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傳統(tǒng)典籍 >> 道學(xué)核心之黃帝老子 >> 老子著作

      《老子化胡經(jīng)》

      大道家園 2023-04-21 12:04:11

      老子化胡經(jīng)》



      按:

      1

      、 對于本經(jīng),歷史上爭議不斷
      ,有認(rèn)為是真經(jīng)者
      ,有認(rèn)為是偽經(jīng)者
      ,眾說紛紜
      。但是有一點無可置疑
      ,就是該經(jīng)在歷史上
      ,曾經(jīng)掀起巨大風(fēng)波,歷史上的數(shù)次滅佛運動 以及焚燒《道藏》事件
      ,與《化胡經(jīng)》有密切關(guān)系
      。本站收錄此經(jīng)(后附其姊妹篇《老子八十一化》),無意評價真?zhèn)危皇枪┭芯空邊⒖?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讀者閱讀此經(jīng),回想歷 史之煙云
      ,警醒宗教斗爭之殘酷
      ,當(dāng)感嘆老子之名言——夫唯不爭,故無尤



      2

      、   關(guān)于《老子化胡經(jīng)》之作者,一般認(rèn)為是西晉道士王浮
      ,然則
      ,根據(jù)蕭登福等學(xué)者考證,老子化胡的說法
      ,在東漢明帝時就已經(jīng)存在
      ,且未必是出自道徒,極可能是 佛教徒初傳
      ,是為求中土流傳
      ,而有意攀引的。據(jù)悉
      ,佛教傳入中國之后相當(dāng)長一段時間
      ,都是與“黃老共祠”。收錄此經(jīng)
      ,也是讓后世各教之徒牢記歷史——道 教
      、佛教乃至一切宗教之間,絕對不是只有斗爭而沒有融合
      。求同存異
      、平等互愛、彼此學(xué)習(xí)
      ,方是雙贏之中道



      老子化胡經(jīng)


      老子西升化胡經(jīng)序說第一


      是時太上老君。以殷王湯甲庚申之歲建□之月

      。從常道境
      。駕三氣云。乘于曰精垂□九耀
      。入於玉女玄妙口中
      。寄胎為人。庚辰□二月十五日誕生于毫
      。九龍吐水灌 洗其形
      。化為九井。爾時老君須發(fā)皓白
      。登即能行
      。步生蓮花。乃至于九
      。左手指天
      。右手指地。而告人曰
      。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我當(dāng)開揚無上道法
      。普度一切動 植眾生
      。周遍十方及幽牢地獄。應(yīng)度未度咸悉度之
      。隱顯人間
      。為國師范。位登太極
      。無上神仙
      。時有自然天衣桂體。神香滿室
      。陽景重輝
      。九日中。身長九盡
      。眾 咸驚議
      。以為圣人。生有老容
      。故號為老子
      。天神空里。贊十號名
      。所言十者
      。太上老君?圓神智無上尊?帝王師?大丈夫?大仙尊?天人父?無為上人?大悲仁者 ?元始天尊此后老君。凝神混跡
      。教化天人
      。兼說治身中外法。百有余載
      。王道將衰
      。殺戮賢良。枉定無數(shù)
      。忠臣切諫
      。及被誅夷
      。天降洪災(zāi)。曾無覺悟
      。如是數(shù) 載
      。為周所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低踔畷r
      。歲在甲子。亦同俗官
      。晦跡藏名
      。為柱下史
      。師輔王者。至于照王
      。其歲癸丑
      。便即西邁。過函谷關(guān)
      。授喜道德五千章句
      。并說妙真西升 等經(jīng)。乃至太清上法三洞真文靈寶符圖太玄等法
      。使其教授
      。至精仁者羽化神仙。令無斷絕
      。便即西度
      。經(jīng)歷流沙。至于闐國毗摩城所
      。爾時老君舉如來節(jié)
      。招諸從 人。倏忽之間
      。有赤松子?中典丈人?元始天王?太一元君?六丁玉女?八卦神君及龍虎君?功曹使者?金乘童子?惠光童子?天官地官水官空官?日官月官?山官 海官?陰官陽官?木官火官?金官土官?五岳四續(xù)諸神等君?天丁力士?游羅將軍?飛天神王?仙人玉女?十萬余眾
      。乘云駕龍。浮空而至
      。於是老君處于玉帳
      。坐 七寶座。炃百和香
      。散眾名花
      。奏天鈞樂。諸天賢圣周匝圍繞
      。復(fù)以神力召請胡王
      。無問遠(yuǎn)近
      。人士咸集。于闐國王乃至朱俱半王?渴叛陀王?護(hù)密多王?大月氏王 ?骨咄陀王?俱蜜王?解蘇國王?拔汗那王?久越得犍王?多勒建王?罽賓國王?訶達(dá)羅支王?波斯國王?疏國王?碎葉國王?龜茲國王?龜茲國王?拂林國王?大 食國王?殖膩國王?數(shù)漫國王?恒沒國王?俱藥國王?嵯骨國王?曇陵國王?高昌國王?焉耆國王?弓月國王?石國王?瑟匿國王?康國王?史國王?米國王?似沒 盤國王?曹國王?何國王?大小安國王?穆國王?烏那葛國王?尋勿國王?火尋國王?西女國王?大秦國王?舍衛(wèi)國王?婆羅柰國王?帝那忽國王?伽摩路王?乾陀 羅王?烏長國王?迦葉彌羅國王?迦羅王?不路羅王?泥婆羅王?熱吒國王?師子國王?拘尸那羅國王?毗舍離王?劫毗陀王?室羅伐王?瞻波羅國王?三摩咀吒王 ?烏荼國王?蘇刺吒國王?信度國王?烏刺尸王?扈利國王?狗頭國王?色伽栗王?漫吐^3□王?泥拔國王?越底延王?奢彌國王?小人國王?軒渠國王?陀羅伊 羅王?狼揭羅王?五天竺國王?如是等八十余國王
      。及其妃后
      。并其眷屬。周匝圍繞
      。皆來聽法
      。爾時老君告諸國王。汝等心毒
      。好行殺害
      。唯食肉血。斷眾生命
      。 我今為汝說夜叉經(jīng)
      。令汝斷肉專食麥□。勿為屠殺
      。不能斷者
      。以自死肉。胡人佷戾
      。不識親疏
      。唯好貪淫。一無恩義
      。須發(fā)拳鞠
      。疏洗至難。性既膻腥
      。體多垢 穢
      。使其修道。煩惱行人
      。是故普令剔除須發(fā)
      。隨汝本俗而衣氈裘。教汝小道
      。令漸修學(xué)
      。兼持禁戒。稍習(xí)慈悲
      。每月十五日
      。常須懺悔。又以神力為化佛形
      。騰空 而來
      。高丈六身。體作金色
      。面恒東向
      。示不忘本
      。以我東來故顯斯?fàn)睢A钇湟娬?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發(fā)慈善心
      。汝等國王。所有朝拜一像吾面
      。東向政事
      。如是不久。過蔥嶺山
      。中 有深池
      。毒龍居止。五百商旅
      。宿於池濱
      。為龍所害。竟不遺一
      。我遺其國渴叛陀王傅祝與之。就池行法
      。龍王恐怖
      。乃變?yōu)槿恕Vx過向王請移別住
      。不復(fù)於此更損 人民
      。令后往來絕其傷害。次即南出至于烏場
      。遍歷五天
      。入摩羯國。我衣素服
      。手執(zhí)空壺
      。置精舍中。立浮屠教
      。號清凈佛
      。令彼剎利婆羅門等而奉事之。以求無 上正真之道
      。歷年三八
      。穆王之時。我還中夏
      。使入東海
      。至于蓬萊方丈等洲。到於扶桑
      。暫過大帝之所
      。挍集仙品稱位高下
      。又經(jīng)八王二百余載。幽深演之時
      。歲 次辛酉
      。三川震蕩。王者將亡
      。數(shù)遭百六
      。非人可制。我更西度
      。教化諸國
      。次入西海。至于聚窟流麟等洲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傉偈缴裣纱笫考俺醯玫赖叵轮髡卟⑽词谌斡紊⑾扇? 至孝至忠適經(jīng)歷度者。如是等輩八萬余人
      。挍量功德行業(yè)輕重
      。授其職位五等仙官二十七品仙真上圣岳瀆三天。咸悉補(bǔ)擬如是
      。又經(jīng)六十余載
      。桓王之時
      。歲次子一 陰之月
      。我令尹喜。乘彼月精
      。降中天竺國入乎白凈夫人口中托蔭而生
      。叼為悉達(dá)。舍太子位
      。入山修道
      。成無上道。號為佛陀
      。始建悉曇十二文字
      。展轉(zhuǎn)離合三萬 余言。廣說經(jīng)誡
      。求無上法
      。又破九十六種邪道。歷年七十
      。示人涅磐
      。襄王之時。其歲乙酉
      。我還中國
      。教化天人
      。乃授孔丘仁義等法。爾后王誕六十年間
      。分國 從都
      。王者無德。我即上登昆侖
      。飛升紫微
      。布?xì)馊纭:B(yǎng)一切
      。后經(jīng)四百五十余年
      。我乘自然光明道氣。從真寂境飛入西那玉界蘇鄰國中
      。降誕王室
      。示為太 子。舍家入道
      。號末摩尼
      。轉(zhuǎn)大法輪。說經(jīng)誡律定慧等法
      。乃至三際及二宗門
      。教化天人。令知本際
      。上至明界。下及幽涂
      。所有眾生
      。皆由此度。摩尼之后
      。年垂 五九
      。金氣將興。我法當(dāng)盛
      。西方圣象
      。衣彩自然。來入中洲是效也
      。當(dāng)此之時
      。黃白氣合。三教混齊
      。同歸於我
      。仁祠精舍。接棟連甍
      。翻演后圣大明尊法
      。中洲 道士
      。廣說因緣。為世舟航
      。大弘法事
      。動植含氣。普皆救度
      。是名總攝一切法門


      老子化胡經(jīng)


