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1、站樁是中華武術(shù)的一項重要訓練
站樁,在中國武術(shù)體系中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歷代武術(shù)流派中都受到武者的極大重視,如馬步樁,在少林武術(shù)和一些南派拳種,就將其作為一種基礎(chǔ)性訓練。所謂“未習拳,先蹲三年樁”,在內(nèi)家拳中堅形意拳中,有“萬法源于三體式”之說,而在一些年輕的拳種如大成拳、盧氏結(jié)構(gòu)中,更是將站樁推到了無以復加的地位??鋸堃稽c講,站樁是中國武術(shù)所特有的一項訓練,是中國武術(shù)區(qū)別于國外搏擊術(shù)的一大特色,綜觀國外搏擊術(shù),其基本上都是著重于肌肉力量的增加和外部形體的訓練,訓練方式不外乎負重練習以求得體格的強化,以供搏擊所用,即所謂“外強”;而中國武術(shù)則更著重于“內(nèi)調(diào)”,即內(nèi)部機理的調(diào)整和用力習慣的養(yǎng)成,講究以固有體態(tài)能量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所以國外拳手大都體形彪悍,爆發(fā)力強,而中國的內(nèi)家好手往往體格瘦弱,但一擊之下,攻擊力卻極強,這就是中外兩種體系搏擊術(shù)研究的主題和方向差異所形成的,而站樁就是在這種訓練理念下所形成的一種極具代表性的訓練模式。
2、軌跡拳站樁訓練的特點和作用
軌跡拳作為一項完整的拳學體系,其站樁訓練有自己的看法和特點。大部分拳學體系,都把站樁作為一項基礎(chǔ)性訓練,就如大成拳,70%的時間都放在站樁上,在站樁的基礎(chǔ)上再進行試力、走步、發(fā)力,而軌跡拳中則把站樁作為一項深化性訓練,是先學會動,即各種軌跡運動,再進行站樁。如果說軌跡運動是拳學的表象和形式,那么站樁就是對這種形式所進行的質(zhì)的強化。
站樁的作用無外這么幾點:第一是造就不空狀態(tài)。所謂不空狀態(tài),就是身體處處具備不定向支持力,具體表現(xiàn)為打不壞、拆不散的高穩(wěn)定間架結(jié)構(gòu)。第二是造就機體的內(nèi)在貫通狀態(tài),使力量傳導暢通無阻,以形成軌跡復合運動所造就的“勢”的極大限度的發(fā)揮。第三,培養(yǎng)精神氣勢。通過站樁,養(yǎng)成一種如虎撲食、高度戒備、如臨大敵、一觸即發(fā)的精神氣勢。
3、對站樁應有一個客觀的認識
前幾年由于一些宣傳的誤導,過分夸大了站樁的功用,使不少習武者將樁功奉為神明,功夫不到家,肯定是樁沒站好,站樁站得好了,到時必能固身崩彈,信手放人,這是一個誤區(qū)。站樁是武術(shù)訓練的一個組成部分,甚至是一個重要內(nèi)容,但絕不是全部,更不能代替其它訓練,它只是解決了搏擊所需的一部分要求。就是大成拳這樣對樁功十分重視的拳種,也還要經(jīng)過走步、推手、發(fā)力等專項訓練才能用于實戰(zhàn)。如果只是一味地站樁,不進行專門的發(fā)力練習,不進行實戰(zhàn)的磨練,就想在打斗中克敵制勝,無疑是癡人說夢,自欺欺人。
二、站樁的具體修證程序
關(guān)于站樁的訓練,李紫劍老師已經(jīng)在《軌跡拳》教程和“答站樁問”中講述得很詳盡了,本文主要講述如何一步步具體入手練習。站樁歌訣:
雙手撐抱在身前,參天大樹立荒原。
間架得當似弓滿,大形充盈見渾圓。
精神提起復坦然,周身鼓蕩亂回環(huán)。
