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4iwoc"><pre id="4iwoc"></pre></ul>
    <blockquote id="4iwoc"><tfoot id="4iwoc"></tfoot></blockquote>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 >> 學術之聲 >> 丹道傳承

      《黃帝九鼎神丹經(jīng)》源流辨正

      大道家園 2019-12-01 21:50:00

      韓吉紹

      坐觀天地遠見遐

      忽然萬里渡江河
      以龍為馬云為車
      ,時入天門見大家

      引 言

      黃帝九鼎神丹經(jīng)》(以下簡稱《九鼎丹經(jīng)》),現(xiàn)存文獻最早見于晉葛洪(83363)《抱樸子內篇》著錄引用

      。關于此書的來歷,葛洪如是說:“昔左元放于天柱山中精思
      ,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經(jīng)
      ,會漢末亂
      ,不遑合作
      ,而避地來渡江東,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
      。余從祖仙公,又從元放受之
      。凡受《太清丹經(jīng)》三卷及《九鼎丹經(jīng)》一卷、《金液丹經(jīng)》一卷
      。余師鄭君者
      ,則余從祖仙公之弟子也
      ,又于從祖受之,而家貧無用買藥
      。余親事之
      ,灑掃積久,乃于馬跡山中立壇盟受之
      ,并諸口訣訣之不書者
      。江東先無此書
      ,書出于左元放
      ,元放以授余從祖
      ,從祖以授鄭君
      ,鄭君以授余
      ,故他道士了無知者也
      。”葛洪又云該書另有祭圖法1
      根據(jù)葛洪所述
      ,九鼎丹與太清丹
      、金液丹乃中國
      煉丹術早期最重要的三種大丹法

      華夏道祖——軒轅黃帝

      九鼎丹托名于黃帝

      ,系匯總漢代頗為流行的黃帝鑄鼎于荊山而仙去的傳說。據(jù)《史記》

      記載

      ,漢武帝時齊地方士公孫卿云:“黃帝采首山銅
      ,鑄鼎于荊山下
      。鼎既成
      ,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
      。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
      ,龍乃上去
      。余小臣不得上
      ,乃悉持龍髯
      ,龍髯拔,墮
      ,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
      ,乃抱其弓與胡髯號
      ,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
      ,其弓曰烏號

      既托名于黃帝

      ,表明該丹法具有至高地位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吨芤讌⑼酢吩峒熬哦Φぃ疲骸拔┪羰ベt
      ,懷玄抱真
      ,服煉九鼎
      ,化跡隱淪
      ,含精養(yǎng)神
      ,通德三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蔽宕頃宰⒃唬骸拔汗^三皇修九鼎丹而服食
      ,致含精養(yǎng)神
      ,通德三光,化淪無形
      ,以為神仙
      ,賓于上帝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侮愶@微更云:“魏君慮世人不達,故又指古之圣賢懷玄抱真
      ,莫不服食九鼎
      ,通德三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绷禾蘸刖埃?/span>56536)欲煉丹
      ,所舉丹法之首即“黃帝九鼎九丹”

      然而

      ,葛洪之后《九鼎丹經(jīng)》并未得到廣泛流傳
      ,其丹法知之者寡
      。至中唐,梅彪甚至認為它已經(jīng)失傳,《石藥爾雅》(撰于806年)卷下“論諸大仙丹有名無法者”位列其首的便是黃帝九鼎丹
      。這當然是一個誤會。事實上
      從南北朝至唐
      ,九鼎丹法一直流傳不絕
      如《太平御覽》卷
      671引《登真隱訣》,述太極真人九轉還丹法
      ,其中提到九鼎丹
      ,云“昔黃帝火九鼎于荊山
      ,《太清中經(jīng)》亦有九鼎丹法”
      。陶弘景在茅山建藥屋靜院時甚至發(fā)現(xiàn)了前人合九鼎丹的遺物:“《登真隱訣》云:昔李明于此下合九鼎丹以外玄洲
      ,發(fā)掘基址
      ,屢得破瓦器
      ,乃其舊用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又如孫思邈(約581682)《太清丹經(jīng)要訣·諸丹目錄三品》記神仙出世大丹異名13種,其首即為黃帝九鼎丹

      ,并說:“右諸大丹等
      ,非世人所能知之。今復標題其名
      ,記斯篇目,而終始不可速值也
      ,是以其間營構方法
      ,并不陳附此。其有好事者
      ,但知其大略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贝送?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還有少數(shù)丹經(jīng)引述過《九鼎丹經(jīng)》的內容

      總之,盡管九鼎丹是所謂“非世人所能知之”而流傳不廣的大丹

      ,但其丹法并口訣還是被載于典籍流傳下來
      ,《正統(tǒng)道藏》便保存有兩種九鼎丹文獻
      ,一為《九轉流珠神仙九丹經(jīng)》
      ,二為《黃帝九鼎神丹經(jīng)訣》
      ,以下分別論之。

      、《九轉流珠神仙九丹經(jīng)》與九鼎丹法

      《九轉流珠神仙九丹經(jīng)》(以下簡稱《流珠經(jīng)》)

      2
      ,題太清真人述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锻ㄖ尽に囄穆浴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作二卷
      ,但不題作者
      。唐代道經(jīng)《道典論》卷4有引述,作《真人流珠九轉神仙九丹經(jīng)》
      ,其文云:

      真人曰:服九丹令人神仙度世,長生久視

      ,長服之壽萬世。九丹者
      ,九道也
      ,九方也
      ,治之各自有道
      ,治九丹凡一法也
      。第一之丹名華丹
      ,第二之丹名神符丹
      ,第三之丹名神丹
      ,第四之丹名還丹
      ,第五之丹名餌丹,第六之丹名宜丹
      ,第七之丹名深丹,第八之丹名伏丹
      ,第九之丹名寒丹也。