      老子化胡經(jīng)玄□卷第十


      我往化胡時。頭載通天威

      。金紫照虛空
      。焰焰有光暉。胡王心憊戾
      。不尊我為師
      。吾作變通力。要之出神威
      。麾日使東走
      。須彌而西頹。足踏乾神橋
      。日月左右回
      。 天地晝暗昏。星辰牙差馳
      。眾災(zāi)競地起
      。良醫(yī)絕不知。胡王心怖怕
      。叉手向吾啼
      。作大慈悲教?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疂u微微
      。落簪去一食。右肩不著衣
      。男曰憂婆塞
      。女曰憂婆夷。 化胡今賓服
      。游神於紫微


      我在舍衛(wèi)時。約敕瞿曇身

      。汝共摩訶薩
      。□經(jīng)教東秦。歷落神州界
      。迫至東海間
      。廣宣至尊法。教授聾俗人
      。與子威神法
      。化道滿千年
      。年終時當(dāng)還
      。慎莫戀中秦。 致令天氣怒
      。太上踏地鎮(zhèn)
      。寺廟崩倒澌。龍王舐經(jīng)文
      。八萬四千弟子
      。一時受大緣。輪轉(zhuǎn)五道頭萬無一升仙
      。吾在三天上
      。愍子淚流連念子出行道。不能卻死緣
      。不 能陵虛空
      。束身入黃泉。天門地戶塞。一去不能還。雖得存禋嗣
      。使子常塞心。逆天違地理
      。災(zāi)考加子身。神能易生死
      。由子行不真。三十六天道
      。終卒歸無形


      我身西化時。登上華岳山

      。舉目看昆侖
      。須彌了了懸。矯翼履清虛
      。倏忽到天西
      。但見西王母。嚴(yán)駕欲東旋。玉女?dāng)?shù)萬千
      。姿容甚麗妍
      。天姿絕端嚴(yán)。齊執(zhí)皇靈書
      。誦讀仙圣經(jīng)
      。養(yǎng)我同時姝。將我入天庭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世蠔|向坐。身體曒然明
      。授我仙圣道
      。接度天下賢。


      我昔西化時

      。登上華岳山
      。北向視玄冥。秦川蕩然平
      。漢少雜類多
      。不信至真言。吾后千余年
      。白骨如丘山
      。尸骸路草野。流血成洪洪
      。淵不忍見子
      。苦故作大秦
      。吟哀嘆二十二十
      。頭以示通中。賢見機(jī)降時
      。世不值苦以辛


      我昔化胡時。西登太白山

      。修身巖石里
      。四向集諸仙。玉女擔(dān)漿酪
      。仙人歌經(jīng)文
      。天龍翼從后。白虎口馳斷
      。玄武負(fù)鐘鼓
      。朱雀持幢幡。化胡成佛道
      。丈六金剛身
      。時與決口教。后當(dāng)存經(jīng)文
      。吾升九天后
      。克木作吾身


      我昔離周時

      。西化向罽賓。路由函關(guān)去
      。會見尹喜身
      。尹喜通窈冥。候天見紫云
      。知吾當(dāng)西過
      。沐浴齋戒身。日夜立香火
      。約敕守門人
      。執(zhí)簡迎謁請。延我入皇庭
      。 叩搏亦無數(shù)
      。求欲從我身。道取人誠信
      。三日口不言
      。吾知喜心至。遺喜五千文
      。欲得求長生
      。讀之易精神。將喜入西域
      。遷喜為真人


      我昔化胡時。涉天靡不遙

      。牽天覆六合
      。艱難身盡嬰。胡人不識法
      。放火燒我身。身亦不缺損
      。乃復(fù)沈深淵
      。龍王折水脈。復(fù)不復(fù)流行。愚人皆哀嘆
      。枉此賢人身
      。 吾作騰波氣。起立上著天
      。日月頭上曒
      。光照億萬千。胡王心方悟
      。知我是圣人
      。叩頭求悔過。今欲奉侍君
      。伏愿降靈氣
      。怒活國土人。吾視怨家如赤子
      。不顧仇以 嫌
      。化命一世士
      。坐臥誦經(jīng)文
      。身無榮華飾。后畢得升天
      。吾告時世人
      。三界里中賢。欲求長生道
      。莫愛千金身
      。出身著死地。返更得生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鹬猩徎ā柲耸侵? 真
      。莫有生殺想
      。得道升清天。未負(fù)即真信
      。喪子千金身
      。我昔學(xué)道時。登崖歷長松
      。盤屈幽谷里
      。求覓仙圣公。食服泥洹散
      。漸得不死蹤
      。九重室中
      。得見不死 童。身體絕華麗
      。二儀中無雙
      。遺我元氣藥。忽然天圣聰


      尹喜哀嘆五首


      尹喜告世人

      。欲求長生道。莫求時世榮
      。我昔得道時
      。身為關(guān)府君。一日三賞賜
      。雜彩以金銀
      。不以為己有。施與貧窮人
      。白日沾王事
      。夜便習(xí)靈仙?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跛墒晨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微命乃得存。精誠神明佑
      。守真仰蒼天
      。感得天地道。遇見老君身
      。難我以父母
      。卻遺五千文。秘室伏讀之
      。三年易精神
      。授我仙圣方。都體解自然


      我昔上九天

      。下向視玄冥。但見飛仙士
      。列翼影清天
      。朝宗九天主。太上皇老君
      。滌蕩六府中
      。受讀仙圣文
      。王喬得圣道
      。游行五岳間
      。服氣食玉英。受命與天并


      昔往學(xué)道時。登岳歷高岡動見百丈谷

      。赫赤道里長
      。有無極神氣。何以到西方元以度赤谷
      。垂淚數(shù)千行
      。自念宿罪重。五內(nèi)心摧傷
      。我昔求道時
      。逕歷數(shù)千崖。浮游 八荒外
      。徒跣身無衣
      。東過日出界。西潯清山累
      。足底重躎生
      。手中把少微。道見西王母
      。問我子何歸
      。恥身不學(xué)道。意欲覓仙師
      。感我精誠至
      。乞我鞋以衣。爾乃 得學(xué)道
      。仙氣漸微微
      。父母怪我晚。晝夜悲嗥啼
      。大道與俗返
      。一往不復(fù)歸。高志日日遠(yuǎn)
      。不覺心肝摧
      。雖得不死道。氣力甚微微
      。心精不退轉(zhuǎn)
      。今作天人師。


      昔往學(xué)道時

      。蹤跡亦難尋
      。東到日出界
      。樹木郁郁深。南到閻浮提
      。大火燒我身
      。西到俱地尼。但見金城門
      。青龍堯城腹
      。白虎守城前。沖天金樓殿
      。太上居湛然
      。 光影耀虛空。仙人絕端嚴(yán)
      。齊執(zhí)黃卷書
      。口誦長生文
      。北向入玄冥
      。大水湛湛深。繞天數(shù)百匝
      。足底重躎生
      。爾乃得仙道。把攬?zhí)斓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子能述吾道
      。白日得升天?/span>


      太上皇老君哀歌七首


      三十六宮主。太上皇老君

      。哀愍下世士
      。垂神教世賢。子欲修冥福
      。先當(dāng)體窈冥
      。生時得尊貴。不如過去榮
      。仙駕龍車
      。迎子游清天。上登金樓殿
      。坐臥虛空間
      。行 則飛仙從。威儀上柱天
      。朝登天東頭
      。暮到於天西。戲樂九天外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v意極周旋
      。驅(qū)使役百鬼?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偨y(tǒng)於萬金
      。吾哀世愚民。不信冥中神
      。恃力害良善
      。不避賢行人。馳 馬騁東西
      。自謂常無前。善惡畢有報
      。業(yè)緣須臾間
      。神明在上見。遣使直往牽
      。從上頭底收
      。系著天牢門。五毒更互加
      。惡神來克侵
      。口吟不能言
      。妻子呼倉天
      。莫 怨神不佑。由子行不仁


      吾哀時世人

      。不信於神明。先人與種福
      。子孫履上行
      。衣厚飯得飽。災(zāi)考不到門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跉忸^噓天。自謂常終日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磶熣孢|然。得病叩頭請
      。外恭心不敬
      。神明以知人。 三魂系地獄
      。七魄懸著天
      。三魂消散澌
      。五神不安寧。伺命來執(zhí)載
      。丞相踏地鎮(zhèn)
      。左神不削死。右神不著生
      。生神不衛(wèi)護(hù)
      。殺神來入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蚧佳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或患頭目疼
      。 百脈不復(fù)流
      。奄忽入黃泉天門地戶閉一去不復(fù)還。


      吾哀世愚人

      。不信冥中神
      。生時不恭敬。死便償罪緣
      。典官逐后驅(qū)
      。牽北走東西。抱填江與海
      。負(fù)石累高山
      。白日不得食。夜分不得眠
      。朝與杖一百
      。暮與鞭一千。 不堪考對苦
      。賣罪與生人
      。兩兩共相牽。遂至死滅門
      。皆由不敬道
      。神明考撻人。何不敬真神
      。生死得升天
      。生榮死者樂。生死得得蒙恩


      吾哀時世人

      。不信冥中神。一門有十息?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v意行不仁
      。神明鑒無外。終不濫殺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騘7□華秀子?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騘7□妙少年
      。門崩戶以壞。學(xué)者如浮云
      。死亦不脫歲
      。慧哭仍相尋
      。妻子沈堙澌
      。一身孤獨存。呼天天玄遠(yuǎn)
      。呼地地亦深。不能自怨責(zé)
      。各道怨師尊
      。雖欲思善道。十子不復(fù)還


      吾告時世人

      。修道宜殷勤。恩亦不虛生
      。神明必報人
      。昔有劉仲伯。精誠於道門
      。勸惡使從善
      。歲會集群賢。香火日夜勤
      。亦能感倉天
      。命盡應(yīng)當(dāng)死。眾神與表天
      。 三魂飛揚澌
      。七魄入死星。右神削死籍
      。左神著生名
      。伺命來極濟(jì)。左相踏地鎮(zhèn)。普告二十獄
      。柭出仲伯身
      。三魂還復(fù)流。七魄還入身
      。血脈還運轉(zhuǎn)
      。百節(jié)方更堅。 面目更端嚴(yán)
      。肉骨更解明
      。死臥三七日。寢尸還更生


