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 >> 學術(shù)之聲 >> 易學精研

      傳世經(jīng)典《周易》之美

      大道家園 2023-04-21 12:04:11

      傳世經(jīng)典《周易》之美

      《易經(jīng)》雄踞中國古代“六經(jīng)”(易

      、詩
      、書
      、禮
      、樂、春秋)之首
      。是中國文史哲思想的源頭
      。它的核心觀念與基本精神(揭示陰陽對立統(tǒng)一
      、互相依存
      、滲透、轉(zhuǎn)化之道推動變化發(fā)展)
      ,對于后世一切意識形態(tài)
      ,包括美學
      、文藝學
      ,都有巨大影響和重大的指導(dǎo)作用
      。它至今還是
      、而且永遠都是我國和世界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能指導(dǎo)我們更好地認識和改造自然
      、社會和人類自身
      ,創(chuàng)造無限美好的未來

      《易》居六經(jīng)之首

      ,后通稱《周易》
      。它提示天地萬物推移變易之道,周密而有普遍性意義
      。它區(qū)別于周代以前的兩種古《易》:神農(nóng)所傳的《連山》和黃帝所傳的《歸藏》。周文王重新演繹古《易》
      ,使之傳布更廣
      。作用更大
      ,因此叫《周易》
      。它由《易經(jīng)》和《易傳》兩部分組成

      《周易》含兩部分:一

      、《易經(jīng)》有8經(jīng)卦及其迭合的64別卦
      ,文字有64別卦的卦名
      、卦辭,384爻的爻辭
      。二
      、《易傳》有《文言》
      、《系辭傳》
      、《彖傳》,《象傳》
      、《說卦傳》
      、《序卦傳》、《雜卦傳》7種10篇
      ,解釋《易》的本義
      ,就像“經(jīng)” 的“羽翼”。又稱”十翼”

      從”經(jīng)”到”傳”

      ,經(jīng)歷了長時期很多人的探索和創(chuàng)造,從傳說的黃帝和伏羲
      ,到周文王
      ,歷時一千多年?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鬃釉o學生講《易》
      。《系辭傳》中的“子日”
      ,可能是學生的記錄
      。從周文王演繹《易》定型,到孔子(周靈王
      、敬王時代)
      。又歷六百余年
      。其它九翼
      ,到戰(zhàn)國時大體寫定
      。整部《易傳》創(chuàng)作歷時三百年。今見《周易》
      。是遠古到上古三千年問”人更三圣
      。世歷三古”(上古伏羲,中古周文王
      。下古孔子)完成的偉大經(jīng)典
      。其作者之多
      ,時間之長
      ,在全世界堪稱第一。它在全世界的影響
      ,也十分巨大。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為《易經(jīng)》英譯版寫過《前言》

      ,十分重視此書
      。(譯文載《周易研究》1991年第2期)

      《易經(jīng)》原初的形態(tài)是一部卜筮之書。在叩問人生

      、社會
      、國家的命運前途的吉兇福禍時,體現(xiàn)了“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亂”的憂患意識和生命體驗?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兑讉鳌分械摹段难浴芬晕氖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系辭》以辭達情
      ,《彖》
      、《象》以象盡意。用富于文采的辭語闡釋
      ,使“象”和“辭”
      ,有著不可定指的多義性,多種情景的適應(yīng)性
      。恍惚的朦朧美
      ,其中充滿智慧的生動意象
      ,可給人愉悅的美感