其中“不空”兩個字,萬兩黃金不輕傳。
1、三線就位
軌跡拳把人體結(jié)構(gòu)簡化成三條線:上肢連通為一條線,下肢連通為一條線,脊椎連通為一條線,三條線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千差百異的人體大形。
三線就位就是基本功架的練習,具體要領(lǐng)為:兩腳前后成縱步,左右間隔一條線,前后約一腳半至兩腳的距離,以雙腳能隨時較為自如地提起為宜,前腳尖指向正前方,踝、膝、胯這三彎約為120度,前腳跟微抬起,后腳全腳掌落地,腳尖外撇約60度左右,后腿半蹲膝彎約120度,身體自然正直,不偏不斜,重心前四后六或前三后七。雙手提起,抱于身前,手心相對,指尖斜口指向前方。手的高度大約在肩與眉這段空間內(nèi),自行調(diào)整。雙手之間距離與肩大致相同。兩肘低于手,斜口指向下方,前臂肘彎約在120度左右,后臂肘彎約在100度左右(圖1、2)。
按以上標準站好,練習即可。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種練習太簡單了,其實真正做起來并不輕松。如果從未接觸過站樁的朋友初次練習,不到5分鐘就會覺得雙臂尤其是兩肩酸脹,難以繼續(xù),再往下站就會覺得兩腿顫抖,身上冒汗,間架不穩(wěn),此時應盡可能克服這些問題,盡量保證間架不走形。練習時間可以漸漸增加,初次站5分鐘,下次爭取10—15分鐘,隨著練功進展遞增。三線就位練到什么程度為達標?如果能站上20分鐘,間架不走形,呼吸自然,雙臂輕靈自如,手掌發(fā)熱,肌肉能較好地放松,即可認為達標,此時可進行下一步練習。
三線就位同時也是一種醫(yī)學樁功,如果能輕松站上20—30分鐘,會覺得全身凝然如一,氣血流暢,神清氣爽,可以當作一種養(yǎng)生功法來練習,對一些慢性病有一定療效。
2、三線對爭
三線對爭是三線就位的強化,如果說三線就位擺好了三張弓,那,么三線對爭就是給弓拉緊弦。三線對爭是樁功的核心所在,具備三線對爭狀態(tài),也就形成了整體不空的狀態(tài),目前武術(shù)界一些流行說法,如“六面爭力”、“渾圓力”、“摶氣狀態(tài)”,也即大抵類似于此,真理往往是簡單的,越是貼近本質(zhì)的東西,也往往是非常近似的,雖然在理論和語言的表達上不同。
下面講述具體要領(lǐng)。
三條線要一條一條地體認,逐步累加,不要妄圖一下子同時具備。
(1)力由根而發(fā),下盤是根基,三線對爭應首先由下盤入手體認。下盤的對爭要領(lǐng)是:開臀提胯,斂陰吊襠,前蹬后踩,襠胯圓張,起不敢起,坐不敢坐,進不敢進,退不敢退。具體地說,就是前腳微微用力往后蹬,后腳同樣稍用力往前蹬,兩股力方向相反,相互頂住,感覺象要把腳下大地從中間撕開,前膝微前頂略有上提之意(所謂前腳跟稍抬起即是由前膝稍上提自然帶起的),后胯后掙,形成膝胯互爭之意,后膝略有下跪之意,后大腿稍向內(nèi)裹,注意前后對爭并非兩腿各自獨立的前蹬后踩,而要將這兩股勁以胯、襠為樞紐匯集,使兩腿形成內(nèi)在的貫通,此時必然形成襠胯圓張,斂陰吊襠的狀態(tài),感覺如同一個有彈性的氣球?qū)⒁d胯撐圓一樣(圖3)。那么,下盤的整體狀態(tài)是什么樣的呢?打個比方,好比一張弓,弓的兩端落在地上,兩個腳就好似弓的兩端,兩腿就如同弓身,處處保持崩勁撐起,形成一個無棱角的內(nèi)在貫通整體狀態(tài)。
圖3
下盤的對爭體認得很清晰的時候,即可加上軀干(脊椎)的對爭。