      另一部年代不明的道經(jīng)《上清道寶經(jīng)》云:“九丹者

      ,九道,如九方也
      ,服之壽萬世
      。第一丹名九華
      ,第二神符
      ,第三龍丹
      ,第四還丹
      ,五餌丹,六瑓丹
      ,七深丹,八伏丹
      ,九寒丹
      。真人流珠九轉神仙九丹經(jīng)

      以上二書所記九丹名稱與《流珠經(jīng)》不盡相同

      ,后者“眶”字闕筆
      ,知其源于宋本

      《流珠經(jīng)》的內容可以分成四部分:第一為卷上前闕九丹歌文

      ,第二為歌文注釋
      ,第三為九丹作法及功效
      ,第四為卷下篇末所附諸神仙方(包括餌雄黃方
      、真人神水法
      、合藥用仙人鳳綱法
      、呂恭起死方、采服芝法
      、淮南神仙方),其中第二
      、三部分混合在一起
      ,第四部分與前三部分無直接關系

      經(jīng)中九丹名稱分別為丹華、神符

      、神丹
      、還丹
      、餌丹
      、煉丹
      、柔丹
      、伏丹、寒丹
      ,與葛洪所言九丹名稱完全相同
      。該經(jīng)卷下云:“九鼎者
      ,九丹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帧饵S帝九鼎神丹經(jīng)訣》卷12
      ,黃帝九鼎神丹第一之法名曰丹華
      ,復有一名號曰流珠九轉
      。同書卷20引《九鼎丹隱文訣》云
      ,九丹第一之丹有二名,一名流珠九轉
      ,二名丹華
      。根據(jù)以上信息可以斷定
      ,《流珠經(jīng)》所述九轉流珠丹法即九鼎丹法

      《流珠經(jīng)》的編撰年代不甚明確。陳國符根據(jù)九丹中第一

      、二、三
      、六丹及總論之歌文,認為其用韻有兩漢例
      ,有東漢例,有西漢例
      ,故斷定歌文當于西漢末東漢初出世。又據(jù)經(jīng)中“解曰”一段所用四地名滎陽
      、河南
      、洛陽及穎川郡的設置時代
      ,認為此解乃西漢至隋代人所撰
      ,具體不能確定。

      孟乃昌則認為

      ,歌文撰寫應在《神農本草經(jīng)》之后、《本草經(jīng)集注》之前
      ,注文則較陶弘景為晚
      。關于《流珠經(jīng)》中歌文的出世時代我們留待下文再討論
      ,這里先分析《流珠經(jīng)》的編撰時代

      《流珠經(jīng)》題太清真人述

      。又經(jīng)中有“三五”之名(磁石
      、鉛屬太陰
      ,位在子
      ,其數(shù)一
      ;丹砂屬陽
      ,位在午
      ,其數(shù)九
      ;雄黃屬土
      ,其數(shù)五
      。故曰一五九
      ,凡十五
      ,故真人名為三五
      ,此隱名見于《抱樸子內篇》所引《太清丹經(jīng)》而不是《九鼎丹經(jīng)》:“合之當先作華池赤鹽艮雪玄白飛符三五神水
      ,乃可起火耳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以上兩點皆表明《流珠經(jīng)》與太清經(jīng)傳統(tǒng)有關

      ,反映出該經(jīng)編撰時代較晚
      ,因為九鼎丹法與太清丹法在葛洪時尚涇渭分明
      ,其后二者關系漸趨復雜
      ,出現(xiàn)九鼎丹法摻雜太清丹法的現(xiàn)象(關于這個問題的詳細討論見下文)。至于更具體的判斷依據(jù)
      ,仍需從地名入手來尋找

      《流珠經(jīng)》歌文注釋和丹法部分提到的地名不多

      ,如第一丹“解曰”中的“土釜滎陽
      、河南
      、洛陽及潁川郡者”
      ,以及第三丹的“真雄黃
      、雌黃皆出正陽武都
      ,武陽亦有雄黃”
      。按武陽出雄黃未見他處記載
      ,此地名在唐前出現(xiàn)多次
      ,根據(jù)中古以前雄黃的出產地域推斷
      ,此武陽當為西魏所置武陽郡
      ,屬武州
      ,治所在葭蘆縣(今甘肅武都縣東南70里白龍江東岸)
      ,北周時郡縣并廢
      。而此武都當為西魏所置武都郡
      ,同屬武州
      ,治所在石門縣(今甘肅武都縣西北40里石門鄉(xiāng)
      ,一說在今武都縣東南)
      ,北周改為永都郡

      至于“解曰”中的滎陽、河南

      、洛陽及潁川亦當為同時期郡名,全都位于北方地區(qū)
      ,與《抱樸子內篇》惟云南方土釜同理
      ,皆源于南北分割之故。根據(jù)以上地名分析推測
      ,《流珠經(jīng)》應撰于西魏時北方地區(q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鍟そ?jīng)籍志》著錄有《真人九丹經(jīng)》1
      ,疑即此書原本

      至于《流珠經(jīng)》卷下所附諸神仙方

      ,葛洪與陶弘景多有引述
      ,可知其淵源較古
      。如餌雄黃方在《抱樸子內篇·仙藥》中的雄黃餌服法中有提及
      ,但系本經(jīng)方法的概括
      合藥用仙人鳳綱法在葛洪《神仙傳》有記載
      ,內容為本經(jīng)法之節(jié)略
      。呂恭之事亦見《神仙傳》
      ,但內容不同
      。此方中有“桂三種者”一句
      ,按《本草經(jīng)集注》桂條云:“案《本經(jīng)》唯有菌桂
      、牡桂
      ,而無此桂
      ,用體大同小異
      ,今世用便有三種
      ,以半卷多脂者單名桂
      ,入藥最多
      ,所用悉與前說相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断山?jīng)》