      吾告時世人髐骨不別真

      。閑時不共語。急便來求人
      。死者如流水
      。去者如浮云。秦川純軍馬
      。中庭生業(yè)^2□
      。百中不留一。到思吾本言
      。何不學(xué)仙道
      。人身常得存。


      老君十六變詞


      一變之時

      。生在南方亦如火
      。出胎墮地能獨坐。合口誦經(jīng)聲瑣瑣
      。眼中淚出珠子顆
      。父母世間驚怪我。復(fù)畏寒凍來結(jié)果
      。身著天衣誰知我


      二變之時。生在西岳在漢川

      。寄生五家練精神
      。出胎墮地能語言?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位侮抨潘平疸y
      。三十六色綺羅文。國王歡喜會群臣
      。英儒雅士平論
      。忽然變化作大人
      。發(fā)眉皓白頭柱天。


      三變之時

      。變形易體在北方
      。出胎墮地能居床。合誦經(jīng)聲瑯瑯
      。額上三午十二行
      。兩手不開把文章。配名天地厚陰陽
      。從石入金快翱翔


      四變之時。生在東方身青蔥

      。出胎墮地能瞳春
      。合口誦經(jīng)聲雍雍。白日母抱夜乘龍
      。昆侖山上或西東
      。上天入地登虛空。仙人侍從數(shù)萬重
      。當(dāng)此之時神氣通


      五變之時。生在中都在洛川

      。嵩高少室?guī)X岑顛中央修福十萬年
      。教授仙人數(shù)萬千。齊得升天入青云
      。降鑒周室八百年
      。運終數(shù)盡向罽賓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煞疬€東秦。敷揚道整 天文
      。六變之時
      。生在乾地西北角。圖畫天地立五岳
      。處置星辰敘四瀆
      。二十八宿注鄉(xiāng)曲。日月昭曜為下國
      。走如流水得周局
      。智者察之知急速。雨澤以時熟五谷
      。 萬人食之大化足


      七變之時。生在北方在海嵎。出胎墮地聲由由

      。好喜歌舞無憂愁
      。造作音樂作箜篌。萬帝來請用解憂
      。黃河為路行竟頭
      。一身涉世快游游。


      八變之時生在東北在艮地

      。圖畫天地我次比
      。白衣居士維摩詰。欲結(jié)坐禪須諳氣
      。通暢經(jīng)書有舍利
      。見吾相好須信企。感子單誠不延次
      。齊得升天不墮地


      九變之時。下人黃泉正地柱

      。開辟天地施地戶
      。四氣非陽立冥所。雖有人民不能語
      。吾入身中施六府
      。肋為傍通心為主。從此已來能言語
      。尊卑大小有次緒
      。萬天稱傳道為父。


      十變之時

      。生在東南出風(fēng)門
      。畫出天道安山川。置立五岳集靈仙
      。吹噓寒暑生萬民煩氣眾生人得真
      。置立五藏施心神。動作六神能語言
      。有生有死須臾間
      。如水東流 何時還。邂逅相代不得停
      。何不習(xí)善求長生
      。磐散流俗入膠盆。不能免離喪子身
      。欲求度世於中禪
      。搦心不堅固仙根
      。肓聾音啞教不倫。由子前身謗經(jīng)文
      。論說道士 毀圣人
      。在惡必報受罪緣。但勤自責(zé)莫怨天


      十一變之時

      。生在南方閻浮地。造作天地作有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物由嬰兒。陰陽相對共相隨
      。眾生稟氣各自為
      。番息眾多滿地池。生活自衛(wèi)田桑靡
      。劫數(shù)滅盡一時虧
      。洪水浮天到月支。選擢種民留伏義
      。思之念之立僧祗
      。唯有大圣共相知。


      十二變之時

      。生在西南在黃昏
      。時人厭賤還老身。善權(quán)方略更受新
      。寄胎托俗蟒蛇身
      。胎中誦經(jīng)不遇人。左肋而出不由關(guān)
      。墮地七步雜穢間
      。九龍洗浴人不聞。國王 歡喜立東宮
      。與迎新婦字衢夷
      。八百伎女營樂身
      。八斛四升不亂禪
      。破散庫藏施貧人。道十八人詣宮門
      。賈作大丑婆羅門
      。借問太子何時還。王心不語動王情
      。騎王 白象觸王鎮(zhèn)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螏熤獠慌c言。殯著檀特在丘
      。投身餓虎求道門
      。變?yōu)榘坠窋?shù)百身。積骨須彌示后人
      。傳語后學(xué)須精勤
      。莫貪穢辱喪子身。沈累六趣更生難
      。不信我 語至?xí)r看


      十三變之時。變形易體在罽賓

      。從天而下無根無
      。號作彌勒金剛身。胡人不會邪神
      。興兵動眾圍圣人
      。積薪國北燒老君。太上慈愍憐眾生
      。漸漸誘進(jìn)說法輪
      。剔其須 發(fā)作道人。橫被無領(lǐng)涅磐僧
      。蒙頭著領(lǐng)待老君
      。手捉錫杖驚地蟲。臥便思神起誦經(jīng)
      。佛氣錯亂欲東秦
      。夢應(yīng)明帝張愆迎。白象馱經(jīng)詣洛城
      。漢家立子無人情
      。舍家父 母習(xí)沙門。亦無至心逃避兵
      。不玩道法貧治生
      。搦心不堅還俗纏。八萬四千應(yīng)罪緣
      。破塔懷廟誅道人
      。打壞銅像削取金。未榮幾時還造新
      。雖得存立帝恐心


      十四變之時。變形易像在金衛(wèi)

      。沙門圍城說經(jīng)偈
      。至著罪人未可濟(jì)
      。胡人聞之心怪。將從群黨來朝拜
      。叩頭悔過求受戒
      。克肌克骨誓不退
      。燒指練臂自盟誓
      。男不妻娶坐思禪。死為尸陀餧膺鸇
      。遷神涅磐舍利弗
      。骨得八斛散諸國。如此遷達(dá)離煩欲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嗌砬蟮懒⒖傻谩?/span>


      十五變之時

      。西向教化到罽賓
      。胡國相釐還迦夷。侵境暴秏買育人
      。男子守塞憂婆夷
      。吾入國中作善詞。說化男子受三歸
      。漸漸誘進(jìn)說法輪
      。剔其須發(fā)作道人。陽為 和上陰阿尼
      。假作父母度僧尼
      。師徒相度理無私。遷神涅磐歸紫微
      。四鎮(zhèn)安穆和我神。胡人思念長吁啼
      。鑄作金像法我形
      。三時入禮求長生。寂寂寞寞不應(yīng)入
      。低 頭視地仰看天
      ,大圣正真何時還。


      十六變之時

      。生在蒲林號有遮
      。大富長者樹提闍
      。有一手巾像龍蛇
      。遺風(fēng)吹去到王家
      。國王得之大嘆吒。興兵動眾來向家
      。離舍百里見蓮花
      。國有審看一月夜。王心惡之欲破家
      。忽然變化白凈舍
      。出家求道號釋迦。


      五百歲之時

      。乘龍駕虎道得昌
      。漢地廣大歷記長。三十六人計弟兄
      。路度北闕云中翔
      。新盧酒出俱行嘗。娥媚山邊作細(xì)昌
      。當(dāng)此之時樂未央
      。伊耶樂生壽命長。


      六百歲之時

      。一世以去二世歸
      。城郭如故時人非。觀者眾多知我誰
      。死生各異令人悲
      。何不學(xué)道世欲衰。踟躕西北長吁誰
      。伊耶樂生治太微



      老子化胡經(jīng)卷第十   宋聿摘自《大正藏》2001.7




      老子化胡經(jīng)姊妹篇——

      老子八十一化 (又名《太上老君歷世應(yīng)化圖說》)

      殷誠安 點校


      老子八十一化圖(序)



      題詞

      圣跡盈宇宙,道肥乾坤秀

      此中大化恩

      ,萬匯玄機(jī)透。

      功德莫可擬

      ,徒存景仰矣

      勤修至善心,自契大道理


      玄裔三豐子敬題


      右 為吾宗師于乙亥冬月之望

      ,題諸玉虛道院淥水梅堂者也。當(dāng)此書稿成時
      ,總院和繩子赍呈幕下
      ,請賜核閱,并丐敘言
      。奉諭云:此圖規(guī)模初具
      ,惟其中注釋尚須斟 酌
      ,孝玄為吾細(xì)心校之。成后存院數(shù)幀
      ,以資啟迪
      。大道無極,非筆墨可罄
      ,吾為勉綴數(shù)言
      ,為吾莊書弁于首可也。孝玄侍教堂中
      ,親聆師訓(xùn)
      ,知吾初祖,德莫能 名
      ,無可說者
      ,故只題詞如右。謹(jǐn)附綴數(shù)言
      ,以志不忘


      玉虛門下孝玄子敬識


      新刊老君歷世應(yīng)化圖說緣起


      碧洞老方丈王伏陽于辛未冬來游玉虛道院,適吾宗師說法梅堂

      ,召其入
      ,語之有緣,錫名“和繩”
      ,且寓“兼祧猶龍”之囑
      ,當(dāng)時固不知所謂也。迨癸酉元旦
      ,總院孝翼子歸真
      ,和繩子承命膺職,院眾咸爭迎之
      ,以和繩子曾主元都律壇
      ,大振玄風(fēng)于碧洞,得其總率院職
      ,必可促進(jìn)院務(wù)也