(2)脊椎對爭的總體要求是:坐臀提身,領(lǐng)頸拔背、節(jié)節(jié)拉長、通脊貫頂。感覺如同“隔墻視彼物,牛拉重車行”,伸長脖子拉長腰。脊椎對爭首先應找出沉墜之力,即尾椎沉墜,所謂“屁股一抬,重新再來”,沉墜之力一失,往往發(fā)力時上體與下盤脫節(jié)、斷勁、上下難以貫通,易被對方拔根。尾椎沉墜,具體的感覺是在下盤對爭的基礎(chǔ)上,身體微微壓下,又被稍稍頂起,既有沉墜之勢又不失彈性。另外一個重要之處就是命門頂起。正常人的腰椎有一個向內(nèi)的生理曲線,用手一摸便知,站樁狀態(tài)中,就要將這個生理曲線拉直、填平。具體方法就是在尾椎內(nèi)扣下坐同時,命門穴有意識向后頂起,可以這么體驗一下:整個后背貼在墻上,然后將后腰凹陷處也向后頂起,貼在墻上,就是這么一個感覺。記住,然后在站樁時把這個感覺找出來。這里要注意一點,就是命門頂起能夠?qū)⒑笱鼜澢幾匀惶钇郊纯?,不要刻意、過分地向后頂,否則會造成駝背、折腹,這就是錯誤的樁態(tài)。
以上兩點做到的同時,還有一點就是小腹要微微向下“掖”住,即腹部不可向上提起,胸部不可挺起,小腹微用繃力,感覺非常充實。這個感覺,與趴俯臥樁的感覺是一模一樣的,可以在練俯臥樁時去體會。
這么幾個要領(lǐng)做到了,就可以找找向上的爭力,要領(lǐng)是:下頜微收,脖子微微梗起,感覺后脖子貼在了衣領(lǐng)上,頭頂微微向上頂起,注意找出這個感覺就可以了,頭頸不可過分用力,用力過度就失之于“僵”了。整體上的感覺就好象是站在墻這邊伸長脖子探著腰看墻那邊,與尾椎的沉墜之勢自然形成了對爭。
在做到尾椎內(nèi)扣下坐,命門頂起,小腹下掖,頭頸上領(lǐng)這些要領(lǐng)后,整個身體的對爭狀態(tài)就形成了,整條脊椎連同兩側(cè)的大筋被上下拉伸,如同一條被拉起的彈簧,充滿彈性,在這種情況下,軀干的不空狀態(tài)即造就了,這時可以試著敲敲小腹、兩肋,感覺很充實,很有彈性,自然地具備了一定的抗擊能力。
(3)在下盤對爭、脊椎對爭均求得后,這時可以加上上肢的對爭。上肢對爭的要領(lǐng)總要求是:扯肩攏肘,拔臂探手,骨掙肉墜,通臂貫梢。
具體地講,就是在基本功架之上,雙臂曲抱,如同抱一棵大樹,抱不住硬抱,注意這句話,“抱不住硬抱”,雙臂是向前抱,而不是向里合抱,同時雙臂內(nèi)側(cè)以至胸腹,是被撐圓了而不是有棱有角的。在這種狀態(tài)下,可以檢驗一下大臂和腋下,腋下可以清晰地摸到一條大筋被繃起,握一下大臂,大臂的肌肉是被很有彈性地縱向拉大,而不是象健美那樣鼓起個大大的塊。
另外還要提一個極為重要的小細節(jié),就是雙臂曲抱時,食指一定要極力挑起,虎口張圓(圖4),這是個關(guān)鍵。只有食指挑起,腋下大筋直通指端,勁力才能貫通梢節(jié),其余幾指微微彎曲略有抓扣之意即可。
圖4
至此,三線對爭講述結(jié)束,當三線對爭能夠連續(xù)保持20分鐘而無所苦時,可認為達標,可進行三線貫通的練習。
3、三線貫通
三線貫通就是在三線對爭的基礎(chǔ)上導入軌跡運動,也就是在不空狀態(tài)下運動的拳學模式,通過這部分訓練,可以使形體在運動狀態(tài)下更加穩(wěn)定;軌跡復合更加合理;層次傳導更加準確;使人體力量得到空前的發(fā)揮,建立拳學運動所需要的用力習慣。這在其它一些拳種又稱作試力、橫勁,這是拳學運動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三線貫通功法總的要求是:以腰為點,對角連線,實處張弓,虛處拉弦;以脊為軸,一呼百應,對位擰纏,自律卷縱。 簡單一點說,就是在不空狀態(tài)下進行各種軌跡運動。