      乃并有三種桂,常服食

      ,以蔥涕合和云母蒸化為水者
      ,正是此種爾?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志饤l云:“《仙經(jīng)》乃有用菌桂,云三重者良
      ,則判非今桂矣,必當別是一物
      ,應更研訪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睋?jù)此疑“三種”可能為“三重”之誤

      采服芝法部分內容同《抱樸子內篇·仙藥》記載

      淮南神仙方中的陳永伯之事見葛洪《神仙傳》
      ,惟文字略有差異
      。本經(jīng)云生地黃出渭城
      ,而《本草經(jīng)集注》干地黃條陶注曰:“生渭城者乃有子實
      ,實如小麥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茨掀呔⒂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被茨贤跗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即本經(jīng)之淮南神仙方

      《流珠經(jīng)》九丹歌文注釋詳略不一

      ,且部分歌文或與注釋混淆難以區(qū)分,或無注釋
      ,因此已無法完全恢復歌文原貌。今在陳國符工作的基礎上
      ,將明顯為歌文的句子摘錄如下:

      ……婚親多。道士持戒游五都

      。其子四千金銀加。子明炊婦與赤爐
      。用口牙如黃真多
      。蒸覆柔筒中如巴
      。子明惶悸內懷河
      。鄰里雄黃及丹砂。轉相和解謝其家
      。牡蠣赤石使不邪
      。雪霜紫色若蔥華。后乃相聽兩性和
      。日暮腸動應感加
      。夫妻共戲色忽華。陰陽以會樂不過
      。即日生子如積沙。銅羽次藥土龍和
      。化金銀……水……一斤一銖慎無多
      。食如黍粟飛相過
      。坐知天地遠見他
      。忽然萬里渡江河
      。以龍為馬云為車
      。時入天門見大家
      。身比日月在欲何
      。盡見賢圣相對羅
      。靈龜駢鵝神蝦蟆
      。伯牙鼓琴玉女歌
      。青腰起舞悲相和。但獨煩冤當奈何
      。身遂服食神丹華。邪氣不害疾不過
      。幸得度世吉無他

      真人曰:第二之丹名神符。本生太陽河伯余

      。其子四千相與俱。河上姹女誠獨姝
      。娥眉白易如明珠。長沙好砂色由由
      。少小貞信不用夫
      。東西南北父母俱
      。身不玷污清若珠
      。好待賢士相待須
      。勇悍敢語言若書
      。安心懷能才有余
      。不校人女妄吹噓
      。子明媒之使共居
      。與不相聽欲上書
      。后復會面神丈夫。子明迫之用赤釜
      。后竟相聽色由由。四時生子若神廬
      。五色光顏厚寸余。和以黃戍復如初……以行水上足不濡……

      真人曰:第三之丹名神丹

      。五色參差誠可觀。本自正陽武都間
      。潔凈白面又大神
      。常得賢士兩萬錢
      。面色較好□目燔
      。晨昏夜暮止名山。方士劫之不敢焉
      。取下土石……服之系之皆大神
      。子明合會使相親
      。雄雌合得火飛精
      。善涂其際致令堅。取上飛雄雌黃精。和以龍膏物相因
      。食之不死壽萬年
      。坐使諸神……奴婢雞狗皆可仙
      。凡人服藥亦皆然……常居石室依名山
      。能得神丹皆升天
      。百官雞犬青云間
      。世皆歷盛去甚難

      真人曰:第四之丹名還丹

      。男子兄弟通九人……

      真人曰:第五之丹名曰餌丹

      。本自長沙武陵士
      。太一旬石朱氏子。子明媒之與賢士
      。……神爵子
      。……服之不久三旬日
      。萬神侍從皆事已。玉女青腰皆可使

      真人曰:第六之丹名煉丹

      。所出微妙諸神仙
      。乃出蠻夷巴越間
      。目如珠光口如丹。賢者不取人民間
      。飛流八石三旬間
      。子明和調令可丸
      。小火以泥涂釜際
      。八石當飛如雪霜
      。和以龍膏物相因
      。亦可服食黃白成。諸神敬諾聽己言……女子服之亦飛仙……作藥不食糖苦捐
      。如身涂污去之難。

      真人曰:第七之丹名柔丹

      。圣人齋戒成大神。當求河女以為姻
      。與鉛合精作金銀
      。轉相成就生子孫

      八十一首由一丹

      。能得之者升太清
      。因火變化藥自然
      。物類相使轉相因
      。水火之道最甚神
      。曾祖九族水為先。金木合符夫妻身
      。日月星辰托陰陽。謂精集會火為王
      。姓為陵陽字子明。攻擊胡虜誅豪強
      。延及巴越侵豫章
      。四夷來降合中央
      。三陰相制柔勝強
      。青龍白虎東西翔。鳳凰朱雀赫瞳瞳
      。黃金之樓十二重
      。中有玄武神龜倡
      。五彩為帷覆玉房
      。真人御之升九皇
      。游遨太清及明堂
      。精華踴躍如雪霜
      。能知此藥為仙王

      、《黃帝九鼎神丹經(jīng)訣》與九鼎丹法

      《黃帝九鼎神丹經(jīng)訣》(以下簡稱《九鼎丹經(jīng)訣》),20

      ,不署撰人,出于唐初顯慶年間年間
      。該書名為九鼎丹經(jīng)訣
      ,實際上內容包含廣泛
      ,輯錄了大量唐前煉丹資料
      ,其中卷10引《真人歌》九鼎第一定外丹之華歌文
      ,以及《黃帝九鼎神丹真人訣》祭語
      ,卷20引《九鼎丹隱文訣》
      ,云:“夫《真人經(jīng)訣》
      ,即九鼎丹之訣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些九鼎丹內容均與真人有關
      ,是否出自同一文獻不得而知
      ,需要注意的是
      ,它們與《流珠經(jīng)》在訣法上有很多不同
      ,歌文也有明顯區(qū)別。如卷10所引歌文與《流珠經(jīng)》第一丹歌文比較如下:

      《九鼎丹經(jīng)訣》卷10 《流珠經(jīng)》

      父在神山母在河 ……婚親多

      本在南越亦在巴 道士持戒游五都

      出于武陵會長沙 其子四千金銀加

      先祖昆弟豫章家 子明炊婦與赤爐

      道士將我游五華 用口牙如黃真多

      子明配鉛與赤蠡 蒸覆柔筒中如巴

      合彼雄水及丹砂 轉相和解謝其家

      轉相會合成一家

      牡蠣赤石使不邪 牡蠣赤石使不邪

      霜雪紫色忽若華 雪霜紫色若蔥華

      但獨煩冤當奈何

      后若相感兩性和 后乃相聽兩性和

      日暮復動否臧佳 日暮腸動應感加

      嬉戲光彩色勿華 夫妻共戲色忽華

      陰陽令會系不過 陰陽以會樂不過

      二氣生子加積沙 即日生子如積沙

      雞羽掃取土龍和 銅羽次藥土龍和

      可化金銀……水

      一銖一斤無少多 一斤一銖慎無多

      食以黍粟飛相過 食如黍粟飛相過

      坐觀天地遠見遐 坐知天地遠見他

      忽然萬里渡江河 忽然萬里渡江河

      以龍為馬云為車 以龍為馬云為車

      時入天門見大家

      光同日月所欲何 身比日月在欲何

      諸天賢圣相對羅 盡見賢圣相對羅

      靈龜駢輜轉蝦蟆 靈龜駢鵝神蝦蟆

      伯牙鼓琴玉女歌 伯牙鼓琴玉女歌

      青腰起舞悲相和 青腰起舞悲相和

      由身服食食丹華 身遂服食神丹華

      邪氣不生疾不過 邪氣不害疾不過

      即得久視吉無他 幸得度世吉無他

      以上兩種歌文,陳國符根據(jù)用韻情況認為皆應出于東漢

      。其文字差異較多,顯然非訛誤所致
      ,當有共同來源而出于不同傳本之故

      《九鼎丹經(jīng)訣》卷1是現(xiàn)存九鼎丹法最完整最重要的文本

      ,述九鼎丹之傳授
      、作法
      、功效等
      。陳國符最早提出,該卷與《抱樸子內篇·金丹》所引《九鼎丹經(jīng)》合
      ,故即《九鼎丹經(jīng)》
      。此觀點后來被廣為接受,儼然成為定論
      。此外
      ,《流珠經(jīng)》的丹法通常被認為與《九鼎丹經(jīng)訣》卷1相同,僅文字或次序略有差異
      。以上兩種意見實際上都不恰當
      。關于現(xiàn)存九鼎丹文獻之間的關系,以下幾個問題首先需要明確

      第一,《九鼎丹經(jīng)訣》卷1與其余諸卷引述九鼎丹法的內容不同

      ,卷1既無歌文
      ,又與卷20《九鼎丹隱文訣》有很多不同
      。事實上
      ,歌文與《九鼎丹隱文訣》均晚于《九鼎丹經(jīng)》,其中歌文時代討論見下文
      ,這里僅言《九鼎丹隱文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毒哦Φる[文訣》并非最初的九鼎丹訣
      ,而參雜有太清丹法。其證據(jù)如《九鼎丹經(jīng)訣》卷17玄白法云“九鼎第八服丹法訣 以玄黃若玄白一斤布釜底”
      ,此為《九鼎丹隱文訣》法
      ,因為卷1第八服丹法不用玄白
      ,而且玄白法末尾明確指出:“太清丹即以玄白為薦金
      ,九鼎法唯用玄黃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一點在《抱樸子內篇》中也有反映,如玄白不見于九鼎丹法
      ,而太清丹“合之當先作華池赤鹽艮雪玄白飛符三五神水
      ,乃可起火耳”

      又例如《九鼎丹隱文訣》第二丹云

      ,“其第三轉輒易二新土釜
      ,如太清丹九鼎極曜土釜法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痹缦汝悋翡J地指出:“初唐纂《九丹經(jīng)訣》卷二十收《九鼎丹隱文訣》
      。此九鼎丹即黃帝九鼎神丹
      ,斯乃古訣(但較《黃帝九鼎神丹經(jīng)》為晚,此經(jīng)中釜不言明上釜下釜
      ,不需仔細尋閱)?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笔菫橹烈姟?/span>

      第二

      《九鼎丹經(jīng)訣》卷1與《抱樸子內篇·金丹》引《九鼎丹經(jīng)》文本不完全相同
      ,二者丹法有數(shù)處重要差異
      。如六一泥法
      ,前者用礬石
      、戎鹽
      、鹵鹽
      、礜石、牡蠣
      、赤石脂、滑石多少自在
      ,而后者用雄黃水
      、礬石水
      、戎鹽
      、鹵鹽、礜石
      、牡蠣、赤石脂
      、滑石
      、胡粉各數(shù)十斤
      丹華試金法
      ,前者以二十四銖點粉汞一斤,而后者以二百四十銖合水銀百斤火之
      ;第二丹功效,前者有服之入火不熱
      ,而后者無此內容
      。以上差異顯非訛誤所致
      ,應該是卷
      1與葛洪所見版本略有差異
      ,故二者不能完全等同。

      第三

      《九鼎丹經(jīng)訣》卷1與《流珠經(jīng)》所載九鼎丹法大致相近,但也存在相當多的差異
      ,這同樣絕非訛誤所致
      ,應該是二者源于不同的九鼎丹法傳承
      。更確切地說
      ,《九鼎丹經(jīng)訣》卷1實包含多種九鼎丹法傳本(討論見下文)
      ,《流珠經(jīng)》乃諸傳本之一

