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養(yǎng)正
道德五千,真經(jīng)度人無限
中國至今仍流傳有五大宗教,即佛教
、道教
、天主教
、基督教、伊斯蘭教。其中唯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其他皆是外來宗教
。道教尊奉“太上老君”(即神化的
老子)為教主,并奉《道德真經(jīng)》(即《老子》)為圣典,近兩千年來
,盛傳不輟,老子及其思想的影響
,在宗教方面仍然廣泛而深刻。
自東漢晚期道教流行以來 ,道教徒對“道”的信仰固然堅信不移,但社會上也頗有些人對春秋時期的偉大道學家李耳被推尊為道教教主
,對李耳的卓越哲學著作《老子》被尊奉為道教的圣典
,表示不解。因為道學家與教主,哲學著作與宗教經(jīng)典
,畢竟性質(zhì)有所不同
。為什么會這樣呢
?多少年來
,信者自信
,惑者自惑。當然
,一種客觀歷史事實的形成,自有其原由與演化過程,現(xiàn)概略地講一講這一演化的原由與歷史過程,
.從而理解老子思想在中國宗教領(lǐng)域的社會價值。
-
從《老子五千文》到《道德真經(jīng)》
《老子》,也稱《老子五千文》、《道德上下篇》,在戰(zhàn)國時代便已受到社會重視,《禮記·曾子問》、《莊子·天下篇》、《韓非子》中之《六反》、《內(nèi)儲說下》、《亡征》均引載《老子》言論。歸本黃老的韓非子撰寫了《解老》、《喻老》以明老子之術(shù)。《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載司馬遷評述:“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yīng)變化于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
。莊子散道德放論
,要亦歸之自然
;申子卑卑
,施之于名實;韓子引繩墨
,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
,皆原于《道德》之意
。而老子深遠矣
。
”
在秦漢時期,《呂氏春秋》、《淮南子》、《說苑》等著作均有引演老子之術(shù)的篇章。據(jù)《漢書·藝文志》載
,當時傳述老子之學的有:“《老子鄰氏經(jīng)傳》四篇
,《老子傅氏經(jīng)說》三十七篇
,《老子徐氏經(jīng)說》六篇
,劉向《說老子》四篇”
,并謂:“
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
,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
,淸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此君人南面之術(shù)也
。合于堯之克攘,《易》之嗛嗛
,一謙而四益
,此其所長也
。及放者為之
,則欲絕去禮學
,兼棄仁義
,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
”
漢武帝時司馬遷作《史記》,其《太史公自序》也只說道家之學,“其為術(shù)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是集諸家之大成。均未見有宗教色彩
。
雖然史書有上述評介 ,但也并不排斥《老子》的社會價值在漢初已開始發(fā)生變化
。一是漢初文帝
、景帝時期(前
179—前141年)皆提倡《老子》之學 ,以黃老清靜之術(shù)治天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妒酚洝と辶至袀鳌酚涊d:“乃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竇太后又好黃老之術(shù)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妒酚洝ね馄菔兰摇罚骸?/span>
竇太后好黃帝、老子之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
黃帝》《老子》
,尊其術(shù)
。
”《史記·樂毅列傳》:“樂臣公善修《黃帝》《老子》之言,顯聞于齊,稱賢師。”由于統(tǒng)治者的倡導(dǎo),《老子》之學蔚然興起,聲譽高漲。二是本出自道家的神仙家與道家逐漸會合,對老莊學說的核心因子作實修性解釋與引申 ,二者逐步滲透
、融合。
本來活躍于燕齊濱海一帶的神仙家,有豐富的道術(shù)且理論基礎(chǔ)豐厚 。他們吸取了先秦騶衍的陰陽五行說為神仙學的基本理論依據(jù),也融匯《老子》之中的精華思想。老子之道本來就是從實證之中得之
,正是老子高深莫測的實修
,造就了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不得真?zhèn)鳌⒉粚嵭揠y以解讀《
道德經(jīng)》
,正是由于神仙家的深入闡釋,《老子》在社會大眾的心目中
,便慢慢從塵封的書架上走出來,閃爍出思想的光芒
。