      和繩子夙抱宏道之愿,凡與吾道有關(guān)之事

      ,靡不欣然助成
      。故其所獲之緣,恒出意外
      ,殆若天授之者


      碧 洞藏有《正統(tǒng)道藏》一帙,因商務(wù)印書分館罹回祿時將洞神部各書悉毀,和繩子欲成全璧

      ,久覓不得
      ,質(zhì)師叩緣,答以“不必遠(yuǎn)之
      ,江浙緣熟
      ,仍在蓉城”等語
      。嗣 見瑪瑙經(jīng)房之《八十一化圖說》
      ,以所載圣跡簡略,且乏考證
      ,難啟信心
      ,即有重訂之意。旋得青城道友易心瑩煉士之助
      ,為博采群籍
      ,逐化考訂。自壬申仲夏編 纂
      ,歷三載而脫稿
      ,和繩子以協(xié)辦。


      甲戌

      ,黃箓弭劫
      、羅天大醮,九十日之齋功
      ,忽遘奇遇:商務(wù)印書總館自滬運蓉
      ,道書數(shù)箱。和繩子聞知即往查視
      ,其中竟有《洞神部》全書
      !因市歸庋之碧洞,合成全璧
      。蓋滬廠被毀所遺者
      。又謀《化胡經(jīng)》原本,去冬得華陽陳踐室君
      ,出羅振玉攝敦煌石室殘卷
      ,遂附于《圖說》之后。


      今和繩子已膺命主玉虛道院矣

      ,孝玄遵奉師命
      ,協(xié)校經(jīng)說,深知緣熟機(jī)來
      ,頗有至理
      ,“兼祧猶龍”
      、“不必遠(yuǎn)求”之諭
      ,豈無征乎
      ?要亦和繩子之誠格也已。


      丙子天中節(jié)玉虛道院弟子孝玄子謹(jǐn)識



      重訂《老君歷世應(yīng)化圖說》序


      王 伏陽老方丈刻《老君歷世應(yīng)化圖說》

      ,囑余為序。竊思太上之功德大矣、遠(yuǎn)矣
      !自化民以來,未見于書者不知凡幾
      。此后
      ,觀太上之書而化度者,又不知凡幾
      。此書 特其一端
      ,而救世之心,終不可沒
      ,故片楮零縑
      ,皆精神之所寄也。至于三教同源之說
      ,歷考于書
      ,是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茲不多贅
      。總之
      ,三教之同
      ,同此一 心,萬古精神
      ,一仁而已
      。圣賢仙佛之濟(jì)人,毫無畛域
      ;雨露風(fēng)云之成物
      ,豈有紛爭?仰泰山之高
      ,同分云影
      ;對江海之大,共挹清光
      。我輩下土螻蟻
      ,亦惟蠕蠕動 化于其間耳。贊曰:

      大道原無極

      ,圣心寧有涯

      春風(fēng)盈六合

      ,何止入流沙?

      谷庵空無物

      ,中有乾坤大

      飛去一片云,慈光覆天下


      雙江劉咸滎敬撰


      序二


      《太 上老君應(yīng)化圖》者

      ,薄關(guān)清庵居士令狐璋所傳也。狐璋啟迪舊聞
      ,喻道于圖
      ,而通微史氏,引經(jīng)為說
      ,首冠制序
      ,事在洪武七年
      ,載彼混元垂教上下數(shù)千年已往之 跡
      ,與乎經(jīng)戒法嗣具備。此書惜乎年湮代遠(yuǎn)
      ,篇幅闕略
      ,不可足讀,匪資厘正
      ,猶難問世
      。今依道典,參同史傳諸書
      ,詳審舛謬
      ,核實事理,蓋將闡明嗣緒
      ,丕揚玄 范
      ,則宗教淵源,賞大道之檗芽也
      ,審矣
      。豈不信哉!


      凡善信男女

      ,修持
      、懺悔正法,禮拜真容
      ,隨時供養(yǎng)
      ,一心信受不 怠,則塵囂滌盡
      ,內(nèi)外貞白
      ,即離一切業(yè)障
      ,馘滅災(zāi)迍,當(dāng)?shù)檬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籍此智慧之力
      ,精進(jìn)不礙,則道岸可登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虺撩怨虉?zhí),自甘背墮
      ,滅棄善根
      ,不獲離諸苦 趣,常輪于三惡道中者
      ,皆由人之所造
      。而資其究竟,顧為善獲福
      、作惡降殃
      ,則幽明之故,報施豈爽哉
      !明乎此道者
      ,尚其勖之。


      唯時有渠水王法師

      、高臺馬意良及心瑩三人者
      ,不謀意同,共味斯文
      ,皆取則于王
      。或此書當(dāng)幸
      ,顯絕滅以惠來學(xué)
      。不覺其僭,而識于書首云


      中華民國壬申仲夏心瑩序稿


      宋理宗皇帝御制化胡辨:


      朕 常觀滅儒道諸書

      ,胡人皆忌其老子有化胡之說,言老子生于定王之世
      ,佛生于老子出關(guān)之前
      ,在昭王之日。因與中國儒書所載不同
      ,朕以儒典考之
      ,《通鑒》內(nèi),當(dāng) 幽王之世
      ,洛河竭
      ,有老子嘆河竭之說
      ,皆載之史籍矣。幽王乃定王之十世祖也
      ,在定王前
      ,相隔十世之前!何先有“老子”之名也
      ?又考之漢劉向所編《老氏傳》 載:老子在商為西伯之守藏史
      ;又考之儒典,曰:“老
      、彭
      ,商之賢大夫也”;又考之回回經(jīng)書
      ,皆載老子化佛成道事跡
      。以是推之,老子生于商可辨矣
      。蓋當(dāng)是 時
      ,受天命而君天下者曰“天王”,因以文王之德
      ,皇天眷命
      ,奄有四海
      。為天下君
      ,其德澤化彼萬方,無思不服
      。是以萬方來朝
      ,皆沐天子之德澤所致也。其老 氏
      ,乃周天王之臣也
      。以天子之德化,西出函谷
      ,化被羌酋
      。其治教,皆出于中國
      。如言“修道學(xué)者”
      ,“道”之一字,乃老子所起
      ,既曰“修道”
      ,即老子所化而 無疑矣,豈非老氏之徒乎
      ?《中庸》曰“修道之謂教”
      ,既言“修道”
      ,即是老子之教也,復(fù)何疑焉
      ?其佛也
      ,載諸梁武帝與昭明太子所編文選,其佛生之日已有證 矣
      。其文曰:“周
      、魯二莊,親昭夜景之鑒
      ,謂恒星不見也
      ;漢、晉兩明
      ,并勒丹青之飾
      ,謂其教始興也”。謂佛生于周莊王之九年
      ,當(dāng)魯莊公之七年
      ;佛法漢明帝 時始來,其教晉明帝時始興
      。故曰:“二莊而生
      ,兩明而興”,此梁武帝載諸儒典
      ,為天下萬世之證
      。此萬世之公論,不可改也
      。豈非天意之有在
      ?是知中國圣人誕 生之跡、化胡之事
      ,天道有不可泯者矣
      !嗚呼艱哉!


      今故考之道釋二教

      ,函矢之生者
      ,始于王浮。浮初為僧
      ,因其聰慧絕倫
      ,眾僧妒之,酖之不死
      。浮遂蓄發(fā)為黃冠
      ,升為祭酒。因與僧家有隙
      ,乃改古本《化胡經(jīng)》
      ,增其偽說
      ,互相抗壓。于是
      ,移老子生于定王之世
      ;移佛生于昭王之時,在老子西化出關(guān)之前
      。自是
      ,函矢之生,非一日也


      余 謂其化胡之事

      ,不可憑道釋二家之書,當(dāng)以儒典證之
      ,則知何人為之立教
      ,為何人所化也。其事見乎《括地志?四夷部》
      、《魏略?西戎傳》
      、《隋史?西域傳》、 襄楷《上漢桓帝疏》及裴楷所注《三國志》
      、崔元山《瀨鄉(xiāng)記》
      、皇甫謐、嵇康等傳范蔚宗書
      、宋《云南行記》
      、唐《太宗實錄》、八學(xué)士《議狀》
      、歷代帝王之 《贊》
      、唐玄宗、宋光宗之《序》
      ,俱有載也。出于儒書及見回回謨素《兒馬儀經(jīng)》
      ,事之虛實
      ,昭如日星,不可掩也
      。此天下萬世之公論明矣
      ,吾復(fù)何言哉!


      校其佛氏之教導(dǎo)之以慈愛

      黃帝之教導(dǎo)之以仁義
      ;老氏之教導(dǎo)之以道德,陳之以忠孝
      ;孔氏之教導(dǎo)之以禮樂
      ,陳之以綱常
      。此三教開化之本,莫過止乎一而已
      。豈可以同藝相妒而相攻耶
      !雖夷夏之不同,風(fēng)俗之各異
      ,而其為善一也


      自 漢之先,中國止知有儒道二教

      ,儒者尚以楊朱
      、墨翟為異端而攻之。至宋
      ,亦以濂
      、洛諸儒為偽學(xué),因其各立門庭
      ,不循先王之軌轍也
      。蓋圣人立教,必有妙理
      。如 孔門
      ,尚謂“理有未窮,知有未盡”
      ,圣人尚爾
      ,況庸夫俗士安能測識哉!豈妒其所長而毀天帝
      、貶孔子而嫉之也
      ?是謂非圣人者無法,此大亂之道也
      。豈不然乎


      附圖:老子化胡經(jīng)卷一(局部)



      唐高宗乾封二年戒諭爭論敕:


      朕 承天命,奄有萬方

      ,敢不欽崇天道以宣天德
      ?比者昊天觀祭酒楊太玄、華嚴(yán)院僧人宗敬
      ,爭論后先
      ,亦常戒諭,尚不遵行
      。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诺洌嗣迳F鋬?yōu)劣,詳知 道佛后先
      ,見夷夏之輕重
      。準(zhǔn)今酌古、貫理
      、窮源——且以天人論之:道乃天地萬物之母
      ,佛乃修道而成;道以天稱
      ,佛在人列
      。孰敢以人加于天地之上哉!