      《易經(jīng)》的主要手段就是“立象以盡意“

      ,它的產(chǎn)生就是“仰則觀象于天
      ,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近取諸身
      ,遠取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以類萬物之情”
      。八卦就是先人的立象
      。這個象有實物為依據(jù)
      ,又不是模擬物形。而是代擬出有普遍意義的符號
      。首先畫出兩個最基本的符號:“一”象征 天
      、男
      、陽、剛等
      ;“一一“。象征地
      、女、陰
      、柔等
      。然后再將這兩個高度概括的基本符號按天、地
      、人三個層次迭合
      ,象征與人有密切關(guān)系的耳目聞見
      、親身感受到的雷、風
      、水、火
      、山、澤等重大物象
      ,創(chuàng)造出?(天)
      、? (地)
      、? (雷)
      、?(風)
      、?(水)
      、?(火)
      、?(山)、?(澤)8個象
      ,“象其物宜”
      ,“宜”在“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
      ,各以乾
      、坤
      、震
      、巽
      、坎、離
      、艮
      、兌作為八經(jīng)卦之名。再擴大體現(xiàn)人事的意象為64個符號
      ,在卦爻辭中還原為有多義性
      、多種情況適應(yīng)性的可感意象,提升出很多人生哲理和安危吉兇情況
      。正如宋代陳骙所說:“《易》之有象
      ,以盡其意;《詩》之有比
      。以達其情
      。”易象有了象外之義
      。暗示或聯(lián)想人生很多具體情況
      ,猶如文藝的比興,增加了審美感染力

      《系辭》說:“圣人之情見乎辭”

      。辭中有對人生況味的生動體驗,對安危吉兇多種情況的真知灼見和憂樂愛惡之情
      ,對得失
      、憂樂
      、悲歡
      、悔吝、困順各種境遇的形象體現(xiàn)
      ,使人能“觀其象而玩其辭”
      ,品味中“樂而玩”。(《系辭》)
      ,得到審美愉悅

      《易經(jīng)》語言精煉含蓄

      ,富有文采。爻辭用簡煉文筆寫出多種具體情況
      ,既生動
      。又不確定過死
      ,有多義性
      ,多種情景的適應(yīng)性
      ,靈活多變地寫出各種轉(zhuǎn)化。甚至是”物極必反”的情況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断缔o》說卦爻辭“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
      ,其旨遠
      ,其辭文,其言由而中
      ,其事肆而隱
      。”類似文藝的“象征”手法。如同劉勰《文心雕龍·隱秀》所說:”深文隱蔚
      ,余味曲包”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段男牡颀垺ぷ诮?jīng)》說:”論說辭序,《易》統(tǒng)其首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稑酚洝氛f音樂產(chǎn)生于“人心之感于物”:《易經(jīng)》的“咸卦”。按即古之“感”字
      。爻辭中描繪了下《艮》(少男)
      、上《兌》(少女)的交感之情
      。潘光旦翻譯靄理士著《性心理學》第3 91、392
      、310
      、394頁說
      。咸卦及《咸彖傳》中所寫的“咸其拇”
      、“咸其腓“
      、“威其輔頰舌”等男女歡情,就已描寫了情愛
      。并涉及“審美感應(yīng)”等重要的美學觀念

      最為重要的是,《周易》說

      ,卦象的產(chǎn)生是因為“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所以“立象以盡意”
      ,提出了比西方早兩千年的“意象”說和“象征”觀念
      。從卦爻辭中可以感受到象外之象
      、有別種韻味的意境
      。聯(lián)想到各種生命境況
      。還由卦位
      、爻位的隨機變化和趨時變通,有了通變?nèi)招碌挠^念
      ,通過有多樣變化的文采,體現(xiàn)天地萬物變化之道和無限多樣的生命情意

      《周易》最大的貢獻

      ,最可珍貴的精華,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大視野和高起點
      ,揭示了世界萬物發(fā)展變化的總規(guī)律:天地之道在于世上一切事物無不在變化之中
      。正如《彖傳》所說:“天地之道
      ,恒久不已也。利有攸往
      ,終則有始也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系辭》說:“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爸兓?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其知神之所為乎”:《彖傳》說:“大觀在上

      ,……中正以觀下,……下觀而化也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
      ,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而天下服矣
      。”圣人觀察“神道”(天地之道)
      ,由自然變化規(guī)律推及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以改造社會人生
      ,“化成天下”
      ,創(chuàng)造人類的事業(yè),使之合乎天道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断缔o》說:“窮神知化
      ,德之盛也
      。”“日新之謂盛德”
      。要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把“窮神知化”作為人生哲學的最高境界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断缔o》又說:“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
      ,舉而錯(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
      。”以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
      。使萬物得其宜所
      。恰好為美
      ,有利于天下之民
      。就是“至美”
      。所以
      ,《坤·文言》頌揚內(nèi)有美德
      ,又發(fā)揮作用于外
      ,就是至美:君子“黃”中通理
      ,正位居體,美在其中
      ;而暢于四支
      ,發(fā)于事業(yè),美之至也