據(jù)史書記載,首先打開道家大門向世人廣宣道論的神仙家,便是“河上丈人”。《史記·樂毅列傳》:“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后人稱之為“河上公”。漢代神仙家依據(jù)河上公之遺教,造作了《老子章句》(舊題“西漢河上公作”,今人有考證為東漢作品)。認為“虛極”與“恍惚”之“道”產(chǎn)生元氣(即“一”),元氣生萬物,倡導(dǎo)“懷道抱一守五神”的修養(yǎng)方法,相信“人能守一使不離身則長存”,“人能養(yǎng)神則不死”,從而宣揚“用道治國則國安民昌,治身則壽命延長”,把《老子》變成了治國修身和修養(yǎng)成仙的經(jīng)典。以后求神仙的煉丹士,從《老子章句》得到很多的啟發(fā)和依據(jù),更為援引和演繹以自文其教。由于《章句》將《老子》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jīng)》,后四十四章為《德經(jīng)》,故《老子》以后又稱《道德經(jīng)》。
(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據(jù)考古家推算甲本抄寫年代至晚在漢高祖時期
,編次為《德經(jīng)》在前
,《道經(jīng)》在后
。)
從戰(zhàn)國末年,喜黃老刑名之學的韓非撰《解老》、《喻老》
,河上丈人等神仙家之杰出者
,用仙道觀點解釋《老子》開始
,歷代注家不絕,各以自己的學術(shù)見解來解釋和闡發(fā)《逍德經(jīng)》
,取舍之間,各有所異
。在東漢出現(xiàn)的《太平經(jīng)》
、《老子想爾注》與早期道教關(guān)系最為密切。漢順帝時出現(xiàn)的《太平青領(lǐng)書》(即《太平經(jīng)》)
,已尊老子為至高天神
,并吸取《老子》中的內(nèi)容作為太平道神學理論的組成部分
;《老子想爾注》為東漢末張魯所作,托“老子”之言,而演五斗米道?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度龂尽堲攤鳌纷⒁兜渎浴罚骸埃◤垼┬逓槲宥访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使人為奸令、祭酒
,主以《老子五千文》
,使都習
,號奸令”
。顯然
,在東漢晚期
,《老子》已被于吉
、張道陵奉為太平道與五斗米道的經(jīng)典了
。
至唐代,唐太宗為“崇重今朝冠冕”,宣布李耳為唐室李氏族祖,并推崇《老子》
。據(jù)《廣弘明集》卷二十八《
敘太祖皇帝令道士在僧前詔表》云:“大道之興,肇于邃古,源出無名之始
,事髙有形之外
,邁兩儀而運行,包萬物而亭育
,故能經(jīng)邦致治
,反樸還淳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碧聘咦趦x鳳三年(
678年),詔令自今以后 ,“《道德經(jīng)》為上經(jīng),貢舉人必須兼通”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
733年)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每年貢舉人量減《尚書》
、《論語》兩條策
,加《老子》策
。開元二十九年(
741年)崇玄學,置生徒令習《老子》、《莊子》、《文子》、《庚桑子》。老子被尊為“玄元皇帝”,天寶元年(742年)追號莊子為南華真人、文子為通玄真人、列子為沖虛真人、庚桑子為洞虛真人 ,其四子書改為真經(jīng)
。
天寶十三年(754年)頒御注《老子》并義疏于天下 。
唐玄宗還曾親受道教法箓,成了道士皇帝 。由于道教成了皇族宗教
,《老子》已成了圣典
,故而道家流派的偉大著作《老子》
,被道教尊為《道德真經(jīng)》了
。
二、從“老聃”到“太上老君”
相傳,老聃是《老子》的作者,春秋時代的偉大哲學家。《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献有薜赖拢鋵W以自隱無名為務(wù)
,居周久之,見周之衰
,迺遂去
。至關(guān),關(guān)令
尹喜曰:‘子將隱矣
,強為我著書
。’于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
”此傳對老子還另有說法,“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或曰,(太史)儋即老子,或曰非也。
”說法雖不一,而后世大多以李耳為老子,又稱老聃,“老君”之稱則最早出現(xiàn)于《后漢書·孔融傳》
。
戰(zhàn)國末至西漢,《老子》顯揚,聲譽日高,作者老聃,自然如水漲船高,名聲日漸顯榮;同時也由于《老子》哲理深邃,深奧莫測,放之四海而皆準
,因而隱君子老聃被蒙上了神秘的光環(huán)。如《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云:“
(孔子)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
,獸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罔
,游者可以綸,飛者可以矰
,至于龍
,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
。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
!’
