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的服飾。中國戲曲簡稱戲服,是作為一種藝術(shù)形式呈現(xiàn)的。它們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也有各自的體系。
古代官服和便服的區(qū)別是材質(zhì)、顏色、花飾等的區(qū)別。取官絲、緞、錦、繡、絹、綺等材料;大部分人的衣服都是用布做的,所以人們稱之為“布衣”。顏色也有等級之分,如唐朝皇帝穿的黃袍,官員按等級穿的紫袍、猩紅袍、綠袍等。有些朝代,不當官的都要穿白衣服,所以百姓也被稱為“白衣”。花飾,更加精致。有的皇帝穿龍袍,皇后穿鳳衣;也有戴著田萍王冠的皇帝、王后和官員妻子戴著鳳冠。
唐代是中國古代服飾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承上啟下。據(jù)史料記載和考古發(fā)掘,唐代紡織業(yè)十分發(fā)達,能生產(chǎn)絲、絹、錦、絹、布、紗、絹等。其中,絲綢面料色彩斑斕,光彩奪目,為服裝制作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唐代服飾的特點是:官服的質(zhì)地和樣式更加精美,造型充滿變化;胡服相當流行,女裝艷麗多彩。
唐代官服種類繁多,包括三四十種皇帝服飾。白居易《琵琶行》中提到的“藍衫”,是閑散或低級官員的服裝,在官服中等級較低。襯衫的款式和袍子差不多,也是用的圓領(lǐng)。穿的時候里面不需要領(lǐng)子,脖子露在外面。襯衫的袖子以寬大為主,但與襯衫的長度對稱。學者穿長袍,長及膝蓋。顏色也是區(qū)分等級和職級的一大標志。唐代三多紫袍,身披金魚袋;五件或更多的長袍和銀魚袋;綠袍不足六品,無魚袋。“國家級”官員,比如刺史,不管級別高低,都是穿大紅袍的。所謂蟒袍,就是繡有蟒形圖案的長袍。一至三級為五爪九蟒,四至六級為五爪八蟒,七至九級為四爪五蟒。不屬于正統(tǒng)流的也是四爪五蟒。還有補衣,是繡袍上加的外套。文武官員不同。
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但慶典時可以是深紅色。在清朝,還有一種官袍,通常是紅藍兩色。穿素服時,是黑色以示莊重。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戲曲服飾也有嚴格的界限,不同身份和官職的戲曲人物的服飾色彩和圖案也十分鮮明。所以戲班一直有“穿出來的不如穿錯的”的規(guī)矩。羽毛的搭配和妙用也是一大特色。
紫菱是京劇和其他戲曲服飾中的重要裝飾。一般用雄雉(雉雞)的尾羽制成,所以又叫“雉雞羽”。羽毛長度可達五六英尺,顏色鮮艷艷麗。戲曲人物插入,更顯英氣自然。針腳不是隨機插入的。一般來說,正統(tǒng)人物和文官都不插。
比如《三國演義》這出戲里,劉備代表的是正統(tǒng)王朝的“漢朝”,所以蜀兵將領(lǐng)不插羽毛。但是在曹操的魏軍和孫權(quán)的軍中,呂布、周瑜、張合、夏等人物都插了羽毛。技藝高超、風度翩翩的女將軍們也插上了羽毛,如穆桂英、樊梨花等戲曲人物。在舞臺上,外國人物、起義領(lǐng)袖或反抗英雄也可以插上羽毛。更有意思的是,在天宮大鬧、自稱“天大圣”的孫悟空,既不“正統(tǒng)”,也不被視為叛逆英雄,衣服上自然有羽毛。
據(jù)說紫菱在早期被用來表達舞蹈動作。插在頭上之前是拿在手里的。這種情況早在周朝就有了。人物頭部用羽毛裝飾,通過不同的技巧和動作表現(xiàn)人物的情感張力。紫菱功包括挖、抱、挑、豎、扔、蕩、搖等技巧。比如京劇《英雄會》里的周瑜,在他鋌而走險點了一個黃蓋的時候,看到諸葛亮的沉默,氣得咬牙切齒,睜眼,拔劍要殺諸葛亮。此時,周瑜用把羽毛舀出來拿著的動作表達了此時的憤怒,揮舞著頭上的羽毛。當他感受到諸葛亮洞察到他的意思時,一臉震驚,羽毛直豎,尾巴不停抖動,暴露出內(nèi)心的恐懼和不安。
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古代服飾和戲曲文化依然熠熠生輝。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也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shù)淵源及其技藝發(fā)展的軌跡,是民族智慧的結(jié)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76/33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