      《易傳》最大的貢獻

      ,是進一步指出天地變化之道在于“內(nèi)因“的對立統(tǒng)一
      ,相摩相蕩和相生相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断缔o》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易經(jīng)》中尚未有明顯自覺的陰陽觀念

      。卦
      、爻辭中不見“陰”
      、“陽”二字。陰陽觀念早見于《國語·周語》記載
      。西周末
      ,伯陽父說地震原因是“陽伏而不能出
      。陰迫而不能蒸”
      ,天地之陰陽二氣“若過其序”則生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蹲髠鳌ふ压辍窌x平公人體陰陽失調(diào)
      ,過則為災(zāi)?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兑捉?jīng)》《蠱》卦說:“女惑男
      ,風落山。謂之蠱”(下巽·上艮)
      。意為長女欲匹配少男,不匹配
      。這也有陰陽要和諧之意
      。《易經(jīng)》雖無“陰陽”二字
      。但卦名乾坤
      ,也就是《易經(jīng)》所說的陰陽?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疤珮O圖”有陰陽二部分組成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即相互依存與滲透
      。相互矛盾斗爭,推動發(fā)展變化
      ,即是天地變化之道
      。掌握宇宙發(fā)展的總規(guī)律,認識到天下萬物都是由“陰陽
      、剛?cè)岬纫幌盗卸鄻拥膶α⒔y(tǒng)一因素
      ,相摩相蕩,生生不息
      。演變出自然的晝夜
      、四季,社會的治亂
      、興衰
      ,人類無數(shù)的差異、矛盾
      、沖突
      ,相生相克,相互依存
      ,滲透和轉(zhuǎn)化

      用《周易》揭示的“天地之道”這樣的基本精神來指導(dǎo)我們研究美學,就可以認識到:美

      。從外部來說
      。美是與丑對立統(tǒng)一地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fā)展的
      ;從內(nèi)部來說
      ,美又是基本上由陰柔美與陽剛美兩個方面組成
      ,它們的關(guān)系也是相互矛盾、聯(lián)系
      、滲透
      、生發(fā)的。清代姚鼐對此也有很好的論述
      。他也是從“天地之道”論及陽剛美和陰柔美的:鼐聞天地之道
      ,陰陽剛?cè)岫选N恼?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天地之精英
      ,而陰陽剛?cè)嶂l(fā)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涞糜陉柵c剛之美者
      ,則其文如霆,如電
      ,如長風之出谷
      ,如崇山峻崖,如決大川
      ,如奔騏驥
      ;其光也,如杲日
      ,如火
      ,如金镠鐵;其于人也
      ,如凴高視遠
      ,……。其得于陰與柔之美者
      ,則其文如升初日
      ,如清風,如漾
      ,如珠玉之輝
      ,如鴻鵠之鳴而入寥廓;其于人也
      ,謬乎其于嘆
      ,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
      ,愀乎其如悲
      。觀其文,諷其音,則為文者之性情形狀舉以殊焉
      。(《復(fù)魯絜非書》)

      他從”天地之道”申論到為文的陰陽剛?cè)帷R蜃骷倚郧?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形狀