”又云:“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 ,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
” ,“
老子,隱君子也”。不論傳說記述多么不一
,不論人們對他產(chǎn)生多么濃厚的神秘感,但在司馬遷修《史記》的年代
,老子也仍然被認定是世上的人,而不是天上的“神”
、宗教的教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独献觽鳌分羞€記述老子的家世:“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叚干
;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
,為膠西王邛太傅,因家于齊焉
。
”說明老子作為道家人物的特色 ,既入世又出世,既是餐風飲露
、脫離塵世的神仙,又是在世間功成身退的大人
。
在漢武帝時,神仙家宣揚神仙信仰 ,雖然推尊黃帝老子
,猶未神化。如信奉神仙的淮南王劉安
,他所著《淮南子》將道家與神仙家基本同流,但也只是將“道”作為最高本體
,并沒有神化任何個體
。及至東漢班固修《漢書》,其中《藝文志》列舉各家書目
,在道家類既列有《黃帝》
,也列有《老子》——這就是說,在班固完成《漢書》的東漢光武帝永平至建初年間(
58—84年),史書并未把老聃描述為“神”,他仍然是春秋時代一位偉大的道家、修煉家。但是,由于東漢時儒家已出現(xiàn)宗教化趨向,讖緯之學興起 ,同時漢明帝時(
58—75年)佛教由西域傳入內(nèi)地 。神仙家受儒家尊崇堯舜
、神化孔子的啟示
,也便效法儒家“祖述堯舜
,憲章文武,宗師仲尼
,以重其言”的方式
,將當時很有社會影響的黃老之學用神化、夸張等手段重新表達
,推尊黃帝、老子
,將他們描述成宗教意義上的“神“,以達成成立宗教的需求。佛教徒神化教主的做法,對神化老子也有催青的影響
。
由于宗教家們的努力,道家的本色的老子便逐漸被演化為“神”。開其端倪大致在漢明帝時期
。
《后漢書·楚王英傳》記載:“英少時,好游俠,交通賓客,晚節(jié)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t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
,與神為誓
,何嫌何疑,當有悔吝
?’”《后漢書·西域傳》記載:“世傳明帝夢見金人
,長大
,項有光明
,以問群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蛟唬骸鞣接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名曰佛
,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塾谑乔彩固祗脝柗鸬婪?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遂于中國圖形象焉。楚王英始信其術(shù),中國因此頗有奉其道者
。后桓帝好神
,數(shù)祀浮圖
、老子
,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轉(zhuǎn)盛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钡綕h桓帝時(
147—167年)已設(shè)祠專祀老子 。
《后漢書·桓帝紀》記載:“(延熹)八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館之苦縣 ,祠老子
。十一月
,使中常侍管霸之苦縣
,祠老子?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帧逗鬂h書·祭祀中》:“桓帝即位十八年
,好神仙事
。延熹八年初
,使中常侍之陳國苦縣祀老子。九年
,親祠老子于濯龍
。文罽為壇
,飾淳金扣器
,設(shè)華蓋之坐,用郊天樂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逗鬂h書·襄楷傳》:“
又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 。此道清虛,貴尚無為
,好生惡殺
,省欲去奢
。……或言老子入夷托為浮屠。
”至漢靈帝熹平 、光和年間(
168—184年),太平道與五斗米道已盛行,信奉者甚眾,老子已被尊崇為教祖。
太平道所奉神書《太平經(jīng)》卷一至十七中說:“長生大主號太平真正太一妙氣、皇天上清金闕后圣九玄帝君,姓李,是高上太之胄,玉皇虛無之胤?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仙锨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中游太極之宮
,下治十方之天,封掌億萬兆庶
,鑒察諸天河海
、地源山林
,無不仰從
,總領(lǐng)九重十疊
,故號九玄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崩献右咽翘降浪钭罡叩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五斗米道有張魯托名“想爾”所撰之秘典《老子想爾注》,《注》中說:“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入在天地間”,而且“往來人身中”,“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還是:“道使黃帝為之”。老子的地位超過了黃帝,成為五斗米道的最高天神,這是神仙信仰上的一個發(fā)展。
東漢晚期,“老子”、“道”
、“炁”已合而為一
。《隸釋》卷八有《邊韶老子銘》
,記載當時信道者闡釋《老子》“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不自生也
”、“谷神不死,是為玄牝”的話,描述老子“離合于混沌之氣,以三光為終始,觀天作讖,降升斗星,隨日九變,與時消息。規(guī)矩三光
,四靈在傍
;存想丹田
,太一紫房
。道成身化
,蟬蛻變世,自羲農(nóng)以來
,世為圣者作師
。
”后漢王阜《老子圣母碑》亦云:“老子者,道也
。乃生于無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
,行于太素之元
。浮游六虛
,出入幽冥
。觀混合之未別
,窺清濁之未分。”老子已是無處不在、無世不在、無所不能的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