      以夷夏斷之:開道教者

      ,朕中國之黃老
      ;始佛教者,彼西胡之罽賓
      。黃
      、老,中國之大圣
      ,佛乃西胡之善人
      。以夷夏論之,豈可以外夷加于中國之上哉


      又以先后論之:道乃先天而先地

      ;佛乃后出而后興。道始于盤古之先
      ,佛于周莊之世
      。上下相距三百萬七千余年!孰敢以周莊加于盤古之前哉


      又以朝代斷之:道闡于軒轅之世

      ,佛出于漢明之時。道在龍馬之先
      ,佛來卯金之末
      。孰敢以后漢為尊而以黃帝為卑哉!


      又照僧家舊例

      ,首明后先:先入寺者
      ,雖幼必列于上;后入寺者
      ,雖老必列于下。此清規(guī)不易之理
      、天地自然之勢也
      。況道先佛后,又何疑焉


      朕今敷諭之后

      ,二教咸體朕言
      ,敢有不遵,仍前爭論
      ,重則加以極刑
      ,輕則罰為城旦之舂!令下
      ,有司俱從朕斷


      謹(jǐn)按《唐書?藝文志》載《議〈化胡經(jīng)〉狀》一卷云:


      萬 歲通天元年丙申,東都僧慧澄表乞除毀《老子化胡經(jīng)》

      ,敕秋官侍郎集成均監(jiān)
      、弘文館學(xué)士,詳議《〈化胡經(jīng)〉議》——太中大夫守秋官侍郎上柱國劉如璿議曰: “李釋元同
      ,未始有異
      ,法身道體,應(yīng)現(xiàn)無方
      ,降跡誕靈
      ,各行其化。其老子發(fā)自東方
      ,遠(yuǎn)之西域
      ,雖莫知其終,而事見之前史
      。謹(jǐn)按《后漢書》云:‘老子入夷 狄
      ,為浮屠之化’;《高士傳》曰:‘老子化戎俗為浮屠’
      ;皇朝《實錄》云:‘于闐國
      ,西五百里有毗摩伽藍(lán),是老子化胡之所建
      。老子至是白日升天
      ,與群胡辭 決曰:我昔游天上,簡定人鬼之錄
      ,尋當(dāng)下降
      。因立此祠焉’。然則歷考經(jīng)典
      ,煥乎可矚
      。則知化胡是實,為經(jīng)不虛
      。浮屠即佛陀也
      ,化俗豈無經(jīng)乎?但圣人設(shè)教, 應(yīng)物施行
      ,況復(fù)中人上士
      ,性分有殊,道釋二門
      ,隨性開化
      ,洪通兩教,不宜亦乎
      ?”


      宣德郎行右補(bǔ)闕弘文館學(xué)士張思道議曰:“老君見形東土

      ,演教西方,事著前書
      ,跡彰往諜
      ,化胡是實,為經(jīng)不虛
      。言包天地之先理
      ,起文范之表,或則恂恂接物
      ,爰開柔弱之宗
      ;或則察察繩非,乃挫剛強(qiáng)之力
      。隨機(jī)設(shè)教
      ,妙旨難量;應(yīng)病施方
      ,圣功莫測云云
      。”


      中散大夫行太子典膳郎上柱國張?zhí)h曰:“道本中華

      ,釋垂西域
      。隨方設(shè)教,同體異名
      。且老君變化無方
      ,易形改號:或在天為帝,或在世為師
      。隨物見形
      ,靈應(yīng)難測?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v使史籍無據(jù)
      ,釋教不異老君云云?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成均監(jiān)大學(xué)士王方回議曰:“《史記》云:老子過關(guān)為尹喜說道德經(jīng)五千余言

      ,而莫知所終
      。又劉向《列仙傳》曰:‘老子好養(yǎng)氣
      ,重?zé)o名
      ,久而入大秦,乃知真圣人也’
      。又《西域傳》云:老子與尹喜俱至流沙
      ,莫知所終云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成 均監(jiān)大學(xué)士博士吳揚昊議曰:“《史記》云:老子楚人也

      ,生于商時,為守藏史
      ,孔子適周問禮于老子
      ,老子曰:‘子之所言者,其人骨已朽矣
      ,獨其言在耳
      。吾聞 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
      ,容貌若愚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皆無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
      ,若是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鬃託w
      ,謂弟子曰:‘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
      ?’老子出 關(guān)
      ,尹喜曰:‘子將隱矣,愿為我著書’
      ,于是作《道德經(jīng)》五千余言
      ,莫知所終?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蜓岳献右话倭畾q
      ,或言一千二百歲,罔知其終
      。又劉向《列仙傳》云:‘老 子好養(yǎng)氣
      ,重?zé)o名,久而入大秦
      ,乃知其圣人也’云云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弘文館學(xué)士賜紫金魚袋員半千議曰:“謹(jǐn)按范蔚宗《后漢書?裴楷傳》《魏略?西域傳》兼《北史?西域傳》及周、隋等十余家書傳并云‘老子西入流沙’皆稱‘化胡’云云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弘文館大學(xué)士仍守諸王侍讀崔悟議曰:“據(jù)佛《普曜》、《瑞應(yīng)》

      、《長阿含》等經(jīng)并《中元記》
      、《高士傳》及晉、宋
      、齊
      、梁、周
      、隋等十余家書傳
      ,并云‘佛生周莊王九年癸巳歲四月八日’云云?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萬歲通天元年六月十五日敕旨:“老子化胡

      ,典誥攸書,豈容僧輩妄請削除
      ?故知偏辭難以憑據(jù)
      ,當(dāng)依對定僉議惟允。倘若史籍無據(jù)
      ,俗官何以忍虛
      ?承明知化胡是真非謬云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史 記?自序》云:太史公授《易》于楊和

      ,學(xué)道論于黃子。嘗評諸家學(xué)術(shù)曰:陰陽
      、名法
      、儒墨、道德
      。其論道家
      ,則曰: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
      ,瞻足萬物
      , 其為術(shù)也,依陰陽之大順
      ,包儒墨之善
      ,總名法之要,與時遷移
      ,應(yīng)物變化
      ,立俗施事
      ,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
      ,事少而功多
      。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羨
      ,絀聰明
      ,釋 此而任術(shù)。夫神大用則竭
      ,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
      ,欲與天地長久
      ,非所聞也(中略)。群臣并至
      ,使各自明也
      。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
      ,不中其聲者謂之窾
      。窾言 不聽,奸乃不生
      。賢不肖自分
      ,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
      ,何事不成
      ?乃合大道,混混冥冥
      ,光耀天下
      ,復(fù)反無名。凡人所生者
      ,神也
      ;所托者,形也
      。神大用則竭
      , 形大勞則敝。形離則死
      ,死者不可復(fù)生
      ,離者不可復(fù)反。故圣人重之
      。由是觀之
      ,神者生之本
      ,形者生之具。不先定其神
      ,而曰“我有以治天下”
      ,何由哉!


      附圖:老子化胡經(jīng)卷十(局部)



      第一化

      、起無始


      原 夫渾淪之未判

      ,神靈之未植,而為冥妙之本者
      ,道也
      。夫道,莫窮其根本
      ,莫測其津涯
      ,而有大圣人稟之而生于其間。故謂之無始者
      ,即太上也
      。太上生乎無始,起 乎無因
      ,為萬道之先
      ,元炁之祖也。無光無象
      ,無色無聲
      ,無宗無緒,幽幽冥冥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彌綸無外
      。故稱大道焉


      夫 道,自然之妙本也

      。于微妙之中而生空洞者
      ,真一也。真一者
      ,不有不無也
      。從此一炁,三合成德
      ,共生真老也
      。自真老而生下三炁,三合成德
      ,共生太上也
      。自太 上乃生前三炁
      ,三合成德,共生老君也
      。老君乃大道之身
      ,元炁之祖,天地之根也
      。鴻洞無邊
      ,合之為自然,離之為道德
      。故眾圣所共尊
      ,今古不能泯也已。



      第二化

      、運自然


      老 君者

      ,元炁之根,造化真宗
      ,體任自然。自然者
      ,道也
      。強(qiáng)為之容即老君。以虛無為道
      ,靈元為性
      ,清空寥廓,晃朗太玄
      ,含孕于空洞寥落之外
      ,莽蕩玄虛之中,寂 寞無里
      ,不可稱量
      。若言有,不見其形
      ;若言無
      ,萬物從茲而生。八表窮窿
      ,漸漸始分
      。下成微妙,以為世界
      ,而有洪元
      ,挺于空洞,浮游幽虛
      。故曰:吾生于無形 之先
      ,起乎太初之前
      ,長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
      。卓然獨立
      ,大而無配。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
      ,摶之不得。所謂混元
      ,由茲而始矣



      第三化、現(xiàn)真身


      老 君乃無生之至精

      ,兆形之至靈也
      。于太空之中,結(jié)炁凝真
      。強(qiáng)為之容:體大無邊
      ,相好眾備。上無所攀
      ,下無所躡
      。或在云華之上
      ,身如金色
      ,面放五光,自然化出 神王力士
      、青龍白獸
      、獅子麒麟,列于前后
      ;或作千葉蓮花
      ,光明如日,頭建七曜之冠
      ,身披九色離羅之帔
      ,頂負(fù)圓光,手捧五明
      ,巍巍勝相
      ,難可形容。然上善之 士
      ,澄心盡慮
      ,注想真容,則隨機(jī)感格,祈無不應(yīng)
      。故能周遍三界
      ,救度無窮。且大道處于無形
      ,則非凡所見
      ,無非信念感通,通則非在一端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蚴久铙w仙姿,爰及 肉身
      ,隨感精粗
      ,應(yīng)已則隱。洞有洞無
      ,遍及一切
      。或現(xiàn)法身
      ,七十二相
      ,八十一好,具足微妙
      ,三界特尊
      。或顯真身猶如虛空
      ,圓滿清靜,不生不滅
      。若于此相未 能明審
      ,須憑圖像,系錄其心
      ,寫此真形
      ,鑄以紫金泥木銅彩,稱力所為
      。殿堂帳座
      ,幡花燈燭,隨心供養(yǎng)
      ,功德共等
      。若能洞觀非身之身,非相之相
      ,則圖像真 形
      ,理亦無二。是以敬相隨心,應(yīng)感靈通
      ,獲諸福報
      ,端在誠心。果能念念增進(jìn)
      ,自然成道
      。所謂“人能念道,道亦念人”
      ,此之謂也