      、氣質(zhì)而定。陽剛與陰柔在一個作家身上又不是截然分割的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捌浔径耍煳镎唪鄱鴼庥卸喙堰M絀
      。則品次億萬
      ,以至于不可窮?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蔽恼碌年庩栕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又是相輔相成,互補互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杂兴兀瑓s不可偏廢
      ;兩者是既有差異矛盾
      ,又相依存統(tǒng)一的。他說:“糅而偏勝
      ,可也
      ;偏勝之極,一有一絕無
      ,與夫剛不足為剛
      ,柔不足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凇逗S拊娾n序》中又說:“天地之道。協(xié)合以為體
      ,而時發(fā)奇出以為用者
      。理固然也。其在天地之用也
      。尚陽而下陰
      ,伸剛而絀柔,故人得之亦然
      。文之雄偉勁道者
      。必貴于溫深而徐婉。”柔剛互滲
      。也是太極圖中陰陽互滲的表現(xiàn)
      。這正體現(xiàn)了《周易·系辭》所說:“君子知微以彰。知柔之剛
      ,萬夫之望
      。”“陰柔合德而剛?cè)嵊畜w
      ,以體天地之撰
      ,以通神明之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我們今天研究美學

      ,應(yīng)該提升到《周易》揭示的“天地之道”的宇宙總規(guī)律的高度去研究美與丑的外部對立關(guān)系。陽剛美與陰柔美的內(nèi)部對立關(guān)系
      。并深入認識到兩者相互依存
      、滲透、生發(fā)
      、轉(zhuǎn)化的關(guān)系
      ,可有偏重、不可偏廢的關(guān)系
      ,它們與審美主體的氣質(zhì)
      、才性的關(guān)系。

      《周易》最重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

      ,在于揭示出天下萬物的變易之道
      。漢代《易緯乾鑿度》說:“《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
      ,變易也
      ,不易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诤喴?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變易、不變這三層意義中
      ,主要之義是“變易”
      。唐代孔穎達說:“夫‘易’者,變化之總名
      。改換之殊稱
      。自天地開辟。陰陽運行
      ,寒暑迭來
      ,日月更出
      ,……新新不停。生生相續(xù)
      ,莫非資變化之力
      ,換代之功。然變化運行
      ,在陰陽二氣
      。”(《周易正義·序》)
      。《系辭》被稱作《易經(jīng)》總論
      。它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又說:“陰陽不測之謂神”。王弼《周易注》中轉(zhuǎn)引韓康伯的說法:“神也者
      。變化之極
      ,妙萬物而為言,不可形詰者也
      ,故曰陰陽不測
      。”這就是說陰陽之“道”也是不斷變化的
      。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
      。變是正常的,必然的
      。不可避免的
      ;要事物不變,是不可能的
      。漢代董仲舒說:“天不變
      ,道亦不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是錯誤的
      。準確地說,天與道中可能有不變的部份
      ,但總體上不可能不變
      。梁代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時運交移,質(zhì)文代變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柚{文理,與世推移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稌r序》篇),文之體有常,變文之數(shù)無方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碛谐#w必資于故實
      ;通變無方
      。數(shù)必酌于新聲。故能騁無窮之路
      ,飲不竭之源
      。……文律運周
      ,日新其業(yè)
      。變則可久,通則不乏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锻ㄗ儭菲┧紫瓤隙耍瑫r代變了
      ,人們的審美要求和審美趣味必然要變
      。然后他又指出。變有好有壞
      。他肯定了建安風骨的變是好的
      。同時也指出:”近代辭人,率好詭巧
      。原其為體
      。訛勢所變;厭黷舊式
      ,故穿鑿取新
      。察其訛意,似難而實無他術(shù)也
      ,反正而已
      。……然密會者以意新得巧
      ,茍異者以失體成怪
      。舊練之才。則執(zhí)正以馭奇:新學之銳
      。則逐奇而失正
      。”(《定勢》篇)

      在美學研究中

      ,我們應(yīng)以《周易》論天地變易之道的思想
      ,肯定審美要求
      、趣味、欣賞和創(chuàng)造必然隨時代而變
      ,我們要繼承
      、發(fā)揚和肯定其中好的變化。正視不好的變化
      。深信不好的變化又必然要再變
      。我們要吸取和發(fā)揚其中合理的因素,克服其中不好的因素
      。按螺旋形上升
      、否定之否定的規(guī)律,日趨更好更美的方向發(fā)展