三線貫通主要有三種模式:1、推拉式——前后貫通。2、提按式——上下貫通。3、擰纏式——交叉貫通。下面以推拉式為例對具體練習方法進行闡述。
按照三線對爭的樁架站好,然后開始練習。前面的三線對爭是由下盤開始逐步往上遞增修證的,三線貫通的練習,可以從手上開始進行體驗。在樁架的基礎(chǔ)上,雙手慢慢向前推出,感覺象是掐住一個很重的東西推出去,然后再緩緩地拉回來,注意幅度不要太大,運動距離大約在10厘米左右,肘關(guān)節(jié)角度的變化大約在100—130度之間變化,同時運動的過程中雙臂環(huán)抱的圓撐之力不可丟,推出時形同一個縱向的橢圓,直力加強,橫力減弱;拉回時,形同一個橫向的橢圓,橫力增大,直力變?nèi)?,兩種力均不可失。這一個動作,從外觀上看,似是直線推拉運動,但事實上是一個前立云的手法軌跡,這一點,習練者應自己體認到,推出時是前立云的上半部分,拉回時是下半部分。
這一步做熟練后,即可加上身體運動,身體與手的運動是個對爭的關(guān)系,手前推時,身體后掙,往后往上走;手拉回時,身向前向下走,可以看出身法是個前立搖的軌跡。此時要重點體認身上的感覺,手前推時,感覺推的東西很重很吃力,身體在推的反作用力下必然往后走,同樣,回拉時,身體又被拉得往前走,在這種狀態(tài)下往復運動,此即樁功中所說的“手將身子耍起”之意。
下一步就要加上腿的運動,腿主要是曲伸,與手法運動相呼應,手推時腿伸張,重心微后移,身架拔高;手拉時腿彎曲,重心微前置,身架降低,整個大形如波浪起伏。
到這一步功架即已完整,整體動作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漲”、“縮”,即對爭樁的功架大形的漲縮,任何時候?qū)帢兜牟豢諣顟B(tài)不可丟。
練三線貫通時,眼光不可散亂,氣勢要足,目光似乎看穿到天際極遠的地方,即做出“虎視”的要求。功架掌握后,精神意識要放長、放遠,手上雖然微微一動,但意識上要感覺似乎推到極遠處,同樣微微一拉,要感覺到似乎拉得極近,這是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一個極好的鍛煉。
三線貫通練到什么程度算達標?這個不好說,因為這是個沒有止境的東西,隨著練習進展的不同會有不同層次的體會,一般而言,如果能做到軌跡復合圓潤,整體渾然一體而動,“手上一動,身上也就有了”,應該是逐漸入門了。
三、其它一些事項
1、站樁時間一般有個20—30分鐘也就夠了,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可以增加一些練功時間,但超過一個小時就沒必要了。
2、站對爭樁時,可以讓同伴從各個角度推壓練習者的間架、前膝進行檢驗,如果間架很整很強韌并且極具彈性,一受力之下立即復位、彈回,一般就為正確。如果一受力就散了或是用力死頂著,就是錯誤的。
3、左右式不可偏廢,均要練習,可以一段時間站左式,一段時間再站右式。
4、三步功法不可更改程序,應逐步體認,并且亦不可偏廢哪一步,各有各的功用,均要顧及,可以站兩天三線就位,站兩天對爭樁,再站兩天貫通樁,交替練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04/14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道家醫(yī)學與當代文明
下一篇: 古道家養(yǎng)生秘法六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