      第四化、秉教法


      夫 道不可無師資

      ,教不可無宗主
      ,故老君師玉晨大道君[靈寶天尊]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
      。天尊生億劫之前
      ,為炁之祖,所以道君為天尊之弟子也
      。二圣既 立
      ,即老君嗣焉。而曰“老”
      ,處長之稱
      ;“君”者,君宗之號
      。以老君先億劫而生
      ,后億劫而長,天天宗奉
      ,帝帝師承
      ,故賜以“太上老君”之號。三圣相承
      ,千 古垂則
      。且道君、老君
      ,皆具至圣之德
      ,動息合道,豈假師承耶
      ?蓋以圣傳圣
      ,理自玄同。然起教之端
      ,必資授受
      ,為今昔之筌蹄,人天之鴻范也。



      第五化

      、受玉圖


      老 君于上皇元年甲子七月二日

      ,出游西河,時見元始天尊乘八景玉輿
      ,駕九色玄龍
      ,三素飛云導(dǎo)從群仙,浮空而來
      ,同會西河之上
      。天尊吐《洞玄內(nèi)觀玉符》以授老君 三部八景并金書玉字二十四圖,羅縷自明
      。老君即命主圖上仙
      ,依而畫之。金書紫字
      ,丹簡玉章
      ,于此成立。其圖分上中下三部
      ,部別八景

      上部八景:

      一、《神仙沐浴東井圖》

      。二
      、《五岳真形圖》。三
      、《通靈訣精八史圖》
      。四、《六甲通靈圖》
      。五
      、《九宮紫房圖》。六
      、《元始太清圖》。七
      、《真道混成圖》
      。八、《西升寶錄圖》

      中部八景:

      、《神仙通微靈化圖》。二
      、《躡虛九靈圖》
      。三、《九變天圖》。四
      、《常存圖》
      。五、《守一養(yǎng)生圖》
      。六
      、《守神含景圖》。七
      、《寂嘿養(yǎng)真守志圖》
      。八、《芝英玉女圖》

      下部八景:

      、《神仙六陰玉女圖》。二
      、《九九道仙圖》
      。三、《導(dǎo)引圖》
      。四
      、《洞中嗚保圖》。五
      、《變化隱測圖》
      。六、《采芝開山圖》
      。七
      、《明鏡圖》。八
      、《無極太一圖》

      凡二十四圖,皆修身長生之術(shù)并洞玄元始之炁成也



      第六化

      、登位統(tǒng)


      老 君以大圣之功,化導(dǎo)無始

      ,位育靈根
      ,奚有品位名稱者哉?然上有元始之尊
      ,次有道君之圣
      。老君次道君之位,演化立功
      。既以陶镕三炁
      ,運行萬天
      ,周布眾法。元 功克著
      ,乃登極道之果
      ,繼三真之位,嗣太上之任
      ,為法王之尊也
      。所以上總?cè)菏ィ欣肀娬?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下轄九天
      。在太微鉤陳六星中,號曰天皇大帝曜魄寶
      ,以故乘三使六 把九樞機(jī)
      ,統(tǒng)攝萬類出處各件;秉持仙箓
      ,主領(lǐng)神人
      、真人、仙人
      、圣人
      、賢人。但見百千億天王
      ,拜手于前
      ,懇求歲時施布。賞校善惡之事
      ,游行萬方
      ,以洪道 化。而一老君常在太清太極宮也



      第七化

      、歷劫運


      老君生 于無始,起乎無因

      ,獨立于冥涬之前
      ,周行于開辟之后。經(jīng)歷劫運
      ,甚為久遠(yuǎn)
      。劫運者,天地成壞之名
      ,陰陽窮盡之?dāng)?shù)。陽盡即生陰
      ,故為大水
      ;陰盡即生陽
      ,故為 大火。陽極于九
      ,故云陽九;陰極于六
      ,故云陰六(又作“百六”)。小則三十日為一交
      ,十二交為一度,三千三百度為小劫
      ,九千九百度為大劫
      ,九九八十一萬年 為劫終也。以夫陽極于九
      ,陰極于六
      ,凡陰陽之?dāng)?shù),極于九
      、六者
      ,則三界蕩然。此時天炁窮于太陰
      ,地炁極于太陽
      。陽極為孛
      ,陰極為否。陽極則其精化為水
      ,陰 極則其精化為火
      。先焚以大火
      ,次漂以大水。上至九天之下
      ,下至九地之內(nèi)
      ,金玉化消,毫末無遺
      。然后
      ,元炁復(fù)合
      ,謂之“混沌”
      。混沌剖判
      ,再分天地
      ,一起一 伏,周而還始
      。老君行化
      ,經(jīng)歷此劫不知其數(shù)
      。故經(jīng)有云:“上世始以來,所更如沙塵
      。動則有載劫
      ,自惟甚苦辛”是也


      《風(fēng)俗通》曰:“十千曰萬

      ,十萬曰億,十億曰兆
      ,十兆曰經(jīng)
      ,十經(jīng)曰垓
      ,十垓曰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拜d”者
      ,謂地不能載也。



      第八化

      、造天地


      老 君乃混沌之祖宗

      ,天地之父母
      ,故立乎不疾之途
      ,游于逍遙之墟,御空洞以升降
      ,乘陰陽以陶埏
      。分布清濁
      ,開辟乾坤
      ,懸三光、育群品
      ,天地得之以分判
      ,日月因 之以運行。四時得之以代謝
      ,五行得之以相生
      。故于九萬九千九百九十億萬炁之初
      ,運真元始之三炁而為天,上為三清三境,即始炁為玉清境
      ,真炁為上清境
      ,元炁 為太清境是也
      。又以三清之炁,各生三炁
      ,合成九炁
      ,而為九天:


      、郁單無量天
      。二、上上禪善無量壽天
      。三
      、梵監(jiān)須延天。四
      、寂然兜術(shù)天
      。五波羅尼密不驕樂天
      。六
      、洞玄化應(yīng)聲天。七
      、靈化梵輔天
      。八
      、高虛清明天
      。九、無想無結(jié)無愛天



      此九天各生三炁

      ,每炁為一天
      ,合二十七天
      。通此九天
      ,為三十六天
      。則三界四民
      ,上極三清
      ,是其數(shù)也
      。初下六天
      ,為欲界天。六根俱染
      ,是名欲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洱堒E經(jīng)》云:“凡人口業(yè)凈
      ,修十善功以上
      ,得生欲界天”。

      、 太皇黃曾天(人修十善功
      ,凡一根凈者
      ,得生此天)
      。二、太明玉完天(人修二十善功
      ,二根凈者
      ,得生此天)
      。三、清明河童天(人修四十善功
      ,三根凈者
      ,得生 此天)
      。四
      、玄胎平育天(人修六十善功
      ,四根凈者
      ,得生此天)。五
      、元明文舉天(人修八十善功
      ,五根凈者
      ,得生此天)
      。六、上明七曜摩夷天(人修一百善 功
      ,六根凈者
      ,得生此天)


      以上欲界天

      。有形有欲
      ,觸物染著
      ,交接陰陽
      ,人民胎生,故為欲界?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短婵啤吩唬骸俺醵? 天
      ,果尚粗
      ,猶以身交為欲
      。次二天
      ,以手執(zhí)為欲。第五天
      ,以口說為欲
      。第六天
      ,以眼視為欲”
      。今緣六欲
      ,感此六天
      。一根粗凈
      ,上進(jìn)一天
      。六欲總凈
      ,超出欲 界,上登色界
      。次十八天
      ,為色界:


      、虛無天(人六根雖凈
      ,尚拘色塵,乃升此天)
      。二
      、太極天(人一粗塵凈
      ,升此 天)
      。三
      、赤明天(人二粗塵凈,乃升此天)
      。四
      、恭華天(三粗塵凈
      ,升此天)。五
      、曜明天(人四粗塵凈
      ,升此天)。六
      、皇笳天(五粗塵凈
      ,升此天)
      。七
      、 虛明天(人六粗塵凈,尚有細(xì)塵
      ,升此天)
      。八、端靖天(人一細(xì)塵凈
      ,升此天)
      。九
      、元明天(人二細(xì)塵凈,升此天)
      。十
      、極搖天(人三細(xì)塵凈,升此天)
      。十 一
      、元載天(為色界天,四細(xì)塵凈
      ,升此天)。十二
      、太安天(人五細(xì)塵凈,升此天)
      。十三、極風(fēng)天(人細(xì)塵雖凈
      ,尚余輕塵染
      ,升此天)。十四
      、始皇天(人一 輕塵染凈
      ,升此天)。十五
      、太皇天(以色塵漸除,故云色究竟
      。二輕塵染凈
      ,升此天)。十六、無思天(又無始
      ,三輕塵染凈
      ,升此天)。十七
      、上揲阮樂天(人 四輕塵染凈
      ,升此天)。十八
      、無極曇誓天(人五輕塵染凈,升此天)



      次四天為無色界天:


      一、霄度天(人輕塵染雖凈

      ,尚余結(jié)習(xí)
      ,升此天)。二
      、元洞天(人色塵都忘,但有心識
      ,升此天)
      。三、妙成天(人心識兩忘
      ,炁觀漸妙
      ,升此天)
      。四
      、禁上天是也(人結(jié)習(xí)漸忘
      ,炁觀轉(zhuǎn)妙
      ,升此天)。

      以上二十八天

      ,名為三界
      。劫運所及,陰陽所陶
      。炁有窮極
      ,人有壽數(shù)。初第一太皇黃曾天
      ,人壽九百萬歲。一天加一倍
      。凡二十八天,年壽之?dāng)?shù)
      ,極于一千二百七萬九千七百七十五萬五千二百萬歲
      。下至日月所交,四千四百四萬四千四百四十四億炁
      。一炁三千里也


      此上又四天,為種民天或種人天:


      、常融天(人結(jié)習(xí)頓忘,漸入神觀,升此天)
      。二
      、玉隆天(人結(jié)習(xí)頓忘,神觀轉(zhuǎn)妙
      ,升此天)
      。三、梵度天(人清凈無染
      ,證不空果
      ,升此天)。四
      、賈奕天(人洞入道妙
      ,證無上玄覺,升此天)


      此四天超出三界

      ,日月之光所不及,其天人皆以身光相照
      ,故不生不滅
      。年壽之?dāng)?shù)
      ,無淪壞之期。雖大劫之交
      ,災(zāi)所不至
      。而下諸天諸地,隨劫淪滅
      ,劫運再開
      ,混沌復(fù)判
      。則此天之人,承太上所初下化
      ,比人間垂法立教
      ,一如此劫之初,三皇繼理矣


      又上三天

      ,為三清境
      。包羅諸天,極高無上
      ,玄都玉京鎮(zhèn)其顛
      。三尊所處,萬圣朝軒
      。為極道之域
      ,變化之根也。


      又三十六帝

      ,詳具《洞玄經(jīng)》中,茲不贅述



      第九化

      、誕玄靈


      老君嘗以上和元年歲庚寅九月三日甲子,化生于郁單北玄玉國天罡靈鏡山李谷之間上玄靈母九玄之房

      。初
      ,母之始孕
      ,夢玄云日月纏其形
      ,六炁之電動其神,遂有妊
      。既誕之辰
      ,有三日始出,乃以谷為氏族
      ,用曜景為名
      ,一名弘
      ,字子光
      ;一名玄水,字山淵


      漢太史《帝紀(jì)表》曰:“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

      ,儒者或不傳
      。余嘗西至空峒
      ,北過涿鹿
      ,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
      。至長老皆各往往言黃帝堯舜之處
      ,風(fēng)教故殊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不離古文者
      ,近是”



      第十化、變真文


      老君當(dāng)龍漢元年

      ,分身于中央大福堂國
      ,出真文赤書
      ,以化其民,皆得長生


      南極赤明之國

      ,出火煉真文
      。號曰洞陽之庭,有流火之池
      。人煉其形
      ,皆成金色
      。上置南昌之宮,下立朱陵之館
      ,以主生成。


      東極碧落之天

      ,浮黎之國
      ,書真文于空青之林
      ,文成紫字。其林風(fēng)聲成音
      ,鳥食其葉
      ,身生文章,人得其羽
      ,即能飛行
      。其民長生
      ,安樂無為。


      西極衛(wèi)羅世界

      ,西那玉國
      ,出真文于浮羅之獄,以度國人
      。玉池自生
      ,金精流映
      。人挹其水
      ,身生金光,與天相畢


      北方郁單之野

      ,書真文于洞靈之府
      ,以度兆民。其寒池靈津
      ,自然流澳
      ,人得飲之,無有終極


      以上諸種真文

      ,俱載《度人經(jīng)》中。


      真文者

      ,五方真炁之精
      ,凝結(jié)成文。其字方廣丈余
      ,八角垂芒
      ,或為云葉之形
      ,或成飛走之狀。迨黃帝時
      ,天真皇人譯成正音
      ,今載《道藏》中




      第十一化、垂經(jīng)教

      老君以龍漢元年

      ,號無形天尊
      ,亦名天寶君,化為玉清境
      ,說《洞真經(jīng)》十二部
      ,以教天中九圣大乘之道也


      赤明元年,號無形天尊

      ,亦名靈寶君
      ,化為上清境
      ,說《洞玄經(jīng)》十二部
      ,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


      上皇元年

      ,號梵形天尊
      ,亦名神寶君
      ,化為泰清境
      ,說《洞神經(jīng)》十二部
      ,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


      三洞者:一、洞真[ 洞

      ,言通也
      。謂通真達(dá)妙
      ,靈秘不雜也 ]
      。二
      、洞玄[ 玄者,通天立地
      ,功用不滯 ]
      。三
      、洞神[ 召制鬼神
      ,其功不測 ]。此三法
      ,皆能通凡入圣,同契大乘
      ,故得名“洞”也



      四輔:一

      、太清 [ 以太一為宗
      ,輔洞神 ]。二
      、太平 [ 以三一為宗,輔洞玄 ]。三
      、太玄 [ 以重玄為宗
      ,輔洞真 ]
      。四、正一 [ 以真一為宗
      ,正以治邪
      ,一以統(tǒng)萬。宗道德
      、崇三洞,遍陳三乘也 ]


      七部 [ 部者

      ,別其義內(nèi)以相從也 ]:一
      、洞神。二
      、洞玄
      。三
      、洞真。四
      、太清
      。五、太平
      。六、太玄
      。七
      、正一[部]。


      十 二部:一、本文 [ 本

      ,始也
      ,根也。文
      ,分也
      ,理也。謂理于萬事
      ,又能表全至理也]
      。二、神符 [ 神用無方
      ,利益眾生
      ,信若符契 ]。三
      、玉訣 [ 玉
      ,名無染。訣
      ,語不疑
      。謂決定了知,更無疑染 ]
      。四
      、靈圖 [ 靈,妙也
      。圖
      ,度也 ]。五
      、譜錄 [ 謂緒記圣人
      ,以為教法 ]。六
      、戒律 [ 戒
      ,解也,界也
      ,止也
      。律,率也
      ,直也
      ,懷也 ]。七
      、威儀 [ 毅嶷可畏
      ,軌式所宜 ]
      。八、方法 [ 謂修行治身
      ,有方所節(jié)度也 ]
      。九、眾術(shù) [ 眾
      ,多也
      。術(shù),道也
      。謂趣至極之初道也 ]
      。十、記傳 [ 記
      ,志也
      。傳,傳也
      。謂記志本業(yè)
      ,傳示后人也 ]。十一
      、贊頌 [ 贊以表事
      ,頌以歌德 ]。十二
      、表奏 [ 表
      ,明也。奏
      ,湊也
      。表心事上共湊大道也 ]。


      開合為三十六部尊經(jīng)

      ,上應(yīng)三清三十六
      ,中應(yīng)三界三十六帝,下應(yīng)九壘三十六土皇
      ,內(nèi)通人身三十六宮
      。故人頭有九宮,心有九孔
      ,臍有九神
      ,形有九戶,凡三十六所
      。外合三十六音也



      十二化、撰靈篇


      老 君于中皇元年歲壬戌三月一日

      ,于玉天瓊房
      ,推較本元
      ,撰集靈篇
      ,以為寶經(jīng)三萬卷
      、符圖七千章、玉訣九千篇
      ,以授東海方諸宮青童大君
      ,使傳后學(xué)玉名合真之 人。大君既受寶經(jīng)
      ,位登上相
      ,金華玉女,紫晨玉童
      ,各三千人
      ,俱侍衛(wèi)焉。末學(xué)之子
      ,欲受經(jīng)及修行
      ,皆宜先奏金簡于青宮,投玉札于上清
      。典錄玉司
      ,常陰察人 精粗,其有勤苦
      ,乃得授玄焉



      十三化、為帝師


      老君在天 皇時

      ,號通玄天師 [ 一號玄中大法師 ] 乃講淡泊無為
      ,而俗自化。始制十干支之名:曰閼逢
      、曰旃蒙
      、曰柔兆、曰疆圉
      、曰著雍
      、曰屠維、曰上章
      、曰重光
      、曰玄黓、曰昭陽
      。十二支:曰困敦
      、曰赤奮 若、曰攝提格
      、曰單閼
      、曰執(zhí)徐
      、曰大荒落、曰敦牂
      、曰協(xié)洽
      、曰涒灘、曰作噩
      、曰掩茂
      、曰大淵獻(xiàn)。以定歲時之所在


      在地皇時

      ,號有古大貞。爰定三辰
      ,是分晝夜
      。以三十日為一月。

      又在人皇時

      ,號堅固先生
      。分九區(qū)居方所,五行四微
      ,世欲生死之業(yè)
      。于是而起,人乃任性混樸
      ,茹毛飲血
      ,男女無別。夏則巢居
      ,冬則穴處


      《洞玄經(jīng)》云:“天地渾如雞子,盤古在其中

      。一日九變
      ,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
      ,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
      。如此運變
      ,天數(shù)極深,地數(shù)極厚
      ,盤古極長
      。后乃有三皇,數(shù)起于一
      ,立于三
      ,成于五
      ,盛于七,處于九
      。故天去地九萬里”云云



      第十四化、置陶冶


      老君于天漢元年 [ 即上天年號 ] 下降

      ,與燧人為師
      ,號惟用子
      。觀星辰
      、正七宿,分歲為春
      、夏
      、秋、冬四時
      ;別五木以改火
      ,教民烹飪,以代生冷
      ;作結(jié)繩之政
      ,陶冶為器。日中之市
      ,興交易之道
      ,人情以遂。


      亳州《太清宮碑》云:“二圣既理

      ,四表生光
      。我太上老君,博施濟(jì)眾
      ,與人皇為師
      。三百六十之川,初分血脈
      ;一萬五千之策
      ,乍配偶奇。三壬三乙之神
      ,離胎于水木
      ;六丙六辛之將,出孕于風(fēng)火
      。一百五十六代
      ,四萬五千余年,始稱通玄天師
      ,再號金闕帝君
      ,三名盤古先生”云云



      第十五化、贊元陽


      老 君在伏羲

      ,號郁華子
      ,說《元陽經(jīng)》,教畫八卦
      、造書契
      ,使天下義理必歸之文字,文字必歸六書
      。作甲歷
      ,歲起甲寅,干支相配 [ 即六十甲子 ]
      。歲紀(jì)不差
      ,年月不亂,晝夜是紀(jì)
      ,東西南北而方不惑
      。始制嫁娶,以正人倫
      。定禮樂
      ,以敘尊卑。造衣裳
      ,以明貴踐
      。作宮室,以代巢穴
      。為舟車
      ,以濟(jì)不通。 造弧矢
      ,以威不順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yuǎn)
      。宇內(nèi)以治
      ,政化大洽。