      明了以上問題

      ,再看《九鼎丹經(jīng)訣》卷1就更容易理解
      。從內容上來看
      ,《九鼎丹經(jīng)訣》卷
      1不僅有撰者所加小字注釋(部分混入正文),還有許多標注“又法”
      、“一云”、“一法”的文字
      ,甚至“一云”之本中又有“注云”
      ,這些信息清楚地表明,該卷內容來源非一
      ,是一個綜合文本。

      也就是說

      ,唐初以前有多種九鼎丹法傳本行世
      ,由于派別或師承不同
      ,甚至抄寫訛誤等原因
      ,諸本間難免有差異,《九鼎丹經(jīng)訣》撰者將其整理
      、綜合、注釋
      ,總成一卷,又將部分歌文和名為九鼎丹
      、實際上內容有很大差異的《九鼎丹隱文訣》以及其他相關訣法等另外分門別類輯錄,不與卷1混合
      。趙匡華曾認為《九鼎丹經(jīng)訣》卷
      1之全部
      、卷
      10之《真人歌》
      、卷20之《九鼎丹隱文訣》皆為《九鼎丹經(jīng)》之原文摘錄
      ,這個看法是不正確的。

      、《黃帝九鼎神丹經(jīng)》的出世地域和時代

      關于《九鼎丹經(jīng)》的傳授過程

      ,葛洪所記之真實人物最早僅溯及左慈,這是一條比較可靠的線索
      。《真誥》卷12陶弘景注稱
      ,左慈曾師從李仲甫:“左慈字元放
      ,李仲甫弟子
      ,即葛玄之師也
      。”又《云笈七簽》卷4《道教相承次第錄》引《云臺治中內錄》云
      ,太上老君傳授云臺正治官圖
      ,治山、灶
      、鼎等,得四十一代相承
      ,其中第十六代為左慈
      ,其師即李仲甫:“太上老君命李仲甫出神仙之都,以法授江南左慈
      ,字元放,故令繼十六代為師相付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辈贿^
      ,關于仲甫與煉丹術的關系
      ,由于缺乏可靠資料目前尚難以確證。

      另外還有一條線索

      ,據(jù)稱出自葛洪的《神仙傳?張道陵傳》記載,張道陵曾先得《九鼎丹經(jīng)》:“天師張道陵
      ,字輔漢
      ,沛國豐縣人
      。本太學書生
      ,博采五經(jīng),晚乃嘆曰:‘此無益于年命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鞂W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經(jīng)
      ,修煉于繁陽山
      。丹成服之
      ,能坐在立亡
      ,漸漸復少。”陳國符認為:“金丹法之可考者
      ,以此為最古?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苯翊嬷T本《張道陵傳》的記載大都可信
      ,因為不僅葛洪有提及,更早的《三國志》等亦載張道陵修道事
      ,這是天師道傳到南方后與當?shù)貍鹘y(tǒng)融合的結果。多方面的證據(jù)表明
      ,煉丹家張道陵的確是葛洪之前道教的杰出人物
      。當

      ,無論左慈還是張道陵
      ,他們均為《九鼎丹經(jīng)》的傳授者,其真正作者隱于神人而不顯
      ,其出世地域和時代亦無文獻記載。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

      根據(jù)葛洪的敘述

      ,《太清丹經(jīng)》和《金液丹經(jīng)》均出自老子之師元君
      ,《九鼎丹經(jīng)》雖未言元君
      ,但成仙后能上下太清
      ,此透露出三者在信仰背景上具有親緣關系。又比較葛洪對三種丹法的介紹
      ,它們在煉丹規(guī)范
      、術語以及語言表述等方面存在很多相近之處
      。這些情況表明,這三部丹經(jīng)很可能出自同一地域
      。又根據(jù)傳播軌跡
      ,可勾勒出此地域的大致范圍。葛洪言左慈于天柱山中得到這三部丹經(jīng)
      ,以及江東先無此書,又引《九鼎丹經(jīng)》云合六一泥用(東海)牡蠣
      ,據(jù)此可以推斷三部丹經(jīng)應當出自長江以北的濱海地域
      ,其范圍指向齊地或近齊地區(qū)。

      太清丹經(jīng)出自齊地有另外的證據(jù)

      。據(jù)葛洪《神仙傳》記載,太清丹經(jīng)最早于東漢后期由齊國臨淄方士馬鳴生受自某道士
      ,馬鳴生又授新野陰長生
      。這一記載比較可信
      ,因為《抱樸子內篇》中提到陰長生“合此太清丹得仙”
      。中國煉丹術風靡于漢武帝時期的齊地,最早的一批丹經(jīng)誕生于此地順理成章
      。無獨有偶,汪啟明認為《周易參同契》亦當為齊人所作

      葛洪在介紹《九鼎丹經(jīng)》時未提及歌文

      ,而且《九鼎丹經(jīng)訣》僅在卷10引述《真人歌》第一丹文,表明歌文并非《九鼎丹經(jīng)》的固有內容
      ,但其出世時代卻是判斷《九鼎丹經(jīng)》撰寫時代的重要節(jié)點
      。陳國符對《流珠經(jīng)》歌文用韻情況分析后認為,其韻有兩漢例
      ,有東漢例
      ,有西漢例,故《九鼎丹經(jīng)》當于西漢末東漢初出世
      ,“其后東漢末左慈
      、張陵皆得之。左慈往江東
      ,于是此經(jīng)訣始流傳于江東
      。所謂‘左慈于天柱山中精思,神人授之金丹仙經(jīng)’
      ,乃葛洪自其師所得之言也”。然而,西漢末東漢初距左慈的時代畢竟相去較遠
      ,《九鼎丹經(jīng)》真是彼時出世的嗎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陳國符根據(jù)歌文用韻所判斷的出世時代是否可靠
      。下面從歌文所言藥物地名的角度提出一些不同看法

