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喜創(chuàng)文始派又稱隱仙派,老子當(dāng)年西出函谷,口傳尹喜至道修 煉之心髓,又手書《道德經(jīng)》為證,留下道學(xué)文化之種子,尹喜位證文始真人 ,留下道學(xué)里面最高深又最隱秘的文始派 ,又稱隱仙派。
隱仙派 ,顧名思義 ,隱 ,密而不知也;仙 ,以修煉成仙為目的, 又稱文始派,“猶龍派”,一名樓觀派 ,內(nèi)丹派道教流派。是道家修煉門派中特別神秘的一派!
此派不是特意由某個人開創(chuàng)的門派,“隱仙”二字也只是后人歸 類而撰的,只是這一脈傳承下來的因秉持祖師教義,無門無派,其修煉之人大都隱逸 ,少為人知 ,故被后世名為“隱仙派”。
依據(jù)《道藏輯要 ? 三豐全集》〈派考記 ? 道派〉記載如下︰ 大道淵源 ,始于老子。一傳尹文始, 五傳而至三豐先生 。 雖然 ,老子之所傳亦甚多矣, 其間杰出者, 尹文始 、 王少陽, 支分派別 ,各有傳人。今特就文始言之, 文始傳麻衣, 麻衣傳希夷, 希夷傳火龍,火龍傳三豐?;蛞詾殡[仙派者, 文始隱關(guān)令, 隱太白麻衣, 隱石堂, 隱黃山希夷, 隱太華火龍, 隱終南先生, 隱武當(dāng), 此隱派之說也。夫神仙無不能隱, 而此派更為高隱??自唬?nbsp;“老子 ,其猶龍乎? ”言其深隱莫測也, 故又稱“猶龍派 ”云。
由此可知, 隱仙派道脈, 由老子傳關(guān)令尹子﹙ 喜﹚開派, 關(guān) 令尹子傳麻衣道者 ﹙李和﹚ , 麻衣道者傳陳希夷 ﹙摶﹚ , 陳希夷傳火龍真人(賈得升) , 火龍真人傳張三豐。
張三豐可以說是隱仙派中最著名的人物了,從他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行跡和神異的傳說,就能一窺隱仙派的特點和它門中之人的風(fēng)采了。
正是他將武當(dāng)派正式發(fā)揚(yáng)光大,當(dāng)然關(guān)于隱仙派的資料也是從張 三豐身上看出端倪的,不然這個門派實在是太難尋了,據(jù)說張三豐受 火龍真人傳道 ,并且悟道后留下了《上天梯》和《無根樹》兩首詩, 關(guān)于張三豐的故事大家可能聽得多了,我們說一些冷門的,張三豐和 沈萬三是朋友,傳說張三豐還曾傳授給沈萬三點石成金術(shù),甚至,還曾幫助沈萬三修煉 ,根據(jù)《明史》來看 ,張三豐確實幫助過朱元璋,
所以朱元璋和朱棣曾大肆修建武當(dāng)山 ,到了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間, 朱元璋為了尋得長壽的秘密,曾兩度詔請張三豐入京,他皆避而不見, 至于張三豐究竟活了多久,現(xiàn)在也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比較流行的就是生于 1247 年 4 月 9 日 ,卒于 1464 年 ,大約是 217 歲。其派修煉大要在貴本重神,澹然無為,清靜自守,獨任虛無,
隨物因應(yīng)。文始派功法以虛無為本, 以養(yǎng)性為宗。 修煉下手即以煉神還 虛做起, 主張修一 己真陽之炁, 以接天地真陽之炁; 盜天地虛無
之機(jī), 以補(bǔ)我神炁之真機(jī)。
教人無所有 ,無所為 ,無所執(zhí) ,虛之極而無之極 ,從而上不 見天,下不見地 ,內(nèi)不見我,外不見人,一無所見,則我通天地,
天地通我,我與天地,似契似離,同于大通,“渾入我,同天地 ”。
關(guān)尹子曰: “ 以我之精, 合天地萬物之精, 譬如萬水可合為
一水 。 以我之神, 合天地萬物之神, 譬如萬火可合為一火。
以我之魄, 譬如金之為物, 可合異金而镕之為一金。 以我之 魂, 合天地萬物之魂 ,合天地萬物之魄譬如木之為物, 可接異木
而生之為一木。
則天地萬物, 皆吾精吾神吾魄吾魂。何者死? 何者生? ”
此為“合大造化于一身 ”之丹法 ,其下手則在泯思慮情識知
意而一 歸于虛無。
<仙學(xué)真詮 >云: “蓋三關(guān)自有為入無為者 ,漸法也。修上一關(guān)兼下二關(guān)者, 頓法也。今只須逕做煉神還虛工夫, 直到虛極靜篤處 ,精自化氣, 氣自化神 ,把柄在手 ,命由我造。煉神還虛一關(guān), 最簡易 ,最直捷。 ” '
“煉神還虛 ” ,很抽象, 過程又很長, 只有“ 泯思慮情識知 意而一 歸于虛無 ”和“渾人我, 同天地 ”等原則性的指導(dǎo), 常人不易了解。
當(dāng)代道學(xué)大家蕭天石說:“ 道門丹道派中, 以重陽派最大 , 而以文始派最高。衡之曲高和寡之理, 歷代修文始派者自當(dāng)寥若
晨星, 而其不盛也亦宜。 ”
目前文始派面臨的要務(wù), 就是如何平衡與其他派門之間, 修習(xí)的學(xué)人數(shù)目, 讓虛無大道有更多人可以了解 。 大道家園是其法 脈傳承平臺——太易先生得文始派當(dāng)代隱世真人寧象理尊師親傳文始派絕學(xué)“三墳四易圖”,并印證為當(dāng)代合格傳承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27/611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歸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