      六書:一

      、象形 [如日
      、月 ]。二
      、假借 [令“長”一字兩用 ]
      。三、指事 [ “人”在“一”上為“上”,“人”在“一”下為“下”
      。各指其事而言也 ]
      。四、會意 [ 武
      、信:止戈
      、人言。會合其意也 ]
      。五
      、轉(zhuǎn)注 [ 左右相轉(zhuǎn)以為言也,如“考”
      、“老”等字 ]
      。六、諧聲 [“江”
      、“河”以“水”為偏旁
      ,以“工”、“可”聲諧也 ]


      依類象形之謂文,形聲相益之謂字

      ,著于竹策之謂書



      第十六化、教稼穡


      老 君與神農(nóng)為師

      ,號大成子
      ,說《元精經(jīng)》,教以生化之道
      。播百谷以代烹殺
      ,合百藥以救百病。嘗桑得禾
      ,嘗柳得稻
      ,嘗榆得黍,嘗槐得豆
      ,嘗桃得小麥
      ,嘗杏得大 麥,嘗荊得麻
      。既登五谷
      ,以合民命。止殺禽獸
      ,群分類聚
      。長善遏惡,以全其生。不食血肉
      ,故無業(yè)累
      。示好生之道,由茲始矣


      《孔 子家語》云:“季康子問:何謂五帝

      ?孔子曰:昔丘也,聞諸老聃曰:天有五行
      ,水火木金土
      ,分時化育,以成萬物
      ,其神謂之五帝
      。古之王者,易代而改號
      ,皆取 法五行
      。五行更王,終始相生
      ,亦象其義
      。故其為明王者,死配五行
      ,是以太皞配木
      、炎帝配火、黃帝配土
      、少皞配金
      、顓頊配水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第十七化

      、始器物


      老君在祝融時,下降衡山

      ,號廣壽子
      ,以《人皇內(nèi)經(jīng)》、《靈寶五千文》授于祝融
      。融觀斯經(jīng)
      ,則知金玉七寶之所在。范土為金
      ,冶石為鐵
      。乃造刀斧鉆鑿等,以利益眾生
      ,使不損手爪之用
      。祝融氏以道治天下
      ,六千余歲上升。


      《尚書?洪范篇》曰:“一五行:一曰水

      ,二曰火
      ,三曰木,四曰金
      ,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潤下作咸
      ,炎上作苦,曲直作酸
      ,從革作辛
      ,稼穡作甘”?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饵S帝內(nèi)經(jīng)》與此稍異



      第十八化、居空洞


      老 君在黃帝時號廣成子

      ,隱于空峒
      。黃帝往見問之,廣成子曰:“汝所問者
      ,物之質(zhì)也。奚足以及至道
      ?”黃帝退
      ,捐天下,齋心除形
      ,閑居三月
      ,復(fù)往邀之。廣成子 南首而臥
      ,黃帝順下風(fēng)膝行而進(jìn)
      ,再拜稽首曰:“吾聞子達(dá)于至道,敢問治身
      ,奈何而可以長久
      ?”廣成子蹙然而起,曰:“善哉問乎
      !來
      ,吾語汝:夫至道之精, 杳杳冥冥;至道之極
      ,昏昏默默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
      ,形將自正
      ,神將必清。勿勞汝形
      ,勿搖而精
      ,少思寡欲,乃可長生
      。目無所見
      ,耳無所聞,心無所知
      ,神將 守形
      ,形乃長存。謹(jǐn)汝內(nèi)
      、閉汝外
      ,多知為敗。我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
      ,彼至陽之原也
      ;為汝入于杳冥之門矣,彼至陰之原也
      。天地有官
      ,陰陽有藏。謹(jǐn)守汝身
      ,物 將自壯
      。我守其一,以處其和
      。故修身千二百歲
      ,吾形未嘗衰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秉S帝聞之
      ,乃嘆曰:“吾于廣成子之謂天也!”因授以《自然經(jīng)》
      、《陰符經(jīng)》等


      《前 漢書?藝文志》云:“道家者,秉要執(zhí)本

      ,清虛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
      ,此君人南面之術(shù)也”。趙宋歐陽文忠公《崇文總目?敘》云:“道家者流
      ,本清虛
      ,去健羨, 泊然自守
      ,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雖圣人南面而治
      ,不可易也
      。或不究其本
      ,棄去仁義
      ,而歸之自然。以因循為用
      ,則儒者病之”


      “神將必清”一本作“必靜必清”,“勿搖而精”

      ,“而”讀“爾”字



      第十九化、傳經(jīng)蘊


      老 君在少皞時

      ,降于空峒
      ,號隨應(yīng)子,說《莊敬經(jīng)》
      ,以教順時行令
      。當(dāng)顓頊時,降于衡山
      ,號赤精子
      ,說《微言經(jīng)》,教以忠順之道
      。復(fù)于帝嚳時,降江濱
      ,號錄圖 子
      ,說《黃庭經(jīng)》,教以清和之道
      。又命九天真人
      ,三天真皇,執(zhí)九光之節(jié)
      、景云之符
      ,下牧德臺 [ 臺在湄水 ]
      。授帝嚳以九天真靈、三天寶符
      ,上以奉天
      ,使二儀無遺;下以告地
      ,使河海不泄
      ;中以鑒人,使年命無墜
      。乃祭天于北河之壇
      ,藏符鐘山之峰,后為玄宮真人
      。是 時
      ,老君傳道與赤松、被衣
      、王倪
      、嚙缺。



      第二十化

      、說道德


      老 君在堯帝時

      ,降姑射山 [ “射”讀“亦” ],號務(wù)成子
      ,說《玄德經(jīng)》
      ,教以謙遜之道。在帝舜時
      ,降于河陽
      ,號尹壽子,談《道德經(jīng)》
      ,教以無為之道
      。內(nèi)以修身,外以治國
      ,靜以養(yǎng)生
      ,虛以應(yīng)物。不眩 聰察
      ,不役智能
      。其用在乎尚寬和、務(wù)儉樸而已
      。蓋善用之者
      ,雖一邑一郡一國,至于天下
      ,皆可以致清靜焉


      《本傳》贊云:老子所貴

      ,道虛無因,應(yīng)變化于無為
      ,故著書辭稱
      ,微妙難識。




      第二十一化

      、資寶文



      老君在夏禹時

      ,降于商山,號真形子
      ,教以勤儉之道
      ,授《九疇書》。又命宛委山之神玄夷使者
      ,授以玉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44/2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既是和中華民族同齡的道德經(jīng)
      。" rel="prev"> 《簡易道德經(jīng)》又稱《簡易經(jīng)》、《五字···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太上老君內(nèi)觀經(jīng)》
      老君曰:“天地媾精
      ,陰陽布化
      ,萬物以生。承其宿業(yè)
      ,分靈道一
      。父母和合,人受其生
      。始
      ,一月為胞,精血凝也
      。二月成胎
      ,形兆胚也。三月陽神為 三魂
      ,動而生也
      。四月陰靈為七魄,靜鎮(zhèn)形也
      。五月
      ,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
      ,六律定腑用滋靈也
      。七月,
      2023-04-21
      《太上老君內(nèi)觀經(jīng)》
      《老子中經(jīng)》
      ——又名《珠宮玉歷》 第一神仙 經(jīng)曰:上上太一者
      ,道之父也
      ,天地之先也。乃在九天之上
      、太清之中
      、八冥之外、細(xì)微之內(nèi)
      ,吾不知其名也
      ,元氣是耳。其神人頭鳥身
      ,狀如雄雞
      ,鳳凰五色,珠衣玄黃
      老子《道德經(jīng)》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jīng)碑本
      老子道德經(jīng) 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jīng)碑本 一章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
      ,名天地之始;有
      ,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
      ,欲以觀其徼。此兩者
      ,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 二章 天下皆
      2023-04-21
      老子《道德經(jīng)》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jīng)碑本
      《簡易道德經(jīng)》又稱《簡易經(jīng)》、《五字經(jīng)》
      ,既是和中華民族同齡的道德經(jīng)
      簡易道德經(jīng) 《簡易道德經(jīng)》又稱《簡易經(jīng)》、《五字經(jīng)》
      ,既是和中華民族同齡的道德經(jīng)—— 伏羲時代的道德經(jīng) 《簡易道德經(jīng)》又稱《簡易經(jīng)》<div   id=、《五字經(jīng)》,既是和中華民族同齡的道德經(jīng)
      。" onerror="nofind(this)" >
      老子《妙真經(jīng)》
      老子《妙真經(jīng)》 (據(jù)《敦煌道藏》整理) 一 道曰:一切萬物
      ,人最為貴。人能使形無事
      ,神無體
      ,以清靜致無為之意,即與道合
      。 二 以大居小
      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jīng)
      道者,謂太初也
      ,太初者
      ,道之初也,初時為精
      ,其黑赤盛,即為光明
      ,名之太陽
      ,又日元陽子丹。丹復(fù)變化
      ,即為道君
      ,故曰道之初。藏在太素之中
      ,即為 一也
      。太素者,人之素也
      ,謂赤氣初變?yōu)辄S氣
      ,名曰中和。中和變?yōu)槔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又為神君
      ,故曰黃神,來入骨
      2023-04-21
      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jīng)
      《太上老君戒經(jīng)》
      上 老君西游
      ,將之天竺
      。周幽王之末也。周而西之于天竺
      。天竺
      ,國名也。事出玄妙內(nèi)篇
      。 以道德二經(jīng)
      ,授關(guān)令尹喜,喜受經(jīng)畢
      ,又請持身奉經(jīng)之法
      。授經(jīng)之事,具載記傳
      ,此略序請戒之端耳
      。受經(jīng)既竟,理應(yīng)宣通
      ,故重請奉經(jīng)持身
      。持身之法,備在
      2023-04-21
      《太上老君戒經(jīng)》
      《太上老君內(nèi)丹經(jīng)》
      老君日:夫?qū)W長生久視、不死之道
      ,先須理心
      、正行,然後習(xí)氣
      。道則有三
      ,上有還丹金液,中有神水華池
      ,下有五金八石
      。衛(wèi)亦有三,上有神仙抱一