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內蒙古人,對蒙古族富麗服飾的欣賞僅限于舞臺和電視劇,以前從未近距離感受過它們的華麗和高貴。這次,我有幸來到昭君博物館的仲卿水墨博物館,看到了蒙古服飾展中的每一件服飾珍品。每一件作品都講述了蒙古民族的歷史沿革和文化傳承,可謂藝術。
自古以來,蒙古人的服飾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蒙古族先民早在1500年前就生活在呼倫貝爾草原上,他們創(chuàng)造了最原始的服飾,用獸皮遮住腰部和下體。后來做了有領口有領帶的衣服,可以系在胸前穿。后來又制作了適合人體擋風御寒的衣領、袖子、開叉長袍,穿著時用領帶固定。
為了方便騎馬,保護腰部御寒,他們發(fā)明了帶腰的皮腰帶,也用絲綢做腰帶;為了上馬、涉草、防潮防蟲防蛇,他們用動物皮做的高皮靴,冬天穿上氈襪,抵御冬天的寒冷和潮濕。
隨著北方游牧民族與其他民族的交流和貿易活動,絲綢和棉紡織品開始傳入蒙古草原,從而豐富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種類。
公元11世紀,蒙古成為草原上一個非常強大的民族,服飾的材質和款式也逐漸豐富。他們將牲畜的毛皮、水貂、銀鼠、海貍和水獺的皮以及棉布和絲綢制成各種風格的漂亮服裝,并將鍛造的金、銀、銅和鐵制成各種絲帶、珠寶和裝飾品等。,從而為服飾增添光彩。
風帽是蒙古高原游牧民族離不開的頭部保暖用品。蒙古元朝時期,蒙古貴族男子通常佩戴棲息鷹冠,有圓頂和尖頂兩種,類似于現(xiàn)在的草原風雪帽。蒙古族男子長袍最初有立領、圓領,后有立領,還有半臂、圍兜、馬褂。
元代蒙古貴族十分注重用黃金裝飾衣服,除了織金錦外,還在絲織品上印金花。
蒙古族男子多穿皮靴、氈靴,圓頭尖頭。冬天靴子上穿毛氈或者毛皮襪子,其他季節(jié)穿布襪子。
至于蒙古婦女的服飾,蒙古貴族婦女的皇冠主要是用翠花或彩色絲綢飾品做成的。蒙古女人不需要皮帶。而是用彩色的綢子系腰,用一根綢子系胸,這樣就可以像男人一樣騎馬了。
元朝滅亡后,蒙古統(tǒng)治者退守北方草原,仍在南北廣闊的沙漠中保留著成吉思汗的黃金貴族政權,與歷史上稱為北元的明朝對峙。這期間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南北朝時期。北元在戰(zhàn)時和戰(zhàn)時與明朝建立貿易關系,與東北的女真族、西北的維吾爾族和西南的藏族交往密切。通過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促進了蒙古族服飾的發(fā)展變化。
從明代蒙古族服飾的發(fā)展變化來看,其發(fā)式、冠式、服飾都與元代有明顯的不同。明代蒙古族世家子弟的冠帽有大檐帽、落檐鈸帽、泥帽和上翻檐飾以頂珠、朱偉皮的春秋帽,多由元代傳統(tǒng)帽式發(fā)展變化而來。
上流社會的貴族婦女常戴飾有朱偉的鐃鈸帽和鑲有紅緯珠的皮檐帽,比男式帽子更美。
縱觀明代蒙古族婦女的頭飾、胸飾,既有前代北方民族的特點,又受到喇嘛教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全新的風格。
滿清在清朝逐漸吞并蒙古草原,然后統(tǒng)一全中國,建立清朝。
清朝在自身民族服飾的基礎上,吸收了蒙古族等民族服飾的特點,創(chuàng)造了清朝滿族風格的官服,由蒙古族上層人士穿著。
因為清政府采取親蒙政策,拉攏蒙古上層貴族,加強聯(lián)系,確保北疆平定,所以娶了蒙古貴族婦女,把滿族公主嫁給蒙古王公。于是,蒙古族服飾受到滿族的影響,在某些地區(qū)出現(xiàn)了滿蒙服飾的變化。
廣大地區(qū)的蒙古族基本上保持繼承自己過去的風格,并進一步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了許多具有地域和部落特色的服飾和頭飾。如巴爾胡、布里亞特、喀喇沁、烏珠穆沁、阿巴嘎、蘇尼特、察哈爾、土默特、烏拉特、鄂爾多斯、吐爾依特、和碩特等,成為蒙古族服飾發(fā)展史上的又一個輝煌階段。
清代各部落的蒙古族服飾風格大致相同,但各具特色,基本風格仍是長袍。男袍下擺較寬,女袍下擺較窄,底邊兩側或中間開衩。還有一種是特別寬的袍子,沒有開衩,袖端有馬蹄袖,袍子外面有長短馬甲。
男女都穿高筒靴,有上翻靴、圓頭靴、尖頭靴、套鞋。除了皮革,還有用絲、布、緞制成的高跟靴,上面繡著各種精美的圖案,如云卷紋、香腸紋、各種花卉紋等。
總之,蒙古族人民很高的藝術審美水平,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從他們華麗的服飾和各種簡單精致的刺繡圖案就可以看出來。
體現(xiàn)了蒙古族民族物質文化、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和民族文化的文化內涵。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76/34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佤族服飾紋樣
下一篇: 花衣銀裝所承載的文化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