,空是一邊
      ,假是一邊,猶落于二邊
      ,菩薩再進一步功夫
      ,則應(yīng)息此二邊,契乎中道
      。了知心性雖空而有
      ,雖有而空,雖空而有
      ,不是頑空
      ,雖有而空,不是實有
      ,非空非假
      ,二邊之見遂息,是為息二邊分別止
      。如是觀照
      ,通達中道,名為中道正觀
      。住此觀中了見佛性
      ,自然入一切智海,行如來行,入如來室
      ,著如來衣
      ,坐如來座,獲得六根清凈
      ,入佛境界
      ,是為佛果。方今末世眾生根器淺薄
      ,修小乘得果者亦絕不一見矣
      ,況修大乘者乎。故有志修行者
      ,多用禪凈雙修之法
      ,止觀即禪門之一法,此法全憑自力了徹本性
      ,如泅水者逆流而上
      ,直窮生死大海,初非易易
      ,故即身證果者少
      。凈即凈土。此法則依仗阿彌陀佛之力
      ,如得渡船橫斷生死流
      ,自易達于彼岸。然須信愿行三者不可缺一
      ,方得有效
      。信者,深信凈土
      ,毫無疑慮
      。愿者,發(fā)愿我于臨命終時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行者
      ,念佛功夫力行不怠,功夫積久
      ,自然于命終之時一心不亂
      ,可以見佛往生。此則余所目見耳聞?wù)呤聦嵣醵?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決非虛語,故余主張禪凈雙修
      ,自他之力兼用也
      。讀者其有意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jia/1370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炁體源流】|短摘匯宗|火 候
      火 候(《伍柳仙宗?天仙正理?火候經(jīng)第四》)此直言説出火候,只是呼吸二字
      。豈不見陳虛白曰:火候口訣之要
      ,當(dāng)于真息中求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鹅`源大道歌》云:千經(jīng)萬論講玄微
      ,命蒂由來在真息。此又直説出
      ,火候只是真息
      。真息者,乃真人之呼吸
      ,而非口鼻之呼吸
      你的福報
      ,藏著承負
      《太上感應(yīng)篇》里說:“見人之得。如己之得
      。見人之失
      。如己之失。不彰人短
      。不炫己長
      。”看見別人的過失
      ,就如同看見自己的過失一樣
      ,要保護別人的自尊,維護別人的面子
      ,不要張揚出去
      。這樣的人,是有仁愛之心的善人
      ,連神仙都會護佑這樣的好人
      。南北朝時
      ,有個叫范元琰的人,他精通經(jīng)書
      ,學(xué)問淵博,慈善待人
      。有一天范元
      2024-04-29
      你的福報<div   id=
      ,藏著承負。" onerror="nofind(this)" >
      【炁體源流】|短摘匯宗|有爲(wèi)無爲(wèi)
      有爲(wèi)無爲(wèi)(摘自《伍柳仙宗?慧命經(jīng)?集説慧命經(jīng)第九》)大藏之教
      ,有權(quán)法
      ,有實法,有無爲(wèi)法
      ,有有爲(wèi)法
      ,豈可一概論之!無爲(wèi)者是養(yǎng)道胎面壁後半之法
      ,有爲(wèi)者即凝集和合修慧命前半之法
      ,有憑有據(jù),乃先天意炁之妙用
      胎息:一種極為特殊的吐納方法
      判斷一門功派體系是否圓滿,有許多客觀標(biāo)準(zhǔn)
      。一般說來
      ,缺乏吐納訓(xùn)練的功法往往是不太理想,不太圓滿的
      。這當(dāng)然不能一概而論
      ,但吐納的價值確實非同尋常。其根本原因是:在“身法”與“心法”之間
      ,“息法”處于中間過渡狀態(tài)
      站樁、打坐適合共修
      站樁也是一種修行方法
      ,歷史很悠久
      ,尤其是在武學(xué)方面,樁功的作用已經(jīng)得到了公認
      ,站樁在薌翁的意拳中得到了重大發(fā)展
      ,而渾圓功宗師王安平先生亦曾是意拳門人
      ,苦習(xí)意拳多年,后其更是進一步將站樁作為修道之法
      ,并開創(chuàng)渾圓功
      張至順真人乾元觀開示|五個火球|文字版
      靈官爺衪的有腳踏風(fēng)火輪
      ,跟你們說打坐,先開始往腳心里走一走
      ,我都練過
      ,開始像有螞蟻朝那個地方拱,然后越拱越大
      ,越拱越大
      ,他然后有一個火球有這么大,你朝那一走
      ,那個砰砰砰
      ,祂打。等你什么時候成了道
      ,這兩個火球從上邊一直地打到太空
      ,合到一起,一下子加入你那個道胎里頭
      ,你修道
      ,成了道,有道胎嘛
      ,是不是啊
      2024-01-23
      張至順真人乾元觀開示|五個火球|文字版
      追憶張至順真人|炁體源流|清靜元君坤元真經(jīng)
      孫不二祖師爾時元君在華陽洞天,與諸天延那仙姑
      、十二溪女
      ,説坤元妙經(jīng)曰:「天陽地陰,天動地靜
      。乾行坤順
      ,元享利貞。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獨陰不長,獨陽不生
      。剛?cè)岬闷渲杏?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水火始能既濟
      。孕生萬物,蓋載蒼生
      ,慈忍無爭
      ,敬順輔相。是故居母道之仁
      ,爲(wèi)後元之配
      ,致功論化,其道一焉
      。自辟乾闔坤以來,有聖母
      ,有后土
      2024-02-02
      追憶張至順真人|炁體源流|清靜元君坤元真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