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我人生當中最迷茫、最低落、最孤獨的四年?;叵肫饋?,那時候好像沒有任何現(xiàn)實問題需要我直接面對,但我就是高興不起來,可能是徐凱文教授所說的“空心病”。
心空了,一般人都會找外物來填,但我始終認為那是飲鴆止渴。就像《論語》里說的:“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笔冀K處于這種擔憂下的人怎么可能獲得生命真正平淡的喜悅。
期間我讀過幾本心理學的書,包括《普通心理學》、《拖延心理學》、《自控力》等等。讀下來的感覺就是內(nèi)容詳細得有些僵硬,讀的時候有博古通今的感覺,用的時候有便秘的感覺。
后來機緣巧合之下,我對傳統(tǒng)文化有了新的認識,我就明白了,面對生命當中的失落和無常,最好的辦法是以不變應萬變。找到這個不變的東西,才是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功課。對此實在不必背著金子乞討,咱們的老祖宗可以說把道理都說盡了,我們好好繼承就可以了。
我們的古人從八歲開始進入小學的學習階段,主要學習的內(nèi)容是灑掃、應對、進退的禮節(jié),還有后來被稱為君子六藝的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基礎知識。
到了十五歲之后呢,就要進入大學的學習階段。這個時候就要開始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說到這里,大家一定能想起來孔老夫子說:“吾十五而志于學?!彼先思揖褪怯兄居诖髮W。
有的人可能會說,他的生活過的多姿多彩,整天聲色犬馬,紙醉金迷,根本不需要這些修身養(yǎng)性的學問。但是當面對不期而至的疾病,燈紅酒綠中的孤獨,繁華落幕后的無趣,又該如何自處呢?
在傳統(tǒng)文化里,這些都可以得到解決。但這一期我們不急著說《大學》,先來看一看朱熹的《大學章句序》。
《大學章句序》開篇有這樣一句話:“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仁義禮智之性也?!边@句話是說我們每個人生下來都具有圓滿光明的德性。朱老夫子上來就瞎說八道。我們都知道三綱五常是儒家教導民眾的道德標準,朱熹在這里卻說民眾生下來就有仁、義、禮、智,這不是顛倒黑白嗎?
我呢,曾經(jīng)聽到一個陌生人的死訊,然后腦海里蹦出“人死如燈滅”這句話,那一瞬間就好像看到了一根原本燃燒地好好的蠟燭突然自己熄滅,無邊黑暗里也不知道這個蠟燭是不是真的亮過,當時我就被一種深深的恐懼與絕望包圍。
如果我從沒有聽過“人死如燈滅”,從沒見過燈的熄滅,那我是不可能產(chǎn)生這種感受的。同樣的,如果我們的本性里不具備仁義禮智,是不可能憑空發(fā)展出來的,一定是有善之端源。
但是性善、性惡自古就有爭論,一般人認為人的本性里既有善端,也有惡端,主要在于后天環(huán)境。但我要說的是,惡端不是根植于原初的本性里,而是因為“氣質(zhì)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矣?!?/p>
造就我們這個有形之體的氣有清、濁、昏、明的差別,這就使得我們出生于世就處于一種不完滿的狀態(tài)。這種不完滿會引導著我們向外抓取,把需求變成欲求,也就產(chǎn)生了人與人之間的種種對立。
《論語·公冶長第五》里有這樣一段文字:子曰:“吾未見剛者?!被?qū)υ唬骸吧陾?。”子曰:“棖也欲,焉得剛?”這里是說人一旦有過多的世俗欲望,那么就做不到持身正大的剛正剛強,那么惡端就會演化成惡行。
盡管如此,我們光明的本性還是在的。人身的善惡之爭不是一場零和博弈,而比較像太陽和烏云。烏云能遮日,但不能吞日。所以大學之教也不過就是輕輕地吹走烏云罷了。只要我們心中的太陽出現(xiàn),那么就會感受到真正的溫暖喜悅,也會無往而不利。而且這個過程是見一分太陽,有一分溫暖。
至于怎樣才能撥云見日,《大學章句序》里繼續(xù)說道:“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于其間,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p>
對我們而言,找回本性最快的方法就是直接跟圣人學習。世界歷史上有一個奇妙的軸心時代,大概是公元前九世紀到三世紀,在北緯30度上下,好像天降群星一般,世界各地紛紛出現(xiàn)影響人類幾千年歷史文明的偉大人物。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孟老莊。
假如你和孔子學習,就有可能成為七十二賢人;你和老子學習,就有可能成為文始真人;你和蘇格拉底學習,就有可能成為柏拉圖。這是老師和傳承的重要性。
在三代之時,“復性”的教學系統(tǒng)完備,教學方法完善,“王公、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敝源蠹叶紝W,是因為這方面的知識聽起來好像形而上,但學起來不離日用常行內(nèi),可以幫助我們獲得真正的幸福,所以那個時候才會“治隆于上,俗美于下,各安其分”。
今天社會的巨變其實是建立在或隱或現(xiàn)的摩擦之上的,“復性”的潛在需求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要迫切。而我們又沒有直接接觸圣人的機會,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研讀圣賢的經(jīng)典。當然了,這個學習過程最好就是從《大學》開始,因為它是“初學入德之門。”
我是李小道兒,歡迎關注身心之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28/30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中華神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