      首先,《九鼎丹經(jīng)訣》卷10《真人歌》第一丹歌文

      ,陳國符根據(jù)用韻情況考定應出于東漢。歌文前幾句為:“父在神山母在河
      。本在南越亦在巴
      。出于武陵會長沙
      。先祖昆弟豫章家
      。”這幾句在《流珠經(jīng)》中闕失
      ,孟乃昌認為它們都是對丹砂說的,其中提到的丹砂產地南越
      、巴
      、武陵不見于《神農本草經(jīng)》,而與《本草經(jīng)集注》之陶弘景注文相合
      ,故而判斷《流珠經(jīng)》歌文時代應在《神農本草經(jīng)》之后、《本草經(jīng)集注》之前
      ,注文則較陶弘景為晚

      此說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不過這幾句歌文并非全對丹砂而言

      。“本在南越亦在巴”言丹砂無疑
      ,《流珠經(jīng)》第六丹歌文也說“乃出蠻夷巴越間”
      。(《流珠經(jīng)》第二丹歌文說“長沙好砂色由由”,可見長沙亦產丹砂
      ,但他處未見記載)“出于武陵會長沙”,武陵(武陵郡)指丹砂無疑
      ,而長沙(長沙郡)應指土釜
      ,因為第一丹是用土釜飛丹砂,故云“出于武陵會長沙”
      。“先祖昆弟豫章家”
      ,豫章(豫章郡)說的也是土釜
      。長沙
      、豫章等地所產土釜因非常牢固
      ,為早期煉丹家所重。如《抱樸子內篇·黃白》中“金樓先生所從青林子受作黃金法”云:“唯長沙
      、桂陽、豫章
      、南海土釜可用耳
      。”《抱樸子神仙金汋經(jīng)》中“水銀以黃土甌盛之”一句注云:“土甌者
      ,意是土釜也,出在廣州及長沙
      、豫章
      、臨川、鄱陽者皆可用之
      。”《太平御覽》卷671引陶弘景《登真隱訣》云:“欲合九轉(指太極真人九轉還丹)
      ,先作神釡
      ,當用滎陽
      、長沙
      、豫章土釡,謂瓦釡也
      。”以上三則材料皆出于南北朝時期
      ,又歌文所記丹砂產地與成于東漢初的《神農本草經(jīng)》完全不同而與陶弘景所言情況相合
      ,俱表明《真人歌》第一丹的出世時間應當距東漢初較遠。

      其次

      ,《流珠經(jīng)》第三丹歌文“本自正陽武都間”
      ,這句說的是雄黃。西漢元鼎六年(前111)置武都郡
      ,治所武都縣,東漢移治下辨縣
      ,三國魏黃初中改置武都西部都尉
      ,后入蜀,西晉復置武都郡
      ,愍帝末沒入楊氐。北魏時復于石門縣置武都郡
      。本草中《名醫(yī)別錄》最早記載雄黃出武都
      ,因其質地上乘,為歷代煉丹家與醫(yī)家所貴
      。又第五丹歌文“本自長沙武陵士,太一旬石朱氏子”
      ,注文云武陵士指雄黃
      ,朱氏子指水銀
      ,太一旬石指禹余糧
      。按第五丹乃以水銀、雄黃
      、禹余糧納土釜中合煉
      ,故長沙當指土釜,而武陵士指雄黃無疑

      然而

      ,武陵出雄黃尚未檢索到有早期史料記載,惟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37云零陽縣一帶出雄黃:“黃水出零陽縣西
      ,北連巫山溪,出雄黃
      ,頗有神異
      ,采常以冬月
      ,祭祀鑿石
      ,深數(shù)丈,方得佳黃
      ,故溪水取名焉
      。”按零陽縣為西漢置
      ,屬武陵郡
      ,三國吳永安六年(
      63)改屬新置天門郡。若零陽縣出產雄黃能早至三國前
      ,可以說武陵出雄黃。但是
      ,歌文第三丹明明說雄黃出武都,這里為何要用武陵者
      ?究其原因,蓋與陶弘景所言類似
      ,《本草經(jīng)集注》雄黃條注云:“晉末以來
      ,氐羌中紛擾,此物絕不復通
      ,人間時有三、五兩
      ,其價如金
      。合丸皆用石門、始興石黃之好者爾
      。”也即武都雄黃難以到達南方地區(qū)不始于晉末
      ,但凡南北割據(jù)皆會造成此種情況
      ,漢末三國蓋即如此。綜上所論
      ,我們可以推測九鼎丹歌文當撰于漢末三國時期。

      這一判斷與上文距東漢初較遠的推測相合

      ,而且歌文云長沙
      、豫章土釜,此皆南方地名
      ,與《流珠經(jīng)》注文惟云北方土釜相反,不僅說明歌文當撰于南方地區(qū)
      ,亦間接反映出其所處時代南北阻隔的狀況

      一陰一陽謂之道

      早期重要丹法有歌文行世者又如太清金液神丹。今本《太清金液神丹經(jīng)》卷上有七言歌

      ,云:“此《太清金液神丹經(jīng)》文
      ,本上古書,不可解
      ,陰君作漢字顯出之,合有五百四字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本碇幸嘤衅哐愿瑁疲骸胺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本亦古書難了
      ,陰君顯之
      ,作金液還丹之道
      。” “本上古書”
      、“作漢字顯出之”云云乃傳言
      ,陰長生實即作者