      《周易·象傳》在乾卦中說:“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要以不斷創(chuàng)新的奮斗進取精神
      ,效法天道,不斷改造和創(chuàng)造
      ,使世界
      、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不斷向更新
      、更好
      、更和諧、更美的方向變化發(fā)展

      在《周易》的卦

      、爻辭中,尚未出現(xiàn)“美”字
      ,但頻繁可見“利貞“
      、”利涉大川”等,可見功利觀念先于審美觀念
      。在“乾卦”中的”見龍在田”
      、“飛龍在天”中。我們還感受到傳說中的龍有動態(tài)矯健之美
      。在卦名
      、卦爻辭中。有“含章可貞”
      、(《坤》六三爻辭)
      、“觀國之光”(《觀》六四爻辭)?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昂隆奔础昂蓝烧咭病保ㄍ蹂觥吨芤鬃ⅰ罚?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肮狻奔础肮馊A盛美”(程頤《周易程氏傳》)。其中折射出審美感受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兑讉鳌分械摹肚难浴愤€說: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

      ,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
      ,純粹精也;六爻發(fā)揮
      ,旁通情也
      ;時乘六龍,以馭天也
      ;云行雨施
      ,天下平也。

      其中的“大”

      、“美”
      、“剛”、“健”
      、”純”
      、“粹”、“精”都有審美意義
      。通過形象和意象
      。感受到”旁通情也”,更是接近了通過形象
      、意象以感受到感情意味
      ,能利天下而不言所利。這正是審美的特點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皶r乘六龍”和”云行雨施”。也有生動形象的審美意味

      莊子·知北游》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圣人者
      ,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笨鬃釉凇墩撜Z·泰伯》中說:“唯天為大
      ,唯堯則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瓱ê?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其有文章
      。”孟子說:“充實之謂美
      ,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孟子
      。盡心下》)
      。《說文》說“美
      。甘也
      。從羊從大”。這些表明古人認為有利于人的“天地之美”和“萬物之理”相統(tǒng)一
      ,和給人和諧美感的”天地之情”相一致
      。《易傳
      。大壯·彖》說:“大者正也
      。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如前所說

      ,《易經(jīng)》的“咸卦”的“咸”字。就是后來下有心字的“感”字
      ,可作感應(yīng)講。也可作動詞講
      。后來的《毛詩》釋“感”為“動也”(讀如han撼)
      。《易傳》“十翼”中大量出現(xiàn)“感”字
      ,后來《說文》給“感”下的定義是“動人心也”
      。《易經(jīng)·咸卦》就描述了男女感應(yīng)生情的審美狀態(tài)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兑捉?jīng)》卦、爻辭中無”情“字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兑讉鳌酚谩扒椤弊?4次。通過形象的感受以動情
      ,正是審美活動的核心
      。《系辭》說:“物相雜
      ,故曰文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⑽槠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綜其數(shù)
      。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
      ;極其數(shù)
      。遂定天下之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缎蜇詡鳌氛f:“《兌》者悅也
      。悅而散之”。擴散欣悅
      ,感染他人
      ,則是審美創(chuàng)造的審美作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断缔o》說君子“所樂而玩者
      ,爻之辭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笔钦f其辭“曲而中
      。”可供品玩欣賞
      ,也有審美意義

      《周易》對美學研究有重大指導(dǎo)和啟發(fā)意義的是:在以“言“達“意”之問。提出了“象”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断缔o》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辈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周易》還能進一步啟發(fā)我們認識到
      ,立象不僅可以盡意
      ,也有不可盡之處。有其模糊性
      ,可廣泛啟發(fā)聯(lián)系和體驗
      ,還可傳達出象外之情意韻味,這更是直言所不能達到的
      。這對于美學研究有更重大的意義

      “象”有三種:一是具體物象:二是《韓非子·解老》中說的“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意想中想象的非現(xiàn)實的象
      ;三是人們模仿
      、創(chuàng)造、臨摹
      、描述的相似于客觀物象的象
      。《系辭》說“擬諸形容
      。象其物宜”
      ,“象也者,像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腥嗽斓摹跋瘛>褪堑谌x
      。其中也包括了第二義“想象”的意思
      。超越一切有形物象。又包括能象征它們的“意中之象”
      。是最博大最完美的“大象
      。”《老子·四十章》說“大象無形”
      。即超越具體物形
      ,如“無言之美”,“無跡可求”
      ,“大音希聲”
      ,是美的極至。

