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認知中的可以完美表達時空運轉(zhuǎn)的模型,目前只有兩種。其一為洛書,其二為先天八卦。
這篇文章我將從先天八卦的全息性的角度來分析先天八卦的創(chuàng)造過程/原理。
簡單點說,先天八卦是用“陰”和“陽”——即二爻符號來表達四時八節(jié)的運轉(zhuǎn)。
由于這個過程略顯抽象,所以但凡遇到這種事情時,我不得不把四時八節(jié)拉出來,以對應講解而便于理解。
在這里,我們完全可以把陰陽理解為冷和熱的兩個對立面,但二者一旦走進格局,便需要知道其中包含趨勢。
由于四時八節(jié)是對春夏秋冬四季流轉(zhuǎn)的節(jié)點控制,所以從本質(zhì)上來說,先天八卦是用二爻符號來表達“寒熱”的變化,而這尤適用于大華夏地區(qū)。
以下我將以先天八卦的創(chuàng)始人——伏羲的角度來模擬創(chuàng)造先天八卦的過程和場景。
伏羲第一次創(chuàng)造
在對天地運轉(zhuǎn)進行充分的觀察之后,伏羲決定在初次創(chuàng)造時,要讓陰陽二爻首要地表達出天地運轉(zhuǎn)的大趨勢,大底蘊和大環(huán)境。
其中四陽給到立春,春分,立夏,夏至;四陰給到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介源由春夏為一個氣溫漸升的整體,秋冬為一個氣溫漸降的整體。
四個陽爻全息表達春夏的溫升,四個陰爻全息表達秋冬的寒降。(節(jié)氣與符號之間的全息)
這是節(jié)氣運轉(zhuǎn)整體層面的差異化,即漸熱與漸冷的兩個大趨勢。
但如果只是用這一層的變化來表達時空的運轉(zhuǎn),未免過于籠統(tǒng)和單調(diào)——無非就是半年為陽,半年為陰。這還不是伏羲想要的,他需要看到更多的細節(jié)。
伏羲第二次創(chuàng)造
伏羲認為天地雖遼遠廣闊,但二爻的信息能力也不容小覷。
在溫度漸升的大趨勢中,尚有春夏之間區(qū)別。二者雖然都是溫度漸升,但依然有高低之分。春的溫度整體較之于夏要低,所以從春到夏可以用從“陰”到“陽“來進行表達。所以兩個陰爻給到立春和春分,兩個陽爻給到立夏和夏至,但前提在于這里是在四陽的大趨勢中進行的。
同樣在另一邊可以如法炮制,由秋至冬為熱至寒的過程,所以二陽爻給秋,二陰爻給冬,以表達出秋冬之間的降溫趨勢。
也就是說溫度高的地方到溫度低的地方用陽爻到陰爻來表達,反之,溫度低的地方到溫度高的地方用陰到陽來表示。
到這里,雖然伏羲看到了春天至夏天,秋天至冬天的爻氣變化,但于具體些:立春至春分,立夏至夏至,立秋至秋分,立冬至冬至尚沒有劃分呈現(xiàn),所以對于四時八節(jié)的完整表達,還需要進一步分化。
伏羲第三次創(chuàng)造
伏羲知道,在清楚其中的原理后,進行第三次創(chuàng)造更是一件順水推舟的事情了。
萬變不離其宗,陰陽變化如在其上,如在其下。
從立春至春分,可以在第三層由陰至陽來表達出差異化。
從立夏至夏至,可以在第三層由陰至陽來表達出差異化。
從立秋至秋分,可以在第三層由陽至陰來表達出差異化。
從立冬至冬至,可以在第三層由陽至陰來表達出差異化。
最后,伏羲得到的,便是為后人稱之為”先天八卦“的一幅完整的二爻格局時空模型圖了。
理解要點:
1:熟悉并理解四時八節(jié)的冷熱變化。
2:理解陰陽二爻的本質(zhì)表達,以及在格局中的趨勢性。
3:要統(tǒng)一且同步地進行階段的劃分和演變。如從立春到春分,那么其他都是如此,而不可出現(xiàn)如從秋至冬與從立春至春分進行交錯變化。
4:過程可以倒逆。如可以先從立春到春分,再從春到夏,最后從春夏到秋冬。
延伸思考備注:
1:先天八卦的全息性
2:倒逆先天八卦的演化過程
3:關注第三張圖呈現(xiàn)的場景,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第二層都是陽爻,以及立夏和立秋之間在氣的程度上的關系和不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03/27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