      陰長生善作丹經(jīng)歌文在《抱樸子內篇·金丹》中有記載:“近代漢末新野陰君

      ,合此太清丹得仙。其人本儒生
      ,有才思,善著詩及丹經(jīng)贊并序
      ,述初學道隨師本末
      ,列己所知識之得仙者四十余人,甚分明也
      。”然而
      ,陳國符先生根據(jù)用韻認為這些歌文當于西漢末東漢初出世
      。若果真如此,《太清金液神丹經(jīng)》將歌文作者歸諸時代較晚的陰長生
      ,這種情況在道教史上十分反常。其實
      ,該經(jīng)所言未必不確
      ,而九鼎丹歌文撰寫時代與陰長生的時代相去不遠

      如上所言

      ,九鼎丹歌文出現(xiàn)于漢末三國期間
      ,那么《九鼎丹經(jīng)》的出世時代距離這一時間段不應太遠。中國煉丹術雖然興起于西漢
      ,但當時尚無還丹觀念
      ,其煉丹活動本質上是在“由金而仙”思想指導下進行的
      ,故稱之為黃冶
      、黃白等。這一狀況體現(xiàn)在《漢書·藝文志》中
      ,便是煉丹著作只著錄有《泰壹雜子黃冶》這樣的名稱,而未出現(xiàn)以某丹名之者
      。再考慮到《九鼎丹經(jīng)》的丹法已非常成熟
      ,這樣復雜的技術
      ,其成型前肯定有一個長期的醞釀和發(fā)展過程
      因此
      ,《九鼎丹經(jīng)》應當成書于東漢中后期

      四、《黃帝九鼎神丹經(jīng)》的內容

      從《九鼎丹經(jīng)訣》和《流珠經(jīng)》的內容來看

      ,漢至唐初之間九鼎丹法的傳承存在多種形式或傳統(tǒng),如《九鼎丹經(jīng)》
      、九鼎丹歌文
      、《九鼎丹隱文訣》等。

      九鼎丹歌文出于葛洪之前

      ,《抱樸子內篇》雖未引述或明顯提及,不過葛洪似乎見過
      ,因為他在介紹立成丹時說:“又有立成丹
      ,亦有九首,似九鼎而不及也
      。”這反映出漢末以降九鼎丹法在江南的傳播實不僅限于葛洪一脈
      。據(jù)《云笈七簽》卷4《道教相承次第錄》引《云臺治中內錄》云
      ,左慈、葛玄
      、鄭隱三人均有大量嫡傳門徒
      ,具體情況如下:“太上老君命李仲甫出神仙之都,以法授江南左慈
      ,字元放,故令繼十六代為師相付
      。元放授八十人
      ,唯三人系代:介象、嚴光女
      、李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袄暇钇涔π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再降廬山,敕左元放授施存
      、葛玄
      ,令繼代為仙官世祖
      ,師傳仁人者也
      。”“第二十八代葛玄
      。玄授十九人
      ,唯三人系代:張秦
      、仇真
      、李用,別出
      。”“老君敕使三人
      ,于天臺山令葛玄傳鄭思遠
      ,系三十七代。思遠授十九人,唯二人系代:葛洪
      、李淳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以上記載盡管未必為全部傳承

      ,但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發(fā),即對于《九鼎丹經(jīng)》
      、《太清丹經(jīng)》
      、《金液丹經(jīng)》等最早一批丹經(jīng)的傳授,我們不應完全囿于《抱樸子內篇》提供的左慈→葛玄→鄭隱→葛洪單條線索來理解
      ,這只是葛洪的一面之辭

      《九鼎丹隱文訣》中摻雜有太清丹法,這一點上文已經(jīng)指出

      ,這里再作進一步說明
      。關于葛洪所受《九鼎丹經(jīng)》和《太清丹經(jīng)》的關系,《抱樸子內篇·金丹》的記載應注意如下幾點:一
      、《九鼎丹經(jīng)》1
      ,另有祭圖法
      1卷;二
      、《太清丹經(jīng)》
      3
      ,另有祭法
      1卷,不與九鼎祭同也
      ;三
      、《太清丹經(jīng)》乃《太清觀天經(jīng)》9篇之下三篇
      ,上三篇不可教授
      ,中三篇世無足傳
      。據(jù)此可知
      ,葛洪時九鼎丹法與太清丹法涇渭分明,《九鼎丹經(jīng)》非太清經(jīng)的一部分
      。葛洪之后
      ,隨著道藏分類方法的發(fā)展
      ,太清成為四輔之一
      ,用以統(tǒng)稱金丹著作。之所以使用太清這一名稱

      唐代《道教義樞》卷2引述梁孟法師的話有明確解釋:“大道

      ,炁之所結,炁清體太
      ,故曰太清
      ,以境曰經(jīng)也
      。今謂此經(jīng)從所輔之境得名,何者
      ?此經(jīng)既明金丹之術,服御之者遠升太清
      ,故言泰清也
      ”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出現(xiàn)太清經(jīng)對九鼎丹法進行統(tǒng)合和滲透的傾向
      ,這一現(xiàn)象在現(xiàn)存丹經(jīng)中保存有一些痕跡。如《抱樸子神仙金汋經(jīng)》卷中篡改《抱樸子內篇·金丹》的記載
      ,說九鼎丹祭有圖法
      1
      ,“在《太清經(jīng)》末卷內具載”。又如《太平御覽》記載《太清中經(jīng)》中有九鼎丹法
      ,其卷
      663云:“左慈……精思于天柱山,得石室中九丹
      、金液經(jīng)
      ,是《太清中經(jīng)》

      法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志?/span>671引《登真隱訣》云:“昔黃帝火鼎于荊山
      ,《太清中經(jīng)》亦有九鼎丹法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關于《太清中經(jīng)》九鼎丹法的來歷,《華陽陶隱居內傳》卷中引《登真隱訣》有解釋