      《易傳》奠定了“意象”說的理論基礎(chǔ)

      。按照《系辭》說“稱名也小,取類也大”的說法
      。圣人立象以盡意
      ,有典型意味,有象征意味
      ,有多義性
      ,有多種情景的適應(yīng)性。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章》說“觸類可為其象
      。合義可為其征
      。”他還有“得意忘象”之說
      。有象征意味的象
      ,可讓人們妙悟“象外之象”
      、“味外之旨”、“韻外之致”
      、“言外之意”
      、“意象”中的美。這個美是無限多樣的
      ,正如王充在《論衡·自紀篇》中所說:“美色不同面
      ,皆佳于目”,嵇康《聲無哀樂論》中說的:“五味萬殊
      。而大同于美
      。”

      朱光潛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曾說過

      ,美在“物乙”之中
      。按我今天的體會,其意是說
      。美即在審美意識浸染其中的”意象”之中
      ,而不在與人絕緣的孤立的“物甲”之中。今天細想來是有道理的
      。美是對人而言的
      。離開與人的審美關(guān)系,不進入人的審美意識之中
      。孤立絕緣于人的物
      ,本身無所謂美。當時囿于對唯心論的戒備
      ,不重視審美意識與物形象結(jié)合的“意象”在審美創(chuàng)造和欣賞中的重要作用
      ,實在是一個嚴重的偏向和錯誤。而朱光潛說的“物乙”
      ,實即”意中之象“
      。他重視了審美意識在“立象以盡意”中的作用,現(xiàn)在想來
      ,確是很有道理的卓見
      ,體現(xiàn)了他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無畏無私的學者品格。

      《周易》首先創(chuàng)造了“象”

      ,充分重視了人類創(chuàng)造的意中之象在”以言達意”中的作用
      。是一個了不起的睿智的創(chuàng)造。(王世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03/25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不再神秘
      !珍藏版" rel="prev"> 最通俗易懂的《易經(jīng)》64卦圖解版,一···

      下一篇:

      ,才能心想事成" rel="prev"> 易經(jīng):一個人有狠勁
      ,才能心想事成

      相關(guān)文章
      《易經(jīng)》之妙十九:先天八卦與后天八卦
      《易經(jīng)》之妙十九:先天八卦與后天八卦先天八卦跟后天八卦都是聽說過
      ,具體咋回事不知道。本篇就聊聊這個問題。先說啥叫先天:先天也叫天生
      虎年生肖郵票5號發(fā)行
      ,你知道12生肖的歷史嗎,追溯上古五行八卦
      虎年生肖郵票5號發(fā)行
      ,你知道12生肖的歷史嗎
      ,追溯上古五行八卦2022年到了,1月5日
      ,香港發(fā)行了虎年的紀念郵票 虎年生肖郵票5號發(fā)行<div   id=,你知道12生肖的歷史嗎
      ,追溯上古五行八卦">
      簡述河圖洛書及易的淵源
      ,從考古上能夠看到什么呢
      簡述河圖洛書及易的淵源,從考古上能夠看到什么呢
      ? 我國易學的歷史非常悠久
      ,見《帝王世系》中說:"庖(伏)犧氏作,神農(nóng)重為六十四卦
      ,黃帝堯舜廣而申之
      ,分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連山》
      周易竟如此簡單-八卦升降說
      ,荀爽解易
      周易竟如此簡單-八卦升降說
      ,荀爽解易我們前文提到過一個觀點,易學隨著時間的推進
      ,它在不斷的變化
      ,從天神,到鬼神
      ,在到孔子的人道思想
      伏羲先天八卦
      伏羲先天八卦乾 一 巽 五兌 二 坎 六離 三 艮 七震 四 坤 八先天八卦無方位而唯有數(shù)出于天時
      易學精研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