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氣要“養(yǎng)”,要學孟子“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怎么養(yǎng)呢?去妄存真。那么,怎么才能最容易做到呢?打坐的時候卷舌塞喉,咬緊牙,息停脈?。ㄈ攵ǎ?,萬念化一念,一念化無念,這竅門就在這里。
儒家的孟子講養(yǎng)氣——“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其實就是講修道。
“養(yǎng)”是什么意思?就是去妄存真。去妄,去除胡思亂想,然后才能“其性存焉”;去妄,然后才有真,這個真后來就叫“真氣”。
到今天,我們一共了解了修道要涉及的三種能量,古代叫“氣”,但并不是“空氣”的氣。這三種氣,大不一樣,我們練功、練氣功什么的,只能練“衛(wèi)氣”,它能強健身體,并不能算內力內功;練武功,練內家拳,我們發(fā)力“自丹田出”,調氣發(fā)力,只能調“經氣”也叫榮氣;只有修大道最后才能修出“真氣”來。
◎老子云,得其一,萬事畢。所謂一者,先天真一之氣,即所謂天地之精,亙藏于陰陽之宅也。何以守之?亦曰:慎內、閉外而已?!赌先A真經?副墨》
這里的“先天真一之氣”即真氣。
真氣不是自下丹田出,而是自氣海出,“意”和“神”會合來刺激 儒家的孟子講養(yǎng)氣——“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其實就是講修道。
“養(yǎng)”是什么意思?就是去妄存真。去妄,去除胡思亂想,然后才能“其性存焉”;去妄,然后才有真,這個真后來就叫“真氣”。到今天,我們一共了解了修道要涉及的三種能量,古代叫“氣”,但并不是“空氣”的氣。這三種氣,大不一樣,我們練功、練氣功什么的,只能練“衛(wèi)氣”,它能強健身體,并不能算內力內功;練武功,練內家拳,我們發(fā)力“自丹田出”,調氣發(fā)力,只能調“經氣”也叫榮氣;只有修大道最后才能修出“真氣”來。
◎老子云,得其一,萬事畢。所謂一者,先天真一之氣,即所謂天地之精,亙藏于陰陽之宅也。何以守之?亦曰:慎內、閉外而已。——《南華真經?副墨》
這里的“先天真一之氣”即真氣。
真氣不是自下丹田出,而是自氣海出,“意”和“神”會合來刺激泥丸,這個時候就來真氣了,叫“神意相會沖泥丸”,然后修道的人才正式修沖脈(中脈),這叫“真氣歸中”。真氣出現了,就會自動進入中脈,這時候修道的人才算進入無為法,算是“起修大道”了。這就是它的奧妙,這也就是秘訣。
一般人不了解的是,修道每一步有每一步的練法,有每一步的驗證,有每一步的理論,絕對是很嚴格的,也很難討巧逾越。把道家的“無為”理解成“不作為”,我不知道該怎么說,我只能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像是兩個人辯論,水平太低的那個人必須把高的那個人的水平拉下來,低到跟他一樣的程度,然后才能跟對方說幾句。真正無為是得道高人所為,我們只好“無為”啊,“順其自然”啊,自我開解一下。
◎智者不以(地)位為事,勇者不以位為暴,仁者不議位為患,可謂無為矣?!痘茨献?詮言訓》
◎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為者,因物之所為。一一《淮南子?原道訓》
◎無為者,非謂其凝滯而不動也,以其莫從己出也。——《淮南子?主術訓》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如何開兩個竅——意竅上丹田和神竅玉枕了?!罢够壑小遍_兩眼兩眉間的上丹田竅;收頷“全身清利頂頭懸”、“馭白?!边^關開玉枕竅。然后,我們舌?小舌頭;“息停脈住”的時候,我們就返先天了,在完全“入定”的那個“虛靜”里,陰極陽生,神意相會——“意氣”和“神氣”自動地并合一處沖擊總竅泥丸,也就是正式地開泥丸竅了。
沖擊后會產生一種東西,這個東西你要是有意地去感覺它,倒沒有了;你不感覺它,就好像有個東西——這就是《道德經》里邊講的“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p>
“其中有精”就是這個東西了,后來叫“真氣”,叫“真精”,站在宇宙本體造化的功能上又叫它“先天一氣”。這東西“恍恍惚惚,窈窈冥冥”,你想它,它就沒了;不想它,它就出來了。它會自動地進入中脈,在中脈里走。
這就是出真氣的方法和秘訣。那么修道修到出“真氣”以后怎么辦?要無為,要不想,一想就沒有了,一動后天意念就又沒有了,所以真氣要“養(yǎng)”,要學孟子“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怎么養(yǎng)呢?去妄存真。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呢?打坐的時候卷舌塞喉,咬緊牙,息停脈?。ㄈ攵ǎf念化一念,一念化無念,竅門就在這里。泥丸,這個時候就來真氣了,叫“神意相會沖泥丸”,然后修道的人才正式修沖脈(中脈),這叫“真氣歸中”。真氣出現了,就會自動進入中脈,這時候修道的人才算進入無為法,算是“起修大道”了。這就是它的奧妙,這也就是秘訣。
一般人不了解的是,修道每一步有每一步的練法,有每一步的驗證,有每一步的理論,絕對是很嚴格的,也很難討巧逾越。把道家的“無為”理解成“不作為”,我不知道該怎么說,我只能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像是兩個人辯論,水平太低的那個人必須把高的那個人的水平拉下來,低到跟他一樣的程度,然后才能跟對方說幾句。真正無為是得道高人所為,我們只好“無為”啊,“順其自然”啊,自我開解一下。
◎智者不以(地)位為事,勇者不以位為暴,仁者不議位為患,可謂無為矣。——《淮南子?詮言訓》
◎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為者,因物之所為。一一《淮南子?原道訓》
◎無為者,非謂其凝滯而不動也,以其莫從己出也?!痘茨献?主術訓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如何開兩個竅——意竅上丹田和神竅玉枕了?!罢够壑小遍_兩眼兩眉間的上丹田竅;收頷“全身清利頂頭懸”、“馭白?!边^關開玉枕竅。然后,我們舌?小舌頭;“息停脈住”的時候,我們就返先天了,在完全“入定”的那個“虛靜”里,陰極陽生,神意相會——“意氣”和“神氣”自動地并合一處沖擊總竅泥丸,也就是正式地開泥丸竅了。
沖擊后會產生一種東西,這個東西你要是有意地去感覺它,倒沒有了;你不感覺它,就好像有個東西——這就是《道德經》里邊講的“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p>
“其中有精”就是這個東西了,后來叫“真氣”,叫“真精”,站在宇宙本體造化的功能上又叫它“先天一氣”。這東西“恍恍惚惚,窈窈冥冥”,你想它,它就沒了;不想它,它就出來了。它會自動地進入中脈,在中脈里走。
這就是出真氣的方法和秘訣。
那么修道修到出“真氣”以后怎么辦?
要無為,要不想,一想就沒有了,一動后天意念就又沒有了,所以真氣要“養(yǎng)”,要學孟子“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怎么養(yǎng)呢?去妄存真。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呢?打坐的時候卷舌塞喉,咬緊牙,息停脈?。ㄈ攵ǎ?,萬念化一念,一念化無念,竅門就在這里。
文源:內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jia/1573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八十年前道人的預言還差一個沒應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