      ,說:“此方(黃帝九鼎九丹)《泰清中經(jīng)》而治
      ,變駁非后人能究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笨梢娺@是一種后人無法看懂的“變駁”之方,顯系抄錄而來
      ,非太清經(jīng)固有內容
      。實際上葛洪在《抱樸子內篇·祛惑》中提到過《太清中經(jīng)》,絲毫未言它與九鼎丹有關
      ,其《神仙傳》記載帛和曾見《太清中經(jīng)》神丹方,也沒有將其與九鼎丹等同。再如南北朝晚期道書《洞仙傳》將九鼎丹與傳授太清丹的元君聯(lián)系在一起
      ,云:“元君者
      ,合服九鼎神丹得道,著經(jīng)九卷
      。”《九鼎丹經(jīng)訣》卷2按語稱:“還丹之九法也
      ,蓋九天元道君九方之上經(jīng)
      。”以上皆為南北朝時期九鼎丹法受到太清經(jīng)統(tǒng)合和滲透的證據(jù)
      ,《九鼎丹隱文訣》即這一背景下的產物。

      《九鼎丹經(jīng)》傳本有多種

      ,其差異幸賴《九鼎丹經(jīng)訣》卷1相對完整地保存下來
      ,這是比較純正的九鼎丹法。
      然而必須指出
      ,《九鼎丹經(jīng)訣》卷
      1除撰者所加注釋文字以外,其余部分并不完全是古本《九鼎丹經(jīng)》
      ,而包含有漢以后的增補內容
      甚至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九鼎丹經(jīng)訣》卷
      1的九鼎丹法是唐初以前煉丹家的集體成果
      ——

      于哪些內容晚出,今已無法明確區(qū)分

      ,僅可據(jù)一些蛛絲馬跡作舉例說明
      。如第二丹神符使用“無毒水銀”,而《流珠經(jīng)》則無“無毒”二字
      。按東漢初煉丹家已認識到某些金屬有毒
      ,并發(fā)明了去毒法(如《神農本草經(jīng)》云
      ,水銀“殺金銀銅錫毒,镕化還復為丹”)
      ,但尚無證據(jù)表明他們認識到水銀有毒
      。至南北朝,金石毒性及去毒法成為煉丹術的一項重要內容
      ,幾乎所有的金石藥包括水銀都被認為有毒
      ,必須去毒方可用于煉丹,《九鼎丹經(jīng)訣》卷11即專述水銀長生及調煉去毒之術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毒哦Φそ?jīng)訣》較《流珠經(jīng)》多出“無毒”二字,很可能是以上情況的反映
      。又如第二丹的內容比較混亂
      ,實包括多種藥物的制法:第一和最后一種為神符(后者較前者詳細)
      ,第二種為丹華之黃
      ,第三種為玄黃,第四種為玄黃精
      。這些制法之間缺乏銜接
      ,或許出自不同的傳本。甚至有的文字很突兀
      ,讓人覺得不知從何而來,如真人云云
      ,如對“子明”
      、“一者”的解釋等,事實上它們與《流珠經(jīng)》第二丹之歌文注釋內容相合
      ,惟有較多省略
      ,當摘錄自該書。再如第三丹神丹
      ,本書言其功能時說“度代無種,事在人耳”
      ,這句話在《流珠經(jīng)》中說得更明白
      ,為:“道人度世無種,事在人耳
      ,奴婢雞狗皆可得仙
      ,凡人服藥亦皆然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種”據(jù)稱是東晉中期以降道教終末論中出現(xiàn)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終末論中

      ,那些能夠從天地大劫災中存活下來的一小部分善人稱為種民
      、種人或種生
      。服神丹者不論身世皆可成仙
      ,很明顯是煉丹家針對道教終末論之言

      《九鼎丹經(jīng)訣》卷1非古本《九鼎丹經(jīng)》既明,那么葛洪所見《九鼎丹經(jīng)》是否即古本

      Fabrzo regadio曾認為,《九鼎丹經(jīng)訣》卷1服神丹“令人神仙度世
      ,與天地相畢
      ,與日月同光……舉家升虛,無翼而飛
      ,乘云駕龍
      ,上下太清,漏刻之間
      ,周游八極”一段文字(《抱樸子內篇》節(jié)略作“與天地相畢,乘云駕龍
      ,上下太清”)
      ,很可能源自楚辭,這是九鼎丹吸收南方傳統(tǒng)之早期文化根源的表現(xiàn)

      若果如其言

      ,則意味著葛洪所引《九鼎丹經(jīng)》已是與南方傳統(tǒng)相結合的產物
      ,而非古本了
      。然而,根據(jù)《抱樸子內篇》以及《神仙傳》的記載
      ,沒有任何證據(jù)表明葛洪
      、鄭隱或葛玄等有修改丹經(jīng)的跡象,相反倒是鄭隱受丹經(jīng)后“家貧無用買藥”
      ,可能從未合煉過金丹,葛洪亦受丹經(jīng)20余年“資無擔石
      ,無以為之”
      。事實上,這些辭匯在漢代道教中很普遍
      ,如太平經(jīng)即常言“乘云駕龍”
      ,更有“乘云駕龍,周流八極”之語
      因此,葛洪所受《九鼎丹經(jīng)》應是左慈所傳古經(jīng)

      坐觀天地遠見遐
      ,忽然萬里渡江河。以龍為馬云為車
      ,時入天門見大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02/13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老聃與道教" rel="prev"> 《老子》
      、老聃與道教

      相關文章
      揭秘金丹大道
      大道”這個詞嚴格來說就是來自于《道德經(jīng)》
      ,老子所說的“道可道
      ,非常道”,“大道”就是老子所說的常道
      。老子說
      ,“道”很難用語言形容,強為名之曰大
      。大曰逝去,逝曰遠
      ,遠曰返
      什么是丹道
      ?何謂性命雙修 ?
      丹道
      ,古稱至道
      、大